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雲子和紫霞君相攜出山遊曆,兩人讓趙源自由出入他們的洞府查閱收藏的典籍,通過半年時間的惡補,趙源勉強將這塊短板補上。
趙源努力將典籍中的見解說出,聽到羅懷耳中自然粗淺,錯漏百出。不過,趙源答應為洪彪護法,羅懷決定說上幾句。
“金丹的金,並非指金色,而是本元固華,堅實如金之意。”聽到羅懷開口講述金丹,趙源與洪彪都正襟危坐,認真恭聽。
“我輩修道,猶如細水長流,循序漸進。先煉精化氣,待體內靈氣充裕,便能築基成功。體內靈氣如液,化成溪流儲於氣海之中,煉氣化神以提升修行。”
趙源思量,這番話與《育仙經》的描述大致相同,看來南贍部州的修煉金丹之法應與《育仙經》的步驟差不多。
“當氣海中靈氣充裕,便可以神馭氣,步入化境,待到築基圓滿,丹氣化形,神韻自生,便可凝聚金丹。丹體圓潤如意、完美無缺,喻為修行圓滿,道心凝結。”
趙源心想,這番操作不就是化氣體為液體,再從壓縮液體使之緊密結合形成固體的過程嗎。再從金丹中育出元嬰,修煉元嬰即是煉神的過程,煉神還虛便是讓元嬰返本歸元,最後達到合道飛升的境界。
耳邊聽洪彪問道:“徒兒氣海之中丹氣呈金、黃二色,不知所結金丹會是什麽顏色?”
“金丹之色與修行的功法有關,一般說來修行金係功法結出的金丹為金碧色,木係功法為青玄色,水係為天藍、火係為朱赤,土係為土黃,為師也聽說過白色、紫色的金丹,估計你將來結丹的顏色多半是金黃,倒是名副其實的‘金’丹了。”
趙源問道:“巨子,家師曾說過五行築基更易溝通天地之力、提升修煉效率,不知五行同修結丹的人多嗎?”
羅懷輕撫胡須,道:“修道之人構建體內五行,與天地五行相呼應,此乃玄門大道。不過,限於天地靈氣不足,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契合自身的一兩門五行屬性為根基,以期更快衝擊金丹。”
趙源眼中閃過疑惑,這說法與須菩提祖師所說的五行並進不同,雖然師兄們結丹也是修煉一兩門五行屬性。但趙源心中清楚,須菩提祖師是混元至極大羅仙,他的見解肯定遠超過羅懷,羅懷所說的金丹大道並非正途。轉念想到,悟空取經之時並沒有諸位師兄弟出現,恐怕就是因為凝結金丹時走偏,最終無法得道成仙。
隻聽羅懷繼續道:“趙道友所說五行同修結丹的修行之法在近古之時甚為流行,彼時天地靈氣充裕,五行同修所需的靈氣多,結丹根基牢固。”
趙源問道:“不知這千年來可有人五行築基結丹成功過?”
羅懷微微搖頭,道:“近兩百年來老夫未曾聽聞有人五行築基結丹成功,不過在五百年前昆侖派有位孫真人倒是五行同修結丹。”
趙源坐直身子,拱手道:“請巨子解惑。”
羅懷看了趙源一眼,趙源顯露出築基上境修為,離結丹還有一段路,聽其話語趙源對五行同修結丹很感興趣。難怪彪兒說他戰力驚人,莫不是因為五行同修的緣故。暗自搖頭,像趙源這樣正常修煉一兩門五行功法順利結丹都難,還想五行同修結丹,簡直是異想天開。
一旁洪彪看到羅懷皺眉,插口問道:“師父,這麽說五行同修是不可能結丹成功了。”
羅懷歎道:“老夫從典籍中得知,五行同修成功結丹之人千中無一,近古之時天地靈氣充裕尚且如此。封神戰後,人間靈氣日漸淡薄,若還想通過五行齊修結丹,難、難、難。”
趙源笑道:“那孫真人是如何結丹成功的?”
羅懷目光望向趙源,道:“我聽師祖提過,這位孫真人驚才絕豔,築基境便被人尊稱為‘絕塵君’。”
洪彪感歎道:“一騎絕塵,壯哉。”
“此君是在師門鼎力相助下方才結丹成功。”羅懷眼中閃過一絲羨慕之色,道:“孫真人結丹後率領昆侖派號令諸門征剿迷林幽地,斬殺幽魂無數,奪取大量靈材;接著跨北海抵達北俱蘆州,斬妖除魔,聲名赫赫。昆侖派因其成為二門四派之首。”
洪彪問道:“這位前輩可還在昆侖派中?”
羅懷輕輕搖頭道:“二百八十年前,這位孫真人嚐試育嬰,結果因為五行同修結成的金丹過於穩固無法碎丹,據說已然兵解轉修了。”
洪彪歎息一聲,看了看趙源,道:“師父,現在二門四派中可還有人五行同修?”
羅懷道:“或許還有吧,為師也不清楚。五行同修的戰力遠勝過同境界,當年孫道人初結金丹便能與金光派金丹上境高手馬真人鬥得難解難分。”
“若是孫道人能育嬰成功,恐怕會是修真界第一人了,再進一步得道成仙,天庭之上亦有他的一席之地。”羅懷捋著胡須感慨道:“天妒英才,較常人更多考驗。”
趙源沉吟不語,五行同修是布滿荊棘之路,但卻是他必走的修行之路。《玄天真經》對結丹有“四象會時玄體就,五行全處紫金明”的描述。
四象是指南火、北水、東木、西金,記得趙源曾經奇怪地問玄雲子四象之中為什麽沒有土。
玄雲子解釋了四象與五行的關係,稱水火即為太陰和太陽,金木則為少陰和少陽,土位於四象中間,為分出陰陽的太極。
五行凝結、金丹顯現,這是修煉《玄天真經》的必由之路,他要想得道成仙,擺脫棋子的命運,哪能隨波逐流。
自己識海廣袤遠勝常人,通過靈氣鍛體整個身體都能容納靈氣,太極圖能將五行靈氣精煉存於五髒之中,隻要積蓄足夠,時機成熟當可五行齊聚一舉結丹。
我行我之道,趙源灑然一笑,問道:“不知丹品可有上下之分?”
羅懷緩緩閉上雙眼,不再多說。趙源見狀起身謝過,洪彪送他出門,約定兩日後前往雲水居帶他找尋土靈氣濃鬱之所。
趙源努力將典籍中的見解說出,聽到羅懷耳中自然粗淺,錯漏百出。不過,趙源答應為洪彪護法,羅懷決定說上幾句。
“金丹的金,並非指金色,而是本元固華,堅實如金之意。”聽到羅懷開口講述金丹,趙源與洪彪都正襟危坐,認真恭聽。
“我輩修道,猶如細水長流,循序漸進。先煉精化氣,待體內靈氣充裕,便能築基成功。體內靈氣如液,化成溪流儲於氣海之中,煉氣化神以提升修行。”
趙源思量,這番話與《育仙經》的描述大致相同,看來南贍部州的修煉金丹之法應與《育仙經》的步驟差不多。
“當氣海中靈氣充裕,便可以神馭氣,步入化境,待到築基圓滿,丹氣化形,神韻自生,便可凝聚金丹。丹體圓潤如意、完美無缺,喻為修行圓滿,道心凝結。”
趙源心想,這番操作不就是化氣體為液體,再從壓縮液體使之緊密結合形成固體的過程嗎。再從金丹中育出元嬰,修煉元嬰即是煉神的過程,煉神還虛便是讓元嬰返本歸元,最後達到合道飛升的境界。
耳邊聽洪彪問道:“徒兒氣海之中丹氣呈金、黃二色,不知所結金丹會是什麽顏色?”
“金丹之色與修行的功法有關,一般說來修行金係功法結出的金丹為金碧色,木係功法為青玄色,水係為天藍、火係為朱赤,土係為土黃,為師也聽說過白色、紫色的金丹,估計你將來結丹的顏色多半是金黃,倒是名副其實的‘金’丹了。”
趙源問道:“巨子,家師曾說過五行築基更易溝通天地之力、提升修煉效率,不知五行同修結丹的人多嗎?”
羅懷輕撫胡須,道:“修道之人構建體內五行,與天地五行相呼應,此乃玄門大道。不過,限於天地靈氣不足,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契合自身的一兩門五行屬性為根基,以期更快衝擊金丹。”
趙源眼中閃過疑惑,這說法與須菩提祖師所說的五行並進不同,雖然師兄們結丹也是修煉一兩門五行屬性。但趙源心中清楚,須菩提祖師是混元至極大羅仙,他的見解肯定遠超過羅懷,羅懷所說的金丹大道並非正途。轉念想到,悟空取經之時並沒有諸位師兄弟出現,恐怕就是因為凝結金丹時走偏,最終無法得道成仙。
隻聽羅懷繼續道:“趙道友所說五行同修結丹的修行之法在近古之時甚為流行,彼時天地靈氣充裕,五行同修所需的靈氣多,結丹根基牢固。”
趙源問道:“不知這千年來可有人五行築基結丹成功過?”
羅懷微微搖頭,道:“近兩百年來老夫未曾聽聞有人五行築基結丹成功,不過在五百年前昆侖派有位孫真人倒是五行同修結丹。”
趙源坐直身子,拱手道:“請巨子解惑。”
羅懷看了趙源一眼,趙源顯露出築基上境修為,離結丹還有一段路,聽其話語趙源對五行同修結丹很感興趣。難怪彪兒說他戰力驚人,莫不是因為五行同修的緣故。暗自搖頭,像趙源這樣正常修煉一兩門五行功法順利結丹都難,還想五行同修結丹,簡直是異想天開。
一旁洪彪看到羅懷皺眉,插口問道:“師父,這麽說五行同修是不可能結丹成功了。”
羅懷歎道:“老夫從典籍中得知,五行同修成功結丹之人千中無一,近古之時天地靈氣充裕尚且如此。封神戰後,人間靈氣日漸淡薄,若還想通過五行齊修結丹,難、難、難。”
趙源笑道:“那孫真人是如何結丹成功的?”
羅懷目光望向趙源,道:“我聽師祖提過,這位孫真人驚才絕豔,築基境便被人尊稱為‘絕塵君’。”
洪彪感歎道:“一騎絕塵,壯哉。”
“此君是在師門鼎力相助下方才結丹成功。”羅懷眼中閃過一絲羨慕之色,道:“孫真人結丹後率領昆侖派號令諸門征剿迷林幽地,斬殺幽魂無數,奪取大量靈材;接著跨北海抵達北俱蘆州,斬妖除魔,聲名赫赫。昆侖派因其成為二門四派之首。”
洪彪問道:“這位前輩可還在昆侖派中?”
羅懷輕輕搖頭道:“二百八十年前,這位孫真人嚐試育嬰,結果因為五行同修結成的金丹過於穩固無法碎丹,據說已然兵解轉修了。”
洪彪歎息一聲,看了看趙源,道:“師父,現在二門四派中可還有人五行同修?”
羅懷道:“或許還有吧,為師也不清楚。五行同修的戰力遠勝過同境界,當年孫道人初結金丹便能與金光派金丹上境高手馬真人鬥得難解難分。”
“若是孫道人能育嬰成功,恐怕會是修真界第一人了,再進一步得道成仙,天庭之上亦有他的一席之地。”羅懷捋著胡須感慨道:“天妒英才,較常人更多考驗。”
趙源沉吟不語,五行同修是布滿荊棘之路,但卻是他必走的修行之路。《玄天真經》對結丹有“四象會時玄體就,五行全處紫金明”的描述。
四象是指南火、北水、東木、西金,記得趙源曾經奇怪地問玄雲子四象之中為什麽沒有土。
玄雲子解釋了四象與五行的關係,稱水火即為太陰和太陽,金木則為少陰和少陽,土位於四象中間,為分出陰陽的太極。
五行凝結、金丹顯現,這是修煉《玄天真經》的必由之路,他要想得道成仙,擺脫棋子的命運,哪能隨波逐流。
自己識海廣袤遠勝常人,通過靈氣鍛體整個身體都能容納靈氣,太極圖能將五行靈氣精煉存於五髒之中,隻要積蓄足夠,時機成熟當可五行齊聚一舉結丹。
我行我之道,趙源灑然一笑,問道:“不知丹品可有上下之分?”
羅懷緩緩閉上雙眼,不再多說。趙源見狀起身謝過,洪彪送他出門,約定兩日後前往雲水居帶他找尋土靈氣濃鬱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