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了路朝歌的涼州各級官員登上馬車開始緩緩向長安城方向走去,這次大軍沒有直接回營,而是要到長安城下接受劉宇森的檢閱,這些都是獻俘大典的其中一環,主要是想皇帝陛下展示軍隊的威望,若是有他國使者在此處,也是向外國使節宣揚軍威的好機會。
路朝歌就覺得這件事很多餘,展示軍威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知道軍隊的戰績,就涼州軍的戰績而言,已經不需要向別人展示什麽了,從成軍到如今,還沒有打過敗仗,這難道不是對涼州軍軍威最好的宣揚嗎?
不過既然已經要扶持劉宇森登基,那這些流程該走還是要走的,路朝歌雖然不喜歡,不過他也不是不能接受,反正就是一走一過的事,不過他好像想錯了,獻俘大典從來都不是一走一過就能結束的。
大軍靠近長安城十裏,李朝宗叫來了路朝歌。
“我帶所有人先回長安城。”李朝宗說道:“你在後麵慢點走,我留下一名禮部官員跟著你,他會告訴你整個流程,你按照禮部官員說的做就可以了。”
“不就是從長安城前麵走過去就行了嗎?”路朝歌一臉疑惑的說道:“這點事還要禮部官員幹什麽?”
“你那是校閱三軍。”李朝宗笑著說道:“你就按照禮部官員說的流程走就行了,其他的你別管。”
“我要回家。”路朝歌道:“早知道這麽麻煩,我就直接把那些人都宰了,這死冷寒天的我遭這罪?”
“堅持一下。”路朝歌拍了拍路朝歌的胳膊,道:“一兩個時辰的事。”
“行,我盡量堅持。”路朝歌點了點頭,道:“盡量快點吧!”
李朝宗又交代了路朝歌一番,然後帶著各級官員向著長安城疾馳而去,李朝宗給路朝歌留下的禮部官員名叫範正德,原是禦史台禦史中丞,他也是當初被策反的官員之一,從昌州回到長安之後,就被李朝宗任命為禮部左侍郎,其實就是為了將來接秋玉書的班,畢竟秋玉書的年紀可是不小了。
範正德也是第一次參加獻俘大典,不過他對這個流程可是熟記於心,畢竟當路朝歌的捷報傳回來的時候,他就開始準備這些東西了。
“範大人,好久不見。”路朝歌對範正德有印象,當初還是他親自從昌州城刑部大牢給接出來的。
“少將軍。”騎在馬上的範正德行禮道:“托您的福,我這可是第一次參加獻俘大典,有下一次此生足矣。”
“你看你這話說的。”路朝歌笑著說道:“以後這種事多著呢!”
“知道什麽叫天朝之外不可稱皇嗎?”路朝歌看著範正德問道。
“這個我還真是不知道,還請少將軍明示。”範正德想了想說道。
“未來的涼州就是天朝。”路朝歌指了指天,說道:“在涼州之外的地方,沒有人可以稱為皇帝,他們最多隻能是王,誰敢稱帝我就揍誰。”
“霸氣。”範正德大笑著說道:“這才應該是一個大國應該有的霸氣。”
“老範,都說禦史台的人一個個都不苟言笑的,你這也不像啊!”路朝歌笑著說道。
“大楚的禦史台早就名存實亡了。”範正德道:“官官相護,不是這家的子弟就是那家的門生,你參這個不行參那個不合適的,我們那時候就是個擺設。”
“也是難為你們了。”路朝歌道:“你到長安這段時間,覺得涼州官場如何?”
“總體上還是好的。”範正德說道:“有小貪但無大腐,不過這個小貪還是要遏製的,小貪不懲就會變成大腐。”
“嗯!”路朝歌點了點頭,道:“這種事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可避免的,你是如何知道涼州有小貪的?”
“從大都督那裏知道的。”範正德說道:“錦衣衛還真不是吃幹飯的。”
“還行,也不算是養了一群廢物。”路朝歌笑著說道:“你們現在的俸祿是按照曾經朝廷製定的發放的,還是按照涼州製定的規格發放的?”
“現在是按照涼州規格發放。”範正德說道。
“夠養家糊口嗎?”路朝歌問道。
“不夠。”範正德說道:“您也知道,我範家也是大家族,我一人的俸祿肯定是養活不了全家的。”
“應該有產業吧?”路朝歌問道。
“有,要不一大家子人怎麽養活。”範正德笑著說道:“我家族子弟現在已經沒有在官場的了,響應號召嘛!”
“不委屈?”路朝歌打趣道。
“委屈還是有的。”範正德說道:“不過大家都一樣,也就沒有什麽可委屈的了,況且隻是收回了我們的耕地,其他的東西也留給我們了,養活一家也不是問題,現在想想銀子確實是個好東西,但是在一想有銀子沒命花,銀子好像也就沒有那麽重要了。”
“你好像是活通透了。”路朝歌笑著說道。
“隻不過是來了涼州之後,沉下心想了挺多東西。”範正德說道:“以前在禦史台是能混一天是一天,可是到了涼州之後就不行了,那一天到晚忙的不可開交的,這還是小事,當官你不忙那就是懶政怠政,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百姓。”
“哦?”路朝歌來了興致,笑著說道:“詳細說說。”
“以前當官的時候,但凡是街上的百姓看見了,那就跟躲瘟神一樣,看見就躲。”範正德說道:“現在不一樣了,百姓看見官員還能上前打招呼,還能跟你聊幾句,聊的有用的東西雖然不多,但是從這些話裏話外還是能感受到百姓對咱涼州的支持的,有百姓的支持,這個天下何愁不定。”
“老範,喜歡這樣的百姓嗎?”路朝歌問道。
“喜歡。”範正德笑著說道:“雖然累了點,但是有成就感,那種感覺好多年都沒有了。”
“我也喜歡。”路朝歌笑著說道:“我為什麽如此拚命,往小了說是想讓我大哥登基稱帝,往大了說,我想讓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能夠讓他們真的吃得飽穿得暖,孩子們能高高興興的去上學,不用學太多東西,識字懂理就好,成年人想讀書的讀書,不喜歡讀書的從軍,也不想從軍的可以種地經商,反正隻要你努力,就能有吃有喝。”
“若是此生能見到如此盛世,死而無憾。”範正德感歎道。
“努力吧!”路朝歌笑著說道:“隻要所有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的盛世你一定能夠看見。”
兩人說話的功夫,就已經快到長安城下了,範正德一看知道不能再聊了,趕緊開始跟路朝歌說獻俘大典的流程,好在是路朝歌的記憶力比好,說了一遍他就記住了。
而此時的李朝宗已經帶著文武群臣回到了長安內城,帶著一眾文武大臣登上城牆,來到劉宇森麵前。
“啟稟太子殿下,大軍已到長安城外五裏位置。”李朝宗躬身行禮道:“還請殿下示下。”
“免禮。”劉宇森抬了抬手,道:“告訴大將軍,開始吧!讓外國使節看看我大楚戰兵的風采。”
說完,劉宇森就帶著一眾人又下了宮城的城牆,畢竟還有一套很繁瑣的流程要走呢!
劉宇森現在已經認命了,他本來還有一些想反抗的心思的,可是當路朝歌連破高麗三國和草原之後,他的那點心思也就淡了,現在他就想安安靜靜的當個傀儡,一旦時機成熟,就趕緊將皇位禪讓給李朝宗,隻要自己老老實實的待著,估計最後也能有個好結局。
現在還在大楚的外國使節其實並不多,除了西域諸國就是南疆的那些小國,遠遠沒有達到大楚鼎盛時期的規模,不過有這些人在就已經不錯了。
隨著劉宇森一聲開始,禮部官員趕緊派人前去通知路朝歌,在將消息告訴了路朝歌之後,那名禮部官員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露布,然後一路又跑回長安城。
露布是路朝歌在鎮疆城的時候寫的,不過那時個北疆之戰已經結束了一段時間了,畢竟他那麽重的傷,能下地寫字已經是戰後將近二十天的事了。
獻俘大典其實從前幾天就已經開始準備了,畢竟這是一場盛大的典禮,無論如何也是本能馬虎的,先是由兵部尚書浦興賢將露布(捷報檄文)奏報劉宇森,再由禮部出告示通知文武百官身著朝服並邀請坊(城內)廂(近城)裏(鄉裏)的裏正或是德高望重鄉紳,老人等來參加慶賀典禮。
在大典開始的前一天,宮廷內官在午門樓前楹正中設禦座,大典當日的清晨,由禁軍在宮門前的禦道東西兩側設儀仗,東西而立。宮廷內負責禮樂的教坊司在儀仗之南也按東西兩側陳設大樂,北向而立。禮部官員在宮門前設兩名讚禮官員,東西相向而立。設承製官一員於宮門前的東側,麵西而立。在承製官員稍南另設宣製官一員,麵西而立。
文武百官及諸蕃國使者,客人等,侍立位於宮門樓前禦道之南,按文東武西排班。宮門前禦道東側設擺放露布(捷報檄文)的大案,並設宣展官一員,展示官二員。刑部獻俘官位於宮門前禦道東側稍南的位置,麵西而立。獻俘將校則位於午門前禦道西側稍南的位置,麵北而立,大典還在禦道之南稍東的位置上設有專門進獻露布的官員。
其實刑部的人在這裏完全是多餘,不過流程這麽規定,那就按照流程來便是了,沒必要在這點事上糾結。
當那名去通知路朝歌的官員捧著露布(捷報檄文)出現在長安城街頭的時候,這場大典也就算是正式開始了。
引禮官引導文武百官東西序立,並引導進獻露布官員手捧捷報放置於大案之上,退回就位。
這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路朝歌領著數百親兵,押送著被俘的草原將軍、千戶、百戶等人來到宮門前,根據範正德的交代,他帶著人在西邊武官班次後麵站好,當路朝歌帶著一眾人站好之後,城內的鍾聲大響,大明太子劉宇森身穿常服駕禦承天門,當禦駕來到承天門,剛剛還響徹整個長安城的鍾聲也停止了。
禮部官員來到禦駕之前,跪拜奏請劉宇森乘上肩與,劉宇森乘上肩與,此時禮樂奏響,肩與開始緩緩而行,禮樂聲響起,在禮樂之中,肩與緩緩來到了宮城外的午門,肩與緩緩登上城門樓,當肩與登上城門樓,劉宇森坐於午門正中的位置,這個時候,禮樂聲再一次停止。
這個時候,獻俘大典的第一步才算是結束,接下來的流程更是冗長,反正這都是路朝歌不喜歡的,不過不喜歡他也得挺著,畢竟他是獻俘官,而且他大哥都在那杵著,他不喜歡也得挺著。
路朝歌就覺得這件事很多餘,展示軍威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知道軍隊的戰績,就涼州軍的戰績而言,已經不需要向別人展示什麽了,從成軍到如今,還沒有打過敗仗,這難道不是對涼州軍軍威最好的宣揚嗎?
不過既然已經要扶持劉宇森登基,那這些流程該走還是要走的,路朝歌雖然不喜歡,不過他也不是不能接受,反正就是一走一過的事,不過他好像想錯了,獻俘大典從來都不是一走一過就能結束的。
大軍靠近長安城十裏,李朝宗叫來了路朝歌。
“我帶所有人先回長安城。”李朝宗說道:“你在後麵慢點走,我留下一名禮部官員跟著你,他會告訴你整個流程,你按照禮部官員說的做就可以了。”
“不就是從長安城前麵走過去就行了嗎?”路朝歌一臉疑惑的說道:“這點事還要禮部官員幹什麽?”
“你那是校閱三軍。”李朝宗笑著說道:“你就按照禮部官員說的流程走就行了,其他的你別管。”
“我要回家。”路朝歌道:“早知道這麽麻煩,我就直接把那些人都宰了,這死冷寒天的我遭這罪?”
“堅持一下。”路朝歌拍了拍路朝歌的胳膊,道:“一兩個時辰的事。”
“行,我盡量堅持。”路朝歌點了點頭,道:“盡量快點吧!”
李朝宗又交代了路朝歌一番,然後帶著各級官員向著長安城疾馳而去,李朝宗給路朝歌留下的禮部官員名叫範正德,原是禦史台禦史中丞,他也是當初被策反的官員之一,從昌州回到長安之後,就被李朝宗任命為禮部左侍郎,其實就是為了將來接秋玉書的班,畢竟秋玉書的年紀可是不小了。
範正德也是第一次參加獻俘大典,不過他對這個流程可是熟記於心,畢竟當路朝歌的捷報傳回來的時候,他就開始準備這些東西了。
“範大人,好久不見。”路朝歌對範正德有印象,當初還是他親自從昌州城刑部大牢給接出來的。
“少將軍。”騎在馬上的範正德行禮道:“托您的福,我這可是第一次參加獻俘大典,有下一次此生足矣。”
“你看你這話說的。”路朝歌笑著說道:“以後這種事多著呢!”
“知道什麽叫天朝之外不可稱皇嗎?”路朝歌看著範正德問道。
“這個我還真是不知道,還請少將軍明示。”範正德想了想說道。
“未來的涼州就是天朝。”路朝歌指了指天,說道:“在涼州之外的地方,沒有人可以稱為皇帝,他們最多隻能是王,誰敢稱帝我就揍誰。”
“霸氣。”範正德大笑著說道:“這才應該是一個大國應該有的霸氣。”
“老範,都說禦史台的人一個個都不苟言笑的,你這也不像啊!”路朝歌笑著說道。
“大楚的禦史台早就名存實亡了。”範正德道:“官官相護,不是這家的子弟就是那家的門生,你參這個不行參那個不合適的,我們那時候就是個擺設。”
“也是難為你們了。”路朝歌道:“你到長安這段時間,覺得涼州官場如何?”
“總體上還是好的。”範正德說道:“有小貪但無大腐,不過這個小貪還是要遏製的,小貪不懲就會變成大腐。”
“嗯!”路朝歌點了點頭,道:“這種事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可避免的,你是如何知道涼州有小貪的?”
“從大都督那裏知道的。”範正德說道:“錦衣衛還真不是吃幹飯的。”
“還行,也不算是養了一群廢物。”路朝歌笑著說道:“你們現在的俸祿是按照曾經朝廷製定的發放的,還是按照涼州製定的規格發放的?”
“現在是按照涼州規格發放。”範正德說道。
“夠養家糊口嗎?”路朝歌問道。
“不夠。”範正德說道:“您也知道,我範家也是大家族,我一人的俸祿肯定是養活不了全家的。”
“應該有產業吧?”路朝歌問道。
“有,要不一大家子人怎麽養活。”範正德笑著說道:“我家族子弟現在已經沒有在官場的了,響應號召嘛!”
“不委屈?”路朝歌打趣道。
“委屈還是有的。”範正德說道:“不過大家都一樣,也就沒有什麽可委屈的了,況且隻是收回了我們的耕地,其他的東西也留給我們了,養活一家也不是問題,現在想想銀子確實是個好東西,但是在一想有銀子沒命花,銀子好像也就沒有那麽重要了。”
“你好像是活通透了。”路朝歌笑著說道。
“隻不過是來了涼州之後,沉下心想了挺多東西。”範正德說道:“以前在禦史台是能混一天是一天,可是到了涼州之後就不行了,那一天到晚忙的不可開交的,這還是小事,當官你不忙那就是懶政怠政,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百姓。”
“哦?”路朝歌來了興致,笑著說道:“詳細說說。”
“以前當官的時候,但凡是街上的百姓看見了,那就跟躲瘟神一樣,看見就躲。”範正德說道:“現在不一樣了,百姓看見官員還能上前打招呼,還能跟你聊幾句,聊的有用的東西雖然不多,但是從這些話裏話外還是能感受到百姓對咱涼州的支持的,有百姓的支持,這個天下何愁不定。”
“老範,喜歡這樣的百姓嗎?”路朝歌問道。
“喜歡。”範正德笑著說道:“雖然累了點,但是有成就感,那種感覺好多年都沒有了。”
“我也喜歡。”路朝歌笑著說道:“我為什麽如此拚命,往小了說是想讓我大哥登基稱帝,往大了說,我想讓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能夠讓他們真的吃得飽穿得暖,孩子們能高高興興的去上學,不用學太多東西,識字懂理就好,成年人想讀書的讀書,不喜歡讀書的從軍,也不想從軍的可以種地經商,反正隻要你努力,就能有吃有喝。”
“若是此生能見到如此盛世,死而無憾。”範正德感歎道。
“努力吧!”路朝歌笑著說道:“隻要所有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的盛世你一定能夠看見。”
兩人說話的功夫,就已經快到長安城下了,範正德一看知道不能再聊了,趕緊開始跟路朝歌說獻俘大典的流程,好在是路朝歌的記憶力比好,說了一遍他就記住了。
而此時的李朝宗已經帶著文武群臣回到了長安內城,帶著一眾文武大臣登上城牆,來到劉宇森麵前。
“啟稟太子殿下,大軍已到長安城外五裏位置。”李朝宗躬身行禮道:“還請殿下示下。”
“免禮。”劉宇森抬了抬手,道:“告訴大將軍,開始吧!讓外國使節看看我大楚戰兵的風采。”
說完,劉宇森就帶著一眾人又下了宮城的城牆,畢竟還有一套很繁瑣的流程要走呢!
劉宇森現在已經認命了,他本來還有一些想反抗的心思的,可是當路朝歌連破高麗三國和草原之後,他的那點心思也就淡了,現在他就想安安靜靜的當個傀儡,一旦時機成熟,就趕緊將皇位禪讓給李朝宗,隻要自己老老實實的待著,估計最後也能有個好結局。
現在還在大楚的外國使節其實並不多,除了西域諸國就是南疆的那些小國,遠遠沒有達到大楚鼎盛時期的規模,不過有這些人在就已經不錯了。
隨著劉宇森一聲開始,禮部官員趕緊派人前去通知路朝歌,在將消息告訴了路朝歌之後,那名禮部官員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露布,然後一路又跑回長安城。
露布是路朝歌在鎮疆城的時候寫的,不過那時個北疆之戰已經結束了一段時間了,畢竟他那麽重的傷,能下地寫字已經是戰後將近二十天的事了。
獻俘大典其實從前幾天就已經開始準備了,畢竟這是一場盛大的典禮,無論如何也是本能馬虎的,先是由兵部尚書浦興賢將露布(捷報檄文)奏報劉宇森,再由禮部出告示通知文武百官身著朝服並邀請坊(城內)廂(近城)裏(鄉裏)的裏正或是德高望重鄉紳,老人等來參加慶賀典禮。
在大典開始的前一天,宮廷內官在午門樓前楹正中設禦座,大典當日的清晨,由禁軍在宮門前的禦道東西兩側設儀仗,東西而立。宮廷內負責禮樂的教坊司在儀仗之南也按東西兩側陳設大樂,北向而立。禮部官員在宮門前設兩名讚禮官員,東西相向而立。設承製官一員於宮門前的東側,麵西而立。在承製官員稍南另設宣製官一員,麵西而立。
文武百官及諸蕃國使者,客人等,侍立位於宮門樓前禦道之南,按文東武西排班。宮門前禦道東側設擺放露布(捷報檄文)的大案,並設宣展官一員,展示官二員。刑部獻俘官位於宮門前禦道東側稍南的位置,麵西而立。獻俘將校則位於午門前禦道西側稍南的位置,麵北而立,大典還在禦道之南稍東的位置上設有專門進獻露布的官員。
其實刑部的人在這裏完全是多餘,不過流程這麽規定,那就按照流程來便是了,沒必要在這點事上糾結。
當那名去通知路朝歌的官員捧著露布(捷報檄文)出現在長安城街頭的時候,這場大典也就算是正式開始了。
引禮官引導文武百官東西序立,並引導進獻露布官員手捧捷報放置於大案之上,退回就位。
這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路朝歌領著數百親兵,押送著被俘的草原將軍、千戶、百戶等人來到宮門前,根據範正德的交代,他帶著人在西邊武官班次後麵站好,當路朝歌帶著一眾人站好之後,城內的鍾聲大響,大明太子劉宇森身穿常服駕禦承天門,當禦駕來到承天門,剛剛還響徹整個長安城的鍾聲也停止了。
禮部官員來到禦駕之前,跪拜奏請劉宇森乘上肩與,劉宇森乘上肩與,此時禮樂奏響,肩與開始緩緩而行,禮樂聲響起,在禮樂之中,肩與緩緩來到了宮城外的午門,肩與緩緩登上城門樓,當肩與登上城門樓,劉宇森坐於午門正中的位置,這個時候,禮樂聲再一次停止。
這個時候,獻俘大典的第一步才算是結束,接下來的流程更是冗長,反正這都是路朝歌不喜歡的,不過不喜歡他也得挺著,畢竟他是獻俘官,而且他大哥都在那杵著,他不喜歡也得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