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我忽然意識到這不是一具普通的屍體,但它出現在這裏,甚至連陪葬的規格都夠不上。
上下左右來回搜索了一遍,沒有新的發現,我剛想叫悶油瓶和胖子來商量一下,要不要重回陪葬坑那邊看看究竟。剛轉頭,就發現悶油瓶已經上了柱子,懸在之前那個脊柱特別長的東西待過的地方。
我朝他“pi”了一聲,悶油瓶回我一個安全的手勢,接著拿出手機對著上麵拍了張照。
等他下來,我和胖子立即湊上去看,隻能看到那梁柱上特別模糊刻了幾行漢字,也是豎立的,但後麵磨損的厲害,幾乎完全看不清,隻能隱約拚湊出第一個句子:今吾目留於此,未及觀國,見一國鬲萬人之屍,可以贖吾罪。
我們麵麵相覷,不知道這是誰刻在這裏的,但稍加聯想,很容易就能聯係到剛才石板裏封存的那具屍體,和隻有我看到的那對眼球。
這句話大意看來是說,這具屍體生前犯下了十惡不赦的大罪,死後屍骨被封在了這裏,來不及看到自己的國家興旺,有人挖出了他的眼睛,讓他終日在這裏看著那些被當成奴隸在此地一同殉葬的同胞們的屍骨。
想到這,我忽然醍醐灌頂,忍不住一陣惡寒。之前胖子挖到的那個陶器,叫做鬲(li,四聲),但其實古代從西周開始時對俘虜和奴隸的稱呼,也叫做鬲。這是在膈應人麽?
我不寒而栗。一塚,一孤墳,鬲萬人,這得是多麽的深仇大恨。
那這屍體到底是誰?他和楚昭王又有什麽關係?
正想著,悶油瓶淡淡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我知道他是誰。”
胖子跟我聞言都愣了愣,異口同聲道:“你認識?”
悶油瓶看了我倆一眼,輕輕歎了口氣,“吳邪,還記得在家時我與你說的吳楚兩國交戰的事麽。”
我點頭,悶油瓶清了清嗓子,我跟胖子對視一眼,明白這是要臨時開學堂的意思,立馬豎耳聆聽。
悶油瓶講了兩件事,所幸這兩件事我都在史書裏看過,隻是他講的與史書衝突的地方,我都以他的說法為準,在此簡單做一敘述。
原來,當年吳楚為了爭奪泗州古城地界開戰,那一戰,吳軍雖然敗陣,但楚國的都城卻被攻占。吳軍大肆攻進楚國,搜尋一圈,卻沒找到楚昭王的蹤跡——天知道當時後者早就撒丫子跑了。所以吳軍搜了一空,這時有人就提議說,既然你楚昭王跑了,那就挖了你爺爺楚平王的墳,拉出來鞭屍三百下,讓我們解解氣吧。
這第一件事當時在雨村悶油瓶就給我講過。但第二件,卻與我曆來聽聞的史實有所衝突。
當時吳軍裏,提議要刨人祖墳拉人家爺爺鞭屍的,不是別人,是一個叫伍子胥的人。
這伍子胥說來也巧,因為他原本就是楚國人,曾經他們一家在楚國也是舉足輕重的位置。但因為被人誣陷,連帶著他父親和大哥都被楚平王處死。
伍子胥心裏那個恨啊,他心想,我不能這麽不明不白的束手就擒,於是就跑了。說好聽點,叫棄暗投明,因為他轉頭就投奔了吳國。
這人也不是個莽夫,相反,可以稱得上是個梟雄。他逃亡路途中,楚王在一路設置了許多關卡,所以逃出楚國並非易事。於是他想了個主意,心說路上走不得,地底下我還走不得麽,幹脆就直接挖洞。誰知正好讓他挖出了一座古墓,進去後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麽,但等他第二日出來後,見者基本都認不出他了。隻因他在古墓裏一夜之間白了頭,且身上生出了一種暴戾之氣。
伍子胥一心報仇,便對外宣稱自己是在憤恨之下一夜愁成了白發。不過他也恰好借這個機會混出了楚國,輾轉到吳國。後來,在他的幫助下,吳王大舉攻打楚國,打的楚昭王節節敗退,倉皇逃出。伍子胥一怒之下,就要倒行逆施,挖了楚平王的墓。
當時圍觀的吳軍和偷看的楚人都被遣散到外圍,隻留下伍子胥一人在墓裏,眾人隻能遠遠看著地上的影子,卻看到了一件極度驚悚的事——明明那鞭子抽在了平王的屍體上,但卻每抽出一下,就看到伍子胥的影子越拉越長。到最後,他整個人幾乎要和鞭子一樣細長,在夜晚的黑風中搖搖欲墜,極度可怕,卻無人敢真正上前看清楚。
直到後來,吳王打敗了越國,卻聽信小人讒言,要賜死伍子胥,懷疑他有謀反之心。後者心灰意冷,在自盡之時,仰天長歎,要人在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就掛在楚國都城大門之上,好讓他親眼看著越國滅掉吳國。
但事情還沒完,吳王知道後暴怒之下,直接讓人把伍子胥墜江。
但就在他溺死的那條江邊,有女人漿洗衣服時親眼看到,一個滿頭白發的年輕男子,正在江中心的位置打坐,見她看過去,那人忽然化作了一個通體黑色的長蛇狀物,遊走了。
我聽到這裏倒吸了一口涼氣,倒不是因為悶油瓶一次說了多少話,而是他提到的伍子胥的樣子,不就是我們之前見的盤在柱子上的那個腰部細長的東西麽?
什麽意思,難道他還沒死?
那石板裏封的又是誰的屍體?
上下左右來回搜索了一遍,沒有新的發現,我剛想叫悶油瓶和胖子來商量一下,要不要重回陪葬坑那邊看看究竟。剛轉頭,就發現悶油瓶已經上了柱子,懸在之前那個脊柱特別長的東西待過的地方。
我朝他“pi”了一聲,悶油瓶回我一個安全的手勢,接著拿出手機對著上麵拍了張照。
等他下來,我和胖子立即湊上去看,隻能看到那梁柱上特別模糊刻了幾行漢字,也是豎立的,但後麵磨損的厲害,幾乎完全看不清,隻能隱約拚湊出第一個句子:今吾目留於此,未及觀國,見一國鬲萬人之屍,可以贖吾罪。
我們麵麵相覷,不知道這是誰刻在這裏的,但稍加聯想,很容易就能聯係到剛才石板裏封存的那具屍體,和隻有我看到的那對眼球。
這句話大意看來是說,這具屍體生前犯下了十惡不赦的大罪,死後屍骨被封在了這裏,來不及看到自己的國家興旺,有人挖出了他的眼睛,讓他終日在這裏看著那些被當成奴隸在此地一同殉葬的同胞們的屍骨。
想到這,我忽然醍醐灌頂,忍不住一陣惡寒。之前胖子挖到的那個陶器,叫做鬲(li,四聲),但其實古代從西周開始時對俘虜和奴隸的稱呼,也叫做鬲。這是在膈應人麽?
我不寒而栗。一塚,一孤墳,鬲萬人,這得是多麽的深仇大恨。
那這屍體到底是誰?他和楚昭王又有什麽關係?
正想著,悶油瓶淡淡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我知道他是誰。”
胖子跟我聞言都愣了愣,異口同聲道:“你認識?”
悶油瓶看了我倆一眼,輕輕歎了口氣,“吳邪,還記得在家時我與你說的吳楚兩國交戰的事麽。”
我點頭,悶油瓶清了清嗓子,我跟胖子對視一眼,明白這是要臨時開學堂的意思,立馬豎耳聆聽。
悶油瓶講了兩件事,所幸這兩件事我都在史書裏看過,隻是他講的與史書衝突的地方,我都以他的說法為準,在此簡單做一敘述。
原來,當年吳楚為了爭奪泗州古城地界開戰,那一戰,吳軍雖然敗陣,但楚國的都城卻被攻占。吳軍大肆攻進楚國,搜尋一圈,卻沒找到楚昭王的蹤跡——天知道當時後者早就撒丫子跑了。所以吳軍搜了一空,這時有人就提議說,既然你楚昭王跑了,那就挖了你爺爺楚平王的墳,拉出來鞭屍三百下,讓我們解解氣吧。
這第一件事當時在雨村悶油瓶就給我講過。但第二件,卻與我曆來聽聞的史實有所衝突。
當時吳軍裏,提議要刨人祖墳拉人家爺爺鞭屍的,不是別人,是一個叫伍子胥的人。
這伍子胥說來也巧,因為他原本就是楚國人,曾經他們一家在楚國也是舉足輕重的位置。但因為被人誣陷,連帶著他父親和大哥都被楚平王處死。
伍子胥心裏那個恨啊,他心想,我不能這麽不明不白的束手就擒,於是就跑了。說好聽點,叫棄暗投明,因為他轉頭就投奔了吳國。
這人也不是個莽夫,相反,可以稱得上是個梟雄。他逃亡路途中,楚王在一路設置了許多關卡,所以逃出楚國並非易事。於是他想了個主意,心說路上走不得,地底下我還走不得麽,幹脆就直接挖洞。誰知正好讓他挖出了一座古墓,進去後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麽,但等他第二日出來後,見者基本都認不出他了。隻因他在古墓裏一夜之間白了頭,且身上生出了一種暴戾之氣。
伍子胥一心報仇,便對外宣稱自己是在憤恨之下一夜愁成了白發。不過他也恰好借這個機會混出了楚國,輾轉到吳國。後來,在他的幫助下,吳王大舉攻打楚國,打的楚昭王節節敗退,倉皇逃出。伍子胥一怒之下,就要倒行逆施,挖了楚平王的墓。
當時圍觀的吳軍和偷看的楚人都被遣散到外圍,隻留下伍子胥一人在墓裏,眾人隻能遠遠看著地上的影子,卻看到了一件極度驚悚的事——明明那鞭子抽在了平王的屍體上,但卻每抽出一下,就看到伍子胥的影子越拉越長。到最後,他整個人幾乎要和鞭子一樣細長,在夜晚的黑風中搖搖欲墜,極度可怕,卻無人敢真正上前看清楚。
直到後來,吳王打敗了越國,卻聽信小人讒言,要賜死伍子胥,懷疑他有謀反之心。後者心灰意冷,在自盡之時,仰天長歎,要人在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就掛在楚國都城大門之上,好讓他親眼看著越國滅掉吳國。
但事情還沒完,吳王知道後暴怒之下,直接讓人把伍子胥墜江。
但就在他溺死的那條江邊,有女人漿洗衣服時親眼看到,一個滿頭白發的年輕男子,正在江中心的位置打坐,見她看過去,那人忽然化作了一個通體黑色的長蛇狀物,遊走了。
我聽到這裏倒吸了一口涼氣,倒不是因為悶油瓶一次說了多少話,而是他提到的伍子胥的樣子,不就是我們之前見的盤在柱子上的那個腰部細長的東西麽?
什麽意思,難道他還沒死?
那石板裏封的又是誰的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