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突生變故,非打不可
封地擁兵八十萬,皇帝逼我交兵權 作者:碼字農民黃三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嘩!
聽著韓國公陳慶之看似漫不經心的一番話,偌大的叛軍大營中軍大帳內頓時一片嘩然,分列大新攝政王陳龍象兩側的叛軍將領,短暫的愕然過後,俱是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神情,暗暗長籲了一口氣。
是啊!
這無論是複辟前朝的攝政王陳龍象,還是晉王殿下陳龍象,他終歸都是當今聖上、大唐開國皇帝陳懷安一母同胞的兄弟,有著血濃於水、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親情;
兄弟之間有些矛盾那是在正常不過的了,解開誤會和隔閡不就好了嗎,還是好兄弟啊!
這一刻,在場的叛軍將領們,似乎都已經被韓國公陳慶之的這番話給說心動了。
事實上,這些叛軍將領的骨子裏麵,是根本不願意和朝廷大軍刀兵相見,更不願意複辟什麽狗屁前朝大新;
不過是迫於晉王陳龍象的淫威,而不得不硬著頭皮將造反這條路走下去而已。
如今,若是晉王殿下能向皇上低個頭、認個錯,大家夥在高句麗半島被迫起兵造反這件事,說不定就能翻個篇過去了;
哪怕事後被皇上下旨解甲歸田,也好過客死異鄉還牽連中原地區的九族啊!
平心而論,這些由基層的百戶、千戶破格提拔起來的叛軍將領,內心深處對於晉王造反,複辟前朝這事兒,是完全不看好的;
其一,這晉王陳龍象不過是個弱冠之年都不到的半大小子,除了一身四象不敵的勇武之力外,要謀略沒謀略,要手腕沒手腕,更是沒什麽城府,這樣的人這輩子充其量就是個為王朝開疆拓土的大將軍,難成帝王之氣;
其二,區區高句麗半島這一隅之地,不管是人口、物資、還是戰略縱深,都不可能與強大的大唐王朝所抗衡,即便是在中原地區有內應暗中資助,被強大的朝廷大軍剿滅也隻是時間問題;
更何況,現在叛軍在中原地區的內應,都已經被昭武帝陳懷安連根拔起了,以叛軍目前囤積在高句麗半島的物資,無需三個月大軍就得斷糧;
到時候將士們連肚子都吃不飽,朝廷前來平叛的大軍都不用武力攻城,困都能將高句麗半島的叛軍困死。
所以,在明知造反複辟就是死路一條的情況下,現在韓國公陳慶之又給這些叛軍將領帶來了,有一線生機的可能和希望;
一時間,眾叛軍將領紛紛將目光投向主位之上的攝政王陳龍象,焦急的等待著攝政王最終的抉擇;
瞧他們那副著急的模樣,都恨不得站出來替攝政王做決定,當即上書奏表皇上認錯投降了。
這些個叛軍將領的表情變化,都被端坐大帳之中、手上還捧著那杯熱茶細品的韓國公陳慶之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最後,陳慶之眼角的餘光,還是又重新落回了大帳主位之上的大新攝政王陳龍象的身上。
主位之上,年輕的大新攝政王陳龍象臉上的表情陰沉不定,複雜至極;
從他的表情變化就不難看出來,韓國公陳慶之的這一番話,確實是影響到了陳龍象的思想和判斷;
歸根結底,陳龍象不過是個不到弱冠之年的半大孩子,人生的經曆和閱曆已經注定了他不成熟的心智;
他這十幾年的人生中,有超過十年的時間是在龍虎山修行練心,自龍虎山歸來之後,又正好趕上大哥陳懷安舉兵靖難,他依舊是被“圈養”在晉王封地龍城的王府之中;
即便是後來在陳懷安的安排之下,讓他主政晉王封地龍城,那也是有黑袍和尚東方孝、白袍儒將陳慶之這樣的文武全才從中輔佐,回到王府之中還有母後徐若雲主持大局;
哪怕是大唐立國之後東征高句麗,身為大軍先鋒將軍的陳龍象,依舊是在定國公戚繼光的指揮下為大軍衝鋒陷陣;
說到底,陳龍象的前半生都是生活在各種“庇護”之下,鮮有自己獨當一麵的曆練機會;
就這麽一個“叛逆小子”的造反複辟,動靜鬧得再大,又能大到哪兒去?
此時,距離陳龍象在高句麗半島高舉複辟造反大旗,已是一月有餘。
經過這一個月執掌三軍的曆練,即便是有前朝妖後蘇婉兒暗中協助,陳龍象依然感到力不從心,心力憔瘁至極。
所以,當韓國公陳慶之單槍匹馬而來,上來就給他打感情牌的時候,陳龍象的心思真的就有些動搖了。
他在思考,在權衡。
倘若,真如韓國公陳慶之所說的那樣,隻要自己投降認錯,大哥陳懷安就能對自己不計前嫌,和好如初的話;
自己,是不是該順坡下驢,結束這一場親王造反的鬧劇?
“報——”
“啟稟攝政王,王城後宮急報!”
就在主位上的陳龍象猶豫不決之時,一名披甲帶刀的傳令兵卻是突然急匆匆的闖入中軍大帳之內;
看了看端坐大帳中的韓國公陳慶之之後,傳令兵最終還是沒有當著眾人的麵向攝政王陳龍象稟報,而是直接來到他的身邊,湊到他的耳邊壓低聲音匯報著什麽。
嗯?
聽著傳令兵的稟報,陳龍象先是眉毛一挑,繼而眉頭越皺越深。
騰!
下一刻,主位之上的陳龍象突然站了起來,大步流星的就要往大帳外走去。
走了幾步之後,陳龍象又猛地回過神來,目光落到了依舊是淡定從容的韓國公陳慶之的身上。
沉思片刻,陳龍象大手一揮,道:“韓國公,雖說這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但本王現在有緊急要務;”
“所以,也隻能委屈韓國公了!”
說著,陳龍象厲聲道:“來人啊,給本王把韓國公收押,未得本王的詔令,任何人不得擅自接觸,違令者,軍法從事!”
“末將得令!”
很快,一隊全副武裝的叛變士兵自大帳外襲來,不由分說的就將韓國公陳清子用繩子五花大綁,隨後押解著離開中軍大帳。
直到親眼看著麾下的親兵衛隊,將韓國公陳慶之收押,大新攝政王陳龍象的臉色才恢複如初。
隨即,再一次下達將令:“眾將聽令——”
“末將在!”
“傳令下去,大軍全部進入戒備狀態,以嚴防大唐叛軍的水師艦隊登陸南浦港,從此刻起,未得本王的將令,任何人不得擅自離營,違令者,軍法從事!”
“末將得令!”
接連下達了幾道將令之後,陳龍象這才匆忙離去,隻留下一眾叛軍將領在中軍大帳內麵麵相覷,不知所措。
心道,這剛剛不是還聊得好好的嗎,兄弟之間要解除誤會,化幹戈為玉帛;
怎麽,突然之間就翻臉了呢?
如此來說,這仗非打不可了?
聽著韓國公陳慶之看似漫不經心的一番話,偌大的叛軍大營中軍大帳內頓時一片嘩然,分列大新攝政王陳龍象兩側的叛軍將領,短暫的愕然過後,俱是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神情,暗暗長籲了一口氣。
是啊!
這無論是複辟前朝的攝政王陳龍象,還是晉王殿下陳龍象,他終歸都是當今聖上、大唐開國皇帝陳懷安一母同胞的兄弟,有著血濃於水、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親情;
兄弟之間有些矛盾那是在正常不過的了,解開誤會和隔閡不就好了嗎,還是好兄弟啊!
這一刻,在場的叛軍將領們,似乎都已經被韓國公陳慶之的這番話給說心動了。
事實上,這些叛軍將領的骨子裏麵,是根本不願意和朝廷大軍刀兵相見,更不願意複辟什麽狗屁前朝大新;
不過是迫於晉王陳龍象的淫威,而不得不硬著頭皮將造反這條路走下去而已。
如今,若是晉王殿下能向皇上低個頭、認個錯,大家夥在高句麗半島被迫起兵造反這件事,說不定就能翻個篇過去了;
哪怕事後被皇上下旨解甲歸田,也好過客死異鄉還牽連中原地區的九族啊!
平心而論,這些由基層的百戶、千戶破格提拔起來的叛軍將領,內心深處對於晉王造反,複辟前朝這事兒,是完全不看好的;
其一,這晉王陳龍象不過是個弱冠之年都不到的半大小子,除了一身四象不敵的勇武之力外,要謀略沒謀略,要手腕沒手腕,更是沒什麽城府,這樣的人這輩子充其量就是個為王朝開疆拓土的大將軍,難成帝王之氣;
其二,區區高句麗半島這一隅之地,不管是人口、物資、還是戰略縱深,都不可能與強大的大唐王朝所抗衡,即便是在中原地區有內應暗中資助,被強大的朝廷大軍剿滅也隻是時間問題;
更何況,現在叛軍在中原地區的內應,都已經被昭武帝陳懷安連根拔起了,以叛軍目前囤積在高句麗半島的物資,無需三個月大軍就得斷糧;
到時候將士們連肚子都吃不飽,朝廷前來平叛的大軍都不用武力攻城,困都能將高句麗半島的叛軍困死。
所以,在明知造反複辟就是死路一條的情況下,現在韓國公陳慶之又給這些叛軍將領帶來了,有一線生機的可能和希望;
一時間,眾叛軍將領紛紛將目光投向主位之上的攝政王陳龍象,焦急的等待著攝政王最終的抉擇;
瞧他們那副著急的模樣,都恨不得站出來替攝政王做決定,當即上書奏表皇上認錯投降了。
這些個叛軍將領的表情變化,都被端坐大帳之中、手上還捧著那杯熱茶細品的韓國公陳慶之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最後,陳慶之眼角的餘光,還是又重新落回了大帳主位之上的大新攝政王陳龍象的身上。
主位之上,年輕的大新攝政王陳龍象臉上的表情陰沉不定,複雜至極;
從他的表情變化就不難看出來,韓國公陳慶之的這一番話,確實是影響到了陳龍象的思想和判斷;
歸根結底,陳龍象不過是個不到弱冠之年的半大孩子,人生的經曆和閱曆已經注定了他不成熟的心智;
他這十幾年的人生中,有超過十年的時間是在龍虎山修行練心,自龍虎山歸來之後,又正好趕上大哥陳懷安舉兵靖難,他依舊是被“圈養”在晉王封地龍城的王府之中;
即便是後來在陳懷安的安排之下,讓他主政晉王封地龍城,那也是有黑袍和尚東方孝、白袍儒將陳慶之這樣的文武全才從中輔佐,回到王府之中還有母後徐若雲主持大局;
哪怕是大唐立國之後東征高句麗,身為大軍先鋒將軍的陳龍象,依舊是在定國公戚繼光的指揮下為大軍衝鋒陷陣;
說到底,陳龍象的前半生都是生活在各種“庇護”之下,鮮有自己獨當一麵的曆練機會;
就這麽一個“叛逆小子”的造反複辟,動靜鬧得再大,又能大到哪兒去?
此時,距離陳龍象在高句麗半島高舉複辟造反大旗,已是一月有餘。
經過這一個月執掌三軍的曆練,即便是有前朝妖後蘇婉兒暗中協助,陳龍象依然感到力不從心,心力憔瘁至極。
所以,當韓國公陳慶之單槍匹馬而來,上來就給他打感情牌的時候,陳龍象的心思真的就有些動搖了。
他在思考,在權衡。
倘若,真如韓國公陳慶之所說的那樣,隻要自己投降認錯,大哥陳懷安就能對自己不計前嫌,和好如初的話;
自己,是不是該順坡下驢,結束這一場親王造反的鬧劇?
“報——”
“啟稟攝政王,王城後宮急報!”
就在主位上的陳龍象猶豫不決之時,一名披甲帶刀的傳令兵卻是突然急匆匆的闖入中軍大帳之內;
看了看端坐大帳中的韓國公陳慶之之後,傳令兵最終還是沒有當著眾人的麵向攝政王陳龍象稟報,而是直接來到他的身邊,湊到他的耳邊壓低聲音匯報著什麽。
嗯?
聽著傳令兵的稟報,陳龍象先是眉毛一挑,繼而眉頭越皺越深。
騰!
下一刻,主位之上的陳龍象突然站了起來,大步流星的就要往大帳外走去。
走了幾步之後,陳龍象又猛地回過神來,目光落到了依舊是淡定從容的韓國公陳慶之的身上。
沉思片刻,陳龍象大手一揮,道:“韓國公,雖說這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但本王現在有緊急要務;”
“所以,也隻能委屈韓國公了!”
說著,陳龍象厲聲道:“來人啊,給本王把韓國公收押,未得本王的詔令,任何人不得擅自接觸,違令者,軍法從事!”
“末將得令!”
很快,一隊全副武裝的叛變士兵自大帳外襲來,不由分說的就將韓國公陳清子用繩子五花大綁,隨後押解著離開中軍大帳。
直到親眼看著麾下的親兵衛隊,將韓國公陳慶之收押,大新攝政王陳龍象的臉色才恢複如初。
隨即,再一次下達將令:“眾將聽令——”
“末將在!”
“傳令下去,大軍全部進入戒備狀態,以嚴防大唐叛軍的水師艦隊登陸南浦港,從此刻起,未得本王的將令,任何人不得擅自離營,違令者,軍法從事!”
“末將得令!”
接連下達了幾道將令之後,陳龍象這才匆忙離去,隻留下一眾叛軍將領在中軍大帳內麵麵相覷,不知所措。
心道,這剛剛不是還聊得好好的嗎,兄弟之間要解除誤會,化幹戈為玉帛;
怎麽,突然之間就翻臉了呢?
如此來說,這仗非打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