這二十年陳健基本上都在學校或是作坊蹲著,做了二十年的教書先生,教出了足夠完成夏國今後科學基礎的大約是前世初一初二水平的年輕人。


    而這二十年也讓夏國人逐漸把一件事當成了理所當然:隻要政府穩固,隻要法律還在,其實有沒有執掌生死大權的自己坐著眾人都貴著的某個人,並不影響夏國的運轉。


    一部分夏國人原本就是從氏族中直接蹦出來的,他們不覺得人天然就應該跪著做某個人或是某個家族的奴仆;另一部分人則完全在夏國的教育體係下長大,腦袋裏對自己是夏國人、夏國的主人、夏國的接班人、遵紀守法這一套說辭頗以為然。


    陳健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前世趙簡子製定了法律刻在了鐵鼎上,孔聖痛斥這是亡國之兆,如果人們都畏懼法律,都知道法律,那麽要等級製度有什麽用呢?禮要崩壞的。


    而這一世陳健也不準備弄什麽王公之類的等級製度,從一開始就在夏國內部遏製了這一切的萌芽。皇權不是天然就有的,如果發現這個族群真的隻適合跪在皇權下才能成長,那今後就推倒重來就是。


    集權未必非要頭頂上有個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有,將來也就不必有。


    幾十萬的人口基本沒有鄉村,極大的技術優勢對外吸血,幾乎穩定的開蒙教育,從氏族時代直接走到現在的政治思維基礎,如果這樣的基礎還不去嚐試一些本可以嚐試的東西卻非說什麽缺了皇帝就像是雞沒有了頭一樣肯定完蛋,那是反動的。


    農業作為一切變革的基礎,夏國的水平足以支撐,甚至和前世十七世紀的農村相比更為先進。土地更多,工具更為先進,科學的肥田***作法等等,讓農業產出足以支撐。


    近四十年的農業變革推廣一直在持續,良種改革從未停止,除了馬拉收割機沒有做出來外,陳健把所能想到的適宜的農業器具都弄出來,唯獨馬拉收割機他實在是做不出。


    大麵積土地私有製和雇工製的前提下,農場主為了更多的產出,不得不興修水利,雇人在農閑的時候做一些肥田的事,反正有錢,還有大量的什麽都沒有隻有自由的人。


    大量的不曾開采的沿海一帶的鳥糞石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回來,作為肥料,達成了這個時代所能達到的畝產極限。


    從無到有,用了四十年,至少在夏國這點小地方有了新時代的模樣。這也是他為什麽沒有在活著的時候攻打占據更多的、上千公裏土地的原因,幾十萬人他或許還能保證效率運轉,更多的實在是忙不過來。


    早晚會有一個人完成統一,相同的文字,相同的認同感,對市場統一的追求,都會逼著有人來統一,那不是這代人要做的事了。


    這二十年陳健嚐試著夏國的基層建設,原本的國人議事會已經形成了規模也成為一種眾人接受和熟悉的地方。


    公有製基礎的爵等製度完全變革取締後,國人議事會確定了一百二十五個人的名額。


    簡單粗暴的采用了財產等級製度:做官員的占據四十人,擁有三百畝以上土地或是擁有雇工超過十人的作坊主占據四十人,自耕農擁有部分土地自給自足的占據二十個,最後除了自由身份一無所有的雇工占據二十五個。


    用三十年時間控製起來的過家家一樣的政治結構培養了一大批懂得為自己利益抗爭的人,之前的幾條法律都是靠著陳健的威望和特殊的三分之二否決權推行下去,讓夏國人逐漸明白了什麽是遊戲規則,雖然並不公平,但是很適合夏國今後的發展,也為暴力革命埋下了種子。因為最窮的兩批人尿不到一個壺裏,而且人數加在一起才有正常提議的否決權,照著這種規則玩個幾百年真到了解決不了的時候,那就隻能用槍炮另立規則了。


    華曆七十一年,也是三年一次的國人議事會年份,從新華城、夏郡和周圍各城邑被推選出的國人代表們齊聚王都華城。


    因為技術優勢和對外剝削,這幾年夏國過得相當不錯,階級矛盾並不嚴重,雇工們活的下去。


    強製義務教育之後的更高層次,就是讀書人成為了大部分夏國人,而不再是一個獨立於眾人之上的特殊階層。


    在學校中陳健說了一個有趣的話:同窗為朋,同誌為黨,朋黨就是把各自的追求擺在明麵上講,不要藏著掖著,沒有朋黨一樣會有爭鬥,還不如明麵上鬥。


    於是各種幼稚的、玩票一樣的黨派在夏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很多年輕人以此為時髦,但經過二十年的沉澱,那些鬧著玩性質的甜黨、鹹黨逐漸消失,到頭來什麽都沒剩下。


    隻留下了一個朋黨的叫法,被國人議事會的人當做一個玩笑。


    國人議事會開幕後,所有人齊唱了一遍《一條大河》,走了一遍諸多形式後,都明白這一次開國人議事會的目的。


    兩件事,宣戰、擴張。


    起因是大河南岸一座非華夏會盟的城邑中出了點事,一個滿腦子狂熱思想的夏國年輕人在那座城邑內開設了私人學堂,教人識字,靠著治療瘧疾的蒿草順帶治病,希望這些人相信所有人都是一個祖先而華夏走的路才對你們都錯了之類。


    悔不該這個年輕人多上了幾年學,那座城邑的習慣是不吃血食,年輕人就仗著自己多讀了幾年書,用著夏國的思維方式告訴那些孩子們:你們不吃血食,隻是因為以前你們的祖先怕你們吃了血食染病,其實隻要好好煮熟了就好,和靈魂沒有什麽關係……


    這番話引來了城邑貴族和祭司的極大憤慨,逼著年輕人道歉,年輕人生於夏國,父母又都是當年造反奴隸的後代,就是不道歉,結果被驅逐出來。


    《大法規》上規定了各種可能引發戰爭的情況,隻要符合大法規的規定可以直接宣戰,但是這種事之前實在沒發生過,於是夏國人極為憤怒。


    順帶的一些作坊主和大地主們早就覺得如今人太少,靠著國人生孩子太慢,還有一群毛都沒有的非嫡長子和私生子們覺得有這機會弄點地弄點人種地也挺好。


    國人議事會以一百零五票支持,五票反對,二十票棄權的結果宣布對那座城邑宣戰,這其中陳健冷眼旁觀一點也沒幹預。


    但是宣戰之後緊隨其來的就是打贏之後的《擴張法案》,之前的華夏會盟中明確規定了,今後不再分封任何國家,隻能少而不能多,那麽新征服的土地怎麽辦?最重要的是那些被征服的土地的人怎麽辦?


    大農場主們提議,非華夏的子民可以作為奴隸,並且在農學班的建議下提出了十分“科學”的理論。


    “我們認為,非華夏的子民可以作為奴隸。不但要作為奴隸,而且還要像給牛馬配種一樣。”


    “大家都知道,豌豆矮的始終能生出矮的、牛馬強壯的始終能生出強壯的。”


    “對於奴隸,應該優選其中一些強壯的作為種奴,當然還要選一些臀部肥大的作為母種奴,他們活著就是為了生孩子。按照一年一胎這麽生,能生十五年到二十年。”


    “生出來強壯的,就把他們留下來養大;不強壯的,就把他們淹死。這樣一來,夏國又何愁沒有做活的勞力呢?用不了五十年,便可到處開墾。”


    陳健坐在那,聽著這一番如此“講道理”的言論,也不言語。


    下麵幾個守舊的、希望夏國恢複從前公產製度的人喊道:“這樣不對,人是人,不是畜生。”


    “但你們現在已經是人了,用不著管他們!”


    “我們不是為了我們自己,是為了更多的人!這是違背祖先意願的,祖先希望我們教化那些走錯路的人,而不是直接把他們抓來當奴隸。要不然夏國也不會如此強大,說起來你連姬都不姓,要不是王上沒有把人抓來都當奴隸,你現在就是個畜生!要你這麽說,姓姬的才是人,不姓的都是畜生!”


    當當當……


    門下令已經不是陳健,拿著銅鑼敲了一陣,總算肅靜下來,問道:“還有沒有別的看法?”


    一個作坊主站出來道:“我們覺得不應該當做奴隸。首先當奴隸和給他們自由的身份,當然是自由的身份幹的活更多。再者,王上說做出來東西要賣出去,全都抓來當奴隸,其餘的殺了,我們的東西賣給誰呢?奴隸給一碗飯就行,你們會給奴隸買衣服穿嗎?最後嘛,這個也不是很符合祖先的意願,還是需要教化的。”


    “教化?你們出錢?”


    “咱們可以扶植一部分,或是在那裏開墾土地,雇傭那裏的人幹活。為了防止他們反抗,還可以扶植一些城邑內的人,讓他們分享一點利益,讓他們的子女來學堂。總比當奴隸要強。”


    “再說了,你們把他們弄回來當奴隸,那咱們的國人子嗣怎麽辦?那些沒有產業的,可是不會同意這些人來搶他們的工作。”


    陳健聽了一陣,暗暗想笑,滿腦子的唯利是圖,說了一大堆理由,祖先教化之類的永遠都是放在最後一位的理由。


    最終的爭吵終於停下,《擴張法案》終於定型。攻占後,設立總督,和縣令平級,但是擁有當地駐軍的調動權。不允許往夏國國內輸入奴隸。凡是夏國國人,服役結束後,均可前往遠方開拓,開辦農場、作坊之類,兩年內免稅。一些在征戰中立下軍功的,可以申請政府提供的資金支持……


    整體上還是維護了已經富裕的老夏國人的利益,因為窮的什麽都沒有的,就算去了也沒有資本開拓,隻有想辦法獲得軍功,混上政府提供的資金支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酋長到球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茅屋秋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茅屋秋雨並收藏從酋長到球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