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太子若想行反叛之舉,又豈會告知陛下這些?
大唐:我上朝穿龍袍,李二人麻了 作者:黑的螞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世民端坐於藤椅之上,麵色沉靜如水。
然而,心中卻是波瀾起伏。
他聆聽著太子的侃侃而談,眉宇間逐漸顯露出動容之色。
李承乾的話語,如同春風吹皺一池春水,在他心中激起層層漣漪。
太子所提及的創舉,放眼曆史長河,亦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
尤其是當這番話從太子口中說出。
若非他平日裏深知李承乾散漫、不熱衷於權力。
李世民幾乎要誤以為這是太子蓄謀已久的反叛之言!
然而,謀反之事,豈會如此堂而皇之地擺在台麵上?!
實際上,李世民並非反對高明的提議。
他內心深處甚至湧動著支持的火焰。
然而,時機尚未成熟,此刻並非實施改革的良機。
尤其是高明剛才所提及的錦衣衛、東西兩廠等機構。
固然能夠成為解決時下弊端的利器。
但這一切,理應等到他百年之後,繼承大統時,再行商議。
李世民心中暗歎,這小子倒是心急。
自己尚且在世,他便急於培養死士。
傳揚出去,豈不是讓天下百姓恥笑他們父子二人?
當年的玄武門之變,血腥與權謀交織的記憶仍曆曆在目。
盡管如今與太上皇的關係已趨於緩和。
但這段舊事仍舊是他心中難以抹去的烙印。
如今太子又提及培養死士之事,怎能不讓他心生顧慮?
正當李世民陷入深深的猶豫與掙紮之時,李承乾卻已停下了勸說的腳步。
他深諳進退拉扯之道,此時擺出一副準備離去的架勢,語氣中透露出幾分無謂。
“反正利弊兒臣都已分析透徹,這皇位遲早也要傳到您的手中。”
“倘若父皇未來仍希望看到世家叛亂、豪族兼並的亂象重現,那便當兒臣今日之言都是徒勞。”
“兒臣告退。”
言罷,李承乾轉身欲離。
李世民眉頭微蹙,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覺。
這話怎麽聽著那麽奇怪?!
什麽叫傳到朕的手中?!
不是最後還會傳到他的手中嗎?!
李世民一臉茫然之際,李承乾卻是早已準備轉身離開,根本沒有給他過多思考的機會。
頃時!
李世民心中也不禁有些著急。
這件事情牽涉甚廣,他確實需要好好考慮。
但太子的態度卻讓他感到一絲不安。
“高明!”
李世民急忙叫住即將走出大殿的太子,“你說的這些事情這麽大,朕不得好好想想麽?!”
李承乾停下腳步,轉過身來,聳了聳肩,臉上依舊掛著那副無所謂的表情。
“沒事,父皇慢慢想,兒臣也隻是提個建議而已。”
說罷,他轉身繼續向外走去,留下李世民一人在禦花園中沉思。
李世民看著太子的背影逐漸消失在禦花園外,心中的疑慮卻愈發深重。
他知道,這個建議一旦實施,將會對大唐的朝堂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然而,太子的態度卻讓他感到一絲難以名狀的壓力。
這件事情,他確實需要好好考慮。
李世民心中雖猶豫遲疑,然而高明的提議卻在他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漣漪。
他深知,自己當年的玄武門之變,無疑為高明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這讓他對高明的提議既動心又擔憂,隻好獨自一人在禦花園中,麵對著一桌冰涼的飯菜,心中五味雜陳。
他囫圇吞下飯菜,長身而起,決定去麗政殿找長孫皇後商議此事。
……
麗政殿內。
“觀音婢,”李世民歎了口氣,將心中的憂慮向長孫皇後娓娓道來,“剛才高明來找朕了,你可知他說了什麽?”
長孫皇後抬起頭,眸中閃爍著好奇與關切。
李世民隨即將李承乾提出的設立錦衣衛和東西兩廠的提議細細道來。
皇後聽完,臉上露出驚訝之色,不禁誇讚道:“吾兒真是有帝王之姿,帝王權術!”
“這幾個機構的設立,真是打蛇打七寸,既能為陛下集權,又能監察天下,穩固皇位。”
“咱們的兒子可謂天生帝王,您應該高興才是啊!”
然而李世民卻仰天長歎,怒道:“朕還高興?”
“太子當著朕的麵培養死士、宦官親信,朕還要怎麽高興啊?”
“就怕到時候朕連覺都睡不好了!”
他的臉上寫滿了擔憂與無奈。
長孫皇後輕輕握住李世民的手,柔聲道:“陛下,臣妾豈能不知您的擔憂?”
“這錦衣衛和東西兩廠,說白了就是天子鷹犬,帝王的走狗。”
“若能駕馭得當,自然是一件大好事。”
“但如今陛下正值壯年,太上皇也尚在人世,高明確實是心急了些。”
“不過……陛下,您真的不必擔心。”
“高明那孩子,您還不了解嗎?”
“倘若他真有異心,即便您反對,他也會想方設法暗中行事,甚至都不會讓您察覺。”
“但他是我們的骨肉,是太子,更是未來的一國之君。”
“您的皇位,遲早要交到他手中。”
“您說,那孩子智慧過人,又怎會行此等冒險之舉呢?”
她輕輕一頓,繼續說道:“回想當初,您與他互換身份之前,高明是怎樣的?”
“他那時整日遊蕩,不問世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還不是您讓他互換身份,參與朝事,他才逐漸承擔起這份重任?”
“如今,他做得如此出色,更主動來與您商議,從未越權過界。”
“陛下,您心中明鏡似的,不妨細細算算,高明掌權以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哪一件不是為了大唐的繁榮昌盛?又有哪一件是出於私心呢?”
李世民陷入沉思。
皇後的話語如同一股清泉,洗滌著他心中的疑慮。
他回想起高明上台後的種種作為,確實都是為了大唐的福祉。
他從未為了個人私欲而有所偏頗,每一次決策都是出於對大唐帝國的深深憂慮和責任感。
現在想來,高明也的確是一個做皇帝的好料子。
他每每思及此,心中都是欣慰萬分。
說句實話,雖然互換身份後自己一直頭疼於功課學習。
但總是比當初處理紛雜國事焦頭爛額時,要輕鬆的多一些。
李世民心思這般,眉宇間的愁容亦漸漸消退……
然而,心中卻是波瀾起伏。
他聆聽著太子的侃侃而談,眉宇間逐漸顯露出動容之色。
李承乾的話語,如同春風吹皺一池春水,在他心中激起層層漣漪。
太子所提及的創舉,放眼曆史長河,亦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
尤其是當這番話從太子口中說出。
若非他平日裏深知李承乾散漫、不熱衷於權力。
李世民幾乎要誤以為這是太子蓄謀已久的反叛之言!
然而,謀反之事,豈會如此堂而皇之地擺在台麵上?!
實際上,李世民並非反對高明的提議。
他內心深處甚至湧動著支持的火焰。
然而,時機尚未成熟,此刻並非實施改革的良機。
尤其是高明剛才所提及的錦衣衛、東西兩廠等機構。
固然能夠成為解決時下弊端的利器。
但這一切,理應等到他百年之後,繼承大統時,再行商議。
李世民心中暗歎,這小子倒是心急。
自己尚且在世,他便急於培養死士。
傳揚出去,豈不是讓天下百姓恥笑他們父子二人?
當年的玄武門之變,血腥與權謀交織的記憶仍曆曆在目。
盡管如今與太上皇的關係已趨於緩和。
但這段舊事仍舊是他心中難以抹去的烙印。
如今太子又提及培養死士之事,怎能不讓他心生顧慮?
正當李世民陷入深深的猶豫與掙紮之時,李承乾卻已停下了勸說的腳步。
他深諳進退拉扯之道,此時擺出一副準備離去的架勢,語氣中透露出幾分無謂。
“反正利弊兒臣都已分析透徹,這皇位遲早也要傳到您的手中。”
“倘若父皇未來仍希望看到世家叛亂、豪族兼並的亂象重現,那便當兒臣今日之言都是徒勞。”
“兒臣告退。”
言罷,李承乾轉身欲離。
李世民眉頭微蹙,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覺。
這話怎麽聽著那麽奇怪?!
什麽叫傳到朕的手中?!
不是最後還會傳到他的手中嗎?!
李世民一臉茫然之際,李承乾卻是早已準備轉身離開,根本沒有給他過多思考的機會。
頃時!
李世民心中也不禁有些著急。
這件事情牽涉甚廣,他確實需要好好考慮。
但太子的態度卻讓他感到一絲不安。
“高明!”
李世民急忙叫住即將走出大殿的太子,“你說的這些事情這麽大,朕不得好好想想麽?!”
李承乾停下腳步,轉過身來,聳了聳肩,臉上依舊掛著那副無所謂的表情。
“沒事,父皇慢慢想,兒臣也隻是提個建議而已。”
說罷,他轉身繼續向外走去,留下李世民一人在禦花園中沉思。
李世民看著太子的背影逐漸消失在禦花園外,心中的疑慮卻愈發深重。
他知道,這個建議一旦實施,將會對大唐的朝堂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然而,太子的態度卻讓他感到一絲難以名狀的壓力。
這件事情,他確實需要好好考慮。
李世民心中雖猶豫遲疑,然而高明的提議卻在他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漣漪。
他深知,自己當年的玄武門之變,無疑為高明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這讓他對高明的提議既動心又擔憂,隻好獨自一人在禦花園中,麵對著一桌冰涼的飯菜,心中五味雜陳。
他囫圇吞下飯菜,長身而起,決定去麗政殿找長孫皇後商議此事。
……
麗政殿內。
“觀音婢,”李世民歎了口氣,將心中的憂慮向長孫皇後娓娓道來,“剛才高明來找朕了,你可知他說了什麽?”
長孫皇後抬起頭,眸中閃爍著好奇與關切。
李世民隨即將李承乾提出的設立錦衣衛和東西兩廠的提議細細道來。
皇後聽完,臉上露出驚訝之色,不禁誇讚道:“吾兒真是有帝王之姿,帝王權術!”
“這幾個機構的設立,真是打蛇打七寸,既能為陛下集權,又能監察天下,穩固皇位。”
“咱們的兒子可謂天生帝王,您應該高興才是啊!”
然而李世民卻仰天長歎,怒道:“朕還高興?”
“太子當著朕的麵培養死士、宦官親信,朕還要怎麽高興啊?”
“就怕到時候朕連覺都睡不好了!”
他的臉上寫滿了擔憂與無奈。
長孫皇後輕輕握住李世民的手,柔聲道:“陛下,臣妾豈能不知您的擔憂?”
“這錦衣衛和東西兩廠,說白了就是天子鷹犬,帝王的走狗。”
“若能駕馭得當,自然是一件大好事。”
“但如今陛下正值壯年,太上皇也尚在人世,高明確實是心急了些。”
“不過……陛下,您真的不必擔心。”
“高明那孩子,您還不了解嗎?”
“倘若他真有異心,即便您反對,他也會想方設法暗中行事,甚至都不會讓您察覺。”
“但他是我們的骨肉,是太子,更是未來的一國之君。”
“您的皇位,遲早要交到他手中。”
“您說,那孩子智慧過人,又怎會行此等冒險之舉呢?”
她輕輕一頓,繼續說道:“回想當初,您與他互換身份之前,高明是怎樣的?”
“他那時整日遊蕩,不問世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還不是您讓他互換身份,參與朝事,他才逐漸承擔起這份重任?”
“如今,他做得如此出色,更主動來與您商議,從未越權過界。”
“陛下,您心中明鏡似的,不妨細細算算,高明掌權以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哪一件不是為了大唐的繁榮昌盛?又有哪一件是出於私心呢?”
李世民陷入沉思。
皇後的話語如同一股清泉,洗滌著他心中的疑慮。
他回想起高明上台後的種種作為,確實都是為了大唐的福祉。
他從未為了個人私欲而有所偏頗,每一次決策都是出於對大唐帝國的深深憂慮和責任感。
現在想來,高明也的確是一個做皇帝的好料子。
他每每思及此,心中都是欣慰萬分。
說句實話,雖然互換身份後自己一直頭疼於功課學習。
但總是比當初處理紛雜國事焦頭爛額時,要輕鬆的多一些。
李世民心思這般,眉宇間的愁容亦漸漸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