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福字碑</strong></p>
乾隆退位為太上皇,讓嘉慶繼位之後,和珅心裏頗不平衡,私下裏總愛拿自己同乾隆相比:論富貴,自己雖說在萬人之上,但畢竟在一人之下,這“一人”就是乾隆;論田地,自己雖說有數不清的莊園田地,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個天下之大都是人家乾隆的;論子孫,乾隆子女數十,孫子孫女上百,連重孫都有了,而自己卻隻有一個獨子豐紳殷德,且豐紳殷德雖說妻妾成群,卻沒有養育下隻男半女,和家可謂後嗣難繼;論壽數,人家乾隆眼看要過“米”壽了,自己才五十掛零,卻已腰酸腿疼、發疏齒落,隻怕能否過花甲之年都很難說!</p>
和珅掰著手指頭比來比去,越比越覺得自己怎麽也比不上乾隆,乾隆的“福”太大了,亙古未有!可他乾隆怎麽能有這麽大的“福”呢?思來想去,和珅想起了皇宮中代代口耳相傳的“福字碑”傳說。</p>
此話說來有點長。據說,還是在康熙剛繼位的時候,大清江山不穩,內有鼇拜專橫跋扈,外有“三藩”虎視眈眈,更要命的是清皇室成員包括皇帝在內,大都短壽!清室的“管家婆”孝莊皇太後當時也年老多病,為此事大為憂愁。在孝莊六十大壽這年,她命康熙遍召天下高僧入宮為皇室“祈福禳災”。其中有個來自峨眉山的高僧為孝莊指點了一個妙招,讓小皇帝康熙寫一個大大的“福”字,寫的時候要將這“福”字的偏旁和筆劃作特殊處理:其左邊偏旁的下邊一半寫作“子”字,連著上麵的一點,又可組成一個“才”字;其右邊的上麵“一”和“口”寫成一個草體“多”字,而下麵的“田”字不封下口,整個右邊合起來看,又可以構成一個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壽”字寫法。如此處理,字中有字,字字相連,寓意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真可謂五福臨門,諸福同源!</p>
孝莊大喜,立刻命康熙依此法寫“福”字,又命人遍搜名山,尋了一塊含有“山河一統”紋理的奇石,將此“福”字連同康熙的禦寶刻了上去,成為一塊臥碑,立在宮中。因此,這塊奇石碑就被人們稱之為“福字碑”。說來也奇,自此以後,大清的江山一天天穩固起來。康熙一生擒鼇拜、平“三藩”、收台灣、逐沙俄、定漠北……開疆拓土,功勳赫赫,在位六十年,子孫滿堂,國富民強,如有神助,全符合福字碑上的祝福。康熙晚年,於眾多皇孫中獨獨看中了四皇子胤禛的兒子弘曆,便將福字碑賜給了弘曆,其用意不言自明。沾“福字碑”的光,胤禛最終繼了皇位,就是雍正,但雍正由於沒有“福字碑”,隻當了十三年皇帝就暴卒了,弘曆繼位,就是乾隆。乾隆做了六十年太平天子,如今又做太上皇,文治武功,直追祖父,說到底還不是多虧了“福字碑”這塊鎮國之寶嗎?</p>
自以為找到了乾隆埃大的原因,和珅頓生一個膽大包天的念頭:將福字碑偷到自己的府邸裏來!</p>
但福字碑太大了,高四尺有餘,長近二十四尺,厚二尺多,遠不像偷大內府庫中的金杯玉盤、珍珠瑪瑙那樣容易,更何況福字碑被乾隆安放在頤和園寧壽宮前的池沼邊,看守頤和園大門的禦前都統海福對皇家忠心耿耿,恪盡職守,在他眼皮下連頤和園裏的一根草也休想拿走。曾有一次,和珅看中了頤和園中的兩根“湘妃竹”,借進園之機示意兩個隨侍挖出拎走,不想剛到門口就被海福一把扯住不鬆手,弄得和珅好生狼狽,幸虧隨來的管家呼什圖有眼色,主動將此事攬了過去,被海福痛打了二十大板,方才使和珅沒有出大醜。</p>
但和珅是個看中了東西非要弄到手的人,他覺得自己有兩大“優勢”可將福字碑偷走:一是自己深得乾隆信任,身兼多職,總管頤和園的修建工程,是海福的頂頭上司,可以自由出入頤和園,而海福是無權進入頤和園內的;二來乾隆已老得夠糊塗的了,整天丟三落四,隻怕早把他的福字碑給忘到爪哇國了,而嘉慶簡直就是個傀儡,遇事連個屁也不敢放!</p>
不久,和珅向乾隆提議:頤和園池沼中的水盡是死水,了無生氣,不如挖暗河以通外麵的活水。乾隆一聽有理,立即責成和珅辦理。和珅得了聖旨,招募了不少役夫,在頤和園內外開溝挖河。暗河挖好後,和珅便命呼什圖帶人在頤和園外的暗河入口處順水拋下一根長長的麻繩,直通寧壽宮前的池沼。而在寧壽宮前,早有一夥人在接應,扯了那麻繩後將放倒的福字碑捆紮牢固,豎著推入水道口。外麵的人一齊用勁,借助水的浮力很快將福字碑拖出了水道……</p>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福字碑被盜的消息最終傳到了海福的耳朵裏,海福想也沒想就猜到一定是和珅幹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二天一上朝,海福就大步出班上奏,向太上皇乾隆和嘉慶皇帝直揭和珅偷盜了頤和園中福字碑一事!</p>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朝堂中鴉雀無聲,百官們都拿眼看和珅——偷盜福字碑可是抄家砍頭的大罪,這下隻怕和珅要玩完了!隻見和珅上前兩步,對著乾隆“撲通”一跪:“太上皇,臣和珅確實是有‘福字筆’,但不是偷竊的,是萬歲爺您賞賜的!”說著從袖袋裏掏出一支特大號的銅管毛筆,讓內侍呈給乾隆。看得出和珅是早有準備。</p>
乾隆眯起眼看了看銅管毛筆,隻見銅管上方鐫刻著一個瓜子大,嵌了金粉的“福”字,不由點了點頭,絮絮叨叨地說:“不錯不錯,這字兒是朕所寫,是有這麽回事兒。那天在頤和園遊玩,朕一時高興要寫字題款,和愛卿便呈上了這支筆,讓朕在上麵題個‘福’字,好沾沾朕的光。朕哪有不答應的?就寫了。這筆就成了‘福字筆’,確實是朕賞賜的……”</p>
海福急了,大聲奏道:“太上皇,不是這支福字筆,是您的福字碑讓和珅從暗河裏偷走了!”</p>
“暗河?”乾隆耳朵有點背,“暗河偷什麽了?”</p>
和珅也扯起大嗓門搶聲道:“太上皇,您忘了,那天您賞賜臣福字筆時,臣馬上讓隨來的小書童焚香敬天,以表臣對太上皇的虔誠和感恩之心,那小書童的名字就叫安何!可這小安何的嘴巴太饞了,竟偷吃了太上皇的一塊豆糕,讓臣一頓臭罵……”</p>
“噢,朕想起來了。那小童叫安何,眉清目秀,手腳利索,活脫脫是和愛卿當年的模樣!朕挺高興,不僅沒怪罪他,還另賞了他兩塊豆糕哩。”乾隆捋著白須,想起了那天的情形,忍不住眉開眼笑。</p>
“太上皇的記性真是神了!太上皇聖明,真是我大清之福,我大清皇祚萬年長,太上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和珅高聲讚美,叩首不止。他這麽一喊,下麵的文武百官也隻得跟著跪下山呼“萬歲”,頓時整個朝堂響成“嗡嗡”一片。隻有海福如鶴立雞群一般傻傻地站著。</p>
乾隆瞧見了,麵露不悅之色,等群臣叩首完畢,冷哼一聲:“海福咆哮朝堂,以訛傳訛,肆意誣陷大臣,犯大不敬之罪。來人,摘下他的頂戴花翎,趕出去,永不錄用!”</p>
海福剛呼一聲“冤枉”,便被侍衛們架了出去。坐在乾隆側旁的嘉慶忍不住欠了欠身子,嘴張了幾張,但終究什麽話也沒有說。</p>
和珅長出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一絲得意的奸笑:哼,自己的“瞞天過海”、“移花接木”的連環計成功了!海福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回家後一腔忠憤難平,當夜就上吊而死。</p>
但福字碑並沒有給和珅帶來絲毫的福氣,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一年後,乾隆“駕崩”,隻過了三天,迫不及待的嘉慶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和珅捉拿入獄。海福的兒子趁機為父親上書鳴冤。嘉慶自然明白海福冤枉,當即為海福平反昭雪,又嚴審和珅,命他交代出福字碑的下落。可和珅寧死也不說,隻給嘉慶留了一句咬牙切齒的話:“福字碑就在和府裏,可誰也搬不走!”嘉慶命人細搜和府,可卻怎麽也找不到福字碑。嘉慶氣極,立即下旨賜死和珅。</p>
說來又是咄咄怪事,自打宮中不見了福字碑,清皇室又走了下坡路。自嘉慶以後,大清朝內外交困,割地賠款,國無寧日,而且又出現了皇帝代代短壽和子嗣乏無的情況。鹹豐不到三十歲就咯血而死,遺下一子同治帝,可同治帝年僅十九又一命而亡,繼位的光緒帝體弱多病,宮中妃嬪無一生育……病急亂投醫,當時當國的慈禧太後和恭親王奕欣不約而同地想起了神奇的福字碑,為重振皇室又開始大尋福字碑。沒想到幾經變遷,當年的和府如今已成了奕欣本人的恭王府,奕欣大喜,親自指揮眾人將自己的王府搜了個底朝天,可掘地三尺,甚至連府中池水也全部排幹了,福字碑仍不見蹤影。恭親王不由仰天長歎:“天亡我大清也!”</p>
世事滄桑,1962年,國家文物管理部門決定重修恭王府,在修葺後花園那座形狀酷似二龍戲珠的滴翠峰假山時,一個工作人員無意中發現一塊石頭有點古怪,試著一敲,裏麵傳來空曠之音。毫無疑問,假山是空的,這下人們來了興致,挖開那塊石頭,一個洞口出現了,洞額上大書“秘雲洞”三字,走入洞內,一塊雕刻有“福”字的石碑赫然橫臥其中,深深地嵌入假山之體。</p>
原來,和珅竟將福字碑藏在了假山之內,與假山融作一體!神秘失蹤了一百六十多年的福字碑終於重見天日。</p>
如今,遊覽恭王府的人們總要在秘雲洞前的福字碑前駐足,欣賞一番這神妙的“中華第一福”,聽一聽福字碑的傳奇故事。</p>
乾隆退位為太上皇,讓嘉慶繼位之後,和珅心裏頗不平衡,私下裏總愛拿自己同乾隆相比:論富貴,自己雖說在萬人之上,但畢竟在一人之下,這“一人”就是乾隆;論田地,自己雖說有數不清的莊園田地,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個天下之大都是人家乾隆的;論子孫,乾隆子女數十,孫子孫女上百,連重孫都有了,而自己卻隻有一個獨子豐紳殷德,且豐紳殷德雖說妻妾成群,卻沒有養育下隻男半女,和家可謂後嗣難繼;論壽數,人家乾隆眼看要過“米”壽了,自己才五十掛零,卻已腰酸腿疼、發疏齒落,隻怕能否過花甲之年都很難說!</p>
和珅掰著手指頭比來比去,越比越覺得自己怎麽也比不上乾隆,乾隆的“福”太大了,亙古未有!可他乾隆怎麽能有這麽大的“福”呢?思來想去,和珅想起了皇宮中代代口耳相傳的“福字碑”傳說。</p>
此話說來有點長。據說,還是在康熙剛繼位的時候,大清江山不穩,內有鼇拜專橫跋扈,外有“三藩”虎視眈眈,更要命的是清皇室成員包括皇帝在內,大都短壽!清室的“管家婆”孝莊皇太後當時也年老多病,為此事大為憂愁。在孝莊六十大壽這年,她命康熙遍召天下高僧入宮為皇室“祈福禳災”。其中有個來自峨眉山的高僧為孝莊指點了一個妙招,讓小皇帝康熙寫一個大大的“福”字,寫的時候要將這“福”字的偏旁和筆劃作特殊處理:其左邊偏旁的下邊一半寫作“子”字,連著上麵的一點,又可組成一個“才”字;其右邊的上麵“一”和“口”寫成一個草體“多”字,而下麵的“田”字不封下口,整個右邊合起來看,又可以構成一個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壽”字寫法。如此處理,字中有字,字字相連,寓意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真可謂五福臨門,諸福同源!</p>
孝莊大喜,立刻命康熙依此法寫“福”字,又命人遍搜名山,尋了一塊含有“山河一統”紋理的奇石,將此“福”字連同康熙的禦寶刻了上去,成為一塊臥碑,立在宮中。因此,這塊奇石碑就被人們稱之為“福字碑”。說來也奇,自此以後,大清的江山一天天穩固起來。康熙一生擒鼇拜、平“三藩”、收台灣、逐沙俄、定漠北……開疆拓土,功勳赫赫,在位六十年,子孫滿堂,國富民強,如有神助,全符合福字碑上的祝福。康熙晚年,於眾多皇孫中獨獨看中了四皇子胤禛的兒子弘曆,便將福字碑賜給了弘曆,其用意不言自明。沾“福字碑”的光,胤禛最終繼了皇位,就是雍正,但雍正由於沒有“福字碑”,隻當了十三年皇帝就暴卒了,弘曆繼位,就是乾隆。乾隆做了六十年太平天子,如今又做太上皇,文治武功,直追祖父,說到底還不是多虧了“福字碑”這塊鎮國之寶嗎?</p>
自以為找到了乾隆埃大的原因,和珅頓生一個膽大包天的念頭:將福字碑偷到自己的府邸裏來!</p>
但福字碑太大了,高四尺有餘,長近二十四尺,厚二尺多,遠不像偷大內府庫中的金杯玉盤、珍珠瑪瑙那樣容易,更何況福字碑被乾隆安放在頤和園寧壽宮前的池沼邊,看守頤和園大門的禦前都統海福對皇家忠心耿耿,恪盡職守,在他眼皮下連頤和園裏的一根草也休想拿走。曾有一次,和珅看中了頤和園中的兩根“湘妃竹”,借進園之機示意兩個隨侍挖出拎走,不想剛到門口就被海福一把扯住不鬆手,弄得和珅好生狼狽,幸虧隨來的管家呼什圖有眼色,主動將此事攬了過去,被海福痛打了二十大板,方才使和珅沒有出大醜。</p>
但和珅是個看中了東西非要弄到手的人,他覺得自己有兩大“優勢”可將福字碑偷走:一是自己深得乾隆信任,身兼多職,總管頤和園的修建工程,是海福的頂頭上司,可以自由出入頤和園,而海福是無權進入頤和園內的;二來乾隆已老得夠糊塗的了,整天丟三落四,隻怕早把他的福字碑給忘到爪哇國了,而嘉慶簡直就是個傀儡,遇事連個屁也不敢放!</p>
不久,和珅向乾隆提議:頤和園池沼中的水盡是死水,了無生氣,不如挖暗河以通外麵的活水。乾隆一聽有理,立即責成和珅辦理。和珅得了聖旨,招募了不少役夫,在頤和園內外開溝挖河。暗河挖好後,和珅便命呼什圖帶人在頤和園外的暗河入口處順水拋下一根長長的麻繩,直通寧壽宮前的池沼。而在寧壽宮前,早有一夥人在接應,扯了那麻繩後將放倒的福字碑捆紮牢固,豎著推入水道口。外麵的人一齊用勁,借助水的浮力很快將福字碑拖出了水道……</p>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福字碑被盜的消息最終傳到了海福的耳朵裏,海福想也沒想就猜到一定是和珅幹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二天一上朝,海福就大步出班上奏,向太上皇乾隆和嘉慶皇帝直揭和珅偷盜了頤和園中福字碑一事!</p>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朝堂中鴉雀無聲,百官們都拿眼看和珅——偷盜福字碑可是抄家砍頭的大罪,這下隻怕和珅要玩完了!隻見和珅上前兩步,對著乾隆“撲通”一跪:“太上皇,臣和珅確實是有‘福字筆’,但不是偷竊的,是萬歲爺您賞賜的!”說著從袖袋裏掏出一支特大號的銅管毛筆,讓內侍呈給乾隆。看得出和珅是早有準備。</p>
乾隆眯起眼看了看銅管毛筆,隻見銅管上方鐫刻著一個瓜子大,嵌了金粉的“福”字,不由點了點頭,絮絮叨叨地說:“不錯不錯,這字兒是朕所寫,是有這麽回事兒。那天在頤和園遊玩,朕一時高興要寫字題款,和愛卿便呈上了這支筆,讓朕在上麵題個‘福’字,好沾沾朕的光。朕哪有不答應的?就寫了。這筆就成了‘福字筆’,確實是朕賞賜的……”</p>
海福急了,大聲奏道:“太上皇,不是這支福字筆,是您的福字碑讓和珅從暗河裏偷走了!”</p>
“暗河?”乾隆耳朵有點背,“暗河偷什麽了?”</p>
和珅也扯起大嗓門搶聲道:“太上皇,您忘了,那天您賞賜臣福字筆時,臣馬上讓隨來的小書童焚香敬天,以表臣對太上皇的虔誠和感恩之心,那小書童的名字就叫安何!可這小安何的嘴巴太饞了,竟偷吃了太上皇的一塊豆糕,讓臣一頓臭罵……”</p>
“噢,朕想起來了。那小童叫安何,眉清目秀,手腳利索,活脫脫是和愛卿當年的模樣!朕挺高興,不僅沒怪罪他,還另賞了他兩塊豆糕哩。”乾隆捋著白須,想起了那天的情形,忍不住眉開眼笑。</p>
“太上皇的記性真是神了!太上皇聖明,真是我大清之福,我大清皇祚萬年長,太上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和珅高聲讚美,叩首不止。他這麽一喊,下麵的文武百官也隻得跟著跪下山呼“萬歲”,頓時整個朝堂響成“嗡嗡”一片。隻有海福如鶴立雞群一般傻傻地站著。</p>
乾隆瞧見了,麵露不悅之色,等群臣叩首完畢,冷哼一聲:“海福咆哮朝堂,以訛傳訛,肆意誣陷大臣,犯大不敬之罪。來人,摘下他的頂戴花翎,趕出去,永不錄用!”</p>
海福剛呼一聲“冤枉”,便被侍衛們架了出去。坐在乾隆側旁的嘉慶忍不住欠了欠身子,嘴張了幾張,但終究什麽話也沒有說。</p>
和珅長出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一絲得意的奸笑:哼,自己的“瞞天過海”、“移花接木”的連環計成功了!海福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回家後一腔忠憤難平,當夜就上吊而死。</p>
但福字碑並沒有給和珅帶來絲毫的福氣,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一年後,乾隆“駕崩”,隻過了三天,迫不及待的嘉慶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和珅捉拿入獄。海福的兒子趁機為父親上書鳴冤。嘉慶自然明白海福冤枉,當即為海福平反昭雪,又嚴審和珅,命他交代出福字碑的下落。可和珅寧死也不說,隻給嘉慶留了一句咬牙切齒的話:“福字碑就在和府裏,可誰也搬不走!”嘉慶命人細搜和府,可卻怎麽也找不到福字碑。嘉慶氣極,立即下旨賜死和珅。</p>
說來又是咄咄怪事,自打宮中不見了福字碑,清皇室又走了下坡路。自嘉慶以後,大清朝內外交困,割地賠款,國無寧日,而且又出現了皇帝代代短壽和子嗣乏無的情況。鹹豐不到三十歲就咯血而死,遺下一子同治帝,可同治帝年僅十九又一命而亡,繼位的光緒帝體弱多病,宮中妃嬪無一生育……病急亂投醫,當時當國的慈禧太後和恭親王奕欣不約而同地想起了神奇的福字碑,為重振皇室又開始大尋福字碑。沒想到幾經變遷,當年的和府如今已成了奕欣本人的恭王府,奕欣大喜,親自指揮眾人將自己的王府搜了個底朝天,可掘地三尺,甚至連府中池水也全部排幹了,福字碑仍不見蹤影。恭親王不由仰天長歎:“天亡我大清也!”</p>
世事滄桑,1962年,國家文物管理部門決定重修恭王府,在修葺後花園那座形狀酷似二龍戲珠的滴翠峰假山時,一個工作人員無意中發現一塊石頭有點古怪,試著一敲,裏麵傳來空曠之音。毫無疑問,假山是空的,這下人們來了興致,挖開那塊石頭,一個洞口出現了,洞額上大書“秘雲洞”三字,走入洞內,一塊雕刻有“福”字的石碑赫然橫臥其中,深深地嵌入假山之體。</p>
原來,和珅竟將福字碑藏在了假山之內,與假山融作一體!神秘失蹤了一百六十多年的福字碑終於重見天日。</p>
如今,遊覽恭王府的人們總要在秘雲洞前的福字碑前駐足,欣賞一番這神妙的“中華第一福”,聽一聽福字碑的傳奇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