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時,有個和尚叫三藏法師。他對佛經略知一二,但學得不深,隻懂得幾許皮毛,可是他卻常常誇誇其談,大言不慚地自詡為天下佛學權威。一些善男信女為他的“博學”所迷惑,對他佩服得是五體投地。
一天,他照例設齋拜佛,講經說法。各地佛教信徒都慕名趕來,將設置講桌的齋壇圍得風雨不透,水泄不通。
這時候,三藏法師清了清嗓子,摸了摸發亮的光頭合掌於胸,微閉雙目,口中念念有詞,睜開雙眼,麵帶微笑,正式地講起學來。
信徒們一齊恭而敬之地聆聽三藏法師那天書似的教課。有的實在是聽不懂他在講什麽,隻能自怪娘生了自個一顆笨腦袋,就端詳起法師嘴角的白沫沫,看著它們忽兒起泡兒,忽兒消散開,倒也是打消瞌睡的好辦法。
好容易等他講完,那些健嘴巧舌的子弟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難題來,哪知三藏法師竟是對答如流,而且還說這答案出自某某佛經。從沒有看過什麽佛經、文化水平很低的信徒們,隻得個個耷拉著腦瓜子,仰望著大師誠惶誠恐地崇拜起來。
此刻,三藏法師看到自己這些信徒們崇拜自己的樣子,顯示出一副誌得意滿的神氣,眼睛微微乜斜著,流露出“天下佛學舍我其誰”的狂妄之光。
這時忽然間,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從信徒人群中倏地站了起來,大聲問道:“大師,我記得有部佛經上寫著關於野狐和尚的事,它把‘狐’叫做‘阿舍黎’(佛家語,意思是可作規範的高僧)。請問,這部佛經叫什麽名字?”
三藏法師聽了麵色刷地變白,一時語塞。但畢竟他吹牛講學多年,也算是閱曆豐富,便很快恢複了從容的態度,“嘿嘿”冷笑兩聲,來了個偷換論題的把戲,向小孩嚴厲反問道:“你這小表嗓子尖,個子小,為什麽不拿‘聲音’來補養你的身子呢?”
小孩不甘示弱,當即針鋒相對,反唇相譏道:“請問你眼窩深,鼻子長,怎麽不割下鼻子來充補眼睛呢?”
三藏法師又羞又惱,還沒有發作,這時壇下的人們已經哄然大笑起來。
<strong>
【哲理啟示】:</strong>
靠欺騙和蒙蔽來混日子,它的生命是不會長久的,肥皂泡即使再美,最終還是要破裂的,因此要想做個不一般的人要靠真本事。
一天,他照例設齋拜佛,講經說法。各地佛教信徒都慕名趕來,將設置講桌的齋壇圍得風雨不透,水泄不通。
這時候,三藏法師清了清嗓子,摸了摸發亮的光頭合掌於胸,微閉雙目,口中念念有詞,睜開雙眼,麵帶微笑,正式地講起學來。
信徒們一齊恭而敬之地聆聽三藏法師那天書似的教課。有的實在是聽不懂他在講什麽,隻能自怪娘生了自個一顆笨腦袋,就端詳起法師嘴角的白沫沫,看著它們忽兒起泡兒,忽兒消散開,倒也是打消瞌睡的好辦法。
好容易等他講完,那些健嘴巧舌的子弟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難題來,哪知三藏法師竟是對答如流,而且還說這答案出自某某佛經。從沒有看過什麽佛經、文化水平很低的信徒們,隻得個個耷拉著腦瓜子,仰望著大師誠惶誠恐地崇拜起來。
此刻,三藏法師看到自己這些信徒們崇拜自己的樣子,顯示出一副誌得意滿的神氣,眼睛微微乜斜著,流露出“天下佛學舍我其誰”的狂妄之光。
這時忽然間,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從信徒人群中倏地站了起來,大聲問道:“大師,我記得有部佛經上寫著關於野狐和尚的事,它把‘狐’叫做‘阿舍黎’(佛家語,意思是可作規範的高僧)。請問,這部佛經叫什麽名字?”
三藏法師聽了麵色刷地變白,一時語塞。但畢竟他吹牛講學多年,也算是閱曆豐富,便很快恢複了從容的態度,“嘿嘿”冷笑兩聲,來了個偷換論題的把戲,向小孩嚴厲反問道:“你這小表嗓子尖,個子小,為什麽不拿‘聲音’來補養你的身子呢?”
小孩不甘示弱,當即針鋒相對,反唇相譏道:“請問你眼窩深,鼻子長,怎麽不割下鼻子來充補眼睛呢?”
三藏法師又羞又惱,還沒有發作,這時壇下的人們已經哄然大笑起來。
<strong>
【哲理啟示】:</strong>
靠欺騙和蒙蔽來混日子,它的生命是不會長久的,肥皂泡即使再美,最終還是要破裂的,因此要想做個不一般的人要靠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