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人人得而誅之
假太監:太子妃你也不想太子被廢吧 作者:金色閃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言一出,高鷙與趙離的臉色瞬間變得凝重,他們相互對視一眼,均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震驚與不安。
高鷙沉聲道:“即便如此,我們這邊也尚有四萬兵馬,但貿然行事,風險極大。”
高琰微微一笑,淡然地說道:“風險與機遇並存,我們可對外宣稱二十萬大軍,以‘清君側’之名揮師京城。就說李霖、李陽等奸臣陰謀篡位,殘害陛下,我等是為陛下報仇,為民除害。”
高鷙聞言,沉思片刻,終是開口問道:“若京城真的被攻破,你又作何打算?所求為何?”
高琰輕笑,目光深邃,神情淡然:“至於之後,那便要看局勢如何發展了。但眼下,最重要的是團結一致,共克時艱。至於所求,待京城安定之後,我們再行商議,如何?”
言畢,他話鋒一轉,投向了太皇太後,道:“皇祖母,您意下如何?是否願意與我們一同,為天下的安寧,奮力一搏?”
太皇太後沉思片刻,終是緩緩點頭,道:“既然如此,那就按你們說的辦吧。高家的未來,就靠我們了。”
李霖剛從夢中被急促的傳旨聲拉回現實,一股疲憊感如潮水般湧來。
但是他不得不強打精神,整理衣袍,跟隨傳旨太監來到文華殿。
文華殿內。
李陽已在殿內等候多時,見李霖進來,快步上前,輕聲道:
“李督公,我知道你昨日奔波勞碌,疲憊不堪,但時局緊迫,不得不擾你清夢。”
李霖勉強擠出一絲苦笑,拱手道:“首輔大人言重了,此乃臣子本分。請大人明示,有何急事?”
李陽環顧四周,確保無人竊聽,才壓低聲音,道:
“我在西山的密探剛剛傳來急報,高琰與信王高鷙已經暗中聯合,聲稱擁有二十萬大軍,欲以‘清君側’之名,揮師京城,矛頭直指你我,更將我們汙蔑為害死陛下的奸臣。”
李霖聞言,眉頭緊鎖,沉聲道:“二十萬兵馬?這數目似乎過於誇張,他們即便聯合,也難有如此規模。”
李陽輕輕搖頭:“你有所不知,河道總督呂瑋已反,他利用修建河堤的民夫,編練成軍,加上他原本就掌握的上萬精銳,兵力已擴充至三四萬之眾。更棘手的是,信王高鷙的兩三萬精兵正加速向京城逼近。兩相會合,兵力直逼十萬之眾,對外宣稱二十萬,亦是意在震懾人心。”
李霖聞言,心中暗自盤算,臉色愈發凝重:“如此說來,形勢確已危急。那大人的意思是……是讓我主動出擊,攻打西山,以絕後患?”
李陽聞言,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抹讚賞之色,沉聲道:
“正是如此,與其坐以待斃,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打亂他們的部署。一旦真等他們完全聯合,京師震動,恐怕會生出更多不可預料的變故。”
李霖點了點頭,表示讚同,隨即話鋒一轉,道:“大人所言極是,我亦有一計,或可解呂瑋兵馬之困。”
李陽聞言,眼神一亮,急切道:“李督公,此事非同小可,你有何良策,但說無妨。”
李霖沉吟片刻,緩緩道來:“首輔大人,皇甫元目前還扣著兩萬邊軍在玉山一帶,這些邊軍戰力不俗,若能為朝廷所用,必是一大助力。我們可以考慮對這些邊軍進行赦免,並許以重賞,讓他們轉而對付呂瑋。這樣一來,既能削弱叛軍力量,又能避免京師直接麵對大規模衝突。”
李陽聞言,恍然大悟,撫掌笑道:“妙哉!此計甚妙!我即刻以內閣的名義,草擬詔書,對他們進行安撫和獎賞。不過……”
他話鋒一轉,麵露難色,“我與皇甫元之間素有間隙,若是我派人前去,恐怕難以取信於他。”
李霖見狀,主動請纓道:“大人放心,此事交由我去辦。我今晚便親自前往玉山,與皇甫元麵談,說服他激勵邊軍,共抗叛軍。”
李陽聞言,大喜過望,撫掌大笑:“哈哈,有李督公親自出馬,此事定能成矣!那就勞煩李督公辛苦一趟,我即刻準備詔書和獎賞。”
李陽一氣嗬成地擬好了詔書。
他將詔書遞到李霖手中,鄭重其事地說道:
“李督公,我已以內閣之名,正式赦免了那些邊軍擅入京城的過失,並承諾給予他們豐厚的獎賞,以表朝廷之寬宏大度。此外,我已通知戶部主事,緊急調撥五十萬兩銀子,作為獎賞,稍後便會押解至你處,以便你攜帶至玉山,激勵邊軍。”
李霖接過詔書,目光一掃,微微頷首,轉而詢問起另一件大事:
“首輔大人,關於皇帝陛下的大喪,目前籌備得如何了?”
李陽輕歎一聲:“大喪之事已按禮製布置妥當,但出殯的具體日期,還須待這場風波平息之後方能確定。陛下駕崩,舉國同哀,然時局動蕩,我等更須謹慎行事,以免再生波瀾。”
李霖聞言,心中亦是不勝唏噓,點了點頭,道:“有勞首輔大人費心了。請大人放心,我會全力以赴,確保此行順利,為朝廷解決燃眉之急。”
李陽望著李霖,歎道:“若非李督公智勇雙全,力壓群雄,我大夏恐已陷入萬劫不複之境。昨日一戰,神機營之威名響徹京師,震驚天下,李督公居功至偉。”
麵對李陽的讚譽,李霖雖心中暗自得意,但麵上卻保持著謙遜與淡然:
“首輔大人言重了,我等皆為大夏之臣,自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下我回去,加強京城部署。待夜幕降臨,我便啟程前往玉山,麵見皇甫元,共商大計。”
李陽聞言,欣慰地點了點頭:“有勞李督公了。此行務必小心謹慎,一切以大局為重。待你凱旋歸來,本官必當親自為你慶功。”
言罷,李霖向李陽行了一禮,轉身離開了文華殿。
李霖回到東廠後,重新布置了京城內的防務。
如今他有四萬兵力,加上神機營和大炮的相助,以及京城高聳的城池,守住京城不是難事。
但是最怕的就是京師內人心浮動,或有其他變亂發生。
所以他讓陳象帶著東廠廠衛們繼續嚴密監視京城內各大勢力的一舉一動。
高鷙沉聲道:“即便如此,我們這邊也尚有四萬兵馬,但貿然行事,風險極大。”
高琰微微一笑,淡然地說道:“風險與機遇並存,我們可對外宣稱二十萬大軍,以‘清君側’之名揮師京城。就說李霖、李陽等奸臣陰謀篡位,殘害陛下,我等是為陛下報仇,為民除害。”
高鷙聞言,沉思片刻,終是開口問道:“若京城真的被攻破,你又作何打算?所求為何?”
高琰輕笑,目光深邃,神情淡然:“至於之後,那便要看局勢如何發展了。但眼下,最重要的是團結一致,共克時艱。至於所求,待京城安定之後,我們再行商議,如何?”
言畢,他話鋒一轉,投向了太皇太後,道:“皇祖母,您意下如何?是否願意與我們一同,為天下的安寧,奮力一搏?”
太皇太後沉思片刻,終是緩緩點頭,道:“既然如此,那就按你們說的辦吧。高家的未來,就靠我們了。”
李霖剛從夢中被急促的傳旨聲拉回現實,一股疲憊感如潮水般湧來。
但是他不得不強打精神,整理衣袍,跟隨傳旨太監來到文華殿。
文華殿內。
李陽已在殿內等候多時,見李霖進來,快步上前,輕聲道:
“李督公,我知道你昨日奔波勞碌,疲憊不堪,但時局緊迫,不得不擾你清夢。”
李霖勉強擠出一絲苦笑,拱手道:“首輔大人言重了,此乃臣子本分。請大人明示,有何急事?”
李陽環顧四周,確保無人竊聽,才壓低聲音,道:
“我在西山的密探剛剛傳來急報,高琰與信王高鷙已經暗中聯合,聲稱擁有二十萬大軍,欲以‘清君側’之名,揮師京城,矛頭直指你我,更將我們汙蔑為害死陛下的奸臣。”
李霖聞言,眉頭緊鎖,沉聲道:“二十萬兵馬?這數目似乎過於誇張,他們即便聯合,也難有如此規模。”
李陽輕輕搖頭:“你有所不知,河道總督呂瑋已反,他利用修建河堤的民夫,編練成軍,加上他原本就掌握的上萬精銳,兵力已擴充至三四萬之眾。更棘手的是,信王高鷙的兩三萬精兵正加速向京城逼近。兩相會合,兵力直逼十萬之眾,對外宣稱二十萬,亦是意在震懾人心。”
李霖聞言,心中暗自盤算,臉色愈發凝重:“如此說來,形勢確已危急。那大人的意思是……是讓我主動出擊,攻打西山,以絕後患?”
李陽聞言,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抹讚賞之色,沉聲道:
“正是如此,與其坐以待斃,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打亂他們的部署。一旦真等他們完全聯合,京師震動,恐怕會生出更多不可預料的變故。”
李霖點了點頭,表示讚同,隨即話鋒一轉,道:“大人所言極是,我亦有一計,或可解呂瑋兵馬之困。”
李陽聞言,眼神一亮,急切道:“李督公,此事非同小可,你有何良策,但說無妨。”
李霖沉吟片刻,緩緩道來:“首輔大人,皇甫元目前還扣著兩萬邊軍在玉山一帶,這些邊軍戰力不俗,若能為朝廷所用,必是一大助力。我們可以考慮對這些邊軍進行赦免,並許以重賞,讓他們轉而對付呂瑋。這樣一來,既能削弱叛軍力量,又能避免京師直接麵對大規模衝突。”
李陽聞言,恍然大悟,撫掌笑道:“妙哉!此計甚妙!我即刻以內閣的名義,草擬詔書,對他們進行安撫和獎賞。不過……”
他話鋒一轉,麵露難色,“我與皇甫元之間素有間隙,若是我派人前去,恐怕難以取信於他。”
李霖見狀,主動請纓道:“大人放心,此事交由我去辦。我今晚便親自前往玉山,與皇甫元麵談,說服他激勵邊軍,共抗叛軍。”
李陽聞言,大喜過望,撫掌大笑:“哈哈,有李督公親自出馬,此事定能成矣!那就勞煩李督公辛苦一趟,我即刻準備詔書和獎賞。”
李陽一氣嗬成地擬好了詔書。
他將詔書遞到李霖手中,鄭重其事地說道:
“李督公,我已以內閣之名,正式赦免了那些邊軍擅入京城的過失,並承諾給予他們豐厚的獎賞,以表朝廷之寬宏大度。此外,我已通知戶部主事,緊急調撥五十萬兩銀子,作為獎賞,稍後便會押解至你處,以便你攜帶至玉山,激勵邊軍。”
李霖接過詔書,目光一掃,微微頷首,轉而詢問起另一件大事:
“首輔大人,關於皇帝陛下的大喪,目前籌備得如何了?”
李陽輕歎一聲:“大喪之事已按禮製布置妥當,但出殯的具體日期,還須待這場風波平息之後方能確定。陛下駕崩,舉國同哀,然時局動蕩,我等更須謹慎行事,以免再生波瀾。”
李霖聞言,心中亦是不勝唏噓,點了點頭,道:“有勞首輔大人費心了。請大人放心,我會全力以赴,確保此行順利,為朝廷解決燃眉之急。”
李陽望著李霖,歎道:“若非李督公智勇雙全,力壓群雄,我大夏恐已陷入萬劫不複之境。昨日一戰,神機營之威名響徹京師,震驚天下,李督公居功至偉。”
麵對李陽的讚譽,李霖雖心中暗自得意,但麵上卻保持著謙遜與淡然:
“首輔大人言重了,我等皆為大夏之臣,自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下我回去,加強京城部署。待夜幕降臨,我便啟程前往玉山,麵見皇甫元,共商大計。”
李陽聞言,欣慰地點了點頭:“有勞李督公了。此行務必小心謹慎,一切以大局為重。待你凱旋歸來,本官必當親自為你慶功。”
言罷,李霖向李陽行了一禮,轉身離開了文華殿。
李霖回到東廠後,重新布置了京城內的防務。
如今他有四萬兵力,加上神機營和大炮的相助,以及京城高聳的城池,守住京城不是難事。
但是最怕的就是京師內人心浮動,或有其他變亂發生。
所以他讓陳象帶著東廠廠衛們繼續嚴密監視京城內各大勢力的一舉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