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時間留給我們多想,胖子立即就去打電話聯係拍賣的事。我默默的坐在屋簷下,筆記本電腦放在膝蓋上,翻看發出去的郵件回信。悶油瓶挨著我坐,小張哥和張千軍站在旁邊,目不轉睛盯著我看。
“有什麽發現麽?”小張哥目光如炬看著我,終於沉不住氣問道。
這些郵件是前一陣跟悶油瓶聊完張家族譜裏存在的錯誤後,我發給當年幾位大學教授的,想要求證關於徐偃王的事跡和百越人的起源。在郵件裏我大致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1、百越人實際的起源時間,是否早於徐偃王的年代?
2、徐偃王其人的詳細生平。
3、我大致描述了小張哥和悶油瓶當年在百樂京裏的經曆,想知道是否百樂京就是百越京——畢竟當時後者的諧音隻是我的推測。
一共發出近十封郵件,隻有一位教授給我回信了,我並不覺得遺憾,想來這些教授如今都已忙著評各種職稱,我的郵件恐怕早就淹沒在信箱裏,被當做了垃圾信息。
給我回複的是位即將退休的老教授,一生都傾注於研究上,恰好他的學生在進行關於百越的研究,所以回複的十分詳盡。
他在郵件中寫道,百越是古代我國東南和南部民族的一種泛稱,雖然最早出現於戰國晚期的記載中,但實際上大約在殷商早期,越族就已經從當時的“蠻苗”係統裏分離出來了。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的文獻資料能明確百越族的劃分,但這裏要區分的是,越和百越在曆史上的先後出現,所指的範圍有些差異。
他在郵件中附上了一句提問:百越並非一個單一的族稱,具有不同的族源。問我是否要追溯最早的起源?那恐怕需要從其中的幾個分支入手。
在這裏,他給了我一個明確的方向,同時發來了一大堆關於幹越的資料。
我覺得教授的思路非常清晰,基本從我提到吳越交割的開始,他已經明確了我想要了解的大致範圍。
有一個瞬間我萌生了想要聘請他作為這次我們的行動顧問的念頭,但轉念一想,老爺子年紀這麽大,一輩子都撲在他熱衷的研究上,恐怕跟我們走上一遭回來,一生的信仰也就崩塌的七七八八了。我還是給自己積點德吧。
總之,他關於百越起源的解答,最終停在了一個叫做“幹越”的百越一支上。幹越是越人和幹人的結合,而幹人,最早是從北方南遷到江西的。
我看時間,大約就在吳楚兩國對江淮之爭的前一百多年,吳國滅掉幹國,有一些幹人為了逃避吳國的統治,這才遷居到了鄱陽湖流域和贛江流域。
鄱陽湖引起了我的注意,很可能跟我們之前的龍母墓一行之間有關係。
接下來的內容太過於學術,不在我們要查的範圍內,在此就不做贅述。但值得一提的是,教授所說的幹人,實際上大有來頭——在古代很多音譯並不準確的情況下,後來的人認為,幹之音為訐,古譯為寒,其實就是在夏朝之前的一個名為寒的原始部落。也就是說,其實百越一族最早可以溯源到夏朝之前。
寒國的所在地,根據《後漢書·郡國誌》的記載,大概就在今天的山東濰坊一帶,而在西周中葉之後,幹國人南遷到臨淮,也就是今天的江蘇泗洪縣,泗州古城一帶。
我跟悶油瓶對視一眼,接著往下看。
徐偃王的生平教授回答的就沒有前麵那麽詳細了,直接發來了一本影印的《徐偃王誌》,他告訴我,這是清代輯佚學高度發達的產物,也許可以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輯佚其實就是後人對已經失傳的文獻重新搜集和整理,我苦笑一聲,知道這其實已經不太可能找到了。
搞拓片這麽多年,我十分清楚,即使輯佚是有據可循,但它的本質是補遺,我們能看到的隻是隻言片語。要知道,光看現存於世的魏晉南北朝文獻,就有百分之98以上的內容我們已經完全無緣窺見了。
但不知是否是巧合,教授在郵件中糾正了我提問中的幾處錯誤:
其一,在龍母墓裏,我跟胖子分析過,我們一致認為徐偃王跟周穆王之間發生過一戰。但他卻寫道,實際上討伐徐偃王的不是周穆王,而是當時的楚國。
其二,由於影印本頁碼繁多,教授十分貼心的摘抄出單獨兩句內容:“徐國地方五百裏,是在今為江蘇之徐州、安徽之鳳陽與其泗州。”“泗州之北八十裏,有古徐城焉。”
其三,古代的甲骨文中實際是沒有“徐”這個字的,隻有“餘”字,根據後來學者的研究,基本可以確定,徐人是華夏最早的一支。
也就是說,徐國人最早起源於夏朝,隻是在西周時被貶為了東夷,成了諸侯附屬國。
看到這裏,我的額頭已經起了一層細密的冷汗,下意識抬手在大腿上一拍,結果由於手和悶油瓶的困在一起,這一下結結實實砸在了他腿上。
悶油瓶正在聚精會神看郵件,此時收回視線,看了我一眼,眼神有些困惑,似乎不解我為什麽突然要打他。
我輕咳一聲,掩飾自己的尷尬,指著教授在郵件最後的回複,說道:“基本可以確定百樂京就是百越京,但他還需要知道關於當年的阿匕族和請月神儀式的詳細內容。”
我看向小張哥,把電腦遞了過去,“要不你來?”
小張哥推了下眼鏡,接過電腦,坐下去就開始劈裏啪啦打字,看架勢似乎要寫一篇萬字論文出來。
胖子走過來,朝我們晃了下手機,說道:“事辦妥了。”
揉了揉太陽穴,我對他們道:“接下來是一個重要推論,我有一個不成熟的小小猜測——”
“有什麽發現麽?”小張哥目光如炬看著我,終於沉不住氣問道。
這些郵件是前一陣跟悶油瓶聊完張家族譜裏存在的錯誤後,我發給當年幾位大學教授的,想要求證關於徐偃王的事跡和百越人的起源。在郵件裏我大致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1、百越人實際的起源時間,是否早於徐偃王的年代?
2、徐偃王其人的詳細生平。
3、我大致描述了小張哥和悶油瓶當年在百樂京裏的經曆,想知道是否百樂京就是百越京——畢竟當時後者的諧音隻是我的推測。
一共發出近十封郵件,隻有一位教授給我回信了,我並不覺得遺憾,想來這些教授如今都已忙著評各種職稱,我的郵件恐怕早就淹沒在信箱裏,被當做了垃圾信息。
給我回複的是位即將退休的老教授,一生都傾注於研究上,恰好他的學生在進行關於百越的研究,所以回複的十分詳盡。
他在郵件中寫道,百越是古代我國東南和南部民族的一種泛稱,雖然最早出現於戰國晚期的記載中,但實際上大約在殷商早期,越族就已經從當時的“蠻苗”係統裏分離出來了。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的文獻資料能明確百越族的劃分,但這裏要區分的是,越和百越在曆史上的先後出現,所指的範圍有些差異。
他在郵件中附上了一句提問:百越並非一個單一的族稱,具有不同的族源。問我是否要追溯最早的起源?那恐怕需要從其中的幾個分支入手。
在這裏,他給了我一個明確的方向,同時發來了一大堆關於幹越的資料。
我覺得教授的思路非常清晰,基本從我提到吳越交割的開始,他已經明確了我想要了解的大致範圍。
有一個瞬間我萌生了想要聘請他作為這次我們的行動顧問的念頭,但轉念一想,老爺子年紀這麽大,一輩子都撲在他熱衷的研究上,恐怕跟我們走上一遭回來,一生的信仰也就崩塌的七七八八了。我還是給自己積點德吧。
總之,他關於百越起源的解答,最終停在了一個叫做“幹越”的百越一支上。幹越是越人和幹人的結合,而幹人,最早是從北方南遷到江西的。
我看時間,大約就在吳楚兩國對江淮之爭的前一百多年,吳國滅掉幹國,有一些幹人為了逃避吳國的統治,這才遷居到了鄱陽湖流域和贛江流域。
鄱陽湖引起了我的注意,很可能跟我們之前的龍母墓一行之間有關係。
接下來的內容太過於學術,不在我們要查的範圍內,在此就不做贅述。但值得一提的是,教授所說的幹人,實際上大有來頭——在古代很多音譯並不準確的情況下,後來的人認為,幹之音為訐,古譯為寒,其實就是在夏朝之前的一個名為寒的原始部落。也就是說,其實百越一族最早可以溯源到夏朝之前。
寒國的所在地,根據《後漢書·郡國誌》的記載,大概就在今天的山東濰坊一帶,而在西周中葉之後,幹國人南遷到臨淮,也就是今天的江蘇泗洪縣,泗州古城一帶。
我跟悶油瓶對視一眼,接著往下看。
徐偃王的生平教授回答的就沒有前麵那麽詳細了,直接發來了一本影印的《徐偃王誌》,他告訴我,這是清代輯佚學高度發達的產物,也許可以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輯佚其實就是後人對已經失傳的文獻重新搜集和整理,我苦笑一聲,知道這其實已經不太可能找到了。
搞拓片這麽多年,我十分清楚,即使輯佚是有據可循,但它的本質是補遺,我們能看到的隻是隻言片語。要知道,光看現存於世的魏晉南北朝文獻,就有百分之98以上的內容我們已經完全無緣窺見了。
但不知是否是巧合,教授在郵件中糾正了我提問中的幾處錯誤:
其一,在龍母墓裏,我跟胖子分析過,我們一致認為徐偃王跟周穆王之間發生過一戰。但他卻寫道,實際上討伐徐偃王的不是周穆王,而是當時的楚國。
其二,由於影印本頁碼繁多,教授十分貼心的摘抄出單獨兩句內容:“徐國地方五百裏,是在今為江蘇之徐州、安徽之鳳陽與其泗州。”“泗州之北八十裏,有古徐城焉。”
其三,古代的甲骨文中實際是沒有“徐”這個字的,隻有“餘”字,根據後來學者的研究,基本可以確定,徐人是華夏最早的一支。
也就是說,徐國人最早起源於夏朝,隻是在西周時被貶為了東夷,成了諸侯附屬國。
看到這裏,我的額頭已經起了一層細密的冷汗,下意識抬手在大腿上一拍,結果由於手和悶油瓶的困在一起,這一下結結實實砸在了他腿上。
悶油瓶正在聚精會神看郵件,此時收回視線,看了我一眼,眼神有些困惑,似乎不解我為什麽突然要打他。
我輕咳一聲,掩飾自己的尷尬,指著教授在郵件最後的回複,說道:“基本可以確定百樂京就是百越京,但他還需要知道關於當年的阿匕族和請月神儀式的詳細內容。”
我看向小張哥,把電腦遞了過去,“要不你來?”
小張哥推了下眼鏡,接過電腦,坐下去就開始劈裏啪啦打字,看架勢似乎要寫一篇萬字論文出來。
胖子走過來,朝我們晃了下手機,說道:“事辦妥了。”
揉了揉太陽穴,我對他們道:“接下來是一個重要推論,我有一個不成熟的小小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