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二日,德國外交部通過新聞發布會的向法蘭西公社傳達了己方的意見,同意與公社政府在一個中立國家內進行洽談磋商。


    富爾與貝當在見到德國的態度後深感失望,相互對立的兩人在這件事上都希望德國可以直接拒絕公社希望洽談的意願,德國拒絕後富爾可以平息國內的情緒並把民眾的憤怒轉移到德國身上,而貝當就是單純的不希望看到公社與德國關係緩和。


    然而可惜的是,德國同意進行洽談磋商。


    富爾與貝當便再次想到了同樣的地方——希望德國會提出公社無法接受的要求或是在磋商中激怒公社的代表。


    這樣一來公社的代表有充分的理由拒絕德國的條件,事情談不成,富爾依舊可以轉移民眾的憤怒,貝當也不用擔心德國會放棄阿爾及爾。


    在公社內部,勞工總議會關於在何處磋商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以富爾為首的多數人同意德國的想法,希望在一個中立國家內舉行洽談會議,而剩下的少部分人認為應該要求德國同意在公社內部城市舉行磋商會議以保證公社人員的安全,如果德國不同意就停止這次外交活動。


    當然,沒人傻到建議在德國的土地上舉行磋商會議。


    本身富爾是想去少數派那邊的,讓德國拒絕與他們洽談,但為了不讓索雷爾派再放光芒,他選擇站多數派,最終本著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勞工總議會決定尋找一個中立國家,說服這個中立國家同意提供場地讓德法兩國開會。


    在選擇哪個中立國家上,勞工總議會內部也對此討論紛繁,有人建議選擇中立國荷蘭,理由是荷蘭政局穩定,與公社關係一般,兩國之間有著一定的貿易往來。


    不過反對者基於對德國的不信任表示荷蘭離德國太近,離公社太遠,盡管從德國新政府上台以來沒有進行任何帝國主義與霸權主義行徑,但荷蘭終歸是個小國,誰也無法保證德國會不會采取什麽小動作。


    荷蘭pass。


    剔除掉荷蘭後,有人建議選擇瑞士,理由很簡單,瑞士是永久中立國,且同時與德法接壤。


    在這樣的觀點出現後,反對的聲音隨之出現,反對者認為所謂的“中立國”隻是嘴上說說,且瑞士與公社有一定的矛盾(上薩瓦地區),在有與公社有矛盾的前提下,德國若是向瑞士施壓那瑞士說不定會選擇站在德國那一方。


    反對的理由也有道理,瑞士就這樣暫時被pass。


    在連續剔除兩個歐陸上的中立國家後,富爾蚌埠住了,荷蘭不行,瑞士也不行,他知道這反對者要求必須在法國的土地上舉行磋商會議,而這反對派便是索雷爾派所在的激進聯盟。


    他對此很無奈,想激怒德國讓德國拒絕,又不想讓索雷爾派的名聲再漲一節。


    這時候看不慣索雷爾派的讓·齊羅姆斯基站了出來與他們對峙。


    齊羅姆斯基指著瓦盧瓦的鼻子罵他們這是純粹的無理取鬧,以他們的標準來看整個歐陸除了第三國際國家外就沒有合他們心意的中立國家,任何中立國家都有可能傾向於德國。


    在雙方快要對著問候家人的時候,富爾站出來表示在荷蘭與瑞士之間進行投票,以投票結果確定選擇哪一個中立國家。


    最終的投票結果是瑞士勝出。


    結果確定,激進聯盟也不再有意見,接下來要確定的就是派遣外交官與洽談中的各種事情,比方說不能同意什麽要求,在德國提出什麽樣的要求時直接拒絕並離場,在德國提出什麽樣的要求時停止磋商,直接回國。


    一天後,因為兩國沒有互派大使,沒有任何外交關係,決定好在哪裏磋商的公社政府通過中立的荷蘭政府向德國政府表示:“希望在瑞士進行磋商。”


    德國外交部收到這樣的消息後就注意到了端倪,公社隻是表示希望在瑞士進行磋商,沒有提到瑞士的意見。


    也就是說公社希望讓德國去跟瑞士談,說服瑞士為兩國提供磋商的場地。


    德國外交部遵循林尚舟的態度,詢問公社作為雙方交涉的發起者是否確定好了在瑞士聯邦內磋商的地點與時間。


    話說的很明確,把說服瑞士的責任送還給了公社。


    隻要林尚舟想,那德國外交部可以輕鬆的說服瑞士提供場地,如果瑞士不願意,那用點強製措施也不是不行,不過林尚舟可不樂意這麽幹。


    出於無奈,公社政府在收到回信後便派人去跟瑞士磋商,瑞士政府因為兩國之間的矛盾沒給公社好臉色,林尚舟得知公社正在與瑞士磋商後綜合考慮了一番認為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交涉機會。


    如果這次還沒談就失敗,那下一次兩國間的交涉恐怕就是兵戎相向了,而且與公社交涉成功整體上有利於提高德國的好名聲。


    所以林尚舟派人去與瑞士政府接觸,隱晦的向他們表明了德國的態度——希望瑞士政府可以為雙方提供場地。


    在德國注視下,瑞士聯邦經過內部討論後鬆口了,同意在首都伯爾尼為德法兩國提供磋商場所。


    磋商地點有了,磋商的時間也確定為十月三十號,


    接下來,世界期待著十月三十號那天的到來,期待著德法能談出怎樣的結果。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十月三十號,德法雙方的外交人員在兩天前就來到了伯爾尼等候這一天的到來,德意誌帝國方麵是由外交部部長奧倫豪爾出席此次會議,而公社方麵派出了同等級的皮埃爾·布羅索萊特擔任負責人。


    三十號上午九點,雙方人員入場開始磋商。


    三個小時後雙方因沒有達成共識而離場,午飯後於下午三點繼續磋商,三個小時後到下午六點,德法雙方達成了一定共識,但雙方都沒有同意對方的限製要求。


    第二天,也就是十月三十一號,雙方繼續就昨天的事情進行磋商,下午六點,雙方代表達成一致共識,在多方媒體記者的注視下宣布磋商完美結束。


    翌日,十一月一日,德意誌帝國政府與法蘭西公社政府正式發表聲明表示與另一方達成相關協議,將於不久後執行協議所規定的事情。


    這一消息讓關注這件事的很多國家感到極強的不真實感,上個月德國與公社還保持著緊張關係,這不過幾天的時間,雙方的關係就得到了緩解,很多人開始猜測兩國的關係在未來是否會更加緩和。


    在公社內部,公社近一個月以來的鬧劇因此得到平息,公社政府將磋商宣傳為德帝國主義的妥協與公社對法蘭西人民的重視,公社人民慶祝著德帝國主義的妥協,慶祝著他們的同胞可以聯係到自己的家人。


    而本想著將一切功勞攬到自己身上的索雷爾派因為激進聯盟內部雅各賓派與社會黨的阻撓沒能第一時間行動,導致本該屬於索雷爾派的那一份榮譽也被公社政府搶走,這讓瓦盧瓦整個人十分的鬱悶,可事已至此,想要再阻止這件事也是不可能的。


    瓦盧瓦隻能暫時隱忍下來,等待著未來的爆發。


    在公社的另一邊,德國內部在戈培爾的宣傳下,這件事情被稱為德法兩國曆史性的進展(事實也確實如此),除開對外交人員的讚賞外,絕大多數功勞被戈培爾送到了林尚舟的身上。


    宣傳他在這件事中厥功至偉,雖然這有誇大的成分,但如果追根溯源最大的功勞確實在林尚舟身上。


    畢竟這事情說到底是因為他派人擾亂公社才發生的。


    宰相在德國的聲譽又拔高了一層。


    同樣的,對皇帝的宣傳也少不了,雖然亞曆珊德琳在這件事上什麽都沒幹,隻是點頭同意林尚舟這麽做,但在戈培爾的宣傳裏她被塑造成了一個聽信良言優秀君主。


    十一月一日,將成為這個世界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在這一天後,法蘭西公社與德意誌帝國的關係實現了前人難以想象的緩和,而這趨近於良好的關係能夠持續多久,就隻有林尚舟自己知道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鋼鐵萌心:以德皇之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細雨牛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細雨牛毛並收藏我的鋼鐵萌心:以德皇之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