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件事講的是如何安心的問題。
一是日本著名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在他的一篇文章裏麵曾經談到他對米的感情:“不知道為什麽,沒有米總覺得寂寞,當家裏窮得沒有米下鍋,把鍾表啦衣服啦拿去典當的時候,是很難受的。倒不是說有了米就能活下去,而是有了米,不知道怎麽搞的,就覺得很安心。”
另一個就是台灣證嚴法師說過的一個故事。
有一位果農,辛苦地種了一大片果樹,太太每天將孩子放在家裏,讓母親照顧,自己跟著先生照顧果園。晚上回家,太太一定要孩子回到她身邊。假如孩子還依偎著奶奶,她就會把孩子拉過來,責備孩子太過依賴。太太常常在孩子麵前,對母親很沒禮貌。老母親心裏很難過,媳婦不在時,都是她在照顧孫子,為什麽媳婦一回來,孫子就不能待在她身邊,也不能吃她準備的食物?兒子看在眼裏,難過在心裏。有時會提醒太太:“你應該對媽媽好一點。”太太就回應:“孩子就像我們種的果實一樣,我們種得那麽辛苦,就是希望它結果啊!結了果實,我們要珍惜它,愛它。”這話更讓先生感到無奈。
有一天,先生把果園的果樹全都連根砍斷。過了幾天,樹上的葉子和果實開始枯萎,掉了下來。太太著急地對先生說:“怎麽辦?你看看,果實都掉下來了。”先生就對她說:“你沒看到嗎?根斷了。”
“為什麽根會斷呢?”
“是我把它砍斷的。”
太太不敢相信:“你這傻瓜,怎麽可以把根砍斷呢?”先生卻理直氣壯地說:“對啊!樹要照顧它的根,人也一樣要顧根本。我是父母生的,媽媽辛辛苦苦撫養我,你不能和我一起孝順媽媽,等於斷了根一樣,如何結出好果實?”
沒有根,又如何安心呢?
有一位修行者,每天都忙著處理很多事情,但處事的態度始終如一。周圍的人問他何以能夠如此,他回答:“我站著的時候就專注地站著,行走時則專注行走,坐下以後就會專注坐定,進食時也會專注進食。”“大家都一樣啊!”提問者立即反駁。他又答:“不對,各位坐著時總是急著站起來,站著的時候又急著要走,走著的時候心已經飛到目的地去了。”這個故事也一語道破了如何安心的問題。
在古代中國,沒有體驗過精神上的寧靜和專注是不受敬重的,因為你的心還沒有安下來,怎麽能受到敬重呢?而那些安下心來的人大都選擇最簡單的生活,或山中或鄉村,或雲中,或鬆下,他們的所需也極為稀少:幾把茅草,數株茶樹,一塊瓜田。他們的一生也許隻留下一兩句話,一首詩,或是一個藥方,他們大都與時代脫節,卻與山水雲霞常在,中國曆史從來沒有忽略他們,一顯一隱,中國曆史人物的功績向來由這兩麵的力量形成。
白居易是既顯又隱,那就是外以儒行作其身,中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歌詩琴酒樂其誌。這是他安心的方式。
蘇東坡同樣是既顯又隱,在生前,他已是“帝王師”的身份,無論在朝與外任,無論做官與遭貶,皆葆有一分“堯舜之澤,唯己之澤”,這是他安心的方式。他的另一種安心方式就是:“淵明形神似我。”“我即淵明,淵明即我。”
在今天,這兩人的安心方式像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一是日本著名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在他的一篇文章裏麵曾經談到他對米的感情:“不知道為什麽,沒有米總覺得寂寞,當家裏窮得沒有米下鍋,把鍾表啦衣服啦拿去典當的時候,是很難受的。倒不是說有了米就能活下去,而是有了米,不知道怎麽搞的,就覺得很安心。”
另一個就是台灣證嚴法師說過的一個故事。
有一位果農,辛苦地種了一大片果樹,太太每天將孩子放在家裏,讓母親照顧,自己跟著先生照顧果園。晚上回家,太太一定要孩子回到她身邊。假如孩子還依偎著奶奶,她就會把孩子拉過來,責備孩子太過依賴。太太常常在孩子麵前,對母親很沒禮貌。老母親心裏很難過,媳婦不在時,都是她在照顧孫子,為什麽媳婦一回來,孫子就不能待在她身邊,也不能吃她準備的食物?兒子看在眼裏,難過在心裏。有時會提醒太太:“你應該對媽媽好一點。”太太就回應:“孩子就像我們種的果實一樣,我們種得那麽辛苦,就是希望它結果啊!結了果實,我們要珍惜它,愛它。”這話更讓先生感到無奈。
有一天,先生把果園的果樹全都連根砍斷。過了幾天,樹上的葉子和果實開始枯萎,掉了下來。太太著急地對先生說:“怎麽辦?你看看,果實都掉下來了。”先生就對她說:“你沒看到嗎?根斷了。”
“為什麽根會斷呢?”
“是我把它砍斷的。”
太太不敢相信:“你這傻瓜,怎麽可以把根砍斷呢?”先生卻理直氣壯地說:“對啊!樹要照顧它的根,人也一樣要顧根本。我是父母生的,媽媽辛辛苦苦撫養我,你不能和我一起孝順媽媽,等於斷了根一樣,如何結出好果實?”
沒有根,又如何安心呢?
有一位修行者,每天都忙著處理很多事情,但處事的態度始終如一。周圍的人問他何以能夠如此,他回答:“我站著的時候就專注地站著,行走時則專注行走,坐下以後就會專注坐定,進食時也會專注進食。”“大家都一樣啊!”提問者立即反駁。他又答:“不對,各位坐著時總是急著站起來,站著的時候又急著要走,走著的時候心已經飛到目的地去了。”這個故事也一語道破了如何安心的問題。
在古代中國,沒有體驗過精神上的寧靜和專注是不受敬重的,因為你的心還沒有安下來,怎麽能受到敬重呢?而那些安下心來的人大都選擇最簡單的生活,或山中或鄉村,或雲中,或鬆下,他們的所需也極為稀少:幾把茅草,數株茶樹,一塊瓜田。他們的一生也許隻留下一兩句話,一首詩,或是一個藥方,他們大都與時代脫節,卻與山水雲霞常在,中國曆史從來沒有忽略他們,一顯一隱,中國曆史人物的功績向來由這兩麵的力量形成。
白居易是既顯又隱,那就是外以儒行作其身,中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歌詩琴酒樂其誌。這是他安心的方式。
蘇東坡同樣是既顯又隱,在生前,他已是“帝王師”的身份,無論在朝與外任,無論做官與遭貶,皆葆有一分“堯舜之澤,唯己之澤”,這是他安心的方式。他的另一種安心方式就是:“淵明形神似我。”“我即淵明,淵明即我。”
在今天,這兩人的安心方式像是完全不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