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黃巢赴長安,李克用戰功位居諸侯之首,和朱溫並稱晚唐雙雄。但是這兩個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卻有一段血海深仇。
討伐黃巢期間,李克用曾經救過朱溫的命,但朱溫卻將李克用視為心腹大患,欲找機會除之。
於是王朝平定之後,朱溫設宴招待李克用,他將李克用灌醉之後便放了一把火企圖將其燒死,沒想到當晚突然天降大雨。
李克用在部下的掩護下才得以逃脫,但是包括義子史敬思以及隨他赴宴的300親兵卻全部力戰而死,從此兩人結下生死大仇。
李克用這個人脾氣急躁,喜歡意氣用事,但卻一直對大唐忠心耿耿,雖然有時候對皇帝也是聽調不聽宣。但每逢皇帝有難,他必定第一個率兵勤王。
公元895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等人叛變攻打長安。唐昭宗出頭,又是李克用第一個出兵擊敗李茂貞,把唐昭宗完好無損地送回了長安。
李克用因此功或封晉王,掌控河東之地,而朱溫卻借平定李茂貞之機進入長安,成為首輔大臣,把持了朝政。
李克用手下劉仁恭也火上澆油投靠了朱溫,此後與朱溫一起,每每與李克用針鋒相對。公元907年,朱溫廢除唐哀帝公然稱帝,建立後梁。
李克用拒絕承認朱溫政權,仍然繼續沿用唐朝年號,五代十國自此拉開序幕。
李克用不但自己能打,還培養了十三個能打的兒子,除了兒子李存勖之外,其他十二個兒子都是養子,但這些養子們個個實力都不俗,全都封為太保,因此也稱十三太保。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第13個兒子李存孝,此人力大無比,堪稱無敵,與西楚霸王項羽齊名。素有“將不過李、王不過項”之稱。
建立五代十國第二個政權——後唐的開國皇帝就是他的親兒子李存勖。李克用臨死前交給李存勖三支箭,這三支箭分別代表了曾經背叛過他的三個人:朱溫、劉仁恭和耶律阿保機。
他要李存勖一定要消滅這三個敵人,以告慰他在天之靈。李存勖也不是省油的燈,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英勇善戰,也繼承了他的遺誌。
此後他每完成一件事就將一支箭送回家廟。後來他平定劉仁恭,攻滅後梁,大敗契丹,終於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五代十國的開國皇帝幾乎都是平民出身,以軍事起家,這些從底層走出來的皇帝自然了解民間疾苦,執政初期都能做到親力親為,比較敬業,但到後期卻全都變了味。
朱溫濫殺無辜,好色無度,成為禽獸皇帝;攻滅後梁的李存勖,後期也因寵幸伶人,怠惰政事而被稱作伶官天子。
公元926年,河北一帶發生兵變,李存勖派十三太保中排名第一的李嗣源前往評判,沒想到走到半路李嗣源的部隊也發生嘩變,要求李嗣源自立為帝。
李嗣源不顧眾將阻攔,執意要親自麵見李存勖說清楚,但卻被石敬瑭攔了下來。石敬瑭曾多次救過李嗣源的命,不僅驍勇還十分聰明,這讓武將出身的李嗣源非常欣賞,還把女兒嫁給了他。
石敬瑭力勸李嗣源應當順應時事,不能猶豫不決,並表示自己願為他做開路先鋒。石敬瑭的話讓李嗣源下定決心,可大軍還未抵達洛陽,李存勖自己就先亂了起來。
守城士兵逃散,昔日寵幸的伶人也趁機發動叛亂,一代梟雄最終竟死於伶人之手。李嗣源大軍進洛陽後,在李存勖陵前稱帝,但並未改國號,仍舊稱唐。
李嗣源是五代少有的明君,他提倡節儉,興修水利,關心百姓疾苦,他執政時期是五代少有的穩定時期,但可惜他卻是個文盲皇帝。
由於自己大字不識一個,李嗣源便專門請了一個名叫馮道的大臣為他讀奏折。馮道是個飽學之士,整個五代之中他一人就經曆了四朝,是中國唯一的十朝元老。
後來馮道身為宰相獨奏者一事便落在了樞密使安重誨身上。但晚年的李嗣源也犯了所有五代皇帝的通病,猜忌重臣,屢屢誅殺大臣。
讀奏折的安重誨也被懷疑假傳聖旨給處死了,君臣離心,父子反目。兒子李從榮起兵造反未果,而李嗣源也最終死於京劇之中。
李嗣源去世最難過的就是姑爺石敬瑭了,史書記載他悲痛不止,如喪考妣。但誰能想到後唐最終就是葬送在了他的手裏。
石敬瑭原本沒有反心,但嶽父的去世卻讓他失去了庇護。繼位的李從珂也架不住朝中大臣整日在他耳邊說石敬瑭有異誌,於是便打算先下手為強。
大受刺激的石敬瑭起兵叛亂,向契丹人求援,並向耶律德光承諾割讓幽雲十六州,年年進貢,以叔父相稱。
由於條件太過屈辱,石敬瑭手下的馬步軍都指揮使劉知遠認為完全沒有必要許諾這麽多,隻給錢就可以了,但石敬瑭堅持己見,最終留下了千古罵名。
正愁沒理由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發兵營救石敬瑭,在擊退後唐大軍之後,耶律德光冊封石敬瑭為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石敬瑭也履行承諾,將幽雲十六州割給契丹,從此中原北方失去屏障,門戶大開。石敬瑭稱帝的第二年,就在契丹大軍的幫助下攻入洛陽,後唐就此滅亡。
石敬瑭在位期間對契丹百依百順,看不慣他的劉知遠漸漸與他離心離德,在河東擁兵自重。石敬瑭死後,契丹果然開始大肆進攻中原。
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根本無力抵抗。公元947年,契丹攻陷京師,後晉滅亡。劉知遠的心腹郭威勸劉知遠趁機稱帝,郭威原是李存勖的親軍,劉知遠投靠後晉時,郭威才前往投奔。
此人勇武而又知兵法,劉知遠走哪都喜歡把他帶在身邊。後來劉知遠在太原稱帝,改國號為漢。郭威也因從龍之功成為劉知遠心腹。
劉知遠稱帝後馬上下詔禁止為契丹獲取錢,處死還在中原的契丹人。此舉深得民心,晉朝舊臣也紛紛前來歸附。公元948年,劉知遠病逝。
臨終前將兒子劉承佑托孤給了郭威等重臣,但劉承佑卻對郭威這些父親留下的老臣十分猜忌,總想找機會除之而後快。
有一次他趁郭威出兵平叛,竟將他留在京城的所有家眷全部殺死,一個不留。盛怒之下的郭威當即引兵攻破京城,劉承佑在逃亡途中被殺。
郭威進京後並沒有立即稱帝,而是擁立的劉贇為帝。不久,北方突然來報有契丹軍南下。
郭威親自率軍出城北上,可在大軍途經澶州時,士兵突然發生兵變,將一麵黃旗蓋在郭威身上,擁立他稱帝,於是郭威返回開封奪取政權,建立了後周。
而這一幕被郭威手下的一名禁軍軍校記在了心裏,並在將來學以致用。
郭威建國後崇尚節儉,仁愛百姓,重用有才德的文臣,和之前幾個軍人政權大相徑庭,因此深受百姓愛戴,國家也逐漸富強起來。
公元954年,郭威病重,由於沒有子嗣,便將皇位交給了養子柴榮。柴榮原是郭威的侄子,一直追隨在郭威身邊,劉承佑在京城製造的那場浩劫也包括了柴榮的家人。
他與郭威同命相連,郭威並將他收為養子,一直當做接班人培養。
柴榮繼位後雄心勃勃,曾立下以10年開拓天下,10年養百姓,10年至太平的壯誌,而且把它當做自己畢生的目標,一直都在貫徹踐行。
他在四處征討的同時還不忘體恤百姓,後周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富庶。5年多的時間,他敗後蜀,征南唐,伐遼國,取天下18州。
雖功績不如秦皇漢武,但也堪稱五代第一明君。而當初親眼目睹了黃旗加身的那名禁軍軍校,也官至殿前都點檢,成了他的心腹重臣,此人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但可惜的是隨著柴榮的去世,後周的氣數也戛然而止。公元959年,39歲的柴榮不幸去世,年僅7歲的柴宗訓繼位。
此時北方又傳來了契丹兵南下的消息,趙匡胤親自率軍北上抵禦大軍,行使陳橋,一使軍隊嘩變,趙匡胤被披上黃袍擁為帝,10年前的一幕再次上演。
趙匡胤回師開封,兵不血刃的接管了後周,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存續了53年的5代到此結束。
【一口氣看懂隋唐帝國#曆史#隋朝#小知識】
這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時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疆域遼闊,社會繁榮,文化開放。
在經過漫長的分裂時代之後,中國再次成為強大的世界帝國。然而在繁華落去之後,卻是一個勉強維持統一的國家,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隋唐帝國。
公元581年,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改元開皇,中國曆史走入鼎盛的隋唐帝國時代。
楊堅在北周、北齊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係列政治改革,不僅穩定了政局,也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廢除北周六官製,建立三省六部製,加強中央集權。第二,改革區劃,合並州縣,將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改為州縣兩級,減少冗員,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第三,廢除九品中正製,設立科舉製,首重才學,次重門第。
公元589年,隋朝滅南陳,統一中國。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常年戰亂,各地貨幣度量衡都各不相同。楊堅統一貨幣度量衡,頒行開皇新製,促進經濟上的統一。
同時楊堅整頓吏治,減輕賦稅,興修水利,提倡文教,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府庫充盈,史稱開皇之治。
然而楊堅晚年行為失常,濫殺大臣,賞罰全憑一己心意,律法也變得十分嚴苛,甚至出現了隻要盜竊一文錢,當街處斬的情況。這非但沒讓盜竊現象減少,反而讓百姓們更加恐慌。
公元601年,楊堅廢太子楊勇,改立晉王楊廣。楊堅與獨孤皇後生有五子,長子楊勇喜好奢侈,因為偏寵小妾而被母親厭惡,最終導致被廢。
而楊廣則很有心機,為了得到母後的歡心,與妻子蕭氏一起躬行節儉,琴瑟和諧,在獨孤皇後的影響下登上了太子之位。然而在獨孤皇後死後,楊廣就原形畢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公元604年,楊堅病重,楊廣趁機調戲陳夫人,讓楊堅非常惱火,大喊“獨孤誤我”,欲廢太子楊廣,召回楊勇。
沒想到傳信的人被截住,楊堅離奇死亡。楊廣殺廢太子楊勇,囚禁蜀王楊秀、漢王楊諒,踏著兄弟的鮮血登上皇位。
楊廣剛登基就大興土木,興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工程浩大,民不聊生。
雖然從後世來看,這些工程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由於耗費大量青壯勞動力,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再加上工期緊張,很多民夫都因勞累過度而死,用來運屍體的車一眼望不到邊。
而真正將楊廣推向亡國之路的卻是三征高句麗。公元611年,楊廣征調百萬大軍討伐高句麗。由於戰線過長,指揮不當,隋軍不僅沒有在高句麗占到半分便宜,反而損失慘重。
在公元614年第三次討伐高句麗時,隋朝已經瀕臨崩潰,將士逃亡,民亂四起。
楊廣所幸南巡至江都,整日醉生夢死,不願再回長安。臨行前,楊廣安排代王楊侑留守長安,越王楊侗留守洛陽,唐國公李淵留守太原。
唐國公李淵是楊廣的表兄,眼見隋朝即將滅亡,不願再為楊廣效力,在兒子李世民的鼓動下暗中招兵買馬,準備在隋末大亂中爭得自己的天地。
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關中親族紛紛起兵響應。
李淵大軍打著尊奉代王楊侑的旗號一路向長安進發,沿途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對前來投靠的義軍都給予加官進爵,迅速收攏人心,順利攻克了長安。
李淵立代王楊侑為皇帝,賜封唐王。不久江都兵變,楊廣被殺,李淵逼迫楊侑禪讓,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唐,改元武德。此時的中原大地又一次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喜歡諸朝陪我刷短視頻請大家收藏:(cwzww)諸朝陪我刷短視頻
討伐黃巢期間,李克用曾經救過朱溫的命,但朱溫卻將李克用視為心腹大患,欲找機會除之。
於是王朝平定之後,朱溫設宴招待李克用,他將李克用灌醉之後便放了一把火企圖將其燒死,沒想到當晚突然天降大雨。
李克用在部下的掩護下才得以逃脫,但是包括義子史敬思以及隨他赴宴的300親兵卻全部力戰而死,從此兩人結下生死大仇。
李克用這個人脾氣急躁,喜歡意氣用事,但卻一直對大唐忠心耿耿,雖然有時候對皇帝也是聽調不聽宣。但每逢皇帝有難,他必定第一個率兵勤王。
公元895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等人叛變攻打長安。唐昭宗出頭,又是李克用第一個出兵擊敗李茂貞,把唐昭宗完好無損地送回了長安。
李克用因此功或封晉王,掌控河東之地,而朱溫卻借平定李茂貞之機進入長安,成為首輔大臣,把持了朝政。
李克用手下劉仁恭也火上澆油投靠了朱溫,此後與朱溫一起,每每與李克用針鋒相對。公元907年,朱溫廢除唐哀帝公然稱帝,建立後梁。
李克用拒絕承認朱溫政權,仍然繼續沿用唐朝年號,五代十國自此拉開序幕。
李克用不但自己能打,還培養了十三個能打的兒子,除了兒子李存勖之外,其他十二個兒子都是養子,但這些養子們個個實力都不俗,全都封為太保,因此也稱十三太保。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第13個兒子李存孝,此人力大無比,堪稱無敵,與西楚霸王項羽齊名。素有“將不過李、王不過項”之稱。
建立五代十國第二個政權——後唐的開國皇帝就是他的親兒子李存勖。李克用臨死前交給李存勖三支箭,這三支箭分別代表了曾經背叛過他的三個人:朱溫、劉仁恭和耶律阿保機。
他要李存勖一定要消滅這三個敵人,以告慰他在天之靈。李存勖也不是省油的燈,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英勇善戰,也繼承了他的遺誌。
此後他每完成一件事就將一支箭送回家廟。後來他平定劉仁恭,攻滅後梁,大敗契丹,終於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五代十國的開國皇帝幾乎都是平民出身,以軍事起家,這些從底層走出來的皇帝自然了解民間疾苦,執政初期都能做到親力親為,比較敬業,但到後期卻全都變了味。
朱溫濫殺無辜,好色無度,成為禽獸皇帝;攻滅後梁的李存勖,後期也因寵幸伶人,怠惰政事而被稱作伶官天子。
公元926年,河北一帶發生兵變,李存勖派十三太保中排名第一的李嗣源前往評判,沒想到走到半路李嗣源的部隊也發生嘩變,要求李嗣源自立為帝。
李嗣源不顧眾將阻攔,執意要親自麵見李存勖說清楚,但卻被石敬瑭攔了下來。石敬瑭曾多次救過李嗣源的命,不僅驍勇還十分聰明,這讓武將出身的李嗣源非常欣賞,還把女兒嫁給了他。
石敬瑭力勸李嗣源應當順應時事,不能猶豫不決,並表示自己願為他做開路先鋒。石敬瑭的話讓李嗣源下定決心,可大軍還未抵達洛陽,李存勖自己就先亂了起來。
守城士兵逃散,昔日寵幸的伶人也趁機發動叛亂,一代梟雄最終竟死於伶人之手。李嗣源大軍進洛陽後,在李存勖陵前稱帝,但並未改國號,仍舊稱唐。
李嗣源是五代少有的明君,他提倡節儉,興修水利,關心百姓疾苦,他執政時期是五代少有的穩定時期,但可惜他卻是個文盲皇帝。
由於自己大字不識一個,李嗣源便專門請了一個名叫馮道的大臣為他讀奏折。馮道是個飽學之士,整個五代之中他一人就經曆了四朝,是中國唯一的十朝元老。
後來馮道身為宰相獨奏者一事便落在了樞密使安重誨身上。但晚年的李嗣源也犯了所有五代皇帝的通病,猜忌重臣,屢屢誅殺大臣。
讀奏折的安重誨也被懷疑假傳聖旨給處死了,君臣離心,父子反目。兒子李從榮起兵造反未果,而李嗣源也最終死於京劇之中。
李嗣源去世最難過的就是姑爺石敬瑭了,史書記載他悲痛不止,如喪考妣。但誰能想到後唐最終就是葬送在了他的手裏。
石敬瑭原本沒有反心,但嶽父的去世卻讓他失去了庇護。繼位的李從珂也架不住朝中大臣整日在他耳邊說石敬瑭有異誌,於是便打算先下手為強。
大受刺激的石敬瑭起兵叛亂,向契丹人求援,並向耶律德光承諾割讓幽雲十六州,年年進貢,以叔父相稱。
由於條件太過屈辱,石敬瑭手下的馬步軍都指揮使劉知遠認為完全沒有必要許諾這麽多,隻給錢就可以了,但石敬瑭堅持己見,最終留下了千古罵名。
正愁沒理由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發兵營救石敬瑭,在擊退後唐大軍之後,耶律德光冊封石敬瑭為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石敬瑭也履行承諾,將幽雲十六州割給契丹,從此中原北方失去屏障,門戶大開。石敬瑭稱帝的第二年,就在契丹大軍的幫助下攻入洛陽,後唐就此滅亡。
石敬瑭在位期間對契丹百依百順,看不慣他的劉知遠漸漸與他離心離德,在河東擁兵自重。石敬瑭死後,契丹果然開始大肆進攻中原。
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根本無力抵抗。公元947年,契丹攻陷京師,後晉滅亡。劉知遠的心腹郭威勸劉知遠趁機稱帝,郭威原是李存勖的親軍,劉知遠投靠後晉時,郭威才前往投奔。
此人勇武而又知兵法,劉知遠走哪都喜歡把他帶在身邊。後來劉知遠在太原稱帝,改國號為漢。郭威也因從龍之功成為劉知遠心腹。
劉知遠稱帝後馬上下詔禁止為契丹獲取錢,處死還在中原的契丹人。此舉深得民心,晉朝舊臣也紛紛前來歸附。公元948年,劉知遠病逝。
臨終前將兒子劉承佑托孤給了郭威等重臣,但劉承佑卻對郭威這些父親留下的老臣十分猜忌,總想找機會除之而後快。
有一次他趁郭威出兵平叛,竟將他留在京城的所有家眷全部殺死,一個不留。盛怒之下的郭威當即引兵攻破京城,劉承佑在逃亡途中被殺。
郭威進京後並沒有立即稱帝,而是擁立的劉贇為帝。不久,北方突然來報有契丹軍南下。
郭威親自率軍出城北上,可在大軍途經澶州時,士兵突然發生兵變,將一麵黃旗蓋在郭威身上,擁立他稱帝,於是郭威返回開封奪取政權,建立了後周。
而這一幕被郭威手下的一名禁軍軍校記在了心裏,並在將來學以致用。
郭威建國後崇尚節儉,仁愛百姓,重用有才德的文臣,和之前幾個軍人政權大相徑庭,因此深受百姓愛戴,國家也逐漸富強起來。
公元954年,郭威病重,由於沒有子嗣,便將皇位交給了養子柴榮。柴榮原是郭威的侄子,一直追隨在郭威身邊,劉承佑在京城製造的那場浩劫也包括了柴榮的家人。
他與郭威同命相連,郭威並將他收為養子,一直當做接班人培養。
柴榮繼位後雄心勃勃,曾立下以10年開拓天下,10年養百姓,10年至太平的壯誌,而且把它當做自己畢生的目標,一直都在貫徹踐行。
他在四處征討的同時還不忘體恤百姓,後周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富庶。5年多的時間,他敗後蜀,征南唐,伐遼國,取天下18州。
雖功績不如秦皇漢武,但也堪稱五代第一明君。而當初親眼目睹了黃旗加身的那名禁軍軍校,也官至殿前都點檢,成了他的心腹重臣,此人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但可惜的是隨著柴榮的去世,後周的氣數也戛然而止。公元959年,39歲的柴榮不幸去世,年僅7歲的柴宗訓繼位。
此時北方又傳來了契丹兵南下的消息,趙匡胤親自率軍北上抵禦大軍,行使陳橋,一使軍隊嘩變,趙匡胤被披上黃袍擁為帝,10年前的一幕再次上演。
趙匡胤回師開封,兵不血刃的接管了後周,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存續了53年的5代到此結束。
【一口氣看懂隋唐帝國#曆史#隋朝#小知識】
這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時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疆域遼闊,社會繁榮,文化開放。
在經過漫長的分裂時代之後,中國再次成為強大的世界帝國。然而在繁華落去之後,卻是一個勉強維持統一的國家,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隋唐帝國。
公元581年,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改元開皇,中國曆史走入鼎盛的隋唐帝國時代。
楊堅在北周、北齊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係列政治改革,不僅穩定了政局,也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廢除北周六官製,建立三省六部製,加強中央集權。第二,改革區劃,合並州縣,將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改為州縣兩級,減少冗員,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第三,廢除九品中正製,設立科舉製,首重才學,次重門第。
公元589年,隋朝滅南陳,統一中國。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常年戰亂,各地貨幣度量衡都各不相同。楊堅統一貨幣度量衡,頒行開皇新製,促進經濟上的統一。
同時楊堅整頓吏治,減輕賦稅,興修水利,提倡文教,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府庫充盈,史稱開皇之治。
然而楊堅晚年行為失常,濫殺大臣,賞罰全憑一己心意,律法也變得十分嚴苛,甚至出現了隻要盜竊一文錢,當街處斬的情況。這非但沒讓盜竊現象減少,反而讓百姓們更加恐慌。
公元601年,楊堅廢太子楊勇,改立晉王楊廣。楊堅與獨孤皇後生有五子,長子楊勇喜好奢侈,因為偏寵小妾而被母親厭惡,最終導致被廢。
而楊廣則很有心機,為了得到母後的歡心,與妻子蕭氏一起躬行節儉,琴瑟和諧,在獨孤皇後的影響下登上了太子之位。然而在獨孤皇後死後,楊廣就原形畢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公元604年,楊堅病重,楊廣趁機調戲陳夫人,讓楊堅非常惱火,大喊“獨孤誤我”,欲廢太子楊廣,召回楊勇。
沒想到傳信的人被截住,楊堅離奇死亡。楊廣殺廢太子楊勇,囚禁蜀王楊秀、漢王楊諒,踏著兄弟的鮮血登上皇位。
楊廣剛登基就大興土木,興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工程浩大,民不聊生。
雖然從後世來看,這些工程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由於耗費大量青壯勞動力,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再加上工期緊張,很多民夫都因勞累過度而死,用來運屍體的車一眼望不到邊。
而真正將楊廣推向亡國之路的卻是三征高句麗。公元611年,楊廣征調百萬大軍討伐高句麗。由於戰線過長,指揮不當,隋軍不僅沒有在高句麗占到半分便宜,反而損失慘重。
在公元614年第三次討伐高句麗時,隋朝已經瀕臨崩潰,將士逃亡,民亂四起。
楊廣所幸南巡至江都,整日醉生夢死,不願再回長安。臨行前,楊廣安排代王楊侑留守長安,越王楊侗留守洛陽,唐國公李淵留守太原。
唐國公李淵是楊廣的表兄,眼見隋朝即將滅亡,不願再為楊廣效力,在兒子李世民的鼓動下暗中招兵買馬,準備在隋末大亂中爭得自己的天地。
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關中親族紛紛起兵響應。
李淵大軍打著尊奉代王楊侑的旗號一路向長安進發,沿途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對前來投靠的義軍都給予加官進爵,迅速收攏人心,順利攻克了長安。
李淵立代王楊侑為皇帝,賜封唐王。不久江都兵變,楊廣被殺,李淵逼迫楊侑禪讓,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唐,改元武德。此時的中原大地又一次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喜歡諸朝陪我刷短視頻請大家收藏:(cwzww)諸朝陪我刷短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