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情感動物,隻要活著就會有煩惱,這很正常,一點都不奇怪。是否讓煩惱常駐心間,取決於一個人的生活態度,也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活質量。
我快樂嗎?我們時常這樣問自己。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快樂時我們快樂,煩惱時我們煩惱。究竟是快樂多於煩惱,還是煩惱多於快樂,連自己都雲籠霧罩,不明就裏。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如意”就是煩惱,就是不快樂。所以,我們很是糾結。
俗話說:“野花不種年年有,煩惱無根日日生。”端的是可怕駭人的意象。
不如意的煩惱,原因多種多樣。生活之中,我們常常覺得自己不快樂,並不是自己缺了什麽,而是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夠好,特別是在自己失落的時候,這種心理表現得更加強烈。我們看別人是長著一雙勢利眼,而別人看我們,又何嚐不是長著一雙勢利眼?事實上,真的沒有誰有義務對誰好。你如果硬要為此怨張怪李,弄得人際關係緊張,那隻能是自尋煩惱。這也是不快樂的根源。其實,過分在乎失意的感覺,不是拿命運來捉弄自己,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快樂的關鍵之一是有個親密的親緣關係和朋友網絡,那些“孤芳自賞”式傲慢的人,是在用最簡單的方式讓自己不快樂。
煩惱總是屬於頭腦複雜者。想得太多,奢求太多,欲望太多,煩惱就會隨之而生。
煩惱與欲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欲望的滿足,肯定能給人帶來快樂。但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有了還想有,要了還想要。人的欲望和貪婪,有時就像缺乏智慧而又最沒有自控能力的魚類,總是抵擋不住致命的誘惑,充滿著“為財死,為食亡”的忘我。一個欲望滿足了,新的欲望又產生了,實際上人的欲望並不是也不可能每一個都能得到滿足,得不到滿足時煩惱又會如影隨形。人們在這種煩惱中焦慮、沉浮,又怎能感受得到快樂?!
關於欲望多寡及因果,《菜根譚》中有這樣一段話:“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這段話於我們,至今仍有足夠積極的教化意義。
煩惱也是一種情感,一種糾纏不清的情感。這種情感的解脫與他人無關,隻與個體的超越性有關。處理得好,走向高級,最終形成精神和意識;處理不好,滑向低級,隻能淪落為脾氣和情緒。人的一生是可以歸屬到管理學範疇的,不僅要管理自己的時間、身體、錢財,還要管理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思想。
我這樣閑說煩惱似乎是較為抽象的,通過一個故事來詮釋,或許會更形象些。佛經裏,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大概的意思是:有一個禪師,抓把鹽放進裝水的杯子裏,叫徒弟喝了一口,問他味道怎樣,徒弟答,很苦。隨後禪師又抓了一大把鹽丟進湖水裏,再叫徒弟喝一口湖水,又問他味道怎樣,徒弟答很甘。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不是你遇到的苦太多,而是你的心湖不夠大。
無需再作連篇累牘的議論,道理顯而易見。
擴展自己的心湖吧,做人就得不斷地摒棄煩惱,像弘一法師向人們倡言的那樣:處世須帶春風!對現實保持一種滿足,對未來保持一分好奇,生活就會充滿希望,生活就會遠離煩惱,生活就會豐盈快樂。
我快樂嗎?我們時常這樣問自己。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快樂時我們快樂,煩惱時我們煩惱。究竟是快樂多於煩惱,還是煩惱多於快樂,連自己都雲籠霧罩,不明就裏。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如意”就是煩惱,就是不快樂。所以,我們很是糾結。
俗話說:“野花不種年年有,煩惱無根日日生。”端的是可怕駭人的意象。
不如意的煩惱,原因多種多樣。生活之中,我們常常覺得自己不快樂,並不是自己缺了什麽,而是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夠好,特別是在自己失落的時候,這種心理表現得更加強烈。我們看別人是長著一雙勢利眼,而別人看我們,又何嚐不是長著一雙勢利眼?事實上,真的沒有誰有義務對誰好。你如果硬要為此怨張怪李,弄得人際關係緊張,那隻能是自尋煩惱。這也是不快樂的根源。其實,過分在乎失意的感覺,不是拿命運來捉弄自己,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快樂的關鍵之一是有個親密的親緣關係和朋友網絡,那些“孤芳自賞”式傲慢的人,是在用最簡單的方式讓自己不快樂。
煩惱總是屬於頭腦複雜者。想得太多,奢求太多,欲望太多,煩惱就會隨之而生。
煩惱與欲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欲望的滿足,肯定能給人帶來快樂。但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有了還想有,要了還想要。人的欲望和貪婪,有時就像缺乏智慧而又最沒有自控能力的魚類,總是抵擋不住致命的誘惑,充滿著“為財死,為食亡”的忘我。一個欲望滿足了,新的欲望又產生了,實際上人的欲望並不是也不可能每一個都能得到滿足,得不到滿足時煩惱又會如影隨形。人們在這種煩惱中焦慮、沉浮,又怎能感受得到快樂?!
關於欲望多寡及因果,《菜根譚》中有這樣一段話:“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這段話於我們,至今仍有足夠積極的教化意義。
煩惱也是一種情感,一種糾纏不清的情感。這種情感的解脫與他人無關,隻與個體的超越性有關。處理得好,走向高級,最終形成精神和意識;處理不好,滑向低級,隻能淪落為脾氣和情緒。人的一生是可以歸屬到管理學範疇的,不僅要管理自己的時間、身體、錢財,還要管理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思想。
我這樣閑說煩惱似乎是較為抽象的,通過一個故事來詮釋,或許會更形象些。佛經裏,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大概的意思是:有一個禪師,抓把鹽放進裝水的杯子裏,叫徒弟喝了一口,問他味道怎樣,徒弟答,很苦。隨後禪師又抓了一大把鹽丟進湖水裏,再叫徒弟喝一口湖水,又問他味道怎樣,徒弟答很甘。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不是你遇到的苦太多,而是你的心湖不夠大。
無需再作連篇累牘的議論,道理顯而易見。
擴展自己的心湖吧,做人就得不斷地摒棄煩惱,像弘一法師向人們倡言的那樣:處世須帶春風!對現實保持一種滿足,對未來保持一分好奇,生活就會充滿希望,生活就會遠離煩惱,生活就會豐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