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一觸即發,燕京保衛戰是否還會重演?
“微臣於謙,拜見太祖皇帝!”於謙麵色凝重,毫不猶豫地雙膝跪地,俯身叩頭,行了一個標準而恭敬的大禮。
“於愛卿快快請起。”朱元璋微微抬手,示意於謙起身。他目光如炬,凝視著眼前這位在燕京保衛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臣子,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
這位能臣,本應受到重用和褒獎,但卻被那昏庸無能之人所殺害,每每想到此處,朱元璋便怒不可遏。
“於謙啊,咱此番前來,正是要力挽狂瀾,絕不讓此類悲劇再度上演。依目前的情勢來看,恐怕那土木堡之變已然發生……”說到這裏,朱元璋無奈地長歎一聲,眉頭緊鎖,臉上滿是憂慮之色。
“咱實在難以理解,咱傳給後世子孫的精銳部隊,竟會被那不成器的小子揮霍一空!”朱元璋越說越是氣憤,雙手不自覺地緊握成拳,眼中閃爍著怒火。
“走吧,速速帶咱前往太和殿。傳召百官,共商國事,以重振朝綱,穩定局勢。”朱元璋大手一揮,語氣堅定而果斷。
於謙聞言,絲毫不敢有所耽擱,連忙應道:“遵命,陛下!”隨即,他在前引路,帶著朱元璋和代墨琛疾步朝著太和殿走去。
一路上,於謙心情激蕩,他深知此次太祖皇帝親臨,對於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而言,無疑是一線生機,百姓們終於有望脫離苦海了。
沒過多久,京城內的諸位大臣便如同潮水一般,急匆匆地湧向太和殿。甚至連尊貴無比的孫太後和朱祁鈺也親臨這座宏偉的大殿。
刹那間,太和殿內人頭攢動,眾多大臣們三五成群,湊在一起交頭接耳,議論聲此起彼伏。
他們熱烈地探討著此次出征的行軍路線,想象著途中可能遭遇的種種情況,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緊張與期待。
孫太後坐在上方,看著下方眾臣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的情景,隻覺得一陣頭疼襲來。回想起當初,如果自己能夠態度強硬一些,把皇上硬生生地攔下,或許就不會有今日這般棘手的局麵了。
然而,事已至此,當今的聖上已然長大成人,擁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決策能力,作為太後的她,也實在不好過多地幹涉聖上的想法。
正在此時,隻見朱勇昂首闊步地走進大殿,身後緊跟著代墨琛,而在代墨琛的身側,則是那位令人矚目的人物——朱元璋!
眾大臣的目光瞬間被吸引過去,齊刷刷地聚焦在了代墨琛身後那人的身上。
“這……這……”一時間,整個大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隨後便是群臣驚愕不已的呼聲。眾人瞠目結舌,滿臉駭然之色。
就連身處高位的孫太後,此刻也驚得合不攏嘴,呆呆地望著下方;而站在一旁的朱祁鈺更是嚇得渾身顫抖,仿佛見到了什麽極為恐怖的景象。
要知道,對於這位明太祖,雖然在場之人大多沒有親身經曆過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也未曾親眼目睹過其真容,但他的畫像以及那些驚心動魄的傳奇事跡,早已通過口口相傳,深入人心,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佳話。
在寬敞宏偉的大殿中央,代墨琛緩緩地停下了前行的腳步,然而朱元璋卻絲毫沒有停頓之意,他步伐堅定有力,目不斜視,徑直朝著那把象征著無上權力的龍椅大步流星而去。
眾人的目光都緊緊跟隨著朱元璋的身影,心中暗自揣測著這位帝王接下來會有怎樣的舉動。
隻見朱元璋走到龍椅前,卻並沒有如人們預想般安然落座。相反,他猛然轉過身來,銳利的目光掃視著殿下的群臣。
在明祖令之中,朱元璋已然清晰地看到了華夏通史裏對這個時期的詳細記載。此刻,他心中已有定數。
“來人啊!速速將這幾日的軍報給朕呈上來!”朱元璋聲如洪鍾,威嚴地看向下方的眾臣。
刹那間,一股無形的強大氣場從他身上散發出來,猶如泰山壓卵一般力壓全場。
殿內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起來,許多官員們感受到這股強大的壓力,身體不由自主地開始顫抖。
有些人麵色蒼白,額頭上冷汗涔涔;還有些人甚至雙腿發軟,幾乎站立不穩。但也有一部分官員,例如於謙,他們望向朱元璋的眼神中不僅毫無畏懼之色,反而充滿了殷切的希望和深深的憧憬。
沒過多久,一名小太監匆匆忙忙地捧著一疊厚厚的軍報來到殿前。朱元璋接過軍報,快速翻閱起來。
越看臉色越是陰沉,終於,他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怒火,“砰”的一聲將手中的奏折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行軍如此緩慢,拖拖拉拉!居然還敢臨時改道!難道他還以為自己隻是個不知世事的孩童嗎?簡直是荒唐至極!”朱元璋怒不可遏地吼道。整個大殿仿佛都因為他的憤怒而微微顫動起來。
“你們都給朕聽好了!朕當初確實說過,禦駕親征,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可朕從未說過不讓你們出來阻止,也沒說過不讓你們去教導於他,更未曾允許那些個宦官能在這皇宮之中肆意妄為、胡作非為!”朱元璋那雄渾有力的聲音,如洪鍾一般在整個金碧輝煌的大殿之中來回激蕩著,久久不曾消散,仿佛要將每一寸空氣都震得顫抖起來。
此時,原本安靜肅穆的朝堂之上,氣氛瞬間變得緊張而凝重。眾大臣們皆低垂著頭顱,不敢直視龍顏,額頭上也不禁滲出了絲絲冷汗。
就在這時,隻見一人挺身而出,此人正是於謙。隻見他雙手抱拳,向前一步,恭敬地說道:“啟稟陛下,微臣,有本要奏!”
朱元璋微微眯起雙眸,目光淩厲地掃向下方正瑟瑟發抖的幾人,然後大聲嗬斥道:“說!”
於謙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後,義憤填膺地開口道:“回陛下,微臣要參司禮掌印太監王振!近年來,此賊在宮中深得皇上寵信與賞識,然而他卻依仗手中權力,驕奢淫逸、揮霍無度。不僅對百姓巧取豪奪、魚肉鄉裏,甚至還公然收羅了一大幫幹兒子,結黨營私,搞得宮廷內外烏煙瘴氣!此次禦駕親征之事,更是因他蠱惑聖心,擅自更改行軍路線,以致戰局陷入如此不利之境!懇請陛下嚴懲此獠,以正朝綱!”
然而,於謙的話尚未說完,忽然間,殿外傳來一陣喧鬧嘈雜之聲。
眾人紛紛側目望去,隻見一名身披厚重鎧甲的士兵神色慌張地飛奔而來,邊跑邊高聲喊道:“報!加急軍報!”隨後,這名士兵“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呈上了一份染滿鮮血的軍報。
“啟稟太祖皇帝,在距離蔚縣二十裏左右,大軍遭到瓦剌騎兵埋伏,此時死傷慘重。眾多將軍先後戰死。”
聞聽此言,代墨琛身體猛地一顫,臉上露出驚愕之色,顯然對這突如其來的消息感到十分震驚。
“怎麽回事!”朱元璋眉頭緊皺,語氣嚴厲地喝問道。他那銳利的目光緊緊盯著前來稟報之人,仿佛要從對方的眼神中看出事情的真相。
“回陛下,近日來連降暴雨,道路變得異常泥濘難行。按照皇上之前的旨意,我們本應前往蔚縣。但由於皇上嚴令大軍不得踩踏百姓的青苗,所以行軍速度極為緩慢。眼看著距離蔚縣已不足二十裏,可王振卻突然下令讓大軍就地駐紮,等待天晴之後再繼續前行。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就在這個時候,瓦剌騎兵如鬼魅一般突然出現,他們借著雨勢和地形的掩護,迅速衝入我軍陣營,將大軍瞬間衝得七零八落。”
代墨琛一邊聽著稟報,一邊低頭沉思起來,心中暗自思忖著應對之策。過了片刻,他抬起頭來,急切地問道:“如今的形勢究竟如何?”
“啟稟大人,目前遼東和西域邊境的敵軍雖然來勢洶洶,但好在有兩位英勇善戰的將軍率領軍隊奮勇抵抗,暫時穩住了局勢。隻是這土木堡一戰,損失慘重,情況不容樂觀啊。恐怕皇上他......”說到這裏,那人的聲音不自覺地低了下去,似乎有些難以啟齒。
“好了,不必再說了。”代墨琛擺了擺手,臉色陰沉地打斷了對方的話。他深吸一口氣,平複了一下心情,然後轉身麵向朱元璋說道:“陛下,當務之急是盡快穩定局麵。臣建議立刻傳旨給錦衣衛,全麵清查與王振有所牽連的官員,絕不姑息養奸。此外,鑒於土木堡一戰我方損耗巨大,不妨先讓朱祁鈺擔任監國一職,統籌全局。同時任命於謙為兵部尚書,統領禁軍以及京師守軍迅速擺開防禦陣型,以防敵人趁虛而入。如此一來,或可保京城無虞。”
“好,就依你說的辦。”朱元璋麵色凝重地點點頭說道。
“陛下聖明!”眾人齊聲高呼,聲音響徹整個朝堂。
剛剛退朝之後,朱元璋與代墨琛避開眾人,來到了一處偏僻無人的角落。
“陛下,我擔心這土木堡之變恐怕已然發生。眼下,京師想必很快便會重現那一世相同的景象,京師保衛戰。我所做的這些個決定,不知您意下如何?”
代墨琛眉頭微皺,目光中透露出一絲憂慮和不確定。
畢竟,如今的朝堂局勢錯綜複雜,遠非昔日可比,那些曾經追隨朱元璋打天下的能臣悍將們大多已不在人世。但是好在有於謙等能臣還在。
“沒事,小友,咱知道大明的氣運在此由盛轉衰。咱也隻能盡人命。盡量不讓悲劇發生。”
聞言,代墨琛點了點頭。這畢竟是明朝,並且,如果不是太祖皇帝在此,他恐怕還要費很多波折。才能將大局逆轉。
“微臣於謙,拜見太祖皇帝!”於謙麵色凝重,毫不猶豫地雙膝跪地,俯身叩頭,行了一個標準而恭敬的大禮。
“於愛卿快快請起。”朱元璋微微抬手,示意於謙起身。他目光如炬,凝視著眼前這位在燕京保衛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臣子,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
這位能臣,本應受到重用和褒獎,但卻被那昏庸無能之人所殺害,每每想到此處,朱元璋便怒不可遏。
“於謙啊,咱此番前來,正是要力挽狂瀾,絕不讓此類悲劇再度上演。依目前的情勢來看,恐怕那土木堡之變已然發生……”說到這裏,朱元璋無奈地長歎一聲,眉頭緊鎖,臉上滿是憂慮之色。
“咱實在難以理解,咱傳給後世子孫的精銳部隊,竟會被那不成器的小子揮霍一空!”朱元璋越說越是氣憤,雙手不自覺地緊握成拳,眼中閃爍著怒火。
“走吧,速速帶咱前往太和殿。傳召百官,共商國事,以重振朝綱,穩定局勢。”朱元璋大手一揮,語氣堅定而果斷。
於謙聞言,絲毫不敢有所耽擱,連忙應道:“遵命,陛下!”隨即,他在前引路,帶著朱元璋和代墨琛疾步朝著太和殿走去。
一路上,於謙心情激蕩,他深知此次太祖皇帝親臨,對於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而言,無疑是一線生機,百姓們終於有望脫離苦海了。
沒過多久,京城內的諸位大臣便如同潮水一般,急匆匆地湧向太和殿。甚至連尊貴無比的孫太後和朱祁鈺也親臨這座宏偉的大殿。
刹那間,太和殿內人頭攢動,眾多大臣們三五成群,湊在一起交頭接耳,議論聲此起彼伏。
他們熱烈地探討著此次出征的行軍路線,想象著途中可能遭遇的種種情況,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緊張與期待。
孫太後坐在上方,看著下方眾臣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的情景,隻覺得一陣頭疼襲來。回想起當初,如果自己能夠態度強硬一些,把皇上硬生生地攔下,或許就不會有今日這般棘手的局麵了。
然而,事已至此,當今的聖上已然長大成人,擁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決策能力,作為太後的她,也實在不好過多地幹涉聖上的想法。
正在此時,隻見朱勇昂首闊步地走進大殿,身後緊跟著代墨琛,而在代墨琛的身側,則是那位令人矚目的人物——朱元璋!
眾大臣的目光瞬間被吸引過去,齊刷刷地聚焦在了代墨琛身後那人的身上。
“這……這……”一時間,整個大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隨後便是群臣驚愕不已的呼聲。眾人瞠目結舌,滿臉駭然之色。
就連身處高位的孫太後,此刻也驚得合不攏嘴,呆呆地望著下方;而站在一旁的朱祁鈺更是嚇得渾身顫抖,仿佛見到了什麽極為恐怖的景象。
要知道,對於這位明太祖,雖然在場之人大多沒有親身經曆過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也未曾親眼目睹過其真容,但他的畫像以及那些驚心動魄的傳奇事跡,早已通過口口相傳,深入人心,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佳話。
在寬敞宏偉的大殿中央,代墨琛緩緩地停下了前行的腳步,然而朱元璋卻絲毫沒有停頓之意,他步伐堅定有力,目不斜視,徑直朝著那把象征著無上權力的龍椅大步流星而去。
眾人的目光都緊緊跟隨著朱元璋的身影,心中暗自揣測著這位帝王接下來會有怎樣的舉動。
隻見朱元璋走到龍椅前,卻並沒有如人們預想般安然落座。相反,他猛然轉過身來,銳利的目光掃視著殿下的群臣。
在明祖令之中,朱元璋已然清晰地看到了華夏通史裏對這個時期的詳細記載。此刻,他心中已有定數。
“來人啊!速速將這幾日的軍報給朕呈上來!”朱元璋聲如洪鍾,威嚴地看向下方的眾臣。
刹那間,一股無形的強大氣場從他身上散發出來,猶如泰山壓卵一般力壓全場。
殿內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起來,許多官員們感受到這股強大的壓力,身體不由自主地開始顫抖。
有些人麵色蒼白,額頭上冷汗涔涔;還有些人甚至雙腿發軟,幾乎站立不穩。但也有一部分官員,例如於謙,他們望向朱元璋的眼神中不僅毫無畏懼之色,反而充滿了殷切的希望和深深的憧憬。
沒過多久,一名小太監匆匆忙忙地捧著一疊厚厚的軍報來到殿前。朱元璋接過軍報,快速翻閱起來。
越看臉色越是陰沉,終於,他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怒火,“砰”的一聲將手中的奏折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行軍如此緩慢,拖拖拉拉!居然還敢臨時改道!難道他還以為自己隻是個不知世事的孩童嗎?簡直是荒唐至極!”朱元璋怒不可遏地吼道。整個大殿仿佛都因為他的憤怒而微微顫動起來。
“你們都給朕聽好了!朕當初確實說過,禦駕親征,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可朕從未說過不讓你們出來阻止,也沒說過不讓你們去教導於他,更未曾允許那些個宦官能在這皇宮之中肆意妄為、胡作非為!”朱元璋那雄渾有力的聲音,如洪鍾一般在整個金碧輝煌的大殿之中來回激蕩著,久久不曾消散,仿佛要將每一寸空氣都震得顫抖起來。
此時,原本安靜肅穆的朝堂之上,氣氛瞬間變得緊張而凝重。眾大臣們皆低垂著頭顱,不敢直視龍顏,額頭上也不禁滲出了絲絲冷汗。
就在這時,隻見一人挺身而出,此人正是於謙。隻見他雙手抱拳,向前一步,恭敬地說道:“啟稟陛下,微臣,有本要奏!”
朱元璋微微眯起雙眸,目光淩厲地掃向下方正瑟瑟發抖的幾人,然後大聲嗬斥道:“說!”
於謙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後,義憤填膺地開口道:“回陛下,微臣要參司禮掌印太監王振!近年來,此賊在宮中深得皇上寵信與賞識,然而他卻依仗手中權力,驕奢淫逸、揮霍無度。不僅對百姓巧取豪奪、魚肉鄉裏,甚至還公然收羅了一大幫幹兒子,結黨營私,搞得宮廷內外烏煙瘴氣!此次禦駕親征之事,更是因他蠱惑聖心,擅自更改行軍路線,以致戰局陷入如此不利之境!懇請陛下嚴懲此獠,以正朝綱!”
然而,於謙的話尚未說完,忽然間,殿外傳來一陣喧鬧嘈雜之聲。
眾人紛紛側目望去,隻見一名身披厚重鎧甲的士兵神色慌張地飛奔而來,邊跑邊高聲喊道:“報!加急軍報!”隨後,這名士兵“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呈上了一份染滿鮮血的軍報。
“啟稟太祖皇帝,在距離蔚縣二十裏左右,大軍遭到瓦剌騎兵埋伏,此時死傷慘重。眾多將軍先後戰死。”
聞聽此言,代墨琛身體猛地一顫,臉上露出驚愕之色,顯然對這突如其來的消息感到十分震驚。
“怎麽回事!”朱元璋眉頭緊皺,語氣嚴厲地喝問道。他那銳利的目光緊緊盯著前來稟報之人,仿佛要從對方的眼神中看出事情的真相。
“回陛下,近日來連降暴雨,道路變得異常泥濘難行。按照皇上之前的旨意,我們本應前往蔚縣。但由於皇上嚴令大軍不得踩踏百姓的青苗,所以行軍速度極為緩慢。眼看著距離蔚縣已不足二十裏,可王振卻突然下令讓大軍就地駐紮,等待天晴之後再繼續前行。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就在這個時候,瓦剌騎兵如鬼魅一般突然出現,他們借著雨勢和地形的掩護,迅速衝入我軍陣營,將大軍瞬間衝得七零八落。”
代墨琛一邊聽著稟報,一邊低頭沉思起來,心中暗自思忖著應對之策。過了片刻,他抬起頭來,急切地問道:“如今的形勢究竟如何?”
“啟稟大人,目前遼東和西域邊境的敵軍雖然來勢洶洶,但好在有兩位英勇善戰的將軍率領軍隊奮勇抵抗,暫時穩住了局勢。隻是這土木堡一戰,損失慘重,情況不容樂觀啊。恐怕皇上他......”說到這裏,那人的聲音不自覺地低了下去,似乎有些難以啟齒。
“好了,不必再說了。”代墨琛擺了擺手,臉色陰沉地打斷了對方的話。他深吸一口氣,平複了一下心情,然後轉身麵向朱元璋說道:“陛下,當務之急是盡快穩定局麵。臣建議立刻傳旨給錦衣衛,全麵清查與王振有所牽連的官員,絕不姑息養奸。此外,鑒於土木堡一戰我方損耗巨大,不妨先讓朱祁鈺擔任監國一職,統籌全局。同時任命於謙為兵部尚書,統領禁軍以及京師守軍迅速擺開防禦陣型,以防敵人趁虛而入。如此一來,或可保京城無虞。”
“好,就依你說的辦。”朱元璋麵色凝重地點點頭說道。
“陛下聖明!”眾人齊聲高呼,聲音響徹整個朝堂。
剛剛退朝之後,朱元璋與代墨琛避開眾人,來到了一處偏僻無人的角落。
“陛下,我擔心這土木堡之變恐怕已然發生。眼下,京師想必很快便會重現那一世相同的景象,京師保衛戰。我所做的這些個決定,不知您意下如何?”
代墨琛眉頭微皺,目光中透露出一絲憂慮和不確定。
畢竟,如今的朝堂局勢錯綜複雜,遠非昔日可比,那些曾經追隨朱元璋打天下的能臣悍將們大多已不在人世。但是好在有於謙等能臣還在。
“沒事,小友,咱知道大明的氣運在此由盛轉衰。咱也隻能盡人命。盡量不讓悲劇發生。”
聞言,代墨琛點了點頭。這畢竟是明朝,並且,如果不是太祖皇帝在此,他恐怕還要費很多波折。才能將大局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