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山西“台遼戲劇團”到太行山深處的村寨送戲,舉辦“小山村看大戲”的文化活動。麻黃鎮管轄的幾個小山村,是劇團此行的演出點。劇團一路顛簸著,到達了第一個演出點雞冠村。雞冠嶺下的雞冠村,有百十戶人家,已經算是比較大的山村了。劇團到了雞冠村時,天已過午。他們這次送戲進山村,是由政府財政撥款支持的,所以自帶夥食,不用打擾地方。劇團的作息規律是:白天休息,晚上演出。
“台遼戲劇團”的團長劉琦,在村子裏選了一塊平坦開闊點的地兒,讓人搭起戲台,準備晚上演出。到了晚上演出時,戲台上燈火輝煌,布景、戲衣鮮明得眩人眼目。由於是在戶外,有燈的台上和無燈的台下,照明效果反差很大,前排的觀眾尚能辨清麵目,後麵稍遠一點的觀眾,就模糊得難分五官了。山區終究是山區,“台遼戲劇團”也算是省裏的知名劇團,可到了山區裏,知名度急劇下降,來看演出的觀眾,往多裏數也不過一百人,還竟是上了年紀的老頭兒老太太。山村人口本來就少,村裏的年輕人又都外出打工去了,能有這百十名觀眾也不容易了。劇團演員的素質還算高,並不因為觀眾少,就省減了做打念唱的功夫。
第二天,“台遼戲劇團”轉移到窪窪村演出。窪窪村比雞冠村更小更僻遠。有了在雞冠村的演出經驗,團長劉琦提前給演員打下預防針。他調侃說:“山區空氣好,背景宏大,我們團這次出來演出,就當是一次集體彩排吧,有沒有觀眾,就不要介意了。”還真不幸給劉琦言中,窪窪村的觀眾,又比雞冠村的少了一半。觀眾少,演員不宜入戲,招式做得懶洋洋的。
在接下來的幾個演出點,情況越來越不堪。山村人家分散得連炊煙都互不相見,誰還奢望有大批觀眾?即使稀稀落落十多個觀眾,劇團也得大鑼大鼓地開唱,因為這是上麵下的任務。 這樣孤家寡人自娛自樂地演出了幾天後,劇團轉到了鹿嶺寨。鹿嶺寨的觀眾稍多了一些,可能跟住戶密集有關,這讓演員的精神振奮了許多。那個晚上在鹿嶺寨的演出,時間拉長了不少,直到十二點才結束。明天再去一個演出點,劇團的演出任務就完成了。觀眾散後,演員在後台忙著卸裝,劉琦在前台打理著雜事。忽然,一個幹部模樣的中年人爬上戲台,走到劉琦麵前,遞上一個粗糙的紅色請帖,笑眯眯地對劉琦說:“我叫王誌,代表十字村的全體村民,熱烈歡迎你們前去演出。”劉琦猛一看到那個幹部模樣的人,不禁有點發怔,那人穿著有四個衣兜的灰色製服,給人一種時光倒流的怪異感覺。劉琦接過請帖,請帖上的毛筆字雋秀清勁,大意是恭請劇團明晚去十字村演出。這年頭能寫出一手好毛筆字的幹部很少見了,用請帖請戲劇團的做法,在民俗中也近於絕跡,在山區裏還能偶有所見。下帖子請,讓劉琦覺得對方很正式很誠懇。
劉琦有點為難了,在劇團的演出計劃中,十字村不在日程表上。劉琦本想婉拒,可看到王誌眼中的熱切期望,再加上這幾天處處受冷落,頓感與其去下一個小山村,還不如去受邀請的地方效果好,就鬼差神使地答應了,說明天一準去十字村演出。王誌高高興興地走了。劉琦看王誌爬下戲台,很快消融進濃濃的夜色中,這才想起忘記問十字村怎麽走了。
在山區問路最大的問題,是很難遇上人。劇團一路打聽著,總算摸到了十字村。劇團的成員下了車,都想看看十字村的狀況,結果發現幾乎坐落在山頂上的十字村,僅有十幾戶人家,還有幾處小院子是廢棄的,大概主人不是搬到了山腳下,就是進城打工去了。一個演員泄氣地問劉琦:“到這鳥不拉屎的地方來,你不是臨時起興吧?”劉琦苦笑道:“我哪知道來的是這鬼地方,既然到了這裏,這裏就是我們的一個演出點,就算是唱給滿山的石頭聽,我們也要完成任務。”
劉琦本想隨便找一個平坦地兒能搭下戲台就成,沒想到繞山村一轉悠,出他意料地發現了極大一塊平地,隻是到處擺布著條石。那些條石有規則的,也有不規則的。劉琦一眼相中了這地兒,起碼解決了觀眾的座位問題。他奇怪這麽一個小山村,怎麽會有如此大的一塊空地?
十字村的住戶雖然少,劇團在搭戲台時,還是驚動了幾個淳樸的山民過來圍觀。劉琦問一個穿千層底圓口棉布鞋的老人:“大爺,這麽大一塊場子,原先是幹什麽用的?”老人說:“這裏原是一個大采石場,場主前兩年病死後,這個場子就撂這兒沒有人管了。”
戲台搭好後,直到傍晚,劉琦都沒見王誌出來露露麵,不由心裏滋生出怨氣,心想什麽人啊,請他們來時十分誠懇,等他們來了,卻不盡一絲一毫的地主情誼。
山裏的黃昏比平原上來的早,天一昏暗下來,開場的鑼鼓就繁密地敲打起來。這時,王誌行色匆匆地趕了過來。他到後台找到劉琦,一臉歉意地說:“實在慢待你們了,我忙著到各處通知你們來演出的消息,還好,人都通知到了。”王誌那四個衣兜的灰色製服,又讓劉琦恍惚生出一種隔世的異樣感覺。劉琦定定神,一邊感謝王誌的熱情,一邊心想:“巴掌大一個小山村,用通知得這樣辛苦嗎?就算全村出動,又能有多少人?除非他翻山越嶺通知其他村莊的人去了,那樣的話,今晚的演出或許還有點人氣。”
開場的鑼鼓仿佛隻敲了一會兒,天就黑了下來。戲台的下麵,慢慢地聚攏起一些人,涓流匯聚般,人越聚越多,數量很快超過了劉琦的想象。劉琦高興地心想:“看來這個王誌還真沒有白辛苦,居然通知來了這麽多人,怎麽著也有三四百人吧。”
戲正式開場後,台下的人已經坐得密密麻麻,而且還在慢慢增多。劇團唱的多是傳統劇目,這咿咿呀呀的慢節奏文化,就是在人口密集的城鎮,也難得有多少人看,今夜台下卻擠擠挨挨了一大片觀眾,人數好像都上千了。這場麵感染著劇團裏的演員,跟打了雞血針似的,精神全抖擻了起來,傾盡所能,不斷獲得觀眾一陣又一陣的熱烈掌聲。
搭戲台時,劉琦因為見十字村極小,認定觀眾一定少得可憐,擔心演員抱怨他耗費人力物力,就特意安排演出短劇目,想盡早結束演出,平息演員的怨氣。哪知王誌的能力實在太強悍了,一下子通知來這麽多觀眾,最後都數以千計了。這麽多人來捧場,劉琦不可能隨便隻用一個短劇目打發他們。可後麵再演出一個傳統大劇目,也是不現實的事,所以劉琦決定短劇結束後,再加上一個綜藝節目,綜藝節目可長可短,很適合應付熱情的觀眾。
相聲、小品、歌舞過後,劉琦為答謝盛況空前的觀眾,親自出場獻藝。劉琦當團長前,是團裏的台柱子,以演老生著名,帽翅功在山西省的戲曲界屬第一。隻見劉琦烏紗帽的兩翅,先是上下擺動,接著左右旋轉,再前後繞圓圈。正顫得歡實,突然一齊凝滯下來。觀眾不由得屏住呼吸時,右側的單翼紗翅卻又旋轉攪動起來,左側的仍然紋絲不動。這爐火純青的功夫,讓台下的觀眾暴發出陣陣叫好聲,以致峰回穀應得蕩人心魄。劉琦大是得意,越發賣力。
劉琦一退回到後台,就見王誌笑眯眯地在等他:“劉團長的帽翅功是童子功底吧,神了!看得下麵文工團的幾個小兄弟心癢手癢,你不介意他們上台獻醜吧?”劉琦忙說:“不知道下麵還有兄弟單位,歡迎歡迎。”
這時四個生龍活虎的小夥子,穿著灰色戰士服跳上台來,他們都拿著樂器。圓臉的用嗩呐吹了一曲《百鳥朝鳳》,恍有百鳥齊集;瘦高個的用二胡拉了《二泉映月》,極具阿炳遺風;另兩人對打竹板,劈劈啪啪的花板,緊湊繁密得間不容發。劉琦大是稱讚年輕人的熱忱和技藝。
四個戰士最後合唱了一首《義勇軍進行曲》,一下子把觀眾的情緒推到了高潮,下麵跟唱的人越來越多,聲音越來越高亢激奮,好像隱雷滾滾。劉琦竟然聽得熱淚盈眶,又奇怪都這個年代了,為什麽會有那麽多人對革命歌曲動情?台下數千觀眾又是從哪兒來的?劉琦的疑心越來越強烈。
劉琦摘下頭上的烏紗帽,從後台走下去,繞到旁邊走進陣容龐大的觀眾群,他要親自問問他們是從哪兒來的。由於明暗差別大,在台上隻見萬頭攢動,一片模糊,到了台下,借著台上的燈光細看,劉琦吃驚得腳步釘在地上不能移動了。觀眾絕大多數是年輕人,許多人穿著灰色軍裝,混雜著其他服飾。這些人中,有十七八歲的純真少女,有儒雅和藹的學者,有敦厚平實的工人,甚至還有身懷六甲的母親……
這些觀眾太詭異了!劉琦正暗地裏驚異時,看見王誌笑眯眯地向他走來。王誌熱忱地握住劉琦的手,說:“我代表各機關、團隊以及工廠的同誌,感謝你們帶來這麽精彩的節目。”王誌的手雖然握得很緊,卻毫無溫度。劉琦隻覺有種森涼涼的寒意,從王誌的手上一直傳到他的心裏。劉琦結結巴巴地問王誌:“他們,都是從哪兒來的?”王誌放開劉琦的手,一指前麵那排幹部模樣的觀眾:“那是總部各機關的首長同誌,再後麵是各報社、廣播電台的同誌,邊上是魯藝文工團的,他們都是很有才華和熱情的一群年輕人,那是兵工廠的工人……”王誌一一介紹著觀眾團隊。劉琦直聽得頭上狂出虛汗。他神情恍惚地走回後台,這樣詭異的事,他要是告訴劇團的人,準會引起大恐惶。所以他極力隱忍下心中的疑懼,一直到節目結束。節目一結束,台下那些觀眾,就潮水般下山去了,漫山遍野都是熒熒燈火。
天一亮,劇團裏的人起來拆戲台,準備返程。昨晚上的盛況,今天還刺激著大多人的神經,他們一直在感歎觀眾的熱情。從起來就沒說過話的劉琦,突然問他們:“統共幾十人的小山村,一夜之間怎麽會來那麽多人看戲?”一句話把大家問得毛骨悚然起來。這麽顯而易見的大疑問,大夥兒怎麽昨夜集體腦殘了?
劉琦一個人在十字村上上下下地轉悠。在一棵高大的柿子樹下,劉琦又看到了那個老人。劉琦走過去問:“大爺,你們這十字村裏,以前駐紮過什麽部隊沒有?”老人認真地說:“我活了九十歲,窮山惡水的十字村裏,從沒有駐紮過什麽部隊。倒是七十年前,有好幾千人在這十字嶺上集體跳了下去。”劉琦一驚:“老人家,您能不能說詳細點?”老人好一會兒沒說話。就在劉琦認為他不想說時,他卻開口了……
1942年5月,日本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調集了三萬精銳部隊,報複性奔襲位於太行山中的八路軍總部。被包圍的基本都是後勤、管理、文藝兵和新聞記者。八路軍隻有幾百將士與日軍對抗突圍。在十字嶺崎嶇險峻的山道上,流動著輜重、馱隊和各種職業的人群,近八千人。由於敵眾我寡,沒有退路的人們,不願被凶殘的日軍俘虜,除了戰死外,幾乎全部跳下了萬丈深淵……
故事說完,老人好像在佐證它的可信度,最後補充說:“我有一個能寫一手好毛筆字的叔叔,當時在後勤機關裏當文秘幹部,就是從十字嶺上跳下去的,他叫王誌。”
“台遼戲劇團”的團長劉琦,在村子裏選了一塊平坦開闊點的地兒,讓人搭起戲台,準備晚上演出。到了晚上演出時,戲台上燈火輝煌,布景、戲衣鮮明得眩人眼目。由於是在戶外,有燈的台上和無燈的台下,照明效果反差很大,前排的觀眾尚能辨清麵目,後麵稍遠一點的觀眾,就模糊得難分五官了。山區終究是山區,“台遼戲劇團”也算是省裏的知名劇團,可到了山區裏,知名度急劇下降,來看演出的觀眾,往多裏數也不過一百人,還竟是上了年紀的老頭兒老太太。山村人口本來就少,村裏的年輕人又都外出打工去了,能有這百十名觀眾也不容易了。劇團演員的素質還算高,並不因為觀眾少,就省減了做打念唱的功夫。
第二天,“台遼戲劇團”轉移到窪窪村演出。窪窪村比雞冠村更小更僻遠。有了在雞冠村的演出經驗,團長劉琦提前給演員打下預防針。他調侃說:“山區空氣好,背景宏大,我們團這次出來演出,就當是一次集體彩排吧,有沒有觀眾,就不要介意了。”還真不幸給劉琦言中,窪窪村的觀眾,又比雞冠村的少了一半。觀眾少,演員不宜入戲,招式做得懶洋洋的。
在接下來的幾個演出點,情況越來越不堪。山村人家分散得連炊煙都互不相見,誰還奢望有大批觀眾?即使稀稀落落十多個觀眾,劇團也得大鑼大鼓地開唱,因為這是上麵下的任務。 這樣孤家寡人自娛自樂地演出了幾天後,劇團轉到了鹿嶺寨。鹿嶺寨的觀眾稍多了一些,可能跟住戶密集有關,這讓演員的精神振奮了許多。那個晚上在鹿嶺寨的演出,時間拉長了不少,直到十二點才結束。明天再去一個演出點,劇團的演出任務就完成了。觀眾散後,演員在後台忙著卸裝,劉琦在前台打理著雜事。忽然,一個幹部模樣的中年人爬上戲台,走到劉琦麵前,遞上一個粗糙的紅色請帖,笑眯眯地對劉琦說:“我叫王誌,代表十字村的全體村民,熱烈歡迎你們前去演出。”劉琦猛一看到那個幹部模樣的人,不禁有點發怔,那人穿著有四個衣兜的灰色製服,給人一種時光倒流的怪異感覺。劉琦接過請帖,請帖上的毛筆字雋秀清勁,大意是恭請劇團明晚去十字村演出。這年頭能寫出一手好毛筆字的幹部很少見了,用請帖請戲劇團的做法,在民俗中也近於絕跡,在山區裏還能偶有所見。下帖子請,讓劉琦覺得對方很正式很誠懇。
劉琦有點為難了,在劇團的演出計劃中,十字村不在日程表上。劉琦本想婉拒,可看到王誌眼中的熱切期望,再加上這幾天處處受冷落,頓感與其去下一個小山村,還不如去受邀請的地方效果好,就鬼差神使地答應了,說明天一準去十字村演出。王誌高高興興地走了。劉琦看王誌爬下戲台,很快消融進濃濃的夜色中,這才想起忘記問十字村怎麽走了。
在山區問路最大的問題,是很難遇上人。劇團一路打聽著,總算摸到了十字村。劇團的成員下了車,都想看看十字村的狀況,結果發現幾乎坐落在山頂上的十字村,僅有十幾戶人家,還有幾處小院子是廢棄的,大概主人不是搬到了山腳下,就是進城打工去了。一個演員泄氣地問劉琦:“到這鳥不拉屎的地方來,你不是臨時起興吧?”劉琦苦笑道:“我哪知道來的是這鬼地方,既然到了這裏,這裏就是我們的一個演出點,就算是唱給滿山的石頭聽,我們也要完成任務。”
劉琦本想隨便找一個平坦地兒能搭下戲台就成,沒想到繞山村一轉悠,出他意料地發現了極大一塊平地,隻是到處擺布著條石。那些條石有規則的,也有不規則的。劉琦一眼相中了這地兒,起碼解決了觀眾的座位問題。他奇怪這麽一個小山村,怎麽會有如此大的一塊空地?
十字村的住戶雖然少,劇團在搭戲台時,還是驚動了幾個淳樸的山民過來圍觀。劉琦問一個穿千層底圓口棉布鞋的老人:“大爺,這麽大一塊場子,原先是幹什麽用的?”老人說:“這裏原是一個大采石場,場主前兩年病死後,這個場子就撂這兒沒有人管了。”
戲台搭好後,直到傍晚,劉琦都沒見王誌出來露露麵,不由心裏滋生出怨氣,心想什麽人啊,請他們來時十分誠懇,等他們來了,卻不盡一絲一毫的地主情誼。
山裏的黃昏比平原上來的早,天一昏暗下來,開場的鑼鼓就繁密地敲打起來。這時,王誌行色匆匆地趕了過來。他到後台找到劉琦,一臉歉意地說:“實在慢待你們了,我忙著到各處通知你們來演出的消息,還好,人都通知到了。”王誌那四個衣兜的灰色製服,又讓劉琦恍惚生出一種隔世的異樣感覺。劉琦定定神,一邊感謝王誌的熱情,一邊心想:“巴掌大一個小山村,用通知得這樣辛苦嗎?就算全村出動,又能有多少人?除非他翻山越嶺通知其他村莊的人去了,那樣的話,今晚的演出或許還有點人氣。”
開場的鑼鼓仿佛隻敲了一會兒,天就黑了下來。戲台的下麵,慢慢地聚攏起一些人,涓流匯聚般,人越聚越多,數量很快超過了劉琦的想象。劉琦高興地心想:“看來這個王誌還真沒有白辛苦,居然通知來了這麽多人,怎麽著也有三四百人吧。”
戲正式開場後,台下的人已經坐得密密麻麻,而且還在慢慢增多。劇團唱的多是傳統劇目,這咿咿呀呀的慢節奏文化,就是在人口密集的城鎮,也難得有多少人看,今夜台下卻擠擠挨挨了一大片觀眾,人數好像都上千了。這場麵感染著劇團裏的演員,跟打了雞血針似的,精神全抖擻了起來,傾盡所能,不斷獲得觀眾一陣又一陣的熱烈掌聲。
搭戲台時,劉琦因為見十字村極小,認定觀眾一定少得可憐,擔心演員抱怨他耗費人力物力,就特意安排演出短劇目,想盡早結束演出,平息演員的怨氣。哪知王誌的能力實在太強悍了,一下子通知來這麽多觀眾,最後都數以千計了。這麽多人來捧場,劉琦不可能隨便隻用一個短劇目打發他們。可後麵再演出一個傳統大劇目,也是不現實的事,所以劉琦決定短劇結束後,再加上一個綜藝節目,綜藝節目可長可短,很適合應付熱情的觀眾。
相聲、小品、歌舞過後,劉琦為答謝盛況空前的觀眾,親自出場獻藝。劉琦當團長前,是團裏的台柱子,以演老生著名,帽翅功在山西省的戲曲界屬第一。隻見劉琦烏紗帽的兩翅,先是上下擺動,接著左右旋轉,再前後繞圓圈。正顫得歡實,突然一齊凝滯下來。觀眾不由得屏住呼吸時,右側的單翼紗翅卻又旋轉攪動起來,左側的仍然紋絲不動。這爐火純青的功夫,讓台下的觀眾暴發出陣陣叫好聲,以致峰回穀應得蕩人心魄。劉琦大是得意,越發賣力。
劉琦一退回到後台,就見王誌笑眯眯地在等他:“劉團長的帽翅功是童子功底吧,神了!看得下麵文工團的幾個小兄弟心癢手癢,你不介意他們上台獻醜吧?”劉琦忙說:“不知道下麵還有兄弟單位,歡迎歡迎。”
這時四個生龍活虎的小夥子,穿著灰色戰士服跳上台來,他們都拿著樂器。圓臉的用嗩呐吹了一曲《百鳥朝鳳》,恍有百鳥齊集;瘦高個的用二胡拉了《二泉映月》,極具阿炳遺風;另兩人對打竹板,劈劈啪啪的花板,緊湊繁密得間不容發。劉琦大是稱讚年輕人的熱忱和技藝。
四個戰士最後合唱了一首《義勇軍進行曲》,一下子把觀眾的情緒推到了高潮,下麵跟唱的人越來越多,聲音越來越高亢激奮,好像隱雷滾滾。劉琦竟然聽得熱淚盈眶,又奇怪都這個年代了,為什麽會有那麽多人對革命歌曲動情?台下數千觀眾又是從哪兒來的?劉琦的疑心越來越強烈。
劉琦摘下頭上的烏紗帽,從後台走下去,繞到旁邊走進陣容龐大的觀眾群,他要親自問問他們是從哪兒來的。由於明暗差別大,在台上隻見萬頭攢動,一片模糊,到了台下,借著台上的燈光細看,劉琦吃驚得腳步釘在地上不能移動了。觀眾絕大多數是年輕人,許多人穿著灰色軍裝,混雜著其他服飾。這些人中,有十七八歲的純真少女,有儒雅和藹的學者,有敦厚平實的工人,甚至還有身懷六甲的母親……
這些觀眾太詭異了!劉琦正暗地裏驚異時,看見王誌笑眯眯地向他走來。王誌熱忱地握住劉琦的手,說:“我代表各機關、團隊以及工廠的同誌,感謝你們帶來這麽精彩的節目。”王誌的手雖然握得很緊,卻毫無溫度。劉琦隻覺有種森涼涼的寒意,從王誌的手上一直傳到他的心裏。劉琦結結巴巴地問王誌:“他們,都是從哪兒來的?”王誌放開劉琦的手,一指前麵那排幹部模樣的觀眾:“那是總部各機關的首長同誌,再後麵是各報社、廣播電台的同誌,邊上是魯藝文工團的,他們都是很有才華和熱情的一群年輕人,那是兵工廠的工人……”王誌一一介紹著觀眾團隊。劉琦直聽得頭上狂出虛汗。他神情恍惚地走回後台,這樣詭異的事,他要是告訴劇團的人,準會引起大恐惶。所以他極力隱忍下心中的疑懼,一直到節目結束。節目一結束,台下那些觀眾,就潮水般下山去了,漫山遍野都是熒熒燈火。
天一亮,劇團裏的人起來拆戲台,準備返程。昨晚上的盛況,今天還刺激著大多人的神經,他們一直在感歎觀眾的熱情。從起來就沒說過話的劉琦,突然問他們:“統共幾十人的小山村,一夜之間怎麽會來那麽多人看戲?”一句話把大家問得毛骨悚然起來。這麽顯而易見的大疑問,大夥兒怎麽昨夜集體腦殘了?
劉琦一個人在十字村上上下下地轉悠。在一棵高大的柿子樹下,劉琦又看到了那個老人。劉琦走過去問:“大爺,你們這十字村裏,以前駐紮過什麽部隊沒有?”老人認真地說:“我活了九十歲,窮山惡水的十字村裏,從沒有駐紮過什麽部隊。倒是七十年前,有好幾千人在這十字嶺上集體跳了下去。”劉琦一驚:“老人家,您能不能說詳細點?”老人好一會兒沒說話。就在劉琦認為他不想說時,他卻開口了……
1942年5月,日本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調集了三萬精銳部隊,報複性奔襲位於太行山中的八路軍總部。被包圍的基本都是後勤、管理、文藝兵和新聞記者。八路軍隻有幾百將士與日軍對抗突圍。在十字嶺崎嶇險峻的山道上,流動著輜重、馱隊和各種職業的人群,近八千人。由於敵眾我寡,沒有退路的人們,不願被凶殘的日軍俘虜,除了戰死外,幾乎全部跳下了萬丈深淵……
故事說完,老人好像在佐證它的可信度,最後補充說:“我有一個能寫一手好毛筆字的叔叔,當時在後勤機關裏當文秘幹部,就是從十字嶺上跳下去的,他叫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