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說到形式主義,大家可能會聯想到社會大勢和一些為人詬病的熱點時事問題。


    再說到“強迫症”,大眾又可能認為這是一個個人問題,而非社會問題。


    純粹是個人心理的毛病,與社會無關。


    要不然為什麽別的人怎麽沒得病,偏偏你得了?


    這是一個很常識化的理解。


    但即便從常識角度去看,現代人也並非比“強迫症”者好太多。


    各種壓力和緊張充斥於現代生活,似乎讓人無處可逃。


    我想說的是:強迫症並非完全獨立於社會問題之外。


    當然,他們的確是人格先有問題,才會受社會影響。


    但隻能說“健康人”在無形中轉移了自己內心的陰暗,形成一種社會不良因素;“心理疾患者”由於過於妥協、過份善良,才會吸收社會不良因素,並受其影響。


    就形式主義來說,它和“強迫症”之間並非互不相幹,而是有著共同的特質。


    因為“強迫症”大多有一些儀式化、形式化的症狀,而無實際意義。


    比如說“強迫洗手”、“強迫檢查”、“強迫關門”……


    明明已經做好的事,也不得不重新去做、去檢查。


    還有諸如:隻有送花才是浪漫、隻有和朋友出去打球才是快樂……刻板的樂趣。


    這就好比社會上的“形式主義”,明明實際已經做得很好的事,一定要刻意來一個“考核”或“考試”。


    而且這種“考核”異常苛刻和嚴厲。


    “考核”不通過,即使平時做得再好,也不會得到權威的認可。


    “考核”中人為製造的“如履薄冰”,細微差錯導致平時優秀技術的前功盡棄。


    與“強迫症”中看到刀,害怕失手;看到高處,害怕跳下……的“步步心驚”是同一種性質。


    “我的強迫到底什麽時候好?我下次還能不能控製住自己的強迫罪惡?”


    “我的抑鬱這麽嚴重,到底還能撐多久……?”


    這些都是強迫抑鬱者的絕望與焦慮情緒。


    不為人知的是:這些絕望情緒與“我到底能不能通過考試?”的極致焦慮和“不確定”完全是一種性質。


    換句話說:解決了“我到底能不能通過考試?”這個問題,強迫和抑鬱就不複存在。


    ……


    過於苛刻與形式化的“考核”、“考試”,導致大量原本十分優秀、而心理有陰影的學生“考試緊張”、“發揮失誤”,甚至前途渺茫。


    所以,大家如果經常聽到“高分低能”、“製度好、執行難”……言論,也不要困惑。


    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擠過“獨木橋”的優秀人才,帶有一定的僥幸、運氣和敷衍。


    所以,不能對他們日後的能力抱有太高期望。


    好的製度,如果隻是追求一種形式化,忽略實質,以“證”取人,以”試“取人,也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僥幸性和應付性。


    先應付“考試”,拿到“證”再說,以後再講實際。


    這樣看似非常合理有序,但人的心理並非如此。在你應付的那一刻,人格已經發生了微妙地變化,以後想扭轉過來,已經很難了。


    所以,實際執行起來,自然不會很有力度。


    就“考駕照”這一例來說,幾乎有90%的學員都是特別緊張的。


    這種緊張不是一種欣喜地緊張,而一種令人難受的緊張。


    甚至有些學員必須依靠藥物來緩解緊張情緒。


    他們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表情:有拍著胸口禱告的、有相互鼓勵不要緊張的、有考過後異常慶幸地、自鳴得意地、沒考過後異常失落的……


    但幾乎可以肯定:沒有人因不堪忍受緊張,甘心決定中途退出、放棄考試的。


    換句話說:沒有人質疑考試的意義,隻會集中關注怎樣通過這次考試。


    我在前麵說過:如果一件事令人太過緊張,並非人們常識中的不自信,而是潛意識抗拒做這件事。


    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緊張”是十分合理的,也就是相信自己不應該去做這種事。


    這或許是一種“離經判道”。


    但當人們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問題困惑無力的時候,這種“離經判道”就是十分合理的。


    我在前麵s男的例子中說過:他以後一係列的心理疾病,大起大落地情緒,都是因為曾經在學校受到意外驚嚇,本能產生正常地抗拒;而日後父親用權威逼迫他進校,導致他正常地抗拒被壓製,轉而變得對老師過分妥協,情緒完全被成績所控。


    他隻需記憶起最初母親陪他進校,被驚嚇之前那種最獨立地、最美妙的快樂。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放棄考試,遠比忍受緊張、應付考試要好。


    這不是一種委曲求全,而是在捍衛自己健康、獨立的人格。


    隻有母親教與自己的技能,比如吃飯、走路……才是最親切美妙的。


    不言而喻的、無條件相信一定行的!


    也從來不會去“考核”孩子這些技能,令他們萬分緊張。


    因為這是一種“無條件”的“血緣”與“母愛”。


    絕不容忍一絲一毫地質疑,而去追求刻板的“考核”。


    可以這樣理解:“強迫症”就是因為對“母愛”的刻板“考驗”。


    那些“僥幸”通過考試的經曆,確實給s男帶來過許多興奮,但考試失敗後的“失落”,也曾令他崩潰。


    尤其是那種“同學通過、唯獨自己沒過”的嫉妒,足以令他萬念俱灰。


    這種嫉妒之心異常強大,幾乎不可克服。


    但隻需經過深層了解,追溯源頭,便可迎刃而解。


    和“s”男類似的一個例子“u”


    “u”的朦朧記憶中:有一次媽媽帶著他去參加一個什麽活動。


    剛開始也是朦朧與愜意的心情。


    在活動中,因為某個意外,所有小朋友都順利通過,唯獨他倒下來了。


    就是這個極其微妙地轉折,令他最初最美妙的情緒不複存在,最美妙地“母愛”,在無形中轉移到那些小朋友身上,慢慢向他們妥協。


    日後極力模仿他們,他們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要做到;如果沒有做到,嫉妒之心足以令他崩潰。


    他似乎忘記了自己的獨特性。因為獨特的“倒下”,使得他連同專屬於“母親”的最健康地“獨特性”都忘卻了。


    在“獨特”的時候,他的心情是最快樂的、最美妙的。唯一能夠超越因“僥幸”考過後的慶幸感和興奮感。


    所以,當一個人嫉妒某些人的成就,通常假裝“無所謂”,但和他們“匹配”的誘惑實在太過強大。(實際是母愛的轉移)


    所有的“無所謂”都顯得如此蒼白無力,不過是自欺欺人。


    隻有回憶到最初產生“嫉妒”之前的美妙心情,才能取代這種不良誘惑。


    回到“考駕照”上來。


    那些緊張的人,何嚐不是為了和現代中的朋友“匹配”、模仿他們,想要買輛車炫一下?


    緊張不過是在提醒他:追求的這些都是形式化的、模仿的快樂,並非最真實的快樂。


    模仿是有危險的。因為把“母愛”轉移到這些沒有“血緣”的人身上,自己的“根”便會搖搖欲墜。


    因為外人的想法總是不斷變化的。


    如果不明白“緊張”的合理性。


    所有放下考試的想法都是一種假裝的“無所謂”。


    你也許會說:“駕照有什麽了不起?又不要命,考不過拉倒!你們考到了也沒用,以後不一定開得好!”


    但那些堅持的人可能會說:“管他那麽多,先拿到證再說!拿到證了,怎麽開車就好說,拿不到證,什麽都白搭。”


    他們不會因為你的“無所謂”和“淡然”而放棄一絲一毫的積極性。


    但從深層的角度看:那些一門心思隻想取得駕照這個形式,而忽視開車實質的人,人格(深層來說是‘母愛’)已在那一瞬間不可避免地轉移到“考驗”他的人身上。


    不存在什麽——隻需要跳過考試這一關,以後再追求實質的可能。


    人格轉移的後果就是——快樂與能力已被別人掌控,自己難以把持。


    所以,想通過苛刻製度來訓練人的能力素質,以此降低交通事故的數量,並不一定會成功。


    這其實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焦慮。


    為了抑製交通事故,急於追求一種嚴格的考試形式,然後想像通過形式後,實效就會到來。


    有些真正有實質能力的人,因為心理上的陰影或意外經曆,而沒能通過“考試”。


    從深層來說:他們絕不容忍外人對“母愛”的任何形式的“質疑”和“考驗”。因此潛意識不配合“考試”,而導致緊張。


    放棄考試,就是意識和潛意識的統一。


    在明白這個含義之前,他對“駕考”的預期始終處於一種膠著和僵持的狀態。


    形象化描述:就仿佛一根無形而堅韌無比的“線”,把他的生活和“駕考”緊緊牽連起來;導致他無法銘記當下的生活和快樂,造成一種“記憶空洞”,成為心理疾病形成的基礎條件。


    這在前麵“記憶的倒流與填充”章中詳細描述過。


    通俗來說就是——他的心中隻有“駕考”,似乎必須要去完成;無法排除對未知不確定的焦慮;無法安心享受當下的快樂。


    現在,他必須要斬斷這根“強大的線”——放棄駕考。不管是什麽結果:教練的愕然、關注他的人的失望、駕考製度的嚴肅……


    最後,他會把這些因素與“死亡”聯係起來。


    那些人的震驚,注意力全部聚焦到他身上,會觸發他遙遠記憶中的“死亡危脅”經曆。


    他必須用“保護母親”、“反抗死亡危脅”的本能,才能斬斷那根“線”。


    也就是說:不管駕照再普遍不過,他必須要有做那個“例外”的心理。


    即使全世界都關注他這個“例外”,有排除他的“危脅”,他依然要堅定捍衛自己的內心。


    至於能不能考到駕照,那已是不重要的後話了。


    如果大家能舉一反三。


    “駕考”和“治好心理疾病”的期待,就是一個本質。


    也許,大家會認為“駕考”僅是萬千生活中的一件瑣事而已,不能代表所有心理疾病。


    但大家如果了解了前麵的內容,就會明白:心理疾病是一個“自然生長”的過程,所有複雜繁瑣的症狀,會有可能集中在一件事、一個點上。


    平時的憂傷和抑鬱,不過是“緊張”的一個極端形式——麻木。


    處理好了“緊張”,“憂鬱”也不複存在。(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層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九天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九天落並收藏深層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