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尷尬的對話後兩個月,終於到了第一批馬鈴薯收獲的季節。
在新開墾燒荒的土地上,隻種植了馬鈴薯和南瓜作為主食,剩下的則種植了大量的這裏的新的蔬菜。
至於麥、稻、玉米之類的作物,眾人聽從了陳健的建議,並沒有種植。
一如當初在島上一樣,最先修建的建築依舊是學堂、法院、議事會政府和軍營,嚴密的暴力機關說明這裏不是無政府的自由。
除了這些建築,還建起了一座農業研究院。
裏麵暫時隻有兩個人,暫時並不擔負改良種子之類的任務,而是負責記錄。
每天用溫度計記錄這裏的氣溫變化、記錄風向和大小、用漏鬥計量器測量降雨量。
此外,在農業研究院的周圍,還種植了這裏的作物。這兩個人還要負責記錄這些作物需要多久可以發芽、開花、結果,以及是自花傳粉還是異花傳粉。
看似輕省的任務,可是真正做起來並不簡單,每天都要盯著溫度計,每天都要盯著雲彩的變化……
這不是一片自發的移民之土,而是有目的有計劃開發的土地。
在獲得年降雨量、積溫之類的數據後,才會大規模種植那些生長期較長的糧食作物。
馬鈴薯和南瓜的種植在陳健的指點下獲得了豐收,雖然開墾的土地不算太多,可是這些收獲的馬鈴薯和南瓜保存得當的話足以支撐兩到三倍的人口。
與這裏的人的種植方式不同,陳健沒有走歪路,也沒有走小農種植的路,而是走了最適合大農場的一種種植方式。
由女人將馬鈴薯按照芽口切塊,馬拉的木車從壟溝中穿過,木車的後麵坐著三個女人。
就像是流水線操作一樣,坐在上麵將馬鈴薯的切塊按照固定的距離拋下去,後麵的馬車拉著淺犁鏵將土厚厚地覆蓋上。
收獲的時候也是一樣,不是靠人去挖,而是不計大約十分之一的損耗,用牛馬拉著犁鏵直接起出來。女人隻需要蹲在後麵用口袋裝滿,然後男人再把這些口袋抗走。
這不是適合小農的生產方式,因為犁鏵經過之後,很多的馬鈴薯都被犁鏵切開,或是因為沒有深翻導致大量的馬鈴薯仍舊在地下。
但是麵對如此多的土地,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並不適合。
即便有浪費,一畝地三千斤的產量也足以驚人。這裏土地肥沃,又是新墾地,肥力不是問題,製約馬鈴薯產量的隻有種子。
一千多人的口糧,按照每天兩斤土豆來算,一天也就需要一畝地。一千多畝地用這種粗獷的耕種方式易如反掌。
如果土豆不算主糧,這裏的生活也算是瓜菜半年糧了。從收獲之後,每天食堂的食物也變成了煮土豆、土豆塊、土豆片、土豆絲、土豆泥、烤土豆、炸土豆……配菜就是南瓜湯或是魚湯。
在收獲之後的第二天,隸屬於這片土地上的村落的原住民們得到了一個消息,可以在三天內隨意在收獲後的土地上撿拾土豆。
這是移民們和這片土地上的村社的第一次正式交流,距離繳納貢賦的時間還早,秉持著大家做出的決議並不和他們發生太多的接觸。
村社的人以為這是一種徭役,村中長老安排了一些平日裏不聽話的人去。
然而當天晚上這些人回來的時候,卻讓村裏的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這些人告訴村社中的人,那些人的地裏很多的土豆,埋得很深,但是如果帶著豬去的話,可以輕鬆地挖出來,隻是那些人懶得去挖。
他們描繪了自己看到的場景,裝的滿滿的土豆堆積如山,那些外來的人正在挖坑儲存……
而這些村社中以為是服徭役的人,每個人都得到了一百多斤的土豆。村社的人這才明白,這不是去服徭役,而是真的是去撿土豆。
第二天周邊五個村落的所有人,男女老少一起出動,開始在那些收獲過的土地上挖掘著土豆。
因為他們沒有犁鏵、沒有鐵器,所以土地太硬,他們種植的土豆長得不大,而且總容易綠皮。可這些人的土豆不但沒有綠皮,而且還很大。
這些村社的人徹底糊塗了,這位城中人不但不用他們服徭役,而且似乎並不在意每年應該繳納的收獲,否則的話不可能讓他們來自由地撿這些土豆。
兩天後,允許自由翻土豆的日期截止,那些翻耕過的土地也被這些人挖的千瘡百孔鬆鬆軟軟。
大荒城內的移民們為這些村社的居民準備了一場“豐盛”的晚宴,大量的魚、鱷魚、野豬之類烹調過的肉食;船上攜帶的大桶大桶的烈酒……
這些對於村社的人來說,都是珍饈。
既然有這樣的宴會,顯然,大荒城的人並沒有準備把這些人當奴隸。
大荒城內的最高權利機關國人代表大會早已統一了意見:人的自由之類的黨內意識形態不允許奴隸。
這裏不是熱帶種植園、不是仙人掌胭脂蟲養殖場。這裏的資本持有者也不是那些自發的逐利性資本,而是一個擁有了暴力機關的政府,一個不準備把這裏建成單獨的種植園和農產品產地;而是對歐洲和南方熱帶殖民區傾銷紡織品、玻璃、鋼鐵、工具、火槍和農牧產品的工農業混合移民區。
需要的是家庭農場、雇工作坊、大礦場和大水力工廠、大量的自由人口,而不是短期暴利的原材料產地。
很多人不反對奴隸,隻是反對自己不是奴隸主,但現實總是可悲的,成為奴隸主的人終究是少數。當利潤足夠的時候,同膚色可以成為奴隸,同語言同種族甚至同鄉一樣可以成為奴隸:哪怕是很好聽的同族契約奴,在契約期間生下的孩子也是奴隸,而且女人還要為妊娠期不能幹活延長當契約奴的時間……千萬別相信資本的善良,陳健明白這個口子一開,將來這片土地如果來了地球另一邊的真正華人,也會遭受到非人的待遇。
從一開始就把路走正了,可以杜絕很多的問題。況且,人總是需要一點底限的,如果為了賺錢,陳健不必跑到這裏來。
所以在這場宴會之後,陳健用磕磕巴巴的本地語言和這些村社的人交流起來。
每年的貢賦、村社的徭役、夏天的魚幹、冬天的貝珠等等,即便他們不是奴隸,仍舊要承擔很多的義務,生活隻能算是可以勉強維持。
他們很羨慕移民的生活。
陳健對於他們能夠承擔這麽重的義務仍舊沒有大規模逃亡表示滿意,也明白逃亡什麽的發生在生產工具革新之後,否則逃亡也活不下去。
這些人會是很好的勞作者。
在大荒城移民的邀請和生活的誘惑下,有個村社的人接受了陳健的提議:搬遷到大荒城來居住,成為和這裏的雇工一樣的人,一起開墾土地,等到五年後可以分到足夠的土地。
對於大荒城的移民而言,土地足夠,和他們沒有競爭。對政府和組織而言,缺乏的是勞動力,以及一個同化融合的機會,以及可以稍微平衡的女性人口。
將這個搬遷來的村落的人口打散,分配到不同的生產小組當中,強製兒童入學接受文字教育。
這些人無非是換了一個地方勞作,他們並沒有太多的抵觸,相反對於每天的生活十分滿足。
不久之後,城市規劃和公共為生部門展開了一場新生活運動,開始宣揚一些常見疾病的防治、健康教育以及衛生條例。
一個小小的衛生用品作坊建立起來,隻是一個七個人勞動的小作坊。
生產野豬鬃毛的骨柄或是木柄的牙刷,同時生產牙粉。
基於這個時代的牙粉是原始的,配料是磨碎後篩細的石灰石粉末、小蘇打、磨碎後摻進去的肥皂粉、鹽和少量的草藥粉。
味道可想而知,使用的時候用牙刷沾一下刷牙。
船上攜帶的肥皂、堿粉之類的東西,也算充足,足以保證大荒城內所有人的使用。
洗漱、休沐、喝開水、禁止隨地大小便等等各式各樣的要求出現。
這是半強製式的,甚至用上了道德壓製,但不是法律:這不是個人的事,疾病會傳染,所以要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準,不能因為個人的自由而損害絕大多數人的健康權。
這也是一種灌輸,讓這裏的人接受什麽是有限製的自由、思考什麽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與共同的利益。
這場大荒城內的新生活運動進行的時候,上遊的那座原住民城市的一位地位高貴的祭司得了瘧疾。
大荒城的醫生抓住機會,以故土用了數百年的青蒿治好了那位祭司的瘧疾,贏得了城市上層的信任。
大荒城的人既不準備傳教,也不準備和這些高層合作。
趁著這個機會,大荒城的人獲得了可以自由在各個村社之間貿易、穿行的權利。
但是對貿易,大荒城的人興趣不是很大。
統計人口數量、繪製本地地圖、尋找礦產、觀察社會的形態、傾聽奴隸的怨言……這才是那些人的主要目的。
高效的黨內組織迅速活動起來,每隔幾天都有大量的筆記、資料、人口數量統計、土地數量測量等等的材料匯總過來。
專門的人員裝訂、整理總結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將這片國土的舊上層一掃而空的話,如果把村落集中起來管理,隻需要大約七十名脫產公務人員。這些公務人員黨內的人員完全可以滿足,但為了保證同化還需要大約一萬到一萬五千名左右的移民。
這是個緩慢的過程,不能太過激烈,也不能準備不充足。討論後做出的決定是用四年時間完成這個目標。
也就是說,至少每年需要大約三千名移民才能夠做好充足的準備。在這之前,在這邊的人還要學習這邊的語言,加大和那些人的接觸,以醫藥、救助為理由緩慢紮根,至少不抵觸。
這個收攏移民的任務隻能壓在陳健的身上,如今的每一次航行都是充滿的危險的,但為了共同的目標卻又不得不去做。
眼看著冬天就要來了,風向開始變化,台風颶風的多發期也已經度過,陳健知道是該返航的時候了。
留下了大量的槍支和火藥,四門大炮,裝載著換來的各種種子、煙葉和少量的黃金,在十一月初陳健與眾人互道珍重後,揚帆返航。
如果以私人的資本來看,這一次算是賠大了……那點黃金實在沒有太大的誘惑。至於煙葉,培養出吸煙的習慣少說也要三五年,而且故土就能種植。
但如果以整個族群的命運來看,這場賠錢的買賣卻是無價的。緩和矛盾國內至少少死幾十萬人,把內戰的時間延長了。新的作物玉米地瓜土豆可以讓養殖業發展起來,也能養活更多的人。
沒有資本家會跑到大荒城來種地瓜和苞米,除非腦子有坑。
所以陳健還不能直接返航,要往南邊走一走。不論是搶還是交易或是貿易,弄到蔗糖、胭脂紅、橡膠、海狸皮、金銀幣。
他知道改變後的世界地圖,雖然群島和南美的模樣改變了,但是大致位置是知道的。這就是最大的依仗。要賭,就要賭大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無非是死而已。
在新開墾燒荒的土地上,隻種植了馬鈴薯和南瓜作為主食,剩下的則種植了大量的這裏的新的蔬菜。
至於麥、稻、玉米之類的作物,眾人聽從了陳健的建議,並沒有種植。
一如當初在島上一樣,最先修建的建築依舊是學堂、法院、議事會政府和軍營,嚴密的暴力機關說明這裏不是無政府的自由。
除了這些建築,還建起了一座農業研究院。
裏麵暫時隻有兩個人,暫時並不擔負改良種子之類的任務,而是負責記錄。
每天用溫度計記錄這裏的氣溫變化、記錄風向和大小、用漏鬥計量器測量降雨量。
此外,在農業研究院的周圍,還種植了這裏的作物。這兩個人還要負責記錄這些作物需要多久可以發芽、開花、結果,以及是自花傳粉還是異花傳粉。
看似輕省的任務,可是真正做起來並不簡單,每天都要盯著溫度計,每天都要盯著雲彩的變化……
這不是一片自發的移民之土,而是有目的有計劃開發的土地。
在獲得年降雨量、積溫之類的數據後,才會大規模種植那些生長期較長的糧食作物。
馬鈴薯和南瓜的種植在陳健的指點下獲得了豐收,雖然開墾的土地不算太多,可是這些收獲的馬鈴薯和南瓜保存得當的話足以支撐兩到三倍的人口。
與這裏的人的種植方式不同,陳健沒有走歪路,也沒有走小農種植的路,而是走了最適合大農場的一種種植方式。
由女人將馬鈴薯按照芽口切塊,馬拉的木車從壟溝中穿過,木車的後麵坐著三個女人。
就像是流水線操作一樣,坐在上麵將馬鈴薯的切塊按照固定的距離拋下去,後麵的馬車拉著淺犁鏵將土厚厚地覆蓋上。
收獲的時候也是一樣,不是靠人去挖,而是不計大約十分之一的損耗,用牛馬拉著犁鏵直接起出來。女人隻需要蹲在後麵用口袋裝滿,然後男人再把這些口袋抗走。
這不是適合小農的生產方式,因為犁鏵經過之後,很多的馬鈴薯都被犁鏵切開,或是因為沒有深翻導致大量的馬鈴薯仍舊在地下。
但是麵對如此多的土地,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並不適合。
即便有浪費,一畝地三千斤的產量也足以驚人。這裏土地肥沃,又是新墾地,肥力不是問題,製約馬鈴薯產量的隻有種子。
一千多人的口糧,按照每天兩斤土豆來算,一天也就需要一畝地。一千多畝地用這種粗獷的耕種方式易如反掌。
如果土豆不算主糧,這裏的生活也算是瓜菜半年糧了。從收獲之後,每天食堂的食物也變成了煮土豆、土豆塊、土豆片、土豆絲、土豆泥、烤土豆、炸土豆……配菜就是南瓜湯或是魚湯。
在收獲之後的第二天,隸屬於這片土地上的村落的原住民們得到了一個消息,可以在三天內隨意在收獲後的土地上撿拾土豆。
這是移民們和這片土地上的村社的第一次正式交流,距離繳納貢賦的時間還早,秉持著大家做出的決議並不和他們發生太多的接觸。
村社的人以為這是一種徭役,村中長老安排了一些平日裏不聽話的人去。
然而當天晚上這些人回來的時候,卻讓村裏的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這些人告訴村社中的人,那些人的地裏很多的土豆,埋得很深,但是如果帶著豬去的話,可以輕鬆地挖出來,隻是那些人懶得去挖。
他們描繪了自己看到的場景,裝的滿滿的土豆堆積如山,那些外來的人正在挖坑儲存……
而這些村社中以為是服徭役的人,每個人都得到了一百多斤的土豆。村社的人這才明白,這不是去服徭役,而是真的是去撿土豆。
第二天周邊五個村落的所有人,男女老少一起出動,開始在那些收獲過的土地上挖掘著土豆。
因為他們沒有犁鏵、沒有鐵器,所以土地太硬,他們種植的土豆長得不大,而且總容易綠皮。可這些人的土豆不但沒有綠皮,而且還很大。
這些村社的人徹底糊塗了,這位城中人不但不用他們服徭役,而且似乎並不在意每年應該繳納的收獲,否則的話不可能讓他們來自由地撿這些土豆。
兩天後,允許自由翻土豆的日期截止,那些翻耕過的土地也被這些人挖的千瘡百孔鬆鬆軟軟。
大荒城內的移民們為這些村社的居民準備了一場“豐盛”的晚宴,大量的魚、鱷魚、野豬之類烹調過的肉食;船上攜帶的大桶大桶的烈酒……
這些對於村社的人來說,都是珍饈。
既然有這樣的宴會,顯然,大荒城的人並沒有準備把這些人當奴隸。
大荒城內的最高權利機關國人代表大會早已統一了意見:人的自由之類的黨內意識形態不允許奴隸。
這裏不是熱帶種植園、不是仙人掌胭脂蟲養殖場。這裏的資本持有者也不是那些自發的逐利性資本,而是一個擁有了暴力機關的政府,一個不準備把這裏建成單獨的種植園和農產品產地;而是對歐洲和南方熱帶殖民區傾銷紡織品、玻璃、鋼鐵、工具、火槍和農牧產品的工農業混合移民區。
需要的是家庭農場、雇工作坊、大礦場和大水力工廠、大量的自由人口,而不是短期暴利的原材料產地。
很多人不反對奴隸,隻是反對自己不是奴隸主,但現實總是可悲的,成為奴隸主的人終究是少數。當利潤足夠的時候,同膚色可以成為奴隸,同語言同種族甚至同鄉一樣可以成為奴隸:哪怕是很好聽的同族契約奴,在契約期間生下的孩子也是奴隸,而且女人還要為妊娠期不能幹活延長當契約奴的時間……千萬別相信資本的善良,陳健明白這個口子一開,將來這片土地如果來了地球另一邊的真正華人,也會遭受到非人的待遇。
從一開始就把路走正了,可以杜絕很多的問題。況且,人總是需要一點底限的,如果為了賺錢,陳健不必跑到這裏來。
所以在這場宴會之後,陳健用磕磕巴巴的本地語言和這些村社的人交流起來。
每年的貢賦、村社的徭役、夏天的魚幹、冬天的貝珠等等,即便他們不是奴隸,仍舊要承擔很多的義務,生活隻能算是可以勉強維持。
他們很羨慕移民的生活。
陳健對於他們能夠承擔這麽重的義務仍舊沒有大規模逃亡表示滿意,也明白逃亡什麽的發生在生產工具革新之後,否則逃亡也活不下去。
這些人會是很好的勞作者。
在大荒城移民的邀請和生活的誘惑下,有個村社的人接受了陳健的提議:搬遷到大荒城來居住,成為和這裏的雇工一樣的人,一起開墾土地,等到五年後可以分到足夠的土地。
對於大荒城的移民而言,土地足夠,和他們沒有競爭。對政府和組織而言,缺乏的是勞動力,以及一個同化融合的機會,以及可以稍微平衡的女性人口。
將這個搬遷來的村落的人口打散,分配到不同的生產小組當中,強製兒童入學接受文字教育。
這些人無非是換了一個地方勞作,他們並沒有太多的抵觸,相反對於每天的生活十分滿足。
不久之後,城市規劃和公共為生部門展開了一場新生活運動,開始宣揚一些常見疾病的防治、健康教育以及衛生條例。
一個小小的衛生用品作坊建立起來,隻是一個七個人勞動的小作坊。
生產野豬鬃毛的骨柄或是木柄的牙刷,同時生產牙粉。
基於這個時代的牙粉是原始的,配料是磨碎後篩細的石灰石粉末、小蘇打、磨碎後摻進去的肥皂粉、鹽和少量的草藥粉。
味道可想而知,使用的時候用牙刷沾一下刷牙。
船上攜帶的肥皂、堿粉之類的東西,也算充足,足以保證大荒城內所有人的使用。
洗漱、休沐、喝開水、禁止隨地大小便等等各式各樣的要求出現。
這是半強製式的,甚至用上了道德壓製,但不是法律:這不是個人的事,疾病會傳染,所以要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準,不能因為個人的自由而損害絕大多數人的健康權。
這也是一種灌輸,讓這裏的人接受什麽是有限製的自由、思考什麽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與共同的利益。
這場大荒城內的新生活運動進行的時候,上遊的那座原住民城市的一位地位高貴的祭司得了瘧疾。
大荒城的醫生抓住機會,以故土用了數百年的青蒿治好了那位祭司的瘧疾,贏得了城市上層的信任。
大荒城的人既不準備傳教,也不準備和這些高層合作。
趁著這個機會,大荒城的人獲得了可以自由在各個村社之間貿易、穿行的權利。
但是對貿易,大荒城的人興趣不是很大。
統計人口數量、繪製本地地圖、尋找礦產、觀察社會的形態、傾聽奴隸的怨言……這才是那些人的主要目的。
高效的黨內組織迅速活動起來,每隔幾天都有大量的筆記、資料、人口數量統計、土地數量測量等等的材料匯總過來。
專門的人員裝訂、整理總結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將這片國土的舊上層一掃而空的話,如果把村落集中起來管理,隻需要大約七十名脫產公務人員。這些公務人員黨內的人員完全可以滿足,但為了保證同化還需要大約一萬到一萬五千名左右的移民。
這是個緩慢的過程,不能太過激烈,也不能準備不充足。討論後做出的決定是用四年時間完成這個目標。
也就是說,至少每年需要大約三千名移民才能夠做好充足的準備。在這之前,在這邊的人還要學習這邊的語言,加大和那些人的接觸,以醫藥、救助為理由緩慢紮根,至少不抵觸。
這個收攏移民的任務隻能壓在陳健的身上,如今的每一次航行都是充滿的危險的,但為了共同的目標卻又不得不去做。
眼看著冬天就要來了,風向開始變化,台風颶風的多發期也已經度過,陳健知道是該返航的時候了。
留下了大量的槍支和火藥,四門大炮,裝載著換來的各種種子、煙葉和少量的黃金,在十一月初陳健與眾人互道珍重後,揚帆返航。
如果以私人的資本來看,這一次算是賠大了……那點黃金實在沒有太大的誘惑。至於煙葉,培養出吸煙的習慣少說也要三五年,而且故土就能種植。
但如果以整個族群的命運來看,這場賠錢的買賣卻是無價的。緩和矛盾國內至少少死幾十萬人,把內戰的時間延長了。新的作物玉米地瓜土豆可以讓養殖業發展起來,也能養活更多的人。
沒有資本家會跑到大荒城來種地瓜和苞米,除非腦子有坑。
所以陳健還不能直接返航,要往南邊走一走。不論是搶還是交易或是貿易,弄到蔗糖、胭脂紅、橡膠、海狸皮、金銀幣。
他知道改變後的世界地圖,雖然群島和南美的模樣改變了,但是大致位置是知道的。這就是最大的依仗。要賭,就要賭大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無非是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