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


    講武堂。


    大明萬曆十一年。


    五月中。


    帝黨中人,齊聚一堂。


    一張長條桌子上首,坐著一身戎裝的萬曆皇帝。


    而兩旁。


    英國公,豐城侯,保定侯等武勳,加上內廷總管馮保,廠衛指揮使沈烈,與右簽都禦使海瑞,新上任的幕僚長徐渭……


    十餘人組成了一個全新的決策機構。


    此時沈烈坐在下首,環顧左右,看著這大明武勳主導臨時中樞小朝廷,心中不由得百感交集。


    如他所願。


    借鑒了大明武宗時期,武宗皇帝一手的策劃西苑小朝廷體係,皇帝,廠衛,內廷,武勳搶班奪權。


    繞過了內閣六部。


    繞過了官紳集團,而形成的決策形態再一次形成了。


    而這樣的臨時中樞,以武人為主的形態也隻有在戰爭,或者王朝戡亂的時期才有可能出現。


    而這一刻。


    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詭異的沉寂中。


    隨著十九歲的萬曆皇帝輕聲道:“朕意已訣,將禦駕親征,平叛戡亂,眾愛卿……都議一議吧。”


    話音落。


    豐城侯,保定侯眾武勳便紛紛叫嚷起來。


    “陛下聖明!”


    “臣附議。”


    “附議!”


    在一幹武勳的雀躍中,老成的馮保,新加入帝黨的海瑞,徐渭反倒沉默了,都識趣的低下了頭。


    而最興奮的朱翊鈞,便迫不及待的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那微胖的臉上露出了前所未見的亢奮。


    “如此……便這樣定了!”


    武勳們立刻便神采飛揚。


    而此時。


    沈烈心中十分明白,大明走到了這步田地,這帝黨隻剩下一條路可走,那便是出征,打仗……


    打勝仗!


    用一個接一個的大捷,將這紛亂的天下間,那一顆顆散亂的人心重新凝聚起來,而對於這老朽的大明來說。


    一次次的明軍大捷便是最好的強心針。


    也是唯一的出路!


    若勝。


    則大明重塑武風,明軍會順理成章的迎來一場大整頓,大發展,大換血,而官紳集團就是想蹦躂。


    那齊楚浙黨,東林黨,財閥大姓們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琢磨一下是他們的脖子硬。


    還是廠衛和明軍的刀快!


    而大明將會伴隨著明軍的一次次勝利,在浴火中重生!


    而這件事。


    大明武宗曾經幹成了,卻遭了歹毒的暗算,後來嘉靖帝想幹卻沒幹成,大好局麵,卻被南方沿海大姓攛掇的倭寇之亂逼得退讓了。


    如今。


    終於輪到了這萬曆朝。


    這靜默中。


    見左右再無反對意見,年輕氣盛的朱翊鈞便騰的一下站了起來,略帶著猙獰道:“眾愛卿聽令!”


    隨著眾人趕忙起身,垂手而立。


    耳邊。


    便傳來了天子決然的話音。


    “吾皇明神武太祖,幼而孤貧,長值兵亂,年二十四方委身行伍,繼而收攬天下英才,習練兵法,謀與群雄並駕齊驅。近二十載,乃能得萬勝之軍,翦除強敵,一統宇內!”


    “今朕年方十九,雖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可朕……卻不能坐視腐儒誤國,奸吏弄法,而大廈將傾,生靈塗炭。”


    “今朕禦駕親征,謹遵太祖明訓,願博采眾長,革本朝之弊端,嚐祖輩之艱辛,厲兵秣馬,雖僻出山林之士,忠貞愛國之士,皆可為朕師。”


    這一番話。


    慷慨激昂。


    卻終究是難改固執的少年心性,在旨意裏將《皇明祖訓》搬了出來,將天下清流,地方贓官罵了個狗血淋頭。


    而眾武勳紛紛應諾。


    “陛下聖明。”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亢奮的山呼聲中。


    讓這西苑。


    這講武堂。


    瞬間陷入了一片莫名的狂熱之中。


    而後。


    天子和武勳們便開始了調兵遣將,從京營下屬的十團營中抽調三萬銳卒,以為前鋒。


    以天子直屬三大營,加上錦衣緹騎,總計四萬人馬為中軍。


    從京畿周邊七十幾個衛所中,抽調衛所屯田兵,總計五萬人馬為後軍輜重營,護衛糧草軍需。


    再命各地官府,民團,長城沿線各鎮沿途接應。


    如此一來。


    總計十二萬兵馬,號稱四十萬大軍。


    浩浩蕩蕩。


    一路平推過去。


    眾武勳覺得問題不大。


    入夜。


    北鎮撫司。


    燈火通明的官廳中卻空無一人。


    與廳外的厲兵秣馬相比,這廳中卻反常的安靜。


    如今糧草齊備,兵強馬壯。


    而沈烈將下巴擱在太師椅的椅背上,目不轉睛的盯著那牆上張貼的九邊,京畿大幅地圖。


    陷入了深沉的思索。


    他自然心中了然,這所謂的禦駕親征,其實就是一場武裝閱兵,如今前線的仗都快被戚帥,李如鬆二人打完了。


    那可笑的叛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罷了。


    而天子率軍所到之處……


    那自然是要搞一場大清洗的!


    但凡隆慶年間和晉黨勾連,投靠的官員,不論是督撫,知府又或者縣令,那自然是要通通拿下的。


    可此時。


    英宗年間的舊事浮上心頭,沈烈和一眾武勳開始為了進兵路線發愁起來,那灼灼目光在南線,北線之間遊移了起來。


    從永樂大帝定都燕京之後。


    從京畿出兵去宣大,便隻有這麽兩條線路。


    一條是南線。


    大軍出京城向南,走紫荊關,過內長城,通過蔚州便可直抵大同府,而英國公,馮保的意見是走南線。


    穩妥。


    萬無一失。


    另一條是北線,自然便是英宗皇帝走的路線,從京城過居庸關,沿著外長城一線的軍堡至懷來,土木堡抵達宣府,經天鎮,陽和直抵大同。


    而天子和豐城侯等人,便主張走這條路線。


    當年英宗為什麽一定要這樣走?


    和太監王振並沒有一毛錢關係。


    大明天子親征,數十萬大軍,虎狼之師在側,你竟然連邊境線都不敢走,而是跑去了南邊,在自己的腹地招搖過市。


    那不是……


    成了天下人的笑柄了麽!


    一國之君,大明天子,你在害怕什麽,你連長城都不敢走一圈,擺明了,是說你害怕長城外的遊牧騎兵麽?


    英宗沒錯。


    他別無選擇。


    而權閹王振也沒禍亂朝政,王振之所以提出走南線,去他的老家蔚州轉一圈,便是希望給皇帝一個台階下。


    不讓英宗冒這個險。


    事關大明國體,帝王威嚴,天下人都眼巴巴的看著。


    他可以退讓麽?


    倒是……


    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大人們,做了什麽喪盡天良的事呢,隨著沈烈目光變得幽幽。


    那嘴角的冷笑便又浮現而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風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隔壁小王本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隔壁小王本尊並收藏大明風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