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唐太宗推行科舉取士以來,隻有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稱為"三鼎甲"。哪有"四鼎甲"呢?這裏有一段故事。</p>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敗兵來時,男的吃刀,女的被汙。因此百姓一聽有元兵前來,紛紛入山躲避。洛陽附近有一家富戶,當家的姓高,名叫高君善,他已經五十多歲了,生有三子一女,都還未婚配。平日這高君善樂善好施,極肯排憂解難,所以遠近人都叫他高善人。高善人看到天下大亂,就雇工在深山裏鑿了一間極寬廣的石室。入口處的兩扇石門上有葛藤遮掩,很不容易被人發現,室內藏糧積水,可供數百人百日食用。有一天,有人來報信,有大批元朝的敗兵,蜂擁而來。高善人急忙帶了家人逃避入山,躲進石室。這時,有數百名婦女也逃進山來,高善人看到了,便讓人招呼這些婦女一同進入石室,然後把石室的門閉了。十幾天後,高善人派人暗出石室打聽,知道敗兵已經逃走了,外麵的天下已經是明朝的了。於是開石門,出石室,高善人把所有婦女都打發回家。</p>
哪知打發到最後一個,她卻高低不走。那婦女說:"我已經無家可歸了!爹娘兄弟都死在亂兵刀下,我到哪裏去呀!"高善人看這婦女可憐,便帶了她一同回到家裏。回到家裏後,再細問這婦女,方知他年才二十一歲,尚未婚嫁,父親是一個讀書人。高善人雖然有錢,但肚裏沒有墨水,所以他對讀書人是很敬重的。現在一聽這婦女是讀書人的女兒,便分外憐惜;再看她品貌不俗,於是征得她同意,與大兒子結成一對,家中人都叫她大奶奶了。這大奶奶與老大成婚之後,看到老大終日遊蕩,無所事事,便對他說:"古人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你為什麽不趁年紀還輕的時候,多讀些書,求一個上進呢?”老大道:“我爹也說要我讀些書的,但請不到先生呀!”原來這高家雖在洛陽附近,但離洛陽還有八九十裏路。那時兵荒馬亂,附近的讀書人都逃到他鄉去了。大奶奶道:“你去對公公說,我來教你。”</p>
老大就去對高善人說了,高善人聽了大喜,說:"原來媳婦還會教書哩!但不知她會算賬麽?"老大再去一問,知道這大奶奶書算都精通。於是高善人就叫三個兒子都跟大奶奶讀書;一應賬目,也請大奶奶經手。這大奶奶真能幹,白天教書,晚上算賬,高善人的家管理得井井有條。</p>
兩三年後,三個兒子同赴縣考,都中了秀才。高善人這一喜,非同小可。他本來是鄉下的一個土財主,現在一門出了三個秀才,竟就是一個鄉紳了。但大奶奶卻說:"公公且慢高興,讀書人中秀才乃是本分。官人和兩位叔叔的前程還遠不至此呢!"高善人一聽,說道:"一切聽你媳婦的。”</p>
從此,大奶奶的教課更嚴了。老大老二和老三也十分發奮。第二年,參加鄉試,又同時一榜中了三個舉人。高善人仰天笑道:"三個兒子都中舉,我心滿意足了!"大奶奶又說了"僅僅中舉,公公焉能知足?"高善人道:"要怎樣才能知足呢?"大奶奶道:"金榜題名,公公身為封翁,方能知足。"高善人說:"以後還是聽你的。”</p>
三兄弟中舉回來後,仍跟大奶奶讀書,來年進京會試。考下來,老三中了探花,老大和老二都名落孫山。捷報報到高善人家裏,高善人製了一塊"探花及第"的匾額,想掛在大廳的正中。大奶奶製止道:"三弟不能位在兄長之上,此匾應掛在下首。"高善人當然聽大奶奶的。</p>
老大和老二垂頭喪氣地回來,大奶奶鼓勵他們再用功讀書。過了三年,老大老二又去會試,兩人做的文章,自己都覺得很滿意。等到發榜,果然老二中了一甲二名榜眼,而老大依舊榜上無名。喜報報到家裏,高善人又製了一塊"榜眼及第"的匾額,大奶奶又吩咐掛在大廳的上首,正中還是空著。</p>
老大回家後,心灰意懶,不肯讀書了。大奶奶勸他說:"從來大器晚成,龍頭屬於老成。當年梁灝在八十二歲才中狀元,你隻有三十多歲,還年輕哩!"老大在奶奶勸慰下,重理詩書。</p>
又過了三年,老大一人進京趕考,路上受了些風寒,身子不舒服,進場後,文字也做的不愜意,自知不會考取了,哪知事情偏偏出於意外,不愜意的文字,偏偏中了主考大人之意,竟然高中頭名狀元。</p>
於是大廳正中終於掛上了"狀元及第"的匾額。這時大奶奶對高善人道:"公公,如今你該知足了罷!"哪知高善人這次卻搖頭道:"我還有一個女兒,如果能嫁一個傳臚(二甲一名,即第四名叫傳腫)女婿,我才心滿意足呢!"大奶奶道:"那讓我試試看!”</p>
不日,高家傳出風聲:小姐要嫁一個讀書人,凡是想求婚的,先送一篇文章來!這時高善人一門三鼎甲,有錢又有勢,好不榮耀,哪一個不想攀這門高親?於是,百裏之內的士子,紛紛送文章上門來,大奶奶在許多文章中選定一篇,叫這作文章的人來府相親,這個人卻是個窮秀才,大奶奶叫他住在高府、親自教他。不幾年,果然連考連捷,中了傳臚。</p>
高善人這時才心滿意足,置酒招待親朋。還請人寫了一副對聯,掛到大門兩邊。那對聯是:"一婿傳臚今世有,三兒鼎甲古來無。"親朋奉承道:"高翁門上不是三鼎甲,是四鼎甲哩!”</p>
正在這時,有個丫頭上前稟道:"大奶奶出門去了,有一封書信呈上。"高善人接過一看,隻見上麵寫道:"為報老翁活命恩,遂教子婿俱成名,我今拂袖飄然去,莫向桃源深處尋。”</p>
高善人立即派人追尋,再也尋不到大奶奶了。這大奶奶究竟是怎麽樣的人呢?連我講故事的人也不清楚。</p>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敗兵來時,男的吃刀,女的被汙。因此百姓一聽有元兵前來,紛紛入山躲避。洛陽附近有一家富戶,當家的姓高,名叫高君善,他已經五十多歲了,生有三子一女,都還未婚配。平日這高君善樂善好施,極肯排憂解難,所以遠近人都叫他高善人。高善人看到天下大亂,就雇工在深山裏鑿了一間極寬廣的石室。入口處的兩扇石門上有葛藤遮掩,很不容易被人發現,室內藏糧積水,可供數百人百日食用。有一天,有人來報信,有大批元朝的敗兵,蜂擁而來。高善人急忙帶了家人逃避入山,躲進石室。這時,有數百名婦女也逃進山來,高善人看到了,便讓人招呼這些婦女一同進入石室,然後把石室的門閉了。十幾天後,高善人派人暗出石室打聽,知道敗兵已經逃走了,外麵的天下已經是明朝的了。於是開石門,出石室,高善人把所有婦女都打發回家。</p>
哪知打發到最後一個,她卻高低不走。那婦女說:"我已經無家可歸了!爹娘兄弟都死在亂兵刀下,我到哪裏去呀!"高善人看這婦女可憐,便帶了她一同回到家裏。回到家裏後,再細問這婦女,方知他年才二十一歲,尚未婚嫁,父親是一個讀書人。高善人雖然有錢,但肚裏沒有墨水,所以他對讀書人是很敬重的。現在一聽這婦女是讀書人的女兒,便分外憐惜;再看她品貌不俗,於是征得她同意,與大兒子結成一對,家中人都叫她大奶奶了。這大奶奶與老大成婚之後,看到老大終日遊蕩,無所事事,便對他說:"古人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你為什麽不趁年紀還輕的時候,多讀些書,求一個上進呢?”老大道:“我爹也說要我讀些書的,但請不到先生呀!”原來這高家雖在洛陽附近,但離洛陽還有八九十裏路。那時兵荒馬亂,附近的讀書人都逃到他鄉去了。大奶奶道:“你去對公公說,我來教你。”</p>
老大就去對高善人說了,高善人聽了大喜,說:"原來媳婦還會教書哩!但不知她會算賬麽?"老大再去一問,知道這大奶奶書算都精通。於是高善人就叫三個兒子都跟大奶奶讀書;一應賬目,也請大奶奶經手。這大奶奶真能幹,白天教書,晚上算賬,高善人的家管理得井井有條。</p>
兩三年後,三個兒子同赴縣考,都中了秀才。高善人這一喜,非同小可。他本來是鄉下的一個土財主,現在一門出了三個秀才,竟就是一個鄉紳了。但大奶奶卻說:"公公且慢高興,讀書人中秀才乃是本分。官人和兩位叔叔的前程還遠不至此呢!"高善人一聽,說道:"一切聽你媳婦的。”</p>
從此,大奶奶的教課更嚴了。老大老二和老三也十分發奮。第二年,參加鄉試,又同時一榜中了三個舉人。高善人仰天笑道:"三個兒子都中舉,我心滿意足了!"大奶奶又說了"僅僅中舉,公公焉能知足?"高善人道:"要怎樣才能知足呢?"大奶奶道:"金榜題名,公公身為封翁,方能知足。"高善人說:"以後還是聽你的。”</p>
三兄弟中舉回來後,仍跟大奶奶讀書,來年進京會試。考下來,老三中了探花,老大和老二都名落孫山。捷報報到高善人家裏,高善人製了一塊"探花及第"的匾額,想掛在大廳的正中。大奶奶製止道:"三弟不能位在兄長之上,此匾應掛在下首。"高善人當然聽大奶奶的。</p>
老大和老二垂頭喪氣地回來,大奶奶鼓勵他們再用功讀書。過了三年,老大老二又去會試,兩人做的文章,自己都覺得很滿意。等到發榜,果然老二中了一甲二名榜眼,而老大依舊榜上無名。喜報報到家裏,高善人又製了一塊"榜眼及第"的匾額,大奶奶又吩咐掛在大廳的上首,正中還是空著。</p>
老大回家後,心灰意懶,不肯讀書了。大奶奶勸他說:"從來大器晚成,龍頭屬於老成。當年梁灝在八十二歲才中狀元,你隻有三十多歲,還年輕哩!"老大在奶奶勸慰下,重理詩書。</p>
又過了三年,老大一人進京趕考,路上受了些風寒,身子不舒服,進場後,文字也做的不愜意,自知不會考取了,哪知事情偏偏出於意外,不愜意的文字,偏偏中了主考大人之意,竟然高中頭名狀元。</p>
於是大廳正中終於掛上了"狀元及第"的匾額。這時大奶奶對高善人道:"公公,如今你該知足了罷!"哪知高善人這次卻搖頭道:"我還有一個女兒,如果能嫁一個傳臚(二甲一名,即第四名叫傳腫)女婿,我才心滿意足呢!"大奶奶道:"那讓我試試看!”</p>
不日,高家傳出風聲:小姐要嫁一個讀書人,凡是想求婚的,先送一篇文章來!這時高善人一門三鼎甲,有錢又有勢,好不榮耀,哪一個不想攀這門高親?於是,百裏之內的士子,紛紛送文章上門來,大奶奶在許多文章中選定一篇,叫這作文章的人來府相親,這個人卻是個窮秀才,大奶奶叫他住在高府、親自教他。不幾年,果然連考連捷,中了傳臚。</p>
高善人這時才心滿意足,置酒招待親朋。還請人寫了一副對聯,掛到大門兩邊。那對聯是:"一婿傳臚今世有,三兒鼎甲古來無。"親朋奉承道:"高翁門上不是三鼎甲,是四鼎甲哩!”</p>
正在這時,有個丫頭上前稟道:"大奶奶出門去了,有一封書信呈上。"高善人接過一看,隻見上麵寫道:"為報老翁活命恩,遂教子婿俱成名,我今拂袖飄然去,莫向桃源深處尋。”</p>
高善人立即派人追尋,再也尋不到大奶奶了。這大奶奶究竟是怎麽樣的人呢?連我講故事的人也不清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