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弱女緹(ti)縈(ying)上書救父


    </strong>緹縈的父親是齊王府管理倉庫的主管,複姓淳(chun)於,名意。人們有時也稱他為“太倉令”、“太倉公”或“淳於公”。


    淳於意自幼喜歡鑽研醫道方術,對於《黃帝內經》、扁鵲的《脈書》,都有深入的研究。擔任太倉令後,由於職務清閑,又得當時名醫公仆陽慶的真傳,使他的醫術突飛猛進,雖然非正式的懸壺濟世,卻救人無數,漸漸有些小名氣。


    凡是有點本領的人,多半都有點桀(jié)驁(ào)不馴的怪脾氣,淳於意也屬於這一類人。他替人看病是屬於業餘性質,全憑興趣之所至,不顧病人的要求,一般人自然無可奈何,但有頭有臉的人則懷恨在心,一心想報複。


    有一次無意間淳於意得罪了齊王府的丞相,於是禍從天降,被安上貪汙瀆(du)職的罪名,予以逮捕,立即解(jiè)往長安接受審判。


    當時的皇帝漢文帝提倡節儉,貪汙瀆職的罪名非同小可,不是被黥麵(在臉上刺字)就是被砍斷手腳,甚至死刑,淳於意自然是驚悸不已,而全家大小也嚇得麵無人色,哭成一團。


    所謂全家大小,盡皆女流之輩,淳於意沒有兒子,一連生了五個女兒,長女、次女業已出嫁,隻剩下三個女兒在家。淳於意萬分傷感地對夫人說:“你為我生了五個女兒,緊要關頭卻沒有男丁可以派上用場,奈何!”


    幼女緹縈年方十五歲,挺身而出,願意隨父起解西入長安,一路上照顧老父的行程,更要上書皇帝,願入宮為奴,以贖父罪。


    全家人抱著渺茫的希望,收拾簡單衣物,父女倆在解差的催促下踏上了未可知的命運之途,這是漢文帝十三年秋天的事。


    淳於意雖然知道漢文帝是個非常賢明的天子,然而他住在深宮中,年僅十五歲、未見過世麵的女兒能夠見到皇帝嗎?皇帝會相信她的話嗎?幾乎沒有什麽希望,淳於意帶著絕望的心情走到長安,走進大牢。


    還在路途中,淳於意就反複檢討自己的言行,發覺都是自己的古怪脾氣惹出的禍端,因此利用投驛(yi)站的休息機會,著實為慕名求醫的人診治了不少疑難雜症;而緹縈也反複思索,寫好了上書皇帝的狀紙。


    然而這個隻有十五歲的鄉間女孩到長安市後,在繁華的大都市麵前立即覺得手足無措,投訴無門,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東鑽西碰,始終不得要領。終於有好心的官差告訴她,最近皇帝會外出打獵。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很明顯困難重重。試想皇帝出獵,必定是車騎絡繹,旌(jing)旗蔽空,隨從如雲,行動如風馳電掣(chè),一個弱女子要想犯顏攔駕上書救父,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另外,犯顏一定會驚擾聖駕,攔駕更是絆阻皇帝的車騎前進,兩者都是大不敬的舉動,唯一的後果就是殺頭抄家。倘若犯顏當時被認為是刺客,立即格殺,什麽上書救父,都成了泡影。然而緹縈抱定一死的決心,認真地準備上書行動,她選定灞橋作為她犯顏上書的地方。


    這是一個秋意蕭瑟的清晨,形單影隻、衣衫單薄、滿麵愁容的緹縈跪在路的中心,雙手高舉預先準備好的書狀,靜等皇帝車騎的到來。


    遠處塵土飛揚,漸行漸近,皇帝的車騎終於出現在眼前。當左右武士像拎小雞一樣,把瘦小的緹縈押到皇帝跟前,漢文帝看到一個淚流滿麵的弱女子,內心深處立即湧起一股憐惜的心念,吩咐左右接過她的書狀,並不許為難她。


    狀紙上寫道:“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複生,刑者不可複屬,雖後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妾願沒入為官家奴婢,願贖父刑罪,使得自新。”


    漢高祖總計有八個兒子,呂後砍砍殺殺,迫使薄姬帶著當時年僅八歲的兒子劉恒(漢文帝)北上酷寒荒涼的代郡就國,十多年在邊地飽嚐艱苦。憂患中成長的歲月,使漢文帝深知骨肉親情的可貴,更親身體驗過民間疾苦的情狀。如今雖貴為天子,仍然時時以臨深履薄的心情、戒慎恐懼的態度,小心翼翼地使用君權治理國家。


    閱罷書狀,再看著眼前這個淒苦無助的小女子,不就是當年自己倉皇離京時的化身嗎?又想到如此嬌弱的女子,為了營救父親,竟然冒死上書,這種膽識與孝心著實令人感動,於是當麵赦免了她父親的刑罪,第二天就下了一道詔書:


    詩曰:“愷(kǎi)悌(ti)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夫刑至斷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淳於意既蒙赦(shè)免罪刑,真是喜出望外,父女雙雙望闕叩謝恩典以後,便歡天喜地相偕返回臨淄。從此淳於意痛改矜持作風,專心濟世救人,病人上門,隨到隨看,視病猶親,殷勤周到,贏得口碑載道。而緹縈上書救父的孝行,更是傳遍宇內,留下千古美名。


    這篇故事通過講述緹縈上書救父最終使明君漢文帝廢除酷刑的故事,展示給我們一個有智有謀的小女孩的形象。


    “誰說女子不如男”,這一點在緹縈身上體現得特別明顯。幼女緹縈雖然才十五歲,但挺身而出。“為了營救父親,竟然冒死上書,這種膽識與孝心著實令人感動。”除了緹縈的勇氣、孝心、大無畏的精神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外,緹縈救父的方式也很理智。她沒有盲目地上書,因為一旦觸怒皇帝,“立即格殺,什麽上書救父,都成了泡影”。她選擇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一個合適的地點,抱定一死的決心,認真地準備上書行動,並且抓住時機,陳述自己的願望。


    緹縈的狀紙也很感人,上麵寫道:“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複生,刑者不可複屬,雖後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妾願沒入為官家奴婢,願贖父刑罪,使得自新。”字字情深意切,感人肺腑,此情此景,終於打動了漢文帝,赦免了其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間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民間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