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魏征直言敢諫</strong>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征,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征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來。
魏征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麽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征的老賬,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征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征,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後,把魏征提拔為諫議大夫(官名),還選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來秦王府的官員都不服氣,背後嘀咕說:“我們跟著皇上多少年。現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讓東宮、齊王府的人先沾了光,這算什麽規矩?”
宰相房玄齡把這番話告訴了唐太宗。唐太宗笑著說:“朝廷設置官員,為的是治理國家,應該選拔賢才,怎麽能拿關係來作選人的標準呢。如果新來的人有才能,老的沒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聽了,才沒有話說。
唐太宗不記舊恨,選用人才,而且鼓勵大臣們把意見當麵說出來。在他的鼓勵之下,大臣們也敢於說話了。特別是魏征,對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麽意見就在唐太宗麵前直說。唐太宗也特別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宮,聽取他的意見。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曆史上的人君,為什麽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麵的意見,就明智;隻聽單方麵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曆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麵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麽幹出事來這麽荒唐?”
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幹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裏糊塗,就自取滅亡了。”唐太宗聽了,感觸很深,歎了口氣說:“唉,過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老師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統治鞏固下來,心裏高興。他覺得大臣們勸告他的話很有幫助,就向他們說:“治國好比治病,病雖然好了,還得好好休養,不能放鬆。現在中原安定,四方歸服,自古以來,很少有這樣的日子。但是我還得十分謹慎,隻怕不能保持長久。所以我要多聽聽你們的諫言才好。”
魏征說:“陛下能夠在安定的環境裏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興了(文言是‘居安思危’)。”
以後,魏征提的意見越來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就當麵力爭。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征還是照樣說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階。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麵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麵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隻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衝衝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麽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麵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麽?”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麽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後來,他不但不記魏征的恨,反而誇獎魏征說:“人家都說魏征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嫵媚可愛的地方哩!”
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曆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麵好鏡子了。”
由於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納大臣的直諫,政治比較開明,而且注意減輕百姓的勞役,采取了一些發展生產的措施,唐朝初期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曆史上把這段時期稱做“貞觀之治”(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征,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征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來。
魏征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麽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征的老賬,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征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征,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後,把魏征提拔為諫議大夫(官名),還選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來秦王府的官員都不服氣,背後嘀咕說:“我們跟著皇上多少年。現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讓東宮、齊王府的人先沾了光,這算什麽規矩?”
宰相房玄齡把這番話告訴了唐太宗。唐太宗笑著說:“朝廷設置官員,為的是治理國家,應該選拔賢才,怎麽能拿關係來作選人的標準呢。如果新來的人有才能,老的沒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聽了,才沒有話說。
唐太宗不記舊恨,選用人才,而且鼓勵大臣們把意見當麵說出來。在他的鼓勵之下,大臣們也敢於說話了。特別是魏征,對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麽意見就在唐太宗麵前直說。唐太宗也特別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宮,聽取他的意見。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曆史上的人君,為什麽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麵的意見,就明智;隻聽單方麵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曆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麵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麽幹出事來這麽荒唐?”
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幹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裏糊塗,就自取滅亡了。”唐太宗聽了,感觸很深,歎了口氣說:“唉,過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老師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統治鞏固下來,心裏高興。他覺得大臣們勸告他的話很有幫助,就向他們說:“治國好比治病,病雖然好了,還得好好休養,不能放鬆。現在中原安定,四方歸服,自古以來,很少有這樣的日子。但是我還得十分謹慎,隻怕不能保持長久。所以我要多聽聽你們的諫言才好。”
魏征說:“陛下能夠在安定的環境裏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興了(文言是‘居安思危’)。”
以後,魏征提的意見越來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就當麵力爭。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征還是照樣說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階。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麵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麵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隻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衝衝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麽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麵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麽?”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麽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後來,他不但不記魏征的恨,反而誇獎魏征說:“人家都說魏征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嫵媚可愛的地方哩!”
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曆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麵好鏡子了。”
由於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納大臣的直諫,政治比較開明,而且注意減輕百姓的勞役,采取了一些發展生產的措施,唐朝初期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曆史上把這段時期稱做“貞觀之治”(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