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懂滿清第一勇士,鼇拜的一生#清朝#曆史#鼇拜】
他是大清朝武力值首屈一指的猛將,是皇太極最信任的將軍,他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一生戰功顯赫,但最終卻落得個亂臣賊子的下場。
他就是滿清巴圖魯鼇拜。那麽鼇拜為什麽對同樣都是小皇帝的順治忠心耿耿,反而對康熙囂張跋扈?康熙為何在最後又會含淚赦免其死罪?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口氣看懂滿洲第一勇士鼇拜的一生。
鼇拜是滿族鑲黃旗瓜爾佳氏人,將門之後,他的伯父費英東是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身經百戰,號稱萬人敵。鼇拜武功高強,精通騎射,青年時期就已經開始隨軍征戰了。他跟隨皇太極攻察哈爾蒙古,征討朝鮮,屢立戰功,深受皇太極的賞識。
明朝天啟年間名將毛文龍駐守皮島,與關外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每當八旗軍要進攻明朝時,毛文龍便會對後金的後方不斷襲擾,使後金腹背受敵。皮島就成了後金的心腹大患,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一直都想將背後的這個釘子拔除,可皮島雖小,但由於八旗兵不善水戰,始終無法將其攻克。
公元1637年,皇太極再次組織對皮島的進攻,雙方在海上連續作戰了一個多月,清軍付出了很大代價,但仍然不能踏上皮島一步。主帥阿濟格決定兵分兩路,正麵一大隊水師佯攻,另外一隊隻帶少量精銳乘快船,利用夜色掩護偷渡登陸,以實現內外夾攻的目的。
這個計劃成功與否關鍵全在偷渡的這支隊伍上。如果清軍主力不能及時登島,那這支小隊將會被數10倍於自己的明軍圍攻。
當時還是參領的鼇拜主動請纓,並在出征前立下軍令狀,不得勝,毋寧死。進攻開始之後,鼇拜冒著炮火登陸,又親自率領敢死隊與明軍近身肉搏,終於堅持到主力登陸,一舉擊潰明軍防線,終於將困擾了皇太極十幾年的皮島攻克。
皇太極得知消息後大喜過望,親自撰文祭告努爾哈赤的在天之靈,並對鼇拜大加賞賜並封他為三等男爵,特別賜予他巴圖魯稱號,鼇拜一戰成名,從此名揚天下。
公元1641年,鬆錦會戰,鼇拜率領鑲黃旗護衛軍衝鋒陷陣,五戰五捷,因功晉封護軍統領,成為八旗軍中舉足輕重的將領。
大明朝也因此一戰徹底事衰。入關後,鼇拜隨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追擊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陝北攻陷四城,降38城,南下擊敗李自成。之後,鼇拜又隨肅親王豪格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這一戰鼇拜任先鋒,他身先士卒,一往無前,將大西軍打得潰不成軍,張獻忠也在亂軍中被射死,清軍大破大西軍,鼇拜居功至偉。
皇太極在世時,鼇拜追隨他征戰四方,戰功卓著,最終成為他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公元1643年,皇太極逝世,鼇拜不惜得罪多爾袞,也要堅定地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繼位。順治皇帝繼位後,多爾袞攝政,鼇拜風光不再,屢受多爾袞的打壓。公元1650年,鼇拜險些被多爾袞以包庇罪處死。後來雖然保住了性命,卻被罷官降級。
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親政,認為鼇拜忠心耿耿,對他非常敬重,將他視為心腹重臣。此後鼇拜便一直隨侍順治左右,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大事。孝莊太後病重期間,鼇拜留在宮中日夜伺候,不眠不休,由此獲得了孝莊太後的青睞。
公元1661年,順治帝駕崩,康熙皇帝繼位,孝莊太後任命索尼、蘇克薩哈、鄂必隆、鼇拜為輔政大臣。鼇拜雖然在四位輔臣之中排在最末尾,但由於他資格老、功勞大,常常以氣勢奪人,擅權自重。
其他三位輔臣除了蘇克薩哈之外都不敢得罪他,這更加助長了他的囂張氣焰。當時康熙皇帝年幼,鼇拜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裏,經常在康熙麵前大呼小叫,康熙皇帝對此也無可奈何。公元1667年,首席輔臣索尼病重,他在臨終前上書,請求當時已經14歲的康熙帝親政。
索尼病死之後,蘇克薩哈也上書請求解除輔臣之職。如果蘇克薩哈成功辭職,那鼇拜和鄂必隆也必須交出手中大權,可鼇拜卻並不甘心放權。他認為蘇克薩哈在針對自己,於是便開始為他羅織罪名,最終以“九虛一實”、“欺幼主不願歸政”等24項罪名將蘇克薩哈定了死罪。
康熙明知蘇克薩哈無辜,但在鼇拜連日的脅迫之下,最終還是下令處死了蘇克薩哈。鼇拜恣意擅權,最終超出了康熙的容忍程度。
最終在公元1669年,康熙以侍衛訓練滿洲傳統布庫戲的形式將鼇拜抓獲,之後命議政王大臣對其進行審訊,最終羅列出鼇拜30條罪狀,按大清律應當革職處死。
但當宣讀鼇拜罪狀時,鼇拜突然脫去上衣,露出了身上為大清朝征戰多年留下的傷疤。康熙念及他為國家立下的汗馬功勞,最終免除死刑,將其禁錮在獄中,不久鼇拜就在獄中淒慘離世。
公元1713年,已經年老的康熙皇帝念及鼇拜往日的功勳,追封鼇拜為阿思哈尼哈番,以及重新確認蘇克薩哈的世襲職位,等到蘇克薩哈的孫子巴福嗣襲。
【一口氣看懂清朝第一漢臣,張廷玉的一生,配享太廟的他為何不得善終#清朝#曆史#張廷玉】
他是清朝唯一一個立享太廟的漢人官員,曆經三朝,飽受讚譽,主持修成名史,然而晚年卻陷入淒涼潦倒之中,被乾隆抄家問罪。
那麽張廷玉為何能夠配享太廟,備受雍正喜愛的他又為何會被乾隆抄家呢?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一起走進張廷玉的一生。
張廷玉,字後汝齋,他的父親張英是康熙朝的文華殿大學士。張廷玉是張英的第二個兒子,公元1672年在京北出生。
29歲時便考中進士進入仕途。因為張廷玉出身名門,自身又頗有才幹,很快就嶄露頭角,入職南書房,得到了康熙的青睞。
多次隨康熙出巡,仕途一帆風順。1721年升任吏部左侍郎,時年50歲。四年後,康熙在暢春園駕崩,四阿哥胤禛繼承皇位,改元雍正。張廷玉也迎來了自己人生的巔峰時期。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鬧得轟轟烈烈。朝中大臣也不約而同的選邊站隊,而張廷玉卻是其中的異類,他從不和這些阿哥們結交,一心為皇帝辦事。
新登基的雍正對張廷玉的品行和能力非常讚許,將他視為心腹,有什麽事情都要讓他去辦,就連密旨也會告訴他。張廷玉生性謹慎,雖然身在中樞,位高權重,但是從不結黨營私,也不向朝中大臣和自己家人透露任何公事。
他奉行“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原則,對雍正的任何決策都少有異議。與其說他是雍正朝的名相,不如說他是雍正朝的秘書長。
也正因如此,生性多疑又權力極盛的雍正對張廷玉一直是信賴有加,除了親弟弟怡親王允祥,雍正最信任的就是張廷玉了。
1729年軍機處設立,張廷玉位列怡親王允祥之後,奉命擬定各種典章製度,還監管吏部各種事務。怡親王去世後,張廷玉升任領班軍機大臣,雍正盛讚他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除了生局外,雍正還不吝惜各種物質賞賜,甚至還把圓明園附近的澄懷園賞給張廷玉,張廷玉因此號稱澄懷主人。除此之外,雍正還給了張廷玉一個重磅大禮——配享太廟。
太廟是皇帝的宗廟,作為大臣能配享太廟,享受皇家香火,這在古代是堪稱最高榮譽的事情。雍正一朝配享太廟的僅有20餘人,而張廷玉卻是其中唯一的漢人。由此可見雍正對張廷玉信任到何等地步。
然而,也正因這個配享太廟的承諾,讓張廷玉的晚年陷入淒涼潦倒之中。1735年,雍正駕崩,四阿哥弘曆登基改元乾隆。
作為三朝老臣,又是雍正臨終前指定的顧命大臣,張廷玉在乾隆初期還是很受重用。在乾隆出京時負責總理京城事務。
1739年,張廷玉又主持修成了《明史》,這不是中國曆史上編寫時間最長的史書,93年間數易其稿,最終在張廷玉的主持下修成。這讓張廷玉除了以名臣身份在青史留名之外,又以《明史》作者的身份在明史留名。
然而,他與昔日的同僚鄂爾泰的矛盾卻是與日俱增。1748年,已經77歲的張廷玉向乾隆請求退休,然而卻被乾隆拒絕。
張廷玉年事已高,一心想要回家養老,乾隆多次挽留,張廷玉也堅持己見。四年後,乾隆終於鬆口讓張廷玉退休,張廷玉高興之餘,又想找乾隆確認一下當年先帝承諾的配享太廟是不是還做數。
乾隆對張廷玉執意退休本就是心懷不滿,見張廷玉又來追問配享太廟的事情更是火上心頭。乾隆雖然寫了手詔聲明雍正的遺命,但是又寫了一首詩告誡張廷玉不要得意忘形。
張廷玉拿到這一紙承諾之後沒有親自去謝恩,反而派自己兒子代替,乾隆更加惱火。讓軍機處傳旨命張廷玉回奏,當時在軍機處當值的汪由敦是張廷玉的學生,見皇帝發怒,連忙求情,又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張廷玉。
張廷玉知道大禍臨頭,連忙進宮請罪。乾隆借機大做文章,下旨讓朝臣給張廷玉議罪,鄂爾泰一黨更是借機大肆攻擊張廷玉。乾隆下旨讓張廷玉退休削去爵位,但是死後仍可配享太廟。
折騰這麽一圈以後,張廷玉決定在第二年春天告老還鄉。但是好巧不巧的是,張廷玉早不走晚不走,偏偏是在皇長子永璜喪禮剛過就要走,更是讓乾隆怒不可遏。
乾隆不僅下旨把張廷玉痛罵了一頓,還取消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但是事情還沒結束,在張廷玉回鄉後不久,張廷玉家的親戚朱荃又被查出諸多不法事,張廷玉作為舉薦人也跟著倒黴,被乾隆派去的人抄了家。
雖然乾隆又把張廷玉的家產還了回去,但是張廷玉也徹底顏麵掃地。5年後,張廷玉在家鄉病逝,享年83歲。乾隆下旨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一口氣看懂宰相劉羅鍋,他到底是好官還是貪官?#清朝#曆史】
他是百姓熟知的“劉羅鍋”,讓我們一起按照時間順序走進劉墉的一生。劉墉出生於山東諸城,祖上三代都是名門望族。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更是被乾隆皇帝稱之為真宰相。
公元1751年,31歲的劉墉考中進士,名列二甲第二名,開始進入仕途。當時劉墉之父劉統勳已經是朝廷大員,官至刑部尚書。
但是因為屢次出錯被彈劾辭職,乾隆網開一麵讓他留任。然而在1755年,劉統勳還是惹惱了乾隆,連帶著劉墉也被下獄問罪。
原來歸附清朝的阿睦爾撒納造反攻打伊犁,清軍退至巴裏坤。劉統勳建議放棄巴裏坤撤退到哈密,乾隆大為惱火,下旨把劉統勳押解進京認罪,劉墉也被牽連。
但是沒過幾天乾隆就消了氣,把劉統勳父子又放了出來,但劉墉還是被降職回到了起點。
劉墉被乾隆派到地方擔任學政,由於政績斐然,被乾隆嘉獎,一路升遷。然而好景不長,1766年,47歲的劉墉再次革職問罪。
這一次是因為劉墉手下有個縣令貪汙被發現,乾隆懷疑劉墉包庇,但是沒有查出什麽證據來,於是乾隆就將劉墉發往軍台效力,也就是去邊疆當了郵遞員。
第二年乾隆又把他叫了回來,讓他在修書處效力。不久之後,劉墉又再次去地方為官,在江寧當知府。由於劉墉為官清正廉潔,為民做主,百姓們將他比作包青天,民間也留下了很多關於劉墉的奇聞軼事。
1773年劉統勳去世,劉墉丁憂三年。三年之後,劉墉繼承了父親衣缽,受內閣學士進入中樞機構,乾隆還讓他充任《四庫全書》的副總裁。
——“副總裁可還行。(捂臉)”
——“四庫全書是好東西,可惜了,永樂大典不見了。”
他是大清朝武力值首屈一指的猛將,是皇太極最信任的將軍,他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一生戰功顯赫,但最終卻落得個亂臣賊子的下場。
他就是滿清巴圖魯鼇拜。那麽鼇拜為什麽對同樣都是小皇帝的順治忠心耿耿,反而對康熙囂張跋扈?康熙為何在最後又會含淚赦免其死罪?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口氣看懂滿洲第一勇士鼇拜的一生。
鼇拜是滿族鑲黃旗瓜爾佳氏人,將門之後,他的伯父費英東是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身經百戰,號稱萬人敵。鼇拜武功高強,精通騎射,青年時期就已經開始隨軍征戰了。他跟隨皇太極攻察哈爾蒙古,征討朝鮮,屢立戰功,深受皇太極的賞識。
明朝天啟年間名將毛文龍駐守皮島,與關外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每當八旗軍要進攻明朝時,毛文龍便會對後金的後方不斷襲擾,使後金腹背受敵。皮島就成了後金的心腹大患,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一直都想將背後的這個釘子拔除,可皮島雖小,但由於八旗兵不善水戰,始終無法將其攻克。
公元1637年,皇太極再次組織對皮島的進攻,雙方在海上連續作戰了一個多月,清軍付出了很大代價,但仍然不能踏上皮島一步。主帥阿濟格決定兵分兩路,正麵一大隊水師佯攻,另外一隊隻帶少量精銳乘快船,利用夜色掩護偷渡登陸,以實現內外夾攻的目的。
這個計劃成功與否關鍵全在偷渡的這支隊伍上。如果清軍主力不能及時登島,那這支小隊將會被數10倍於自己的明軍圍攻。
當時還是參領的鼇拜主動請纓,並在出征前立下軍令狀,不得勝,毋寧死。進攻開始之後,鼇拜冒著炮火登陸,又親自率領敢死隊與明軍近身肉搏,終於堅持到主力登陸,一舉擊潰明軍防線,終於將困擾了皇太極十幾年的皮島攻克。
皇太極得知消息後大喜過望,親自撰文祭告努爾哈赤的在天之靈,並對鼇拜大加賞賜並封他為三等男爵,特別賜予他巴圖魯稱號,鼇拜一戰成名,從此名揚天下。
公元1641年,鬆錦會戰,鼇拜率領鑲黃旗護衛軍衝鋒陷陣,五戰五捷,因功晉封護軍統領,成為八旗軍中舉足輕重的將領。
大明朝也因此一戰徹底事衰。入關後,鼇拜隨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追擊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陝北攻陷四城,降38城,南下擊敗李自成。之後,鼇拜又隨肅親王豪格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這一戰鼇拜任先鋒,他身先士卒,一往無前,將大西軍打得潰不成軍,張獻忠也在亂軍中被射死,清軍大破大西軍,鼇拜居功至偉。
皇太極在世時,鼇拜追隨他征戰四方,戰功卓著,最終成為他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公元1643年,皇太極逝世,鼇拜不惜得罪多爾袞,也要堅定地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繼位。順治皇帝繼位後,多爾袞攝政,鼇拜風光不再,屢受多爾袞的打壓。公元1650年,鼇拜險些被多爾袞以包庇罪處死。後來雖然保住了性命,卻被罷官降級。
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親政,認為鼇拜忠心耿耿,對他非常敬重,將他視為心腹重臣。此後鼇拜便一直隨侍順治左右,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大事。孝莊太後病重期間,鼇拜留在宮中日夜伺候,不眠不休,由此獲得了孝莊太後的青睞。
公元1661年,順治帝駕崩,康熙皇帝繼位,孝莊太後任命索尼、蘇克薩哈、鄂必隆、鼇拜為輔政大臣。鼇拜雖然在四位輔臣之中排在最末尾,但由於他資格老、功勞大,常常以氣勢奪人,擅權自重。
其他三位輔臣除了蘇克薩哈之外都不敢得罪他,這更加助長了他的囂張氣焰。當時康熙皇帝年幼,鼇拜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裏,經常在康熙麵前大呼小叫,康熙皇帝對此也無可奈何。公元1667年,首席輔臣索尼病重,他在臨終前上書,請求當時已經14歲的康熙帝親政。
索尼病死之後,蘇克薩哈也上書請求解除輔臣之職。如果蘇克薩哈成功辭職,那鼇拜和鄂必隆也必須交出手中大權,可鼇拜卻並不甘心放權。他認為蘇克薩哈在針對自己,於是便開始為他羅織罪名,最終以“九虛一實”、“欺幼主不願歸政”等24項罪名將蘇克薩哈定了死罪。
康熙明知蘇克薩哈無辜,但在鼇拜連日的脅迫之下,最終還是下令處死了蘇克薩哈。鼇拜恣意擅權,最終超出了康熙的容忍程度。
最終在公元1669年,康熙以侍衛訓練滿洲傳統布庫戲的形式將鼇拜抓獲,之後命議政王大臣對其進行審訊,最終羅列出鼇拜30條罪狀,按大清律應當革職處死。
但當宣讀鼇拜罪狀時,鼇拜突然脫去上衣,露出了身上為大清朝征戰多年留下的傷疤。康熙念及他為國家立下的汗馬功勞,最終免除死刑,將其禁錮在獄中,不久鼇拜就在獄中淒慘離世。
公元1713年,已經年老的康熙皇帝念及鼇拜往日的功勳,追封鼇拜為阿思哈尼哈番,以及重新確認蘇克薩哈的世襲職位,等到蘇克薩哈的孫子巴福嗣襲。
【一口氣看懂清朝第一漢臣,張廷玉的一生,配享太廟的他為何不得善終#清朝#曆史#張廷玉】
他是清朝唯一一個立享太廟的漢人官員,曆經三朝,飽受讚譽,主持修成名史,然而晚年卻陷入淒涼潦倒之中,被乾隆抄家問罪。
那麽張廷玉為何能夠配享太廟,備受雍正喜愛的他又為何會被乾隆抄家呢?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一起走進張廷玉的一生。
張廷玉,字後汝齋,他的父親張英是康熙朝的文華殿大學士。張廷玉是張英的第二個兒子,公元1672年在京北出生。
29歲時便考中進士進入仕途。因為張廷玉出身名門,自身又頗有才幹,很快就嶄露頭角,入職南書房,得到了康熙的青睞。
多次隨康熙出巡,仕途一帆風順。1721年升任吏部左侍郎,時年50歲。四年後,康熙在暢春園駕崩,四阿哥胤禛繼承皇位,改元雍正。張廷玉也迎來了自己人生的巔峰時期。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鬧得轟轟烈烈。朝中大臣也不約而同的選邊站隊,而張廷玉卻是其中的異類,他從不和這些阿哥們結交,一心為皇帝辦事。
新登基的雍正對張廷玉的品行和能力非常讚許,將他視為心腹,有什麽事情都要讓他去辦,就連密旨也會告訴他。張廷玉生性謹慎,雖然身在中樞,位高權重,但是從不結黨營私,也不向朝中大臣和自己家人透露任何公事。
他奉行“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原則,對雍正的任何決策都少有異議。與其說他是雍正朝的名相,不如說他是雍正朝的秘書長。
也正因如此,生性多疑又權力極盛的雍正對張廷玉一直是信賴有加,除了親弟弟怡親王允祥,雍正最信任的就是張廷玉了。
1729年軍機處設立,張廷玉位列怡親王允祥之後,奉命擬定各種典章製度,還監管吏部各種事務。怡親王去世後,張廷玉升任領班軍機大臣,雍正盛讚他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除了生局外,雍正還不吝惜各種物質賞賜,甚至還把圓明園附近的澄懷園賞給張廷玉,張廷玉因此號稱澄懷主人。除此之外,雍正還給了張廷玉一個重磅大禮——配享太廟。
太廟是皇帝的宗廟,作為大臣能配享太廟,享受皇家香火,這在古代是堪稱最高榮譽的事情。雍正一朝配享太廟的僅有20餘人,而張廷玉卻是其中唯一的漢人。由此可見雍正對張廷玉信任到何等地步。
然而,也正因這個配享太廟的承諾,讓張廷玉的晚年陷入淒涼潦倒之中。1735年,雍正駕崩,四阿哥弘曆登基改元乾隆。
作為三朝老臣,又是雍正臨終前指定的顧命大臣,張廷玉在乾隆初期還是很受重用。在乾隆出京時負責總理京城事務。
1739年,張廷玉又主持修成了《明史》,這不是中國曆史上編寫時間最長的史書,93年間數易其稿,最終在張廷玉的主持下修成。這讓張廷玉除了以名臣身份在青史留名之外,又以《明史》作者的身份在明史留名。
然而,他與昔日的同僚鄂爾泰的矛盾卻是與日俱增。1748年,已經77歲的張廷玉向乾隆請求退休,然而卻被乾隆拒絕。
張廷玉年事已高,一心想要回家養老,乾隆多次挽留,張廷玉也堅持己見。四年後,乾隆終於鬆口讓張廷玉退休,張廷玉高興之餘,又想找乾隆確認一下當年先帝承諾的配享太廟是不是還做數。
乾隆對張廷玉執意退休本就是心懷不滿,見張廷玉又來追問配享太廟的事情更是火上心頭。乾隆雖然寫了手詔聲明雍正的遺命,但是又寫了一首詩告誡張廷玉不要得意忘形。
張廷玉拿到這一紙承諾之後沒有親自去謝恩,反而派自己兒子代替,乾隆更加惱火。讓軍機處傳旨命張廷玉回奏,當時在軍機處當值的汪由敦是張廷玉的學生,見皇帝發怒,連忙求情,又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張廷玉。
張廷玉知道大禍臨頭,連忙進宮請罪。乾隆借機大做文章,下旨讓朝臣給張廷玉議罪,鄂爾泰一黨更是借機大肆攻擊張廷玉。乾隆下旨讓張廷玉退休削去爵位,但是死後仍可配享太廟。
折騰這麽一圈以後,張廷玉決定在第二年春天告老還鄉。但是好巧不巧的是,張廷玉早不走晚不走,偏偏是在皇長子永璜喪禮剛過就要走,更是讓乾隆怒不可遏。
乾隆不僅下旨把張廷玉痛罵了一頓,還取消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但是事情還沒結束,在張廷玉回鄉後不久,張廷玉家的親戚朱荃又被查出諸多不法事,張廷玉作為舉薦人也跟著倒黴,被乾隆派去的人抄了家。
雖然乾隆又把張廷玉的家產還了回去,但是張廷玉也徹底顏麵掃地。5年後,張廷玉在家鄉病逝,享年83歲。乾隆下旨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一口氣看懂宰相劉羅鍋,他到底是好官還是貪官?#清朝#曆史】
他是百姓熟知的“劉羅鍋”,讓我們一起按照時間順序走進劉墉的一生。劉墉出生於山東諸城,祖上三代都是名門望族。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更是被乾隆皇帝稱之為真宰相。
公元1751年,31歲的劉墉考中進士,名列二甲第二名,開始進入仕途。當時劉墉之父劉統勳已經是朝廷大員,官至刑部尚書。
但是因為屢次出錯被彈劾辭職,乾隆網開一麵讓他留任。然而在1755年,劉統勳還是惹惱了乾隆,連帶著劉墉也被下獄問罪。
原來歸附清朝的阿睦爾撒納造反攻打伊犁,清軍退至巴裏坤。劉統勳建議放棄巴裏坤撤退到哈密,乾隆大為惱火,下旨把劉統勳押解進京認罪,劉墉也被牽連。
但是沒過幾天乾隆就消了氣,把劉統勳父子又放了出來,但劉墉還是被降職回到了起點。
劉墉被乾隆派到地方擔任學政,由於政績斐然,被乾隆嘉獎,一路升遷。然而好景不長,1766年,47歲的劉墉再次革職問罪。
這一次是因為劉墉手下有個縣令貪汙被發現,乾隆懷疑劉墉包庇,但是沒有查出什麽證據來,於是乾隆就將劉墉發往軍台效力,也就是去邊疆當了郵遞員。
第二年乾隆又把他叫了回來,讓他在修書處效力。不久之後,劉墉又再次去地方為官,在江寧當知府。由於劉墉為官清正廉潔,為民做主,百姓們將他比作包青天,民間也留下了很多關於劉墉的奇聞軼事。
1773年劉統勳去世,劉墉丁憂三年。三年之後,劉墉繼承了父親衣缽,受內閣學士進入中樞機構,乾隆還讓他充任《四庫全書》的副總裁。
——“副總裁可還行。(捂臉)”
——“四庫全書是好東西,可惜了,永樂大典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