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遷(公元1593—1657年),原名以訓,字官若。明亡以後,改名遷,字孺木。浙江海寧棗林人,是明清之際研究明朝曆史很有成就的史學家。談遷不滿明末腐敗的政治統治,因此決意終老不做官從政,而專心致誌於撰寫明代史,著有至今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國榷》。
談遷近而立之年開始醞釀寫《國榷》。他讀過許多明代的編年史,總覺得因為社會曆史背景或作者本身方麵的局限等原因,明史書籍頗有失實,謬誤較多,每“見其表”而不可“見其裏”。談遷本著對曆史和未來負責的態度,立誌另寫一本符合史實的明史。但當時困難很多,特別是對崇禎、弘光兩朝和清初沒有實錄參照,需要親自調查核實,編撰成史。在這種條件下,秉筆直書史實就可能有殺頭滅族的危險,但他全然不顧。明朝其餘各代的實錄縱然有,也難有刻行本行世,隻有少數抄本藏與官僚之家。而這些家族又恰恰是降清的命官,從根本上說,他在思想感情上就厭惡其沒有民族氣節。但是為了自己的重要目標,他不得不背著行李,帶著幹糧,日行露宿,硬著頭皮向人求情暫借。一年到頭,他總是不辭勞苦地借書,還書,如饑似渴地抄書。同時,隻要是書中“稍可涉筆者”,或者路人談論中有價值的東西,他都及時地動筆記錄好,保存起來。
為了保證自己掌握資料的真實性,談遷還尋遍海鹽、太倉、武進、嘉善、歸安、錢塘、臨苴等地的私家藏書,閱讀了百多種明代先人的著述,邊讀邊錄邊對照,斟酌比較出真實的史事。明末兩朝沒有記錄,完全靠他收集整理《崇禎邸報》,而這些報紙又大部分藏於他最不願去的官家。常常和借書一樣,早晨出門,等到中午、晚上,吃閉門羹或撲空是常有的事。為了得見珍貴史料,他必須登門拜訪那些了解明末史實的當代清朝有身份的官宦,向他們虛心求教,訂正谘詢。還要訪問明朝公侯的門客、官宦、皇親國戚及普通百姓人家。就這樣,他日思夜夢地用6年時間才完成《國榷》初稿,以後增補訂正,六易其稿,先後用去20年心血,才基本完善《國榷》一書。
令人遺憾的是,正當談遷生活艱難、身體不佳、年齡已經54歲的困頓之際,《國榷》藏稿被盜!盡避他痛心不已,但他發憤重寫,再度背井離鄉,不避酷暑嚴寒,忍耐饑渴疲勞……他比年輕時更加忘我地借、抄、整理史料。談遷再度嘔心瀝血,終於又寫出《國榷》初稿。在花甲之年,他夢寐以求的北遊京都的理想得以實現。這是他得以補充、訂正《國榷》的良機。他不遠千裏來到北京,在京兩年半的時間裏,除去糊口的差使外,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國榷》的充實求證工作。他總是嘴不閑地訪問在京的明朝遺老,腳不停地踏遍京郊的明陵、墓園、寺廟,手不住地記錄明時古跡、殘垣斷碑。他終於在終生前一年時間裏,修訂完成了共500萬字的巨著《國榷》。
談遷“以淚和墨”,“汰十五朝之實錄,正其是非”,還以其強烈的民族氣節,寫出了愛國史實,填補了滿族發展曆史及其與明朝關係的史料空白。為此,他先後花去30多年的寶貴時光。《國榷》記錄了317年中國明朝的曆史,也反映了談遷求真、求實、秉筆直書的史德,體現了他頑強、堅毅、忘我、拚搏的精神。
【大視角】
正因其勤苦的習慣已成,所以才不辭艱難,不避險境,不計遺稿,所以才老而益壯,挫而彌堅,迫而愈勇。
談遷近而立之年開始醞釀寫《國榷》。他讀過許多明代的編年史,總覺得因為社會曆史背景或作者本身方麵的局限等原因,明史書籍頗有失實,謬誤較多,每“見其表”而不可“見其裏”。談遷本著對曆史和未來負責的態度,立誌另寫一本符合史實的明史。但當時困難很多,特別是對崇禎、弘光兩朝和清初沒有實錄參照,需要親自調查核實,編撰成史。在這種條件下,秉筆直書史實就可能有殺頭滅族的危險,但他全然不顧。明朝其餘各代的實錄縱然有,也難有刻行本行世,隻有少數抄本藏與官僚之家。而這些家族又恰恰是降清的命官,從根本上說,他在思想感情上就厭惡其沒有民族氣節。但是為了自己的重要目標,他不得不背著行李,帶著幹糧,日行露宿,硬著頭皮向人求情暫借。一年到頭,他總是不辭勞苦地借書,還書,如饑似渴地抄書。同時,隻要是書中“稍可涉筆者”,或者路人談論中有價值的東西,他都及時地動筆記錄好,保存起來。
為了保證自己掌握資料的真實性,談遷還尋遍海鹽、太倉、武進、嘉善、歸安、錢塘、臨苴等地的私家藏書,閱讀了百多種明代先人的著述,邊讀邊錄邊對照,斟酌比較出真實的史事。明末兩朝沒有記錄,完全靠他收集整理《崇禎邸報》,而這些報紙又大部分藏於他最不願去的官家。常常和借書一樣,早晨出門,等到中午、晚上,吃閉門羹或撲空是常有的事。為了得見珍貴史料,他必須登門拜訪那些了解明末史實的當代清朝有身份的官宦,向他們虛心求教,訂正谘詢。還要訪問明朝公侯的門客、官宦、皇親國戚及普通百姓人家。就這樣,他日思夜夢地用6年時間才完成《國榷》初稿,以後增補訂正,六易其稿,先後用去20年心血,才基本完善《國榷》一書。
令人遺憾的是,正當談遷生活艱難、身體不佳、年齡已經54歲的困頓之際,《國榷》藏稿被盜!盡避他痛心不已,但他發憤重寫,再度背井離鄉,不避酷暑嚴寒,忍耐饑渴疲勞……他比年輕時更加忘我地借、抄、整理史料。談遷再度嘔心瀝血,終於又寫出《國榷》初稿。在花甲之年,他夢寐以求的北遊京都的理想得以實現。這是他得以補充、訂正《國榷》的良機。他不遠千裏來到北京,在京兩年半的時間裏,除去糊口的差使外,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國榷》的充實求證工作。他總是嘴不閑地訪問在京的明朝遺老,腳不停地踏遍京郊的明陵、墓園、寺廟,手不住地記錄明時古跡、殘垣斷碑。他終於在終生前一年時間裏,修訂完成了共500萬字的巨著《國榷》。
談遷“以淚和墨”,“汰十五朝之實錄,正其是非”,還以其強烈的民族氣節,寫出了愛國史實,填補了滿族發展曆史及其與明朝關係的史料空白。為此,他先後花去30多年的寶貴時光。《國榷》記錄了317年中國明朝的曆史,也反映了談遷求真、求實、秉筆直書的史德,體現了他頑強、堅毅、忘我、拚搏的精神。
【大視角】
正因其勤苦的習慣已成,所以才不辭艱難,不避險境,不計遺稿,所以才老而益壯,挫而彌堅,迫而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