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盛墨蘭 177
綜影視:從知否開始逆轉人生 作者:跡部逗櫻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想要一個國家強盛繁榮,最要緊的是要擁有一塊廣袤無垠,物產豐富的土地,農業是工業的基礎,經濟發展的基礎,更是文明延續下去的基礎。
其次,便就是強大的武力和繁多的人口。
早朝後,李墨蘭留了一些官員下來,叫他們先等在偏殿,率先接見了中書、樞密院、戶部和市舶司的官員,以及負責製造船舶的官員。
市舶司創設於唐高宗時期的廣州,總管海路邦交外貿,職責為向前來貿易的船舶征收關稅,代表宮廷采購一定數量的舶來品,管理商人向皇帝進貢的物品,對市舶貿易進行監督和管理、抽分。
當時部門還不叫市舶司,而是市舶使,直到宋太祖年間才改名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市舶司。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市舶收入從建立初的稀少,暴增至去年的四十二萬兩白銀,在朝廷財政收入方麵,已然占據一席之地,且潛力驚人。
李墨蘭看著底下的市舶提舉、市舶指揮等市舶司的文武官員,道:“市舶收入在我朝財政收入中占比頗大,但各地的管理製度不夠統一完整,限你們一月的時間,商討出一套合理且實際可行的製度方案上來。”
市舶司的文武官員聞言精神大震,揣測李墨蘭接下來應該是要大力扶持他們部門了,登時一個個精神亢奮的齊聲應道:“是,微臣遵旨。”
看他們都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且興致高昂,很有想要大幹一場的架勢,李墨蘭滿意點頭,笑道:“往後有的你們忙碌了。”
市舶提舉忙道:“陛下言重了,為陛下效力原就是我們分內之事。”
不忙碌,如何能升官進爵,市舶司的官員一個個都亢奮了起來,連連應和。
李墨蘭撫掌大笑:“好好好,你們有這份心氣幹勁就好。”
“翟東鳴。”
“是。”
得到李墨蘭的示意,翟東鳴忙調遣小太監將早前謄抄好的冊子分發了下去,一眾官員紛紛閱覽起來。
冊子裏攥寫著更先進的船舶製造技術。
工部尚書舒建一看著冊子裏船圖上標注的數據,當即一驚,認為那樣大的船隻太脫離實際,不禁快速瞥了一眼李墨蘭後,忙去看文字內容,待看完了,猛然提起的一顆心這才回落。
見舒建一看完了,李墨蘭笑問道:“如何,你們可有信心建造出來?”
舒建一轉身同工部負責船舶製造的官員碰頭討論了一會兒,回道:“臣等定不辱命。”
見一旁的戶部尚書郭自勤蹙眉思索,李墨蘭問:“郭卿,可是有什麽難處?”
郭自勤想了想,問:“造一隻大船倒是不難,問題是陛下準備造多少隻這樣的大船?”
“兩年內最少十隻。”
李墨蘭感慨道:“番薯的由來你們都知道,既然安南有此聖物,那其他國家會不會也有如番薯般高產且易於種植,易於飽腹的食物呢?”
“遼國、西夏、吐蕃、大理,這些我國以東的內陸地區裏盛產什麽,通過漢唐兩朝的記載,我們知道,但像安南這般的沿海國度,我們就知之甚少了,若不然,番薯應該早就在漢唐時推廣開來了。”
郭自勤道:“可如此一來,所耗人力物力財力巨大,恐怕財政恐要吃緊,且還不知要耗時到何日才能有結果。”
李墨蘭點頭,“你的顧慮我明白。介於這個問題,我思慮許久,決意組織一支船隊,船上置備香料、藥材、布匹、瓷器、茶葉等貨物,自南而下,賣到占城(越南)、暹羅(泰國)、滿剌加(馬來西亞)、真臘(柬埔寨)諸國。如此一來,我們既可以收集良種;還能為朝廷財政創收;同時還能順帶摸索其他國家的實際情況,此乃三全之策。”
海上貿易的暴利程度,那都是後世史書有明確記載的,既然係統商城裏能買到後世的那些工具書,製造冊,李墨蘭自然得把握住。
不然,國庫沒錢,李墨蘭很多政策都無法開展,光是軍餉、救災、修建水力、官員俸祿等開銷,就疲於應付了。
郭自勤韓琦等人順著李墨蘭的話一想,眼睛越來越亮。
郭自勤行禮道:“陛下英明。”
韓琦謝海正等人也齊呼道:“陛下英明。”
市舶司的事告一段落,李墨蘭又將一本賺錢之冊拿了出來,裏麵記載著如煉鋼術、煉鐵術、造紙術、印刷術、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織機、造船術、水泥、玻璃等等等等先進工藝。
“你們都商議商議,看看如何利用冊子裏的東西提過財政收入。”
韓琦等人接過分發下來的書冊,一頭霧水的打開來一看,登時震驚不已。
“陛下,這是……”
李墨蘭笑道:“這裏麵一部分是我的構想,一部分是前兩年出巡時尋來的。”
這個時代還沒有類似《天工開物》那般,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的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李墨蘭拿出來的這本算是開天辟地的頭一本,容不得韓琦等人不震驚。
原本李墨蘭是準備一項一項拿出來用的,但考慮到自己的政治素養,治國經驗不如韓琦謝海正這些老家夥,哪個先,哪個後,要做到什麽程度,李墨蘭現在還真把控不住,因此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將那些生產技術全都曝露出來,同他們一同探討。
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左不過就是要多費些時間,給這些接觸過工具書的人下精神控製罷了。
黃鍾楚鄭重其事的環視一圈殿內眾人,道:“如此寶書,陛下怎可輕易拿出來?”
這要是被泄露到了他國,那可不得了。
李墨蘭擺手,“無礙,朕信得過你們。”
聞言,殿中眾人皆感動非常,連連保證自己絕不會往外泄露,也會監督身邊人。
李墨蘭欣慰點頭,道:“如此,你們先商討著,待有切實可行之策再報上來。”
其次,便就是強大的武力和繁多的人口。
早朝後,李墨蘭留了一些官員下來,叫他們先等在偏殿,率先接見了中書、樞密院、戶部和市舶司的官員,以及負責製造船舶的官員。
市舶司創設於唐高宗時期的廣州,總管海路邦交外貿,職責為向前來貿易的船舶征收關稅,代表宮廷采購一定數量的舶來品,管理商人向皇帝進貢的物品,對市舶貿易進行監督和管理、抽分。
當時部門還不叫市舶司,而是市舶使,直到宋太祖年間才改名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市舶司。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市舶收入從建立初的稀少,暴增至去年的四十二萬兩白銀,在朝廷財政收入方麵,已然占據一席之地,且潛力驚人。
李墨蘭看著底下的市舶提舉、市舶指揮等市舶司的文武官員,道:“市舶收入在我朝財政收入中占比頗大,但各地的管理製度不夠統一完整,限你們一月的時間,商討出一套合理且實際可行的製度方案上來。”
市舶司的文武官員聞言精神大震,揣測李墨蘭接下來應該是要大力扶持他們部門了,登時一個個精神亢奮的齊聲應道:“是,微臣遵旨。”
看他們都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且興致高昂,很有想要大幹一場的架勢,李墨蘭滿意點頭,笑道:“往後有的你們忙碌了。”
市舶提舉忙道:“陛下言重了,為陛下效力原就是我們分內之事。”
不忙碌,如何能升官進爵,市舶司的官員一個個都亢奮了起來,連連應和。
李墨蘭撫掌大笑:“好好好,你們有這份心氣幹勁就好。”
“翟東鳴。”
“是。”
得到李墨蘭的示意,翟東鳴忙調遣小太監將早前謄抄好的冊子分發了下去,一眾官員紛紛閱覽起來。
冊子裏攥寫著更先進的船舶製造技術。
工部尚書舒建一看著冊子裏船圖上標注的數據,當即一驚,認為那樣大的船隻太脫離實際,不禁快速瞥了一眼李墨蘭後,忙去看文字內容,待看完了,猛然提起的一顆心這才回落。
見舒建一看完了,李墨蘭笑問道:“如何,你們可有信心建造出來?”
舒建一轉身同工部負責船舶製造的官員碰頭討論了一會兒,回道:“臣等定不辱命。”
見一旁的戶部尚書郭自勤蹙眉思索,李墨蘭問:“郭卿,可是有什麽難處?”
郭自勤想了想,問:“造一隻大船倒是不難,問題是陛下準備造多少隻這樣的大船?”
“兩年內最少十隻。”
李墨蘭感慨道:“番薯的由來你們都知道,既然安南有此聖物,那其他國家會不會也有如番薯般高產且易於種植,易於飽腹的食物呢?”
“遼國、西夏、吐蕃、大理,這些我國以東的內陸地區裏盛產什麽,通過漢唐兩朝的記載,我們知道,但像安南這般的沿海國度,我們就知之甚少了,若不然,番薯應該早就在漢唐時推廣開來了。”
郭自勤道:“可如此一來,所耗人力物力財力巨大,恐怕財政恐要吃緊,且還不知要耗時到何日才能有結果。”
李墨蘭點頭,“你的顧慮我明白。介於這個問題,我思慮許久,決意組織一支船隊,船上置備香料、藥材、布匹、瓷器、茶葉等貨物,自南而下,賣到占城(越南)、暹羅(泰國)、滿剌加(馬來西亞)、真臘(柬埔寨)諸國。如此一來,我們既可以收集良種;還能為朝廷財政創收;同時還能順帶摸索其他國家的實際情況,此乃三全之策。”
海上貿易的暴利程度,那都是後世史書有明確記載的,既然係統商城裏能買到後世的那些工具書,製造冊,李墨蘭自然得把握住。
不然,國庫沒錢,李墨蘭很多政策都無法開展,光是軍餉、救災、修建水力、官員俸祿等開銷,就疲於應付了。
郭自勤韓琦等人順著李墨蘭的話一想,眼睛越來越亮。
郭自勤行禮道:“陛下英明。”
韓琦謝海正等人也齊呼道:“陛下英明。”
市舶司的事告一段落,李墨蘭又將一本賺錢之冊拿了出來,裏麵記載著如煉鋼術、煉鐵術、造紙術、印刷術、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織機、造船術、水泥、玻璃等等等等先進工藝。
“你們都商議商議,看看如何利用冊子裏的東西提過財政收入。”
韓琦等人接過分發下來的書冊,一頭霧水的打開來一看,登時震驚不已。
“陛下,這是……”
李墨蘭笑道:“這裏麵一部分是我的構想,一部分是前兩年出巡時尋來的。”
這個時代還沒有類似《天工開物》那般,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的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李墨蘭拿出來的這本算是開天辟地的頭一本,容不得韓琦等人不震驚。
原本李墨蘭是準備一項一項拿出來用的,但考慮到自己的政治素養,治國經驗不如韓琦謝海正這些老家夥,哪個先,哪個後,要做到什麽程度,李墨蘭現在還真把控不住,因此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將那些生產技術全都曝露出來,同他們一同探討。
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左不過就是要多費些時間,給這些接觸過工具書的人下精神控製罷了。
黃鍾楚鄭重其事的環視一圈殿內眾人,道:“如此寶書,陛下怎可輕易拿出來?”
這要是被泄露到了他國,那可不得了。
李墨蘭擺手,“無礙,朕信得過你們。”
聞言,殿中眾人皆感動非常,連連保證自己絕不會往外泄露,也會監督身邊人。
李墨蘭欣慰點頭,道:“如此,你們先商討著,待有切實可行之策再報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