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陟縣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歇後語:“潘安送棒槌——要厚禮”,意思是說送出的小,要回的大,用來形容得不償失,沾小便宜吃大虧。據說,這句話來源於一個趣味橫生的民間故事。</p>


    潘安在懷縣(今武陟縣)當縣令,為官清正,兩袖清風,生活極其艱苦,“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臘之費。”公務之餘,與妻子楊氏一道,自己動手,耕田種菜,養羊擠乳,貼補家用。百姓聞知,人人讚歎不已,都誇潘安是個大清官。</p>


    在潘安的榜樣影響下,懷縣的官吏絕大多數都是廉潔奉公的好官員,但也避免不了還有那麽幾個“千裏做官隻為財”的害群之馬,主管全縣教育大權的縣教諭錢百通就是其中最冒尖的一個。錢教諭年過四旬,麵如玉琢,長須飄飄,道貌岸然,一派學者之風;但在內心,他卻精於算計,善於斂財,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貪財鬼。 </p>


    潘安聽說錢教諭花錢闊綽,飲食講究,於是對他實在放心不下,就多次派人對他所轄的縣學的賬目進行查驗,結果都是筆筆清楚,件件相符,井井有條,分厘不差。潘安決心要弄個水落石出,就反複暗訪,追根求源,終於抓住了錢教諭的狐狸尾巴。原來,錢教諭工於心計,手段巧妙,創造出了一條自以為毫不違法、合情合理的撈錢新路子。他對屬下廣結人緣,禮尚往來,普施恩惠,喜歡送禮。不過,他送的隻是字畫。他寫的一筆好字,畫的也能拿得出手,於是他就聞風打聽,不失機會,紅事送喜字,白事送挽聯,慶壽送賀詞,發家送中堂,用的筆墨紙硯全出於公家,自己一分錢也不用花,但是回禮紅包次次不少,包包豐厚,全歸了錢教諭本人。同時,錢教諭家中的喜事也接連不斷,巧立名目,冠冕堂皇,每個月都要遇上兩三起,屬下人員隻好爭相登門慶賀,送上賀禮。有一次,錢教諭雖然不敢明裏發請帖,卻是暗地到處打招呼:“五日後是我最寵愛的三夫人二十大壽,略備薄酒,屆時一定捧場賞光。”</p>


    潘安得知後,對於錢教諭無心公務、精心撈錢的行徑深惡痛絕,經過深思熟慮,妥善安排,決定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斷了他的這條財路,刹住他的這股歪風。</p>


    到了這一天,上至衙署書吏,下至教師生員,更有眾多學生家長,凡是敬畏錢教諭權力或有求於錢教諭開恩辦事的,全都爭先恐後,登門賀喜。錢教諭家中賓客滿座,賀禮成堆,禮桌前等候交付禮金的人們成群結隊,水泄不通。錢教諭眼瞅著禮賬上越來越多的錢財,高興得心裏樂開了花。</p>


    就在錢教諭揮手吩咐準備開席的時候,潘安領著一個老漢,推著一車棒槌來到了禮桌前麵。潘安對錢教諭拱手說道:“你我同僚,理應賀喜,送錢太俗,送畫太雅,而棒槌則是居家女人日常洗衣必用之物,送此最為適宜,禮輕意重,萬望笑納。”錢教諭腦子一時沒轉過彎來,摸不清潘縣令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隻好隨口接道:“受此大禮,不勝榮幸,隻不過家中女人用不了如此許多,實在有失美意。”潘安哈哈笑道:“這有何難?在場賓客眾多,各家自有賢妻嬌女,一人一個捎它回去,讓她們與您家三夫人同喜!”潘縣令話音剛落,眾賓客立即蜂擁而上,將滿車棒槌搶了個精光。眾人手持棒槌,欣賞把玩,歡聲笑語,非常興奮。在滿院歡笑聲中,推車老漢一屁股坐到地上哭了起來。全場靜默,眾人愕然。潘安詢問其故。老漢道:“滿車棒槌精光,錢在何處?”潘安惱道:“如此小家子氣,真是沒見過世麵,堂堂教諭官邸,豈能少了你的棒槌小錢。今日所收禮金,全付與你,也該足夠,省得你敗壞了今天的喜慶,玷汙了官府的體麵。”潘安怒氣衝衝走到禮桌跟前,將所有禮錢用桌布包起,凶巴巴地塞到了老漢的懷裏。老漢手捧布包,坐在地上還是不走。潘安問道:“是否嫌錢多了,認為是不義之財,不敢拿走?”老漢不語,隻是點頭。潘安肅然起敬,雙手扶起老漢,麵對眾人說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老者不取不義之財,堪為官場楷模,我等自愧不如。既然如此,老者可在其中自己取被自家棒槌價錢,剩餘之錢,教諭必定不會再收回去,與你這等小民爭利,有失儒家斯文。我替你捐贈給縣學公用,定稱眾人之心。”老漢磕頭謝恩,推起空車,滿意而去。眾人細品潘縣令話中有話,含義深刻,莫不點頭歎服,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爭相誇讚潘縣令足智多謀,一心為公。錢教諭見到這個架勢,趕緊隨風轉舵,滿臉堆笑,高豎拇指,連誇上司決策英明。</p>


    潘縣令送棒槌當賀禮的事兒很快就傳遍了全縣,老百姓普遍認為潘安送棒槌寓意深長,給了貪官汙吏當頭棒喝,懷縣官場為之一清。從此以後,懷縣的各級官吏在潘縣令的威懾下,再也不敢巧立名目搜刮民財了,請客送禮開始絕跡。全縣老百姓謳歌讚頌潘縣令為官清正,“潘安送棒槌”這句話就作為曆史典故流傳了下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間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民間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