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白鹿洞的後山上,有一個小小的土墳,墳前豎著一塊石碑,上刻:胡氏夫人之墓。


    胡氏夫人是誰呢?有一段傳說。


    南宋時,朱熹在白鹿洞講學著書。他潔身寡欲,總是諄諄告誡學生要人呂端正,“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因為他老是板著麵孔說教,學生都有對他望而生畏。


    一年春節,學生們都回家過年去了,隻有朱熹一人留在學館裏。無宵夜,天空下起了蒙蒙細雨,四鄉隱隱傳來花燈盛會的鑼鼓聲。朱熹孤燈獨坐,開卷讀書。在這空穀寒夜,麵對窗前抖動的芭蕉葉,確有狐獨寂寞之感,禁區不住吟出兩句詩來:


    細雨灑芭蕉孤燈空寂寥話間則落,就聽窗外麵傳來了嬌滴滴的聲音:不嫌奴貌醜與君度春宵


    朱熹一驚:夜半更深,是誰家的女子在這兒?竟然各起我的詩來呢?推開窗戶,向外望去,隻見窗外有幾枝芭蕉在雨中搖曳,遠處一片朦朧,什麽也看不見。咦,這就奇了!難道是幻覺嗎?朱熹滿腹疑團,略略定了定神,重又伏案讀書,注釋《詩經.有狐》篇。讀到高興處,情不自禁地朗誦起“有狐綏綏”等佳句來。


    奇怪的是,窗外又傳來一陣女人的聲音,而且朱熹聽得清清楚楚,還是一首詩哩:夜靜更深人未眠心憂聊誦《有狐》篇緣何聖化癡情在欲海賢關一線牽。


    宛囀輕盈的聲音飛進窗內,詩的內容,明明是對自己而言的呀!朱熹又是一驚,再一次推開窗戶,探頭向外問道:“是誰在外麵吟詩?雨夜風涼,請進來稍歇!”連問數聲,無人答應。此時,雨過天晴,明月在天,樹影鋪地,庭院寂靜,並不見有人呀!明明是位姑娘的聲音嘛,她躲在哪兒中呢?朱熹想了想,對!待我和她一首,用詩刊把她引出來。於是念道:夜讀《詩經》不愛眠,會心喜讀《有狐》篇。前緣原訂三生石,不是前緣莫亂牽。


    吟完詩,朱熹對著窗外說:“外麵那位女子,如有興致,敬請回詩刊一首吧!”話音剛落,屋外突然響丐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隨即果然有一位女子回了一首詩:孔門弟子莫輕狂,此是讀經學聖堂。休趁夜深人靜後,逾牆扮演風求凰。朱熹聽得真切,特別是“風求凰”一句,這不分明是在向我暗示嗎?他急忙打開房門,走了出去,隻見月照芭蕉,從芭蕉叢中,忽地跳出一個妙齡女子,把朱熹嚇了一跳,忙問:“你是------”那女子說:“我是五老峰下的狐仙,外出遊玩而歸,路過貴處。”“啊!剛才吟詩的是你嗎?“冒昧應和,讓你見笑。朱熹細看那女子,高鬃,明眸皓齒,身姿綽約,穿一套綠色衣裙,蹬一雙繡花鞋,滿臉帶笑,眉目含情。真是賽過天仙!朱熹看得都呆了。


    狐仙見他那副傻呆呆的樣子,忍不住“格格格”地笑個不停,說:“你不是常說,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嗎?”朱熹哪顧這許多,說:“小姐請勿見笑,請吧!”狐仙也不推辭,跟著朱熹進了書房。朱熹又是讓坐,又是倒茶,殷勤相待。狐仙呢,坐在書案前,目不斜視,專心翻閱起朱熹的《詩經》注釋來。燭光搖曳,映照得狐仙更加嬌豔動人。


    狐仙不僅容貌出從,而且才華橫溢,她在閱讀朱熹的《詩經》注釋時,對其中某些不夠確切的地方,還能一一摜出,暢敘了自己精辟的見解,這使朱熹大為佩服。他想:元宵之夜,巧遇嬋娟,真是三生有幸。他也顧不了平日對學生們的說教了,趨步上前,說:“我倆相交,談得投機,今日幸會,真是天賜良緣,小姐如不見棄,敢求百年之好,萬望而卻步應允!”狐仙說:“我是狐仙,難道你不害怕?”朱熹說:“小姐才深貌美,天生麗質,真叫我一見傾心。昔日孔夫子,還傳為佳話哩。隻要你我真心相待,定能百年偕老,何談‘害怕’二字呢?”朱熹披肝瀝膽,海誓山盟,感動了狐仙。於是,在這元宵佳節,白鹿洞中,他倆終於結成了一對恩愛夫妻。打這以後,狐仙每日從五老峰晚來曉去,幫助朱熹注釋《詩經》。兩人夜夜相處,感情越來深,恩恩愛愛,如魚得水。不到一年功夫,在狐仙的幫助下,朱熹完成了他的著作《詩經集注》。


    可是,紙是包不住火的。朱熹夜會狐仙的事,不幸被人知道了,向禮部參了一本。禮部派了一名侍郎,專門來了解處理這件事。這個侍郎是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為人老奸巨猾,把禮教奉為經典。他惡狠狠地對朱熹說:“你要不說清狐仙跟你關係,禮部將取消你的功名、前程,一邊是心愛的狐仙,兩頭分量都很重啊,他哪一頭也舍不得丟呀!這天晚上,狐仙又來了,她見朱熹麵有愁容,忙問:“觀郎君今日麵有不悅之公,不知有何心事?“這------怎能給狐人人仙明說呢!朱熹隻好掩飾說:“今日偶感風寒,身體略有不適,小姐不必掛心。”狐仙關切地說:“即是如此,你我早些安歇吧!”


    這一夜,朱熹輾轉反側,怎麽也睡不著。他悄悄了起床,一眼看見狐仙脫下來的綠色衣裙,便悄悄拿了出來,想把它藏在馬廄裏。心想:隻要明天把這套衣裙交給侍郎,自己就能保住功名了。可是,他心裏又隱隱作痛。狐仙的百般恩愛,她對自己學問上的多方幫助,我------我又怎能全然拋棄呢!他手拿衣裙,左不是,右不能,踱過來,走過去,怎麽也想不也一個兩全之計。正在朱熹猶豫不決的時候,那個狡猾的侍郎早已帶了幾個人暗中守候在書院外麵。夜深人靜時,他見朱熹手拿衣裙,在馬廄內外轉來轉去,象熱鍋上的螞蟻,便函趕緊帶了幾個人衝進馬廄,一把奪走衣裙,把朱熹驚得手足無措忙哀求說:“你們不能拿下次,不能拿走呀!”侍郎哪裏理他,惡狠狠地吩咐手下人:“還楞著幹什麽?快去抓妖狐!”喊叫聲驚動了狐仙。可狐仙失去了衣裙,當即現出了原形。她知事情不妙,趕緊逃出了書院。


    打這以後,狐仙因為沒有了綠色寶衣,再也不能變美女來跟朱熹相會啦!朱熹心裏象刀割似的,他難過,悔恨!都是我的罪孽啊!


    有一天,朱熹在書房裏思念狐仙,悶悶不樂,忽聽外麵一陣喧嘩。朱熹出得門來,隻見一個獵人,身背火銃,從五老峰打獵人,興衝衝挑著一擔獵物。其中有一隻負了重傷的狐狸,眼睜睜直望著朱熹,不時地滾出一串串眼淚,好象在對朱熹說:“朱郎啊!仿念在夫妻之情,給我一撮黃土吧!”朱熹心痛欲裂,忙掏出銀兩,買下了這隻狐狸。他把狐狸抱在胸前,眼淚滴在她的身上,心裏在說:“狐仙終於死了。朱熹把葬在白鹿洞後麵的山上,在她墳前立了一塊碑,本想刻上”狐氏夫人之墓“,可是一想不妥,便改成了”胡氏夫人之墓”留傳至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間鬼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民間鬼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