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山東堂邑(今山東聊城)人。他是一個乞丐,開初沒有名字,以排行稱呼武七。
武七是個孤兒,家庭貧窮,隨母親在街上乞討為生。武七討得銅錢,必定到街上買好吃的東西侍奉母親。母親死了以後,武七稍微年長一些,他就邊幫傭邊乞討。自己後悔沒有讀書識字,因此發誓要積財創辦義學。他將他乞討、幫工得到的錢財寄放到富裕之家,收取本息。積蓄了二十年的時間,終於買得田地二百三十多畝,但武七行乞如故。武七穿著衣不蔽體的衣服,白天乞討,夜晚織布,日複一日。有人勸他娶妻成家,但他婉言謝絕。又經過幾年,武七創辦義塾於柳莊。築修義塾共消耗他四千緡錢,他卻還將所購田地全部獻給義塾作為資產。義塾分為二級,為蒙學和經學。義塾開學那天,武七先拜見塾師,然後依次拜見諸生,還準備豐盛的飯菜酒食款待塾師。武七屏聲斂息站於門外,等到老師用完餐,才去吃剩下的菜肴。武七還對塾師說:“我是討飯的人,不敢與你們相比。”他經常往來於義塾中,碰到塾師白天睡覺,他就默默跪在睡榻前麵,直到老師察覺驚起;如遇學生貪玩不學習,武七也這樣對待。在學習上如果有不努力的學生,武七聽說了,就去哭著勸誡。
地方有司表彰武七的事跡,稱他叫訓。他曾到過館陶,了澄和尚在鴉莊設義塾,因錢不夠,武七拿出數百緡錢,幫助他完成了設義塾的願望。他又積蓄錢財千多兩,在臨清縣立義塾,都用他的姓名取名。臨清縣裏有一個寡婦張陳氏,因家貧,割肉奉養小泵子。武訓送給他們四十畝地,幫助她養活小泵。武訓碰到孤寒之人,動輒借給他們錢財,一輩子不再去討還,也不將此事告訴他人。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武訓在臨清義塾的偏房去世,年齡五十九歲。
病重時,武訓聽到諸生讀書聲,還張開眼睛微笑。臨清縣人民被他的仁義之舉所感動,在石頭上為他刻像,並歸還他四十畝田地,讓他的繼子祭祀他。山東巡撫張曜、袁樹勳等上奏請示對武訓進行表彰,並在孝義祠中設牌位祭祀他。
【大視角】
誰也無法衡量,人的潛能到底有多大,心胸到底有多寬,品質到底有多重。貧窮卑賤如乞者,隻要心不死寂,誌不萎弱,行不懈怠,都能做成他想做的事情。
武七是個孤兒,家庭貧窮,隨母親在街上乞討為生。武七討得銅錢,必定到街上買好吃的東西侍奉母親。母親死了以後,武七稍微年長一些,他就邊幫傭邊乞討。自己後悔沒有讀書識字,因此發誓要積財創辦義學。他將他乞討、幫工得到的錢財寄放到富裕之家,收取本息。積蓄了二十年的時間,終於買得田地二百三十多畝,但武七行乞如故。武七穿著衣不蔽體的衣服,白天乞討,夜晚織布,日複一日。有人勸他娶妻成家,但他婉言謝絕。又經過幾年,武七創辦義塾於柳莊。築修義塾共消耗他四千緡錢,他卻還將所購田地全部獻給義塾作為資產。義塾分為二級,為蒙學和經學。義塾開學那天,武七先拜見塾師,然後依次拜見諸生,還準備豐盛的飯菜酒食款待塾師。武七屏聲斂息站於門外,等到老師用完餐,才去吃剩下的菜肴。武七還對塾師說:“我是討飯的人,不敢與你們相比。”他經常往來於義塾中,碰到塾師白天睡覺,他就默默跪在睡榻前麵,直到老師察覺驚起;如遇學生貪玩不學習,武七也這樣對待。在學習上如果有不努力的學生,武七聽說了,就去哭著勸誡。
地方有司表彰武七的事跡,稱他叫訓。他曾到過館陶,了澄和尚在鴉莊設義塾,因錢不夠,武七拿出數百緡錢,幫助他完成了設義塾的願望。他又積蓄錢財千多兩,在臨清縣立義塾,都用他的姓名取名。臨清縣裏有一個寡婦張陳氏,因家貧,割肉奉養小泵子。武訓送給他們四十畝地,幫助她養活小泵。武訓碰到孤寒之人,動輒借給他們錢財,一輩子不再去討還,也不將此事告訴他人。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武訓在臨清義塾的偏房去世,年齡五十九歲。
病重時,武訓聽到諸生讀書聲,還張開眼睛微笑。臨清縣人民被他的仁義之舉所感動,在石頭上為他刻像,並歸還他四十畝田地,讓他的繼子祭祀他。山東巡撫張曜、袁樹勳等上奏請示對武訓進行表彰,並在孝義祠中設牌位祭祀他。
【大視角】
誰也無法衡量,人的潛能到底有多大,心胸到底有多寬,品質到底有多重。貧窮卑賤如乞者,隻要心不死寂,誌不萎弱,行不懈怠,都能做成他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