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重在修為。


    古人雲,“吾日三省吾身”,“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願爾顧修名,慎勿汙青史”。無論是“修名”,還是“修身”,凡此種種修為,無不皆是修心。


    修心如何,修心是“戒”,是“養”。


    因此有戒貪杯、戒好色、戒貪財、戒使氣等種種說法。而“酒、色、財、氣”中,最重要的卻是“氣”,一氣之下,理智喪失了,失足了,便成千古恨。故而,凡修為歸根到底就是“養氣”。曆史上,孟子、蘇轍稱得上是善於修為的人,他們的訣竅就是“養氣”。蘇轍說:“轍生而好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孟子曰‘吾善養我浩然之氣’。”蘇轍是說,他生性就是喜好寫文章,對此想得特別深。他認為文章是“氣”的外在體現,然而文章不是單靠學習就能寫好的,“氣”卻可以通過培養而得到……此是在說作文,其實是在說修身。


    從某種意義說,大凡一個人的氣量決定其身心。


    所以明代陳繼儒說:“修身如何,自然之氣;修心如何,渾然之氣;修性如何,浩然之氣;修持如何,淡然之氣;修量如何,泰然之氣;修事如何,悟然之氣。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常勞。”


    修身如何,自然之氣。由於自然之氣能讓人嚴謹端莊,因此他又說:身要嚴重。修心如何,渾然之氣。渾然之氣讓人率性磊落,故他又說:心要光明。泰然之氣讓人處變不驚,故他又說:量要闊大。悟然之氣讓人明智徹悟,故他又說:事要妥當。他還說:意要閑定,色要溫雅,語要簡練,誌要果毅,機要縝密,而最重要的是:氣要和平。


    故而又有古人說:“處身要使端,養氣要使完。”完者,備也。備者,便可心平氣和也。


    修心如何,讓心胸開闊,能包含宇宙,能容納天下。


    所以當代作家李碧華說:看——


    火那麽壯大,水卻熄滅它;水那麽壯大,土卻掩埋它;土那麽壯大,風卻吹散它;風那麽壯大,山卻阻擋它;山那麽壯大,人卻鏟移它;人那麽壯大,權位、生死、愛恨、名利……卻動搖它;權位、生死、愛恨、名利……那麽壯大,時間卻消磨它。


    ——時間最壯大嗎?不,是“心”。


    當心空無一物,它便無邊無涯。


    佛家說:“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常拂試,莫使染塵埃。”又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權位、生死、愛恨、名利,與你糾纏不清,還有那嘲笑、流言、嫉妒、汙蔑種種,總會如影隨形。何以會這樣,是因你的心並非“明鏡台”,唯有讓心空無一物,對所有這些,不去管,由它去,內心才浩蕩,才淡定,才能包納涵蓋一切。


    權位、生死、愛恨、名利……往往是在你低頭時才看見的,它宛然你身下的陰影。眼睛要是隻盯著身下的陰影,腦子一定跟著昏暗,心靈也隨之晦澀。外在的東西,足可以使人忘卻自我。而一個人一旦不知有自我,不願成為自我,不能成為自我,本身就被那“龐大”的外在之物所投下的陰影吞噬了。抬起頭,“高大”的自己見到的才是溫暖的陽光;抬起頭,離開陰影,就是修心。腦子清澈了,心靈明亮了,你的生活便充滿質感的光輝。


    修心如何,清代詩人黃之雲有言:“眼不高,不能越從;氣不充,不能作勢;膽不大,不能馳騁;心不死,不能入木。”修心不僅讓人在人世享受溫暖明媚的陽光,而且還要以安然的心態走完人的一生,死後我們的靈魂也不至於被黑暗晦澀所吞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心靈雞湯小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心靈雞湯小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