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的很快,轉眼之間,就到了晉王劉淩率領涼州鐵騎進入雍州的日子。
這一路上路途雖然十分的遙遠,但是劉淩一刻也沒能耽擱,此刻更是已經提前率領幾千護衛,先大部隊一步來到了京都的所在。
剩餘的涼州部隊,也被分為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涼州軍精銳,被劉淩最信任的部將統領,隨後幾十裏的緊隨其後。
剩下的涼州軍的中軍部隊,則由曹紀德統帥,不緊不慢的跟在最後麵。
劉淩之所以選擇輕騎先大部隊一步來到京都,自然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第一,劉淩要用這個行為告訴劉克用,更是要告訴全天下的人,自己並不是要起兵造反攻打京都的。
這第二嘛,劉淩也是希望盡快的見到劉克用,以及自己那個還未過門的兒媳婦。
其實,劉淩原本在聽到自己最疼愛的兒子,劉勝啟的死訊的時候,幾乎陷入了近乎於癲狂的崩潰狀態。
在這種被憤怒和喪子之痛衝昏了頭腦的時候,劉淩是真的想過要舉涼州大軍揮師東進,踏平京都為自己的兒子報仇。
但是,這個時候劉勝啟的老師,也就是涼州的第一謀士曹紀德站了出來。
曹紀德不愧是最受劉淩信賴的親信謀士,二人在書房中密談了半天,竟是成功的讓劉淩放棄了起兵反叛的念頭。
首先,如今的天下,不論是朝廷還是劉克用這個皇帝本身,雖然沒有什麽實質性的話語權和足以號令天下的力量。
但是,瘦死的駱駝還是比馬大,百足之蟲雖死不僵,就算是身逢亂世,這朝廷還是有他自己的作用在的。
如果劉淩貿然因為憤怒而起兵反抗朝廷,那麽那些其餘的諸侯,就比如剛剛戰勝劉克晟,坐擁荊州和梁州的征南將軍,平南伯曹操。
還有吳州的吳州刺史,安南伯孫權,以及孫權的哥哥,征西將軍孫策等等,這些諸侯都會在第一時間起兵響應朝廷,入京起兵勤王。
縱使劉淩的涼州鐵騎再怎麽精銳,再怎麽神勇勢不可擋,也難以抵擋這眾多諸侯聯手。
更何況,還有現如今與朝廷關係十分微妙的雲州刺史,雲州鎮北侯,鎮北將軍許少傑,還有他麾下那軍力強大的雲州集團。
隻要劉淩敢起兵,那麽曹紀德相信,以許少傑和他手下智囊團的聰明才智,一定會不放過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此時的許少傑,正愁沒有一個合適的機會可以合理的處理與劉克晟的關係。
如果劉淩起兵,那麽這便是許少傑破局的一個突破口,他不僅僅可以將勾結匈奴,害死許正陽的罪名安在劉淩這個劉姓的八王爺頭上。
以此,可以更加妥善的處理與朝廷的關係。
甚至,許少傑還可以借此機會,將自己的手伸到雍州,司隸等地。
關於這一點,不管是劉淩還是劉克用,那都是萬萬不想看見的。
所以,曹紀德百般勸阻,終於還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把這利弊全部都擺在眼前,最終把處於盛怒狀態的劉淩,重新的拉回了理智的紅線之後。
當然,曹紀德之所以能夠勸的動劉淩,還有一個最最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曹紀德提出了一個假設,假設......這劉勝啟,不是劉克用殺的。
按照曹紀德的分析,朝廷皇帝劉克用現在迫切的需要涼州的支持,才能穩定住當前皇朝混亂的局麵。
那麽,劉勝啟是劉克用派人劫殺的可能性,就已經是大大的降低了。
而這天下最不想讓涼州與朝廷合作的,恐怕就是許少傑了,所以曹紀德大膽的向劉淩進言。
殺害世子劉勝啟的凶手,可能就是那雲州鎮北侯,許少傑。
聽到曹紀德的這一番勸解,劉淩也是終於冷靜了下來,之後,二人又繼續協商。
既然劉勝啟已死,那麽之前的一切構想,似乎都已經變的不再成立。
他們的涼州也該走上亂世的舞台了。
“臣,涼州刺史劉淩,參見吾皇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金鑾殿上,劉淩一身鎧甲劍履上殿,身後跟著兩員孔武有力的猛將。
此時劉淩懷抱頭盔,左手按劍,對著大殿之上的皇帝劉克用,單膝跪地高呼萬歲。
“八皇叔不必多禮,涼州此來路途遙遠,一路遠道而來八皇叔也是舟車勞頓辛苦了,來人呐,快給八皇叔看座。”
劉克用此時身著龍袍,麵容憔悴的坐在金鑾殿的龍椅之上。
怎麽可能不憔悴,劉勝啟死在了前來京都迎親的路上,緊接著劉淩就帶著數十萬的涼州鐵騎星夜兼程的向著雍州進發。
要是不擔心,那絕對是假的。
那可是數十萬精銳的涼州鐵騎,現如今這普天之下,皇朝境內能夠與這些剽悍的涼州鐵騎相抗衡的,也隻有雲州的許少傑還有交州的南宮廣了。
這些事情發生的太快,快到劉克用根本來不及反應。
快到劉克用和蠡測甚至都覺得,晉王世子劉勝啟半路遇到劫殺,會不會是劉淩為了師出有名自導自演的一出苦肉計了。
“臣,謝陛下恩典。”
劉淩也不客氣,起身謝恩之後,便轉身解劍,拄劍而坐。
原本跟在六零身後的那兩員膀大腰圓的猛將,則分別立於劉淩兩側,僅僅是站在那裏,渾身都散發著無形的威壓,令在場的文武百官無一人敢說話。
身著甲胄,劍履上殿,這已經是作為皇朝宗族親王的劉淩,都不應當享受的待遇了。
現如今,劉克用竟然還命人搬出了椅子,讓劉淩坐下,這個待遇已經說明了一切。
劉克用作為皇帝,對於自己這個掌管著涼州鐵騎的八皇叔,已經給予了足夠的尊重,至於劉淩此番來到京都是要做什麽,沒人知道。
眾人隻知道的是,如今這個坐在京都皇宮之內,金鑾寶殿正中間拄劍而坐的中年男人,此時他的身後雖然隻有兩員武將。
但是他的身後,是已經就快要到京都城門口的,數十萬的精銳涼州大軍。
這一路上路途雖然十分的遙遠,但是劉淩一刻也沒能耽擱,此刻更是已經提前率領幾千護衛,先大部隊一步來到了京都的所在。
剩餘的涼州部隊,也被分為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涼州軍精銳,被劉淩最信任的部將統領,隨後幾十裏的緊隨其後。
剩下的涼州軍的中軍部隊,則由曹紀德統帥,不緊不慢的跟在最後麵。
劉淩之所以選擇輕騎先大部隊一步來到京都,自然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第一,劉淩要用這個行為告訴劉克用,更是要告訴全天下的人,自己並不是要起兵造反攻打京都的。
這第二嘛,劉淩也是希望盡快的見到劉克用,以及自己那個還未過門的兒媳婦。
其實,劉淩原本在聽到自己最疼愛的兒子,劉勝啟的死訊的時候,幾乎陷入了近乎於癲狂的崩潰狀態。
在這種被憤怒和喪子之痛衝昏了頭腦的時候,劉淩是真的想過要舉涼州大軍揮師東進,踏平京都為自己的兒子報仇。
但是,這個時候劉勝啟的老師,也就是涼州的第一謀士曹紀德站了出來。
曹紀德不愧是最受劉淩信賴的親信謀士,二人在書房中密談了半天,竟是成功的讓劉淩放棄了起兵反叛的念頭。
首先,如今的天下,不論是朝廷還是劉克用這個皇帝本身,雖然沒有什麽實質性的話語權和足以號令天下的力量。
但是,瘦死的駱駝還是比馬大,百足之蟲雖死不僵,就算是身逢亂世,這朝廷還是有他自己的作用在的。
如果劉淩貿然因為憤怒而起兵反抗朝廷,那麽那些其餘的諸侯,就比如剛剛戰勝劉克晟,坐擁荊州和梁州的征南將軍,平南伯曹操。
還有吳州的吳州刺史,安南伯孫權,以及孫權的哥哥,征西將軍孫策等等,這些諸侯都會在第一時間起兵響應朝廷,入京起兵勤王。
縱使劉淩的涼州鐵騎再怎麽精銳,再怎麽神勇勢不可擋,也難以抵擋這眾多諸侯聯手。
更何況,還有現如今與朝廷關係十分微妙的雲州刺史,雲州鎮北侯,鎮北將軍許少傑,還有他麾下那軍力強大的雲州集團。
隻要劉淩敢起兵,那麽曹紀德相信,以許少傑和他手下智囊團的聰明才智,一定會不放過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此時的許少傑,正愁沒有一個合適的機會可以合理的處理與劉克晟的關係。
如果劉淩起兵,那麽這便是許少傑破局的一個突破口,他不僅僅可以將勾結匈奴,害死許正陽的罪名安在劉淩這個劉姓的八王爺頭上。
以此,可以更加妥善的處理與朝廷的關係。
甚至,許少傑還可以借此機會,將自己的手伸到雍州,司隸等地。
關於這一點,不管是劉淩還是劉克用,那都是萬萬不想看見的。
所以,曹紀德百般勸阻,終於還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把這利弊全部都擺在眼前,最終把處於盛怒狀態的劉淩,重新的拉回了理智的紅線之後。
當然,曹紀德之所以能夠勸的動劉淩,還有一個最最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曹紀德提出了一個假設,假設......這劉勝啟,不是劉克用殺的。
按照曹紀德的分析,朝廷皇帝劉克用現在迫切的需要涼州的支持,才能穩定住當前皇朝混亂的局麵。
那麽,劉勝啟是劉克用派人劫殺的可能性,就已經是大大的降低了。
而這天下最不想讓涼州與朝廷合作的,恐怕就是許少傑了,所以曹紀德大膽的向劉淩進言。
殺害世子劉勝啟的凶手,可能就是那雲州鎮北侯,許少傑。
聽到曹紀德的這一番勸解,劉淩也是終於冷靜了下來,之後,二人又繼續協商。
既然劉勝啟已死,那麽之前的一切構想,似乎都已經變的不再成立。
他們的涼州也該走上亂世的舞台了。
“臣,涼州刺史劉淩,參見吾皇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金鑾殿上,劉淩一身鎧甲劍履上殿,身後跟著兩員孔武有力的猛將。
此時劉淩懷抱頭盔,左手按劍,對著大殿之上的皇帝劉克用,單膝跪地高呼萬歲。
“八皇叔不必多禮,涼州此來路途遙遠,一路遠道而來八皇叔也是舟車勞頓辛苦了,來人呐,快給八皇叔看座。”
劉克用此時身著龍袍,麵容憔悴的坐在金鑾殿的龍椅之上。
怎麽可能不憔悴,劉勝啟死在了前來京都迎親的路上,緊接著劉淩就帶著數十萬的涼州鐵騎星夜兼程的向著雍州進發。
要是不擔心,那絕對是假的。
那可是數十萬精銳的涼州鐵騎,現如今這普天之下,皇朝境內能夠與這些剽悍的涼州鐵騎相抗衡的,也隻有雲州的許少傑還有交州的南宮廣了。
這些事情發生的太快,快到劉克用根本來不及反應。
快到劉克用和蠡測甚至都覺得,晉王世子劉勝啟半路遇到劫殺,會不會是劉淩為了師出有名自導自演的一出苦肉計了。
“臣,謝陛下恩典。”
劉淩也不客氣,起身謝恩之後,便轉身解劍,拄劍而坐。
原本跟在六零身後的那兩員膀大腰圓的猛將,則分別立於劉淩兩側,僅僅是站在那裏,渾身都散發著無形的威壓,令在場的文武百官無一人敢說話。
身著甲胄,劍履上殿,這已經是作為皇朝宗族親王的劉淩,都不應當享受的待遇了。
現如今,劉克用竟然還命人搬出了椅子,讓劉淩坐下,這個待遇已經說明了一切。
劉克用作為皇帝,對於自己這個掌管著涼州鐵騎的八皇叔,已經給予了足夠的尊重,至於劉淩此番來到京都是要做什麽,沒人知道。
眾人隻知道的是,如今這個坐在京都皇宮之內,金鑾寶殿正中間拄劍而坐的中年男人,此時他的身後雖然隻有兩員武將。
但是他的身後,是已經就快要到京都城門口的,數十萬的精銳涼州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