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王竟然擺出了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看得宣文宗先是一愣,隨即便臉一拉的說道:“怎麽?我們兄弟之間還有什麽話不能說嗎?”
“不是,皇上。臣弟想的是,這個大夏皇帝我們到底要不要救。是他死了對我們有利呢?還是他活著對我們更有利。您也知道,現在大夏連儲君都沒有了,如果現在大夏皇帝死了,那也許是我們的機會呢?”
賢王想得更加長遠,這也是一路上入皇宮中所考慮的事情。
隻是賢王自認有大局觀,卻不知道這些話一說完後,就引來了宣文宗一陣的大笑之聲。“哈哈哈,朕當是什麽事情呢,八弟呀,你是想多了,告訴你,大夏皇帝現在還不能死。”
“不能死?”賢王臉露詫異,他不是對這個答案吃驚,而是皇上這麽快就可以給出答案,讓他有些驚訝。
“對,就是不能死。”宣文宗的臉色隨即也變得正然了許多的說道:“現在天下的局勢,閣臣們早已經進行了分析,那就是大夏實力一年年漸弱,反之大統做為興起之國,實力一天比一天的強大。也就是說,新老強者交替怕是就在不久的將來了。而我們做為下四國之一,需要的不是某一家獨大,而應該是看著兩隻雄性老虎拚個你死我活,最好是兩敗俱傷。打過之後,他們在沒有能力威脅到我們,那樣的話,我們下四國的機會才會重新的出現。”
“我們的機會?”賢王似乎是聽懂了,但跟著又馬上搖了搖頭道:“可是他們能打起來嗎?還有就是誰會勝,難道我們要提前的押寶?”
“不!不是押寶,而是坐山觀虎。”宣文宗再一次搖了搖頭。
這就是小國的悲哀,夾縫之中求生存,就要有自己的謀劃,自己的生存之道。
宣文宗眼中的生存之道,就是讓上兩國的大夏與大統打起來,最後可以兩敗俱傷,如此大家實力基本相等的話,那就沒有什麽所謂的大國,接下來就可以各看本事了。
賢王理解了宣文宗的意思,但同時也有了自己的疑惑,“可是,他們會同意嗎?”
這個他們,指的自然就是大夏與大統。
“他們當然不會同意。但隻要他們實力相當,就不會向我們下手,去主動多一個敵人,給敵人再多個盟友。所以,八弟,現在大夏皇帝還不能死,朕要求你盡全力尋找能治疾之人,唯如此,才不會有一家獨大的場麵出現,我們宣國才會有機會。”
話說到了這裏,賢王就算是在笨,也明白是怎麽回事。當下他便拱手做了一禮道:“請皇上放心,為了宣國,臣弟必將會盡上全力,爭取找到良醫良藥。”
“好,八弟辦事,朕一向是最放心的。”宣文宗笑了起來。
......
昌都驛站。
就在宣文宗兄弟兩人正聊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在這裏,大統、苗國和越國的使者們也坐在了一起。
召集他們過來的正是大統三皇子陳金豹。
相比於大夏四皇子的低調,這位大統三皇子行事作風就要張揚許多了。
就像是今天晚上的聚會,僅是吃喝用度就是一個不小的數字,美酒佳肴擺了整整一大桌子。
苗國的代表典客史傳晨、越國的代表祭酒陶淮辰都被請了過來。
其實,這兩位並不想出現在這裏的,尤其是越國大儒陶淮辰,他是帶著學生來參加詩會,是為了看看自稱文風最盛的宣國這一次怎麽敗給他們的。
六國之中,要說文化底蘊最強的自然要屬大夏。
僅看其名,便知道,他們要恢複的是古夏之榮光,要成為天下之主。
夏國之後,其次就應該是他們越國。
看其越國的地理位置,擁有閩、越、嶺三州,又被人稱為南越。
自古,南地的文風一向是強於北麵,甚至某些時段,便是比之中原也是不遑多讓。
偏偏,處於最北端的宣國卻總是說自己最是文風鼎盛,且他們的皇帝也自號文宗,這分明就是胡說八道嘛。
為了這件事情,陶大儒不止一次的和越國皇帝說過這件事情。隻是對此,上麵並不是十分的看重,反而還說,不過就是一個虛名,宣國即是想要,給他就是。
話是這樣說,但就陶大儒所知,十幾年來,正是因為宣國的這種宣傳,使得不少越國的讀書人都來到了昌都,且有些人還在這裏定居而住。
這個時代,雖然沒有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擁有了未來天下的說法。但做為越國大儒,眼看自家人才去了別地,自然而然會心中不爽,甚至會生出一種危急之感。
而即是皇帝不重視這件事情,他就要靠自己的能力來解決這件事情。
比如說,六國詩會,若是可以打敗宣國,當眾打他們的臉,那就等於告訴了天下讀書人,宣國的真麵目。如此,就可以減少越國讀書人來到宣國的事情了。
自己抱有目地而來,在詩會未開始之前,現在應該做的就是好好休息,以最好的狀態迎之,而不是去與大統的皇子虛以委蛇。
心中有抵觸之意,可當大統派人過來通知自己的時候,他卻也不敢提出拒絕之言。無它,實力不如人爾。
雖然陶淮辰認為自己就是一個讀書人,但國之形勢如此,他也無法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他的聖賢書。
迫於壓力,主要是不想給越國招禍,陶大儒不得不來赴宴。而等他趕到的時候,看到的正是大統三皇子與苗國典客史傳晨談笑風聲的一幕。
相比於陶淮辰的純粹,史傳晨就是典型的政客。
這一次他雖然是帶隊來參加比賽不假,但對於是不是要打壓宣國之事,他並非多麽的看重。
或是說,原本苗國的文風就不鼎盛,相比於南越也好,還是北宣也罷,苗國更像是一個野蠻之人。在他們這個多數由少數民族組成的國度,從來不是誰的知識淵博誰就會受到尊敬,在這裏,比得是誰的手段更高明,誰拳頭硬誰說話的聲音就會更大。
這一點上,苗國與涼國十分的相似,比得就是兵鋒之強,比得就是軍隊強大。
正因為這一點,史傳晨得到大統三皇子的邀請之後,便馬上就應邀而來。能夠與大統這般上國的皇子有些交情,可是史傳晨做夢都在追求的事情。
“哦,陶祭酒來了,快座。”一見到陶淮辰之後,大統三皇子陳金豹便發出了一陣爽朗般的大笑之聲。
“見過大統三皇子殿下,史兄,好久不見。”陶淮辰拱手抱拳,打著招呼。
在早就空出來的那個位置上,陶淮辰坐了下來,跟著就聽到大統三皇子說道:“既然兩位都來了,那我們就商量一下這一回怎麽壓壓宣國一頭之事。”
大統也算是根基深厚,坐擁魯、蘇、禹、贛、徽五州之地,其曆史底蘊不知道比之宣國強上多少。
尤其是魯州之地,更是孔子的出生和起源之地,按說比起書香傳家這塊,不說是無人可敵,他們說第二,也無人敢稱之為第一。
現在可好,硬是被宣國給搶了先。
尤其是宣國皇帝自號文宗,對讀書之人禮遇有佳,擺出一副求賢若渴的模樣,真是讓他吸引了不少的人才。即便是他們大統,這些年也有不少的文人出走到了宣國。
若非是這些年來,大統總是把大夏做為第一敵人,不斷的練兵強國的話,怕是這件事情早就引來了他們中讀書人的抗議。
現在大夏皇帝身體不好,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加之大夏太子又由正常人成為了殘疾人,弄一個不好,生出內亂也是有極大的可能。這反倒讓原本與他們針鋒相對的大統不著急了。
即是可以等著敵人自我削弱,那又為何一定要派兵征討呢?
這半年多來,大統也開始收斂起了鋒芒,等待著大夏王朝自我崩塌。這也就讓他們有時間可以關注一下別的事情,就比如說如何可以吸引更多讀書人,更多賢才為他們所用。
所以在這一次六國詩會的事情上,大統王朝還是十分重視的。不僅將他這位三皇子派了過來,同時還在國內就商量好了應對之策,那就是他們要改規矩。
而想改規則玩的話,那就不能單單他們大統一國同意,這一次陳金豹請來陶淮辰與史傳晨,商議的就是一統口風之事。
按著接下來大統三皇子所說的話,整個六國詩會的規矩那是完全的改變了,或是說這套規則根本就是衝著打壓宣國而來的,就是為了在世人麵前揭穿宣國文不是第一之事。
若是其它的事情,想要讓陶淮辰這般的大儒支持大統,那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在陶大儒這樣的人麵前,他們對於什麽國與國之爭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相反,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學成就,才是他們一生苦苦追求之事。
可是現在,大統三皇子說的就是打壓宣國文風的事情,這一點倒與陶淮辰所求的不謀而合。雖然說是臨時的改規矩,多少有點耍無賴之意,但一想到這些年宣國在文道上的造勢,想到是宣國先不要臉的稱自己為文化大國的,那有了這般的打壓也就算不得什麽了。
“不是,皇上。臣弟想的是,這個大夏皇帝我們到底要不要救。是他死了對我們有利呢?還是他活著對我們更有利。您也知道,現在大夏連儲君都沒有了,如果現在大夏皇帝死了,那也許是我們的機會呢?”
賢王想得更加長遠,這也是一路上入皇宮中所考慮的事情。
隻是賢王自認有大局觀,卻不知道這些話一說完後,就引來了宣文宗一陣的大笑之聲。“哈哈哈,朕當是什麽事情呢,八弟呀,你是想多了,告訴你,大夏皇帝現在還不能死。”
“不能死?”賢王臉露詫異,他不是對這個答案吃驚,而是皇上這麽快就可以給出答案,讓他有些驚訝。
“對,就是不能死。”宣文宗的臉色隨即也變得正然了許多的說道:“現在天下的局勢,閣臣們早已經進行了分析,那就是大夏實力一年年漸弱,反之大統做為興起之國,實力一天比一天的強大。也就是說,新老強者交替怕是就在不久的將來了。而我們做為下四國之一,需要的不是某一家獨大,而應該是看著兩隻雄性老虎拚個你死我活,最好是兩敗俱傷。打過之後,他們在沒有能力威脅到我們,那樣的話,我們下四國的機會才會重新的出現。”
“我們的機會?”賢王似乎是聽懂了,但跟著又馬上搖了搖頭道:“可是他們能打起來嗎?還有就是誰會勝,難道我們要提前的押寶?”
“不!不是押寶,而是坐山觀虎。”宣文宗再一次搖了搖頭。
這就是小國的悲哀,夾縫之中求生存,就要有自己的謀劃,自己的生存之道。
宣文宗眼中的生存之道,就是讓上兩國的大夏與大統打起來,最後可以兩敗俱傷,如此大家實力基本相等的話,那就沒有什麽所謂的大國,接下來就可以各看本事了。
賢王理解了宣文宗的意思,但同時也有了自己的疑惑,“可是,他們會同意嗎?”
這個他們,指的自然就是大夏與大統。
“他們當然不會同意。但隻要他們實力相當,就不會向我們下手,去主動多一個敵人,給敵人再多個盟友。所以,八弟,現在大夏皇帝還不能死,朕要求你盡全力尋找能治疾之人,唯如此,才不會有一家獨大的場麵出現,我們宣國才會有機會。”
話說到了這裏,賢王就算是在笨,也明白是怎麽回事。當下他便拱手做了一禮道:“請皇上放心,為了宣國,臣弟必將會盡上全力,爭取找到良醫良藥。”
“好,八弟辦事,朕一向是最放心的。”宣文宗笑了起來。
......
昌都驛站。
就在宣文宗兄弟兩人正聊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在這裏,大統、苗國和越國的使者們也坐在了一起。
召集他們過來的正是大統三皇子陳金豹。
相比於大夏四皇子的低調,這位大統三皇子行事作風就要張揚許多了。
就像是今天晚上的聚會,僅是吃喝用度就是一個不小的數字,美酒佳肴擺了整整一大桌子。
苗國的代表典客史傳晨、越國的代表祭酒陶淮辰都被請了過來。
其實,這兩位並不想出現在這裏的,尤其是越國大儒陶淮辰,他是帶著學生來參加詩會,是為了看看自稱文風最盛的宣國這一次怎麽敗給他們的。
六國之中,要說文化底蘊最強的自然要屬大夏。
僅看其名,便知道,他們要恢複的是古夏之榮光,要成為天下之主。
夏國之後,其次就應該是他們越國。
看其越國的地理位置,擁有閩、越、嶺三州,又被人稱為南越。
自古,南地的文風一向是強於北麵,甚至某些時段,便是比之中原也是不遑多讓。
偏偏,處於最北端的宣國卻總是說自己最是文風鼎盛,且他們的皇帝也自號文宗,這分明就是胡說八道嘛。
為了這件事情,陶大儒不止一次的和越國皇帝說過這件事情。隻是對此,上麵並不是十分的看重,反而還說,不過就是一個虛名,宣國即是想要,給他就是。
話是這樣說,但就陶大儒所知,十幾年來,正是因為宣國的這種宣傳,使得不少越國的讀書人都來到了昌都,且有些人還在這裏定居而住。
這個時代,雖然沒有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擁有了未來天下的說法。但做為越國大儒,眼看自家人才去了別地,自然而然會心中不爽,甚至會生出一種危急之感。
而即是皇帝不重視這件事情,他就要靠自己的能力來解決這件事情。
比如說,六國詩會,若是可以打敗宣國,當眾打他們的臉,那就等於告訴了天下讀書人,宣國的真麵目。如此,就可以減少越國讀書人來到宣國的事情了。
自己抱有目地而來,在詩會未開始之前,現在應該做的就是好好休息,以最好的狀態迎之,而不是去與大統的皇子虛以委蛇。
心中有抵觸之意,可當大統派人過來通知自己的時候,他卻也不敢提出拒絕之言。無它,實力不如人爾。
雖然陶淮辰認為自己就是一個讀書人,但國之形勢如此,他也無法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他的聖賢書。
迫於壓力,主要是不想給越國招禍,陶大儒不得不來赴宴。而等他趕到的時候,看到的正是大統三皇子與苗國典客史傳晨談笑風聲的一幕。
相比於陶淮辰的純粹,史傳晨就是典型的政客。
這一次他雖然是帶隊來參加比賽不假,但對於是不是要打壓宣國之事,他並非多麽的看重。
或是說,原本苗國的文風就不鼎盛,相比於南越也好,還是北宣也罷,苗國更像是一個野蠻之人。在他們這個多數由少數民族組成的國度,從來不是誰的知識淵博誰就會受到尊敬,在這裏,比得是誰的手段更高明,誰拳頭硬誰說話的聲音就會更大。
這一點上,苗國與涼國十分的相似,比得就是兵鋒之強,比得就是軍隊強大。
正因為這一點,史傳晨得到大統三皇子的邀請之後,便馬上就應邀而來。能夠與大統這般上國的皇子有些交情,可是史傳晨做夢都在追求的事情。
“哦,陶祭酒來了,快座。”一見到陶淮辰之後,大統三皇子陳金豹便發出了一陣爽朗般的大笑之聲。
“見過大統三皇子殿下,史兄,好久不見。”陶淮辰拱手抱拳,打著招呼。
在早就空出來的那個位置上,陶淮辰坐了下來,跟著就聽到大統三皇子說道:“既然兩位都來了,那我們就商量一下這一回怎麽壓壓宣國一頭之事。”
大統也算是根基深厚,坐擁魯、蘇、禹、贛、徽五州之地,其曆史底蘊不知道比之宣國強上多少。
尤其是魯州之地,更是孔子的出生和起源之地,按說比起書香傳家這塊,不說是無人可敵,他們說第二,也無人敢稱之為第一。
現在可好,硬是被宣國給搶了先。
尤其是宣國皇帝自號文宗,對讀書之人禮遇有佳,擺出一副求賢若渴的模樣,真是讓他吸引了不少的人才。即便是他們大統,這些年也有不少的文人出走到了宣國。
若非是這些年來,大統總是把大夏做為第一敵人,不斷的練兵強國的話,怕是這件事情早就引來了他們中讀書人的抗議。
現在大夏皇帝身體不好,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加之大夏太子又由正常人成為了殘疾人,弄一個不好,生出內亂也是有極大的可能。這反倒讓原本與他們針鋒相對的大統不著急了。
即是可以等著敵人自我削弱,那又為何一定要派兵征討呢?
這半年多來,大統也開始收斂起了鋒芒,等待著大夏王朝自我崩塌。這也就讓他們有時間可以關注一下別的事情,就比如說如何可以吸引更多讀書人,更多賢才為他們所用。
所以在這一次六國詩會的事情上,大統王朝還是十分重視的。不僅將他這位三皇子派了過來,同時還在國內就商量好了應對之策,那就是他們要改規矩。
而想改規則玩的話,那就不能單單他們大統一國同意,這一次陳金豹請來陶淮辰與史傳晨,商議的就是一統口風之事。
按著接下來大統三皇子所說的話,整個六國詩會的規矩那是完全的改變了,或是說這套規則根本就是衝著打壓宣國而來的,就是為了在世人麵前揭穿宣國文不是第一之事。
若是其它的事情,想要讓陶淮辰這般的大儒支持大統,那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在陶大儒這樣的人麵前,他們對於什麽國與國之爭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相反,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學成就,才是他們一生苦苦追求之事。
可是現在,大統三皇子說的就是打壓宣國文風的事情,這一點倒與陶淮辰所求的不謀而合。雖然說是臨時的改規矩,多少有點耍無賴之意,但一想到這些年宣國在文道上的造勢,想到是宣國先不要臉的稱自己為文化大國的,那有了這般的打壓也就算不得什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