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想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令人緊張和焦慮不安的事。


    那種緊張的感覺是如此普遍,似乎再平常不過。


    但是,現代社會的壓力之大,造成大眾普遍的緊張焦慮感,似乎超出了一般水平。已經不再是單純地類似戀愛中,心如鹿撞般的那種痛苦並著美妙的緊張感。


    在很多時候,當人們描述戀愛中的男女,看到心上人,心跳加速、臉紅耳躁……時,總是帶著一種陶醉似的表情。


    這種緊張感是偏向於快樂的。


    但是,大多數緊張卻都是令人痛苦的。


    這種緊張不單對人的心靈造成不適,甚至疾病;在行為上也帶來了一些不良結果。


    就像一個易緊張的人,如果麵對一個稍有威嚴的人,曆聲說出:“往右!往右!”


    他卻很有可能偏偏往左。


    可想而知,如果這是一次駕駛操作,左右的偏差會造成多大的危險後果。


    人的緊張感,在他所認為的“大事”即將發生前,是最強烈的。


    就像一位高中生麵對即將來臨的高考;一位學員想到快要進行的駕駛考試;一位男生即將與心愛之人約會;一位基層幹部麵對領導的考核。


    易緊張的人,在上述這些情況下,簡直是一種煎熬。


    他們甚至在還沒有做那件事之前,早就急於見到後果。


    他們似乎無法麵對那個過程,急於跳過那個過程見到結果。


    似乎隻有結果才是安全的,過程隻能給他無盡的不安和緊張。


    就像考生急於得到一個好成績,駕駛學員急於拿到駕駛證。


    與其說得到這個好結果隻為消除自己的緊張,還不如說是這個結果的無限誘惑,引起他的強烈緊張。


    金榜題名、拿到駕駛證、得到女孩芳心、得到領導賞識……


    都是一種誘惑,或者說是一種快樂、願望。


    願望和快樂的積累引發人的緊張。


    這似乎是一對不可調和地矛盾。


    想要克服緊張,似乎隻能放棄快樂。


    由此可見,人們常說的“降低期望和目標”,“放下完美”……就可以理解為“降低快樂”。


    這對於為實現目標,焦慮萬分的人來說,或許是唯一的辦法。


    但是,如此一來,就不要期望去幫助他們消除莫名而來的不快樂。


    一個人再認同“凡事不可能盡如人意”、“沒有完美”、“麵對現實”、“順其自然”、“知足常樂”……這些道理。


    他都不會心甘情願。


    就像一些人明知現實殘酷,朋友都勸說他要現實,他也感覺不太可能;卻仍然希望自己一年能賺到10萬、希望考試能考到98分、希望自己最心儀的女孩愛他……到時候,如果一年隻賺到3萬,考試隻考到80分,女孩不喜歡他……他仍然會萬分失望。


    可見,再不切實際的想法,也會造成如此真實而巨大的失落感。


    怎能僅憑一句“順其自然”能化解他的矛盾?


    當然,更專業一點的“順其自然”,就是教人要接納自己——緊張就由它去緊張,不要去想辦法讓自己不緊張,該做什麽就做什麽;否則隻能導致更緊張。


    不得不說,很多道理都說中了“要害”,就像周易中的太極、兩儀,與現代科學的分子、原子……似乎都吻合得很好。


    但是,如果不能更深入地了解一件事的本來麵目,外在的了解就像是一個“擦皮球”。


    而緊張的真實麵目,在前麵的章節中提到過:其實是對排泄物的極端分離和逃避;極端分離,必然會導致平衡的另一端——極端積累。


    排泄積累時,感覺沉甸甸,似乎必須一吐為快,或者一泄為快。


    就像一個學員,在考駕駛證之前,感覺心頭壓著一塊石頭,異常難受和緊張。


    當他僥幸考過後,感覺如釋重負,就像任務似地應付了一件厭惡的事;而不是享受駕駛的過程。


    這其實就等同於排泄物的極度釋放。


    在這裏,請注意“極度”和“極端”二詞。


    易緊張者,或是一位心理疾患者,在潛意識中已把排泄功能分離化。


    排泄來臨時,潛意識認為所有物質已全部聚集於此;排泄釋放後,又認為所有排泄物已釋放完,不會再出現。


    在這個過程中他幾乎完全遺忘了排泄的本能快感。


    演化到情緒上,就是——潛意識認為一件緊張的大事過去後,再也不會有緊張了,過度放鬆了;所以,等到下一次“重大事件”來臨時,會極度不適和緊張。


    把排泄和緊張聯係在一起,這是前麵層層分析的結果,幾乎是沒有跳躍的。


    如果不能前後連貫,排泄和緊張就像是隔了一條鴻溝,無法串聯;如果這樣,那就隻能回憶排泄的感覺,是否和緊張的積累、釋放類似。


    因為在此,還有一個更加“跳躍”的思維,從排泄跳躍到“母親”。


    如果我說,緊張的根源在於——外界一些所謂地“重大事件”,偽裝成母親的“重要性”,使得自己即便拚了性命和健康,也要去爭取。從而導致緊張的瞬間積累。


    大家或許會無法理解。


    我在前麵說過:重大和微不足道,有時隻有一線之隔。


    現實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和形容:如履薄冰、一步錯,滿盤皆輸、前功盡棄、一失足成千古恨、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一次高考失誤,令寒窗十年的成果毀於一旦;一次小錯,領導不高興,使得費盡心機爭取的好工作,化為泡影……


    現實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正因為如此,當人們為一件事準備得越充分、越有把握時,在接受考驗的時候,就越緊張。


    他們害怕聚集了所有的成果、希望、力量、快樂,在一次考驗中可能因意外會全部喪失。


    所以,他們在潛意識中寧願隱藏那些力量、保留那些力量;壓抑快樂。


    但如果通過考驗了,他們就會異常慶幸。


    我把快樂的聚集比喻成“母親”(其實不是比喻)。


    通俗地說:母愛是快樂的源泉。


    那麽,一次令人緊張的“至關重要”的考驗,是外人製定的。


    “母愛”和“外人考驗”結合在一起,問題就出現了——迎合外人的考驗,達到了他的要求,就會異常慶幸和興奮;相對的,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就會異常緊張和焦慮、自責。


    這種異常興奮就是一種“誘惑”,而“誘惑”之所以強大,是因為融合了“母愛”。


    其實就是在前麵所說的——把母愛分散到侵犯母親的外人身上。


    使得迎合外人、依賴外人成為無法克服的障礙。


    因為外人就是偽裝的“母親”。


    而真正的母親,是絕不會因為一次微不足道的小錯,而讓一切化為泡影;而是無條件地包容一切;那是血脈相連、不可分離的原始親情。


    所以,人們經常為自己的一次小失誤而懊悔不已:“一份待遇優厚、穩定輕鬆的工作,卻因自己的一次低級失誤,引起領導不滿,而讓這‘金飯碗’意外摔碎,從此又要過上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的生活……”


    字裏行間,足以令人無法釋懷、自我拷問。


    他們會極端自責於小失誤的發生,無法跨越從“金飯碗”到“居無定所”這個巨大落差。


    而這種巨大落差又可能直接導致心理疾病。


    誠然,一個人就差一點成功,結果卻因一次微不足道的事功虧一簣,即便是健康人,也難免為之瘋狂或沉淪。


    這就是——打擊——致命的打擊。


    但是,如果和“母親”聯係起來,就會發現——原來如此令人無法解釋的落差,竟隻是“偽裝的母親”。——正因為是“母親”,才能聚集他所有的快樂;但又因一件小事,令他的快樂一跌到穀底。這就是“偽裝”。


    如果那個人真的對你好,絕不會因為一次小錯,而把你的所有成果毀滅。


    所以,即便功虧一簣又何妨呢?


    痛苦和糾結僅是因為沒能分辨出“偽裝”。


    也因為如此,在考驗到來的時候,隻要把精力集中在“母親”,而非考驗你的人身上。緊張就不複存在。


    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個跟著媽媽進學校的s男?


    他在學校因意外受到驚嚇,心靈與媽媽分散,導致極端向老師妥協,每次考試都如臨大敵;每次去學校都有種緊張感。


    這就是迎合外人,受“偽裝的媽媽”的誘惑(考試成績令老師滿意)的結果。


    而當他回憶到,陪伴著媽媽走在前往學校路上時的心態——朦朧的美妙,沒有急於去迎合某人(老師)的焦急和對未知地點(學校)的不安和緊張。


    隻有這種朦朧的、與生俱來、源源不斷地美妙和探索心,才能取代外界的“有害誘惑”。


    那些無比誘惑結果——馬上考到駕照、考個好成績、達到領導要求、令領導滿意……然後感覺無比慶幸與輕鬆。


    事實上,僥幸得到這些結果的過程,就是一個投奔“偽裝母親”的過程,為日後埋下了隱疾。


    由此可見,人們認為無法克服的不良情緒,並非真的無法克服;而隻是沒有用心回憶曾經那些美好的記憶片斷。(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層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九天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九天落並收藏深層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