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公元1018—1079年),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他是北宋著名畫家,曆任邛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調任湖州知州,從開封赴任。元豐二年(1079年)初,走到陳州的宛丘驛病逝,人稱“文湖州”。


    他善詩文書畫,擅畫墨竹,創造了深墨為麵、淡墨為背之法,主張畫竹必須是“胸有成竹”。蘇軾畫竹便受他的影響,其後學他的人很多,有“湖州竹派”之稱。


    文與可在洋州任知州的時候,洋州西北有個筼簹穀,穀中盛產竿粗節長的竹子,叫做筼簹竹。筼簹穀中生長著一種“偃竹”,就是仰斜著生長的竹子。文與可曾經畫了一幅這樣的竹子,贈送給蘇軾。蘇軾展開畫卷來欣賞,登時看得眉飛色舞,連聲讚歎。這幅畫卷雖然僅有幾尺大小,卻表現出竹子生長的“萬尺之勢”,氣韻生動,栩栩如生。此刻,蘇軾麵對這幅“筼簹穀偃竹”,又回想起文與可的一些往事……


    文與可曾在自己窗前的庭院裏種下一片竹子,以便隨時進行觀察。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陰晴雨雪,文與可對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氣候下的姿態、色澤、韻味等等都要進行細細的揣摩。對不同品種的竹子,他又分別觀察,掌握它們各自不同的特征。時間長了,文與可的心中就裝著許多完整的竹子的形象。畫竹的時候,手中握著畫筆,眼睛看著畫絹,好像在捕捉要畫的竹子。一旦腦海中出現自己打算畫出的竹子形象,馬上就落筆作畫,毫不遲疑,一氣嗬成,就像擔心那竹子跑掉一樣。文與可教蘇軾畫墨竹時也是這樣講的。同時代的詩人晁補之稱讚他“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就是說他心中有完整的竹子,而不是支離破碎的一片竹葉、幾節竹杆。


    蘇軾又想起文與可曾在信中介紹自己在洋州經常觀察筼簹穀竹子的情況,並告訴蘇軾,山野中的竹子與庭院中的竹子在形態等方麵有什麽不同……


    蘇軾此時正任徐州知州,恨不能馬上見到在陝西的文與可,他提筆給文與可寫了一封信。文與可接到信的時候,正和自己的妻子遊筼簹穀,燒好了竹筍在吃晚飯。他打開信來看,蘇軾在信中附上一首《筼簹穀》詩:“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蛟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意思是說,漢水流域那長長的竹子太多,像蓬草一樣便宜;料想你這位生活清貧卻又貪吃竹筍的太守,一定是把渭水之濱千畝竹林都吃進心裏去了。


    蘇軾以開玩笑的方式,高度讚揚了文與可的藝術創作態度。文與可讀到這裏,忍不住開懷大笑,把口中的飯都噴了出來……


    【大視角】


    先得萬物之形,次得萬物之神,而後寫得萬物之妙。得其形神,匯於一心,心便縱橫自如,手便揮灑自如。形神之得,卻待物我交融,物我兩忘,渾然一體之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教育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教育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