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
王從前在一座森林裏,有隻獼猴王,他手下有五百隻大小猴子,常常在一珍?鬧遊戲,非常快活自在。
有一年,天候非常幹旱,很久都沒有下過一滴雨,山林中任何果子都沒有了。
猴子們饑餓難忍,把山上能吃的東西都吃了,還是填不飽肚子。它們忽然想到,說不定國王的花園裏,會有什麽可吃的。
國王住在京城,離山很近,隻隔著一條河。
獼猴王就帶著幾百隻猴子,渡過了那條小河,闖進國王的花園。
看守花園的人發現一大群猴子入侵,知道事情不妙,花園要遭殃了,馬上前去報告國王。
國王一聽,馬上下令:“小心看住這群猴子,不要讓任何一隻跑掉!”
侍衛們立刻集中到花園裏。
獼猴王見情況危急,心中十分焦急、懊悔,心想:“都是因為我考慮不周,才給大家帶來這麽大的禍事!本想找點果子救命,沒想到反而害了大家的性命。”想來想去,忽然想出一條妙計,它馬上吩咐眾猴:“你們快分頭去找藤條,拿到我這裏來,越快越好!”
猴子們分頭去園裏四處搜尋,終於找到了一些粗細不一、長短不等的藤條。
獼猴王把這些藤條,很快地連接在一起,一頭綁在園中的一棵大樹上,然後往外跳去;藤條就差那麽一點點,不夠拴在園外的那棵樹上。時間緊迫,不夠再去找藤條,獼猴王不假思索地用手抓住藤條的一頭,再用雙腳勾住那棵樹的樹梢,叫道:“快抓著藤條爬過來!快!”
猴子們一隻接一隻,抓著藤條爬出花園,到了安全的地方。
可是獼猴王的兩腋都磨爛了,體力不支地掉到地上,昏了獼猴王忽然講起人話,它說:“陛下!我們一直生活在山林中,但因近來天候幹旱,久久沒有下過雨,別說野果子,就連能吃的樹葉和草葉,都讓我們吃光了,還是饑餓難忍,所以我帶著猴子們闖入您的花園。罪都在我,不能怪其他猴子,請您手下留情,不要殺害它們吧!我的肉,請您用來供宮中做道新鮮菜吧!”
國王聽了,十分感動,仰天歎息道:“唉!野獸蟲類的王,都懂得以自己的身體,來救其他人的性命;我是人的王,難道能殺害它嗎?”
國王一邊流下感動的眼淚,一邊命人趕快給獼猴王鬆開捆綁的繩套,並將宮中剩餘的蔬菜、水果及糧食,都拿出來給獼猴們吃,還發布命令:“無論是誰,如果傷害了獼猴,就按照處置小偷那樣嚴加處理。”
事後,國王對王後說:“你也看見了吧!和獼猴王相比,我的仁慈,隻如同一根細細的頭發而已!而它的仁義,卻超過了巍峨雄偉的山哪!”
***********************************************
據《六度集經》卷六《獼猴王本生》改編。參見《大正藏》第三卷第32頁。
王從前在一座森林裏,有隻獼猴王,他手下有五百隻大小猴子,常常在一珍?鬧遊戲,非常快活自在。
有一年,天候非常幹旱,很久都沒有下過一滴雨,山林中任何果子都沒有了。
猴子們饑餓難忍,把山上能吃的東西都吃了,還是填不飽肚子。它們忽然想到,說不定國王的花園裏,會有什麽可吃的。
國王住在京城,離山很近,隻隔著一條河。
獼猴王就帶著幾百隻猴子,渡過了那條小河,闖進國王的花園。
看守花園的人發現一大群猴子入侵,知道事情不妙,花園要遭殃了,馬上前去報告國王。
國王一聽,馬上下令:“小心看住這群猴子,不要讓任何一隻跑掉!”
侍衛們立刻集中到花園裏。
獼猴王見情況危急,心中十分焦急、懊悔,心想:“都是因為我考慮不周,才給大家帶來這麽大的禍事!本想找點果子救命,沒想到反而害了大家的性命。”想來想去,忽然想出一條妙計,它馬上吩咐眾猴:“你們快分頭去找藤條,拿到我這裏來,越快越好!”
猴子們分頭去園裏四處搜尋,終於找到了一些粗細不一、長短不等的藤條。
獼猴王把這些藤條,很快地連接在一起,一頭綁在園中的一棵大樹上,然後往外跳去;藤條就差那麽一點點,不夠拴在園外的那棵樹上。時間緊迫,不夠再去找藤條,獼猴王不假思索地用手抓住藤條的一頭,再用雙腳勾住那棵樹的樹梢,叫道:“快抓著藤條爬過來!快!”
猴子們一隻接一隻,抓著藤條爬出花園,到了安全的地方。
可是獼猴王的兩腋都磨爛了,體力不支地掉到地上,昏了獼猴王忽然講起人話,它說:“陛下!我們一直生活在山林中,但因近來天候幹旱,久久沒有下過雨,別說野果子,就連能吃的樹葉和草葉,都讓我們吃光了,還是饑餓難忍,所以我帶著猴子們闖入您的花園。罪都在我,不能怪其他猴子,請您手下留情,不要殺害它們吧!我的肉,請您用來供宮中做道新鮮菜吧!”
國王聽了,十分感動,仰天歎息道:“唉!野獸蟲類的王,都懂得以自己的身體,來救其他人的性命;我是人的王,難道能殺害它嗎?”
國王一邊流下感動的眼淚,一邊命人趕快給獼猴王鬆開捆綁的繩套,並將宮中剩餘的蔬菜、水果及糧食,都拿出來給獼猴們吃,還發布命令:“無論是誰,如果傷害了獼猴,就按照處置小偷那樣嚴加處理。”
事後,國王對王後說:“你也看見了吧!和獼猴王相比,我的仁慈,隻如同一根細細的頭發而已!而它的仁義,卻超過了巍峨雄偉的山哪!”
***********************************************
據《六度集經》卷六《獼猴王本生》改編。參見《大正藏》第三卷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