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說過,這5%跟“偶然提醒”相關。但並不能代表這5%就是“偶然提醒”。


    下麵就具體闡述這5%的記憶。


    這就要從“心理動力學”上來分析。


    把心理問題轉換為一種類似物理的方式上來,才能精確找到那5%。


    還是上麵那個例子:某人r,在單位上與人交流得不錯,一般的負麵評價他也能夠接受。但是當某天有個上司突然跟他說:“r這個人什麽都好,在某些缺陷方麵,也能虛心接受批評意見。就是……”


    就是……後麵省略的那些評價,是r無法應對的,隻能選擇逃避。


    比如說,他會以為就是……後麵,會說他這個人沒男人氣概,有點娘娘腔。


    他這種先入為主,就是“偶然提醒”的結果,說明在遙遠的過去,這種負麵評價被偶然提醒喚醒,使他難以接受,於是隻能選擇逃避。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但竟然形成了自我批評的強迫,強迫批評自己娘娘腔。


    為何明明逃避了負麵評價,反而會染上負麵評價?


    這並不難解釋。


    如果一盆髒水朝你潑來,你因為害怕而閉上眼睛逃避,結果就會被髒水弄髒。


    如果當時睜開眼睛去躲避或阻擋,反而不會弄髒。


    再舉個更形象的例子。


    還是回到前麵那個求愛不得的善良男子。


    他本來對壞壞的男人是抗拒的,保持自己的善良。


    但是因為他所愛的那個女孩喜歡壞壞的男人,他對壞的抵抗越發顯得無力,最後在無形中選擇放棄抵抗,自然染上了“壞”的惡習。


    正如那種俗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從心理動力的角度來說,就是弗洛伊德伊德所說的“愛的本能”與“破壞(死亡)本能”的天生對抗。


    為了阻止人類無休止的欲望滿足,“破壞本能”總是與“愛的本能”對抗的。以使自己保持理智和現實,不會為欲望無限向現實索取。


    但如果過早地放棄“愛欲”的追求,這對平衡力自然會破壞,“破壞本能”如失去阻力和洪水,瞬間吞噬“愛欲”,使得“愛”與“破壞”混和在一起。


    這就不難解釋,為何有時候強迫的思想明明很罪惡和有破壞性,卻有如此強烈的衝動。就是因為裏麵夾雜了“愛欲”。


    還得引用那個潑髒水的比喻。


    因為當時害怕麵對,所以不敢麵對“壞”,結果反而毫無知覺染上了“壞”的罪惡。


    染上“壞”並不會形成“強迫症“,因為暫時還沒有對抗的對象;隻是一種無所謂的”抑鬱“狀態。


    隻有當某個善良的女孩愛上他,激發他曾有的“善良”時,“強迫“才會發作。


    此話怎說?


    就是因為“壞”遇上了“善良”,才會形成激烈對抗!


    在沒有遇上“善良”之前,他隻感染了“壞”的狀態,並未形成對抗。


    就如上例那個潑髒水的例子,因為害怕髒水,所以閉眼逃避,結果自然被弄髒。可他在潛意識中刻意否定自己被弄髒,似乎對自己已經髒了渾然不知。


    隻有等到某個幹淨的人出現在他麵前,激發他曾經“幹淨”的記憶。


    內心的“髒”與“幹淨”才會形成激烈衝突,導致強迫。


    再把“髒”的東西引申為“死亡”。


    比如,某個人想要戰勝一個強大的,危脅自己生命的對手或者疾病。


    如果再像麵對髒水那樣,選擇逃避。那麽大家應該能夠得出一個結論——他染上了“死亡”。——這就是抑鬱症的來源。


    也和前麵所說的“無所謂”狀態一脈相承。


    所以,抑鬱患者特別害怕聽到自己所愛的人所說的消極話語,那會直接導致他的抑鬱,就是緣於此因。


    因為,在他所愛的人身上,能夠折射出他內心深處“愛欲”與“死亡”本能之間的逃避機製。


    這就是比前述更深層更全麵的“強迫”、“抑鬱”形成機製。


    明白了這點,我相信大多數讀者甚至心理醫生會一目了然地知道了治愈“抑鬱”與“強迫”的答案。


    那就是——鼓勵患者勇敢麵對陰暗麵。隻有這樣才是唯一徹底的治愈之路。


    如果這樣想,我會感到很合理且有力,不言而喻的。


    但是,我仍然會持保留態度。


    也許有人會質疑:已經非常明了的事情了,難道還會有錯?實在不敢相信!


    我想說的是“深層心理分析”不同於一般的心理安慰和治療。


    嚴謹到近乎苛刻。


    而且我也相信,隻有這樣無懈可擊的苛刻,才能從根本上、質上,真正令患者發生根本性的治愈,而無存在複發的可能性。


    那麽這種苛刻到底是什麽呢?


    那就是:患者的這種逃避機製接近生理性。


    隻有從心理到接近生理性的轉變和解構,才是質上的改變。


    那麽這種生理就是——患者曾經應有過暈厥的經曆。


    這也是我所做的一次大膽推測。


    他麵對髒水選擇逃避,不應完全是他的主觀意誌,而是一種生理上的暈厥,使得他失去了正視“髒水”的能力。


    如果僅是主觀意誌,那麽他的心理健康永遠隻能依靠別人的教誨。


    也這有這樣,才能從生理意義上解釋患者有時莫名出現的頭痛和頭暈。


    至此,大家應該明白:似乎早已闡明的“退行滿足”,為何還能分析到現在。


    原來要從心理分析到生理,不能不說是一件難度很大的工作。


    至於要繼續討論“暈厥經曆”的問題,隻能等到把所有理論分析全部轉化為患者的真實生活經曆,讓他完全回歸正常生活,才能進行。


    現在要討論的,是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也許是大多數患者最後存在的巨大疑慮甚至缺陷。


    那就是,有的患者可能會說:“沒錯!你說的很對。讓我徹底了解了症狀,不再迷惑和茫然,以後麵對生活中的痛苦,一定也能夠按此方式,信心滿滿、勇往直前。但是,發生的已經發生了。因為這個病,我已經比常人失去太多了。就算再努力,也隻能解決過去的痛苦,無論如何也達不到正常人的水平;與現實生活的融洽也永遠有差距。”


    如果有這種想法,無疑是令人沮喪的,也是正常的。


    “失去”也是一種“鐵”的事實,不會因為分析而重新獲得;除非在他發病前就引導他;但這顯然不可能。


    但是,我想說的是:“你並未失去任何東西,那所認為失去的那些東西其實一直伴你左右。”


    那到底是什麽呢?唯一的答案就是——症狀。有一個很形象地例子可以說明:症狀就是他失去的那部分自我。有些患者在經過深層分析後,感覺就要脫離自己的症狀了。但令人萬分意外地是:他們突然對那些症狀懷念起來,非常不舍。仿佛那些症狀對他們來說很有親切感,如果要他們放棄,反而感覺前麵的路很陌生,自然會很失落。因此,必須還原出症狀的真正麵目,才能解釋這種奇怪的現象。


    這要求又要從另一角度闡述“心理動力結構”,才能充分了解:為何症狀就是“失去”的那部分自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層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九天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九天落並收藏深層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