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每年農曆七月初三,都會有一艘賣“缸瓦”的木船開到富壽大橋腳,泊駐一天一夜,然後離開。
船上是一對老夫婦,年紀都在六十多歲。由於他們每年都出現,街坊們都見慣了,於是稱男的為船哥,稱女的為船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種船比較流行。船上賣的是佛山石灣鎮出產的砂煲風爐,甕缸盆碗或其他陶製雜件。每當船靠岸,就會有許多街坊前來選購。
改革開放之後,人們逐漸改燒柴為燒燃氣,廚具也多改用銻鋁製品或不鏽鋼的,傳統的砂煲風爐及陶甕缸已淡出人們的生活,因此這種缸瓦船已甚為少見。
怪就怪在這對老夫婦和他們的缸瓦船,依然年年如是,風雨無阻,一定於農曆七月初三這一天準時出現。自然,通常是很少有人光顧,多數時候營業額為零。
隻有住在橋西的一位老公公,知道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上世紀六十年代,那時的船哥和船嫂都正值年輕力壯。他們的船上裝滿石灣陶瓷日用品,沿著珠江河及支流,一個墟鎮一個墟鎮去銷售。他們的出現有一個固定的排期,這樣方便街坊前來購買。木船就是他們的家、他們的交通運輸工具、他們的商店。風吹來,浪打來,小小一隻木船,像一葉無根的浮萍,風裏浪裏到處飄搖。
船哥和船嫂永遠不會忘記,1966年那一年農曆七月初三。那天天氣格外晴朗,河水也好像特別的清澈。他們的船到達富壽大橋腳,才綁好船纜,就有客上船買貨。如是顧客不斷,貨賣得比往日多。
直至中午,忙昏了頭的夫婦才猛然想起,用繩子牽綁在後艙的兒子怎麽總不哭不鬧呢?
珠江的船家都是這樣,用一條堅牢的布帶子箍住尚未懂事的孩子的胸脯,再將繩子的一頭係在船上一個可靠的地方,孩子的背上再拖一個空心葫蘆。這一切是為了防止孩子掉進水裏。
年輕的船哥和船嫂幾乎同時轉身望向後艙。這一望,他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深淵裏——孩子不見了!
他們踩著易碎的缸瓦同時撲向後艙,他們隻見到係孩子的布帶子依然牢牢綁在船板的鐵環上。再將目光投向水裏,空心葫蘆在水麵上一漂一漂的。
船哥不顧一切撲進河裏,抓住葫蘆,但葫蘆是輕輕的,隻係著一條光繩子。這時船嫂也跳進了河裏,兩夫妻發狂似的在船的周圍摸索搜救。
但是什麽也沒有搜到。
這時他們才想起了叫救命。淒厲的叫聲,驚動了過往行人,許多人都立即甩掉衣服往河裏跳,幫忙搜救。
搜救範圍不斷擴大。
直至下午4點多鍾,依然一無所獲。幫忙搜救的路人一個一個垂頭喪氣爬上岸。
隻有船哥和船嫂依然失魂落魄,在河裏搜索……
天黑了,熱心的街坊下到水裏,將船哥船嫂硬拖硬拉拽上岸來。有人買來了元寶香燭,點燃,插起招魂幡,這是水鄉人招魂的方式。
有人私下裏議論,等“一個對”(時針運行一圈,即12小時)後,屍體就會浮起。
但是,一個對,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船哥船嫂一直不吃不喝。船哥雙眼發直,船嫂不停地抽泣,含混不清地重複著一句話:千不該萬不該隻顧賺錢,金山銀山於我何益!
那時候,裏水還沒有公安派出所一類的機構,更沒有應急搜救隊一類組織,完全是民間自發搜救。
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說法暗中傳播:河裏有水鬼,過去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水鬼隻有找到了“替身”,自己才能轉世投胎……
那一年開始,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三,船哥和船嫂都將缸瓦船駛到當年出事的橋腳,插起招魂幡,點燃香燭拜祭。
經曆那一次不幸的打擊,船哥船嫂一下子蒼老了許多,並且一年比一年顯老,於是人們改稱他們船公、船婆。更遺憾的是,在那之後,他們再也沒有生養。
直至今時今日,盡管他們經營的貨品已淡出人們的生活,但他們依然操此營生,尤其是每年農曆七月初三,風雨無阻地趕到富壽橋邊。四十多年過去了,缸瓦船連同船上的貨品,幾乎與當年一模一樣。據船公船婆說,是為了孩子認得自己的家。
每當他們的船回來,老相識老街坊都會上船去,同船公船婆聊聊世事生計,開解他們創傷的心。船公船婆說,雖然他們的孩子在這裏發生了意外,但這裏鄉親們的殷殷情意,使他們沒齒難忘。
人們分明聽見船嫂在拜祭時,口中念念有詞:“仔呀,父母對不起你,讓你受罪了。可是你千萬不要再害下一個人,你就做一個護佑一方平安的河神吧!”
橋西老公公可以作證,自那一年之後,河裏再沒淹死過人。
船上是一對老夫婦,年紀都在六十多歲。由於他們每年都出現,街坊們都見慣了,於是稱男的為船哥,稱女的為船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種船比較流行。船上賣的是佛山石灣鎮出產的砂煲風爐,甕缸盆碗或其他陶製雜件。每當船靠岸,就會有許多街坊前來選購。
改革開放之後,人們逐漸改燒柴為燒燃氣,廚具也多改用銻鋁製品或不鏽鋼的,傳統的砂煲風爐及陶甕缸已淡出人們的生活,因此這種缸瓦船已甚為少見。
怪就怪在這對老夫婦和他們的缸瓦船,依然年年如是,風雨無阻,一定於農曆七月初三這一天準時出現。自然,通常是很少有人光顧,多數時候營業額為零。
隻有住在橋西的一位老公公,知道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上世紀六十年代,那時的船哥和船嫂都正值年輕力壯。他們的船上裝滿石灣陶瓷日用品,沿著珠江河及支流,一個墟鎮一個墟鎮去銷售。他們的出現有一個固定的排期,這樣方便街坊前來購買。木船就是他們的家、他們的交通運輸工具、他們的商店。風吹來,浪打來,小小一隻木船,像一葉無根的浮萍,風裏浪裏到處飄搖。
船哥和船嫂永遠不會忘記,1966年那一年農曆七月初三。那天天氣格外晴朗,河水也好像特別的清澈。他們的船到達富壽大橋腳,才綁好船纜,就有客上船買貨。如是顧客不斷,貨賣得比往日多。
直至中午,忙昏了頭的夫婦才猛然想起,用繩子牽綁在後艙的兒子怎麽總不哭不鬧呢?
珠江的船家都是這樣,用一條堅牢的布帶子箍住尚未懂事的孩子的胸脯,再將繩子的一頭係在船上一個可靠的地方,孩子的背上再拖一個空心葫蘆。這一切是為了防止孩子掉進水裏。
年輕的船哥和船嫂幾乎同時轉身望向後艙。這一望,他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深淵裏——孩子不見了!
他們踩著易碎的缸瓦同時撲向後艙,他們隻見到係孩子的布帶子依然牢牢綁在船板的鐵環上。再將目光投向水裏,空心葫蘆在水麵上一漂一漂的。
船哥不顧一切撲進河裏,抓住葫蘆,但葫蘆是輕輕的,隻係著一條光繩子。這時船嫂也跳進了河裏,兩夫妻發狂似的在船的周圍摸索搜救。
但是什麽也沒有搜到。
這時他們才想起了叫救命。淒厲的叫聲,驚動了過往行人,許多人都立即甩掉衣服往河裏跳,幫忙搜救。
搜救範圍不斷擴大。
直至下午4點多鍾,依然一無所獲。幫忙搜救的路人一個一個垂頭喪氣爬上岸。
隻有船哥和船嫂依然失魂落魄,在河裏搜索……
天黑了,熱心的街坊下到水裏,將船哥船嫂硬拖硬拉拽上岸來。有人買來了元寶香燭,點燃,插起招魂幡,這是水鄉人招魂的方式。
有人私下裏議論,等“一個對”(時針運行一圈,即12小時)後,屍體就會浮起。
但是,一個對,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船哥船嫂一直不吃不喝。船哥雙眼發直,船嫂不停地抽泣,含混不清地重複著一句話:千不該萬不該隻顧賺錢,金山銀山於我何益!
那時候,裏水還沒有公安派出所一類的機構,更沒有應急搜救隊一類組織,完全是民間自發搜救。
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說法暗中傳播:河裏有水鬼,過去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水鬼隻有找到了“替身”,自己才能轉世投胎……
那一年開始,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三,船哥和船嫂都將缸瓦船駛到當年出事的橋腳,插起招魂幡,點燃香燭拜祭。
經曆那一次不幸的打擊,船哥船嫂一下子蒼老了許多,並且一年比一年顯老,於是人們改稱他們船公、船婆。更遺憾的是,在那之後,他們再也沒有生養。
直至今時今日,盡管他們經營的貨品已淡出人們的生活,但他們依然操此營生,尤其是每年農曆七月初三,風雨無阻地趕到富壽橋邊。四十多年過去了,缸瓦船連同船上的貨品,幾乎與當年一模一樣。據船公船婆說,是為了孩子認得自己的家。
每當他們的船回來,老相識老街坊都會上船去,同船公船婆聊聊世事生計,開解他們創傷的心。船公船婆說,雖然他們的孩子在這裏發生了意外,但這裏鄉親們的殷殷情意,使他們沒齒難忘。
人們分明聽見船嫂在拜祭時,口中念念有詞:“仔呀,父母對不起你,讓你受罪了。可是你千萬不要再害下一個人,你就做一個護佑一方平安的河神吧!”
橋西老公公可以作證,自那一年之後,河裏再沒淹死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