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兩王稱帝,南越南詔
封地擁兵八十萬,皇帝逼我交兵權 作者:碼字農民黃三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能讓廣信王世子李世玉,率王府首席謀臣唐波及一眾家臣,迫不及待的上演這一出黃袍加身的好戲,懇請李宗民另立國號,登基繼位。
一來,是因為大新二世暴君駕崩,幼帝繼位,江山不穩;
二來,則是因為晉王世子陳懷安起兵造反在前,讓同為異姓王世子的李世玉決心效仿。
相比起廣信王世子的身份,他更想嚐試一下坐到太子之位上是何感受?
而對於以謀臣唐波為首,一眾王府家臣來說,又何嚐不想趁此天下大亂之時,豁出去拚一把,做那封妻蔭子的從龍之臣呢?
縱觀曆史,每逢王朝內亂更迭之際,總是有那麽一批人,前赴後繼的為了登上大位,不惜壓上身家性命去搏上一把。
都怪“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的誘惑太大啊!
事已至此,本就有稱帝之心的廣信王李宗民,假意的表演了一番三辭三讓之後,便順勢接受了一眾家臣謀士的好意。
“誒——”
隻見李宗民一聲哀歎,指著書房內的眾人說道:“世玉,唐波,還有你們這些家夥——可是害苦本王了啊!”
“不過——”
李宗民話鋒一轉,態度也隨之轉變,道:“眼下,晉王世子陳懷安舉兵謀反,弑帝殺君,大新江山顛覆在即。”
“自古以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王身為廣信王,身上肩負要讓著兩粵之地,數百萬百姓安居樂業的重任!”
“值此天下大亂之時,本王有理由,也必須站出來,為兩粵之地的百姓免遭刀兵之禍,而傾盡全力!”
說到這兒,李宗民刻意停頓了一下。
下一刻,語氣陡然淩厲起來:“本王決定,順應天道名義,於今日起,在廣信王府登基稱帝,國號南越!”
“朕的第一道旨意——”
“冊封世子李世玉為南越國太子,唐波為南越國當朝宰相,其餘眾人,統管六部!”
“臣,謝主隆恩!”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時間,王府書房內跪倒一片,高呼萬歲之聲四起。
見狀,李宗民亦是一臉的春風得意,躊躇滿誌。
該說不說,這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呼聲,比起千歲,千歲,千千歲來說,悅耳動聽了何止十倍?
李宗民繼續道:“眾愛卿,朕的第二道旨意:太子,宰相——”
“兒臣(微臣)在!”
“朕命你二人親率王府親兵,誅殺兩粵之地的前朝舊臣,同時向各地張貼聖旨,將朕登基稱帝一事,昭告天下!”
“兒臣(微臣)領命!”
李宗民又道:“朕的第三道旨意,南越國即刻起施以閉關鎖國之國策,待到天下大定之後再行改變。”
“退朝!”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片刻之後,退出王府書房的眾人,皆是滿臉春風。
世子李世玉和謀臣唐波對視一眼,會心一笑。
李世玉更是收緊了藏於袖口內的那把匕首,放聲大笑著離開了王府。
原來,今日前來上演黃袍加身戲碼的眾人,從一開始就做了兩手準備。
廣信王李宗民順應民意登基稱帝最好。
如若他不願意,那今日黃袍加身之人,就是世子李世玉!
果然,最是無情帝王家!
......
平西王府。
大新王朝唯二,在二世暴君趙乾治下,還留有兵權的八大異姓王之一的平西王沐容複的府邸。
平西王沐容複看著案桌之上,由南越國傳回來的“登基詔書”陷入了沉默之中。
大新建安元年(靈武元年)十一月初五,廣信王李宗民於封地羊城,順應天道民意登基稱帝,國號南越的字樣,在洋洋灑灑數百字的登基詔書上,顯得格外刺眼。
沒錯,值此大新朝廷內亂之際,廣信王李宗民冒天下之大不韙,於封地羊城登基稱帝的消息,已經在大新王朝境內傳開。
其中,坐擁雲貴兩地,手握十五萬藤甲猛士的大新平西王沐容複,成為了大新王朝之中,最先接到廣信王李宗民稱帝登基消息的朝廷藩王。
此消息一經散播,平西王屬地滿座皆驚。
尤其是王府一眾謀臣,在得知廣信王李宗民稱帝的消息之後,更是群情激奮,義憤填膺,紛紛斥責廣信王何德何能,竟敢於屬地黃袍加身,稱孤道寡?
對此,同為大新王朝八大異姓王之一的平西王沐容複,那可是頗有微詞。
即便這天下江山在怎麽更迭,那也輪不到他牆頭草廣信王李宗民跳出來稱孤道寡,一個百越之地,教化未開的愚民,也敢以朕自居?
於是乎,平西王沐容複決議效仿,脫離大新王朝統治,於屬地雲貴稱帝,國號南詔!
王府議事殿內,沐容複召集手下謀臣武將議事,宣布其登基繼位,另立國號的決定。
沐容複道:“眾愛卿,朕決議於今日登基繼位,國號南詔!”
刷!
此話一出,一眾王府謀臣俱是如遭雷擊,麵麵相覷,遲遲未能做出反應。
議事殿內,原本以為自己登基稱帝的決策,能得到手下謀臣擁護的平西王沐容複,倒是顯得有幾分詫異。
難不成,這王府的謀臣智士,都不想成為那從龍之臣,封侯拜將之輩?
事實上,平西王府的一眾謀臣們,要遠比廣信王府的謀臣們考慮得多。
或許,這也和平西王沐容複繼位二十餘年,都未曾誕下一子有關。
見麾下的謀士們一言不發,平西王沐容複當即怒道:“怎麽,眾愛卿對於此事可有異議?”
“那廣信王李宗民,都已經在其封地稱帝登基,本王又為何不能恢複南詔國之國製?”
頓了頓,沐容複繼續道:“當年,先帝迫於大新真武皇帝趙莽之威,為避免南詔百萬百姓免遭刀兵屠戮,這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向趙莽俯首稱臣。”
“而今,晉王世子於龍城起兵靖難,暴君趙乾駕崩,趙氏江山顛覆在即,朕為何不能趁此時機,脫離大新朝廷之統治,恢複南詔國的禮法呢?”
“眾愛卿,你們說是不是這個理?”
一來,是因為大新二世暴君駕崩,幼帝繼位,江山不穩;
二來,則是因為晉王世子陳懷安起兵造反在前,讓同為異姓王世子的李世玉決心效仿。
相比起廣信王世子的身份,他更想嚐試一下坐到太子之位上是何感受?
而對於以謀臣唐波為首,一眾王府家臣來說,又何嚐不想趁此天下大亂之時,豁出去拚一把,做那封妻蔭子的從龍之臣呢?
縱觀曆史,每逢王朝內亂更迭之際,總是有那麽一批人,前赴後繼的為了登上大位,不惜壓上身家性命去搏上一把。
都怪“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的誘惑太大啊!
事已至此,本就有稱帝之心的廣信王李宗民,假意的表演了一番三辭三讓之後,便順勢接受了一眾家臣謀士的好意。
“誒——”
隻見李宗民一聲哀歎,指著書房內的眾人說道:“世玉,唐波,還有你們這些家夥——可是害苦本王了啊!”
“不過——”
李宗民話鋒一轉,態度也隨之轉變,道:“眼下,晉王世子陳懷安舉兵謀反,弑帝殺君,大新江山顛覆在即。”
“自古以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王身為廣信王,身上肩負要讓著兩粵之地,數百萬百姓安居樂業的重任!”
“值此天下大亂之時,本王有理由,也必須站出來,為兩粵之地的百姓免遭刀兵之禍,而傾盡全力!”
說到這兒,李宗民刻意停頓了一下。
下一刻,語氣陡然淩厲起來:“本王決定,順應天道名義,於今日起,在廣信王府登基稱帝,國號南越!”
“朕的第一道旨意——”
“冊封世子李世玉為南越國太子,唐波為南越國當朝宰相,其餘眾人,統管六部!”
“臣,謝主隆恩!”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時間,王府書房內跪倒一片,高呼萬歲之聲四起。
見狀,李宗民亦是一臉的春風得意,躊躇滿誌。
該說不說,這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呼聲,比起千歲,千歲,千千歲來說,悅耳動聽了何止十倍?
李宗民繼續道:“眾愛卿,朕的第二道旨意:太子,宰相——”
“兒臣(微臣)在!”
“朕命你二人親率王府親兵,誅殺兩粵之地的前朝舊臣,同時向各地張貼聖旨,將朕登基稱帝一事,昭告天下!”
“兒臣(微臣)領命!”
李宗民又道:“朕的第三道旨意,南越國即刻起施以閉關鎖國之國策,待到天下大定之後再行改變。”
“退朝!”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片刻之後,退出王府書房的眾人,皆是滿臉春風。
世子李世玉和謀臣唐波對視一眼,會心一笑。
李世玉更是收緊了藏於袖口內的那把匕首,放聲大笑著離開了王府。
原來,今日前來上演黃袍加身戲碼的眾人,從一開始就做了兩手準備。
廣信王李宗民順應民意登基稱帝最好。
如若他不願意,那今日黃袍加身之人,就是世子李世玉!
果然,最是無情帝王家!
......
平西王府。
大新王朝唯二,在二世暴君趙乾治下,還留有兵權的八大異姓王之一的平西王沐容複的府邸。
平西王沐容複看著案桌之上,由南越國傳回來的“登基詔書”陷入了沉默之中。
大新建安元年(靈武元年)十一月初五,廣信王李宗民於封地羊城,順應天道民意登基稱帝,國號南越的字樣,在洋洋灑灑數百字的登基詔書上,顯得格外刺眼。
沒錯,值此大新朝廷內亂之際,廣信王李宗民冒天下之大不韙,於封地羊城登基稱帝的消息,已經在大新王朝境內傳開。
其中,坐擁雲貴兩地,手握十五萬藤甲猛士的大新平西王沐容複,成為了大新王朝之中,最先接到廣信王李宗民稱帝登基消息的朝廷藩王。
此消息一經散播,平西王屬地滿座皆驚。
尤其是王府一眾謀臣,在得知廣信王李宗民稱帝的消息之後,更是群情激奮,義憤填膺,紛紛斥責廣信王何德何能,竟敢於屬地黃袍加身,稱孤道寡?
對此,同為大新王朝八大異姓王之一的平西王沐容複,那可是頗有微詞。
即便這天下江山在怎麽更迭,那也輪不到他牆頭草廣信王李宗民跳出來稱孤道寡,一個百越之地,教化未開的愚民,也敢以朕自居?
於是乎,平西王沐容複決議效仿,脫離大新王朝統治,於屬地雲貴稱帝,國號南詔!
王府議事殿內,沐容複召集手下謀臣武將議事,宣布其登基繼位,另立國號的決定。
沐容複道:“眾愛卿,朕決議於今日登基繼位,國號南詔!”
刷!
此話一出,一眾王府謀臣俱是如遭雷擊,麵麵相覷,遲遲未能做出反應。
議事殿內,原本以為自己登基稱帝的決策,能得到手下謀臣擁護的平西王沐容複,倒是顯得有幾分詫異。
難不成,這王府的謀臣智士,都不想成為那從龍之臣,封侯拜將之輩?
事實上,平西王府的一眾謀臣們,要遠比廣信王府的謀臣們考慮得多。
或許,這也和平西王沐容複繼位二十餘年,都未曾誕下一子有關。
見麾下的謀士們一言不發,平西王沐容複當即怒道:“怎麽,眾愛卿對於此事可有異議?”
“那廣信王李宗民,都已經在其封地稱帝登基,本王又為何不能恢複南詔國之國製?”
頓了頓,沐容複繼續道:“當年,先帝迫於大新真武皇帝趙莽之威,為避免南詔百萬百姓免遭刀兵屠戮,這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向趙莽俯首稱臣。”
“而今,晉王世子於龍城起兵靖難,暴君趙乾駕崩,趙氏江山顛覆在即,朕為何不能趁此時機,脫離大新朝廷之統治,恢複南詔國的禮法呢?”
“眾愛卿,你們說是不是這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