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3章 無限火力
三國:身為反賊,沒有金手指 作者:天天吹泡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兩軍相距大幾百米,雙方主將皆登上高台,用旗語指揮戰鬥。
這距離說長也長,說短也短,跑的快的話,眨眼間便能短兵相接。
此時的般陽城上,站滿了人,都在靜靜地觀望城下。
這場戰鬥,等了很久,也是檢測雙方實力差距的時候。
八百米,袁術軍陣型未變。
四百米,張勳開始發號施令,最外圍的士兵紛紛起身,收起長槍向兩側散去。
與此同時,映入眼簾變成了一排排端著重弩的士兵。
弩身呈深杏黃色,是大漢最強的黃肩弩,很好辨認,也稱作大黃弩。
最前排的士兵集體半蹲,後麵則又站著兩排,都舉弩待射。
這個站位方式,可以保證同時有兩隊士兵集體射擊。
第二排射擊完後,集體下蹲裝填箭矢,第三排順勢射擊,然後第一排又裝填完畢。又可以繼續射擊。
而人家的三千弓兵,全部都是拋射,根本不用考慮太多,玩命射就完事。
也就是說,人家六千張弓弩,完全沒有射擊空擋,火力相當恐怖。
最讓人驚訝得還不在此,而是大黃弩本身是為了對抗匈奴騎兵而設計的,強度極高。
漢代的弩強度按石來計算,分一石至十石,大約拉滿一石弩需27-30公斤的力量。
而大黃弩正是十石弩,拉滿至少需要三百斤的力量,破甲穿透性強,殺傷力大。
而這種弩,很少會成建製的裝備,主要原因就是難度大,隻有天生力量很強的人才能使用。
再者,這玩意的圖紙隻有朝廷才有,地方軍隊想造也沒能力搞。
袁術能搞的到,多半是利用了家族關係。
六千弓弩,梯子配置,強大的火力麵前,徐晃也有些難以抉擇。
全軍衝鋒,奔跑速度很快,士氣如虹,這種關鍵時刻,突然喊停,很可能因為推搡,造成混亂。
思索片刻,他放下了本來抬起的右手,沒有做出任何指令。
一來是對士兵能力的信任,二來是對盔甲的抵抗能力自信。
以最快的速度衝殺過去,近戰必勝。
三百米。
兩百米,距離越來越近,張勳下達了射擊命令。
旗幟揮動,頃刻間,耳旁皆是弓弦聲,烏壓壓的箭矢撲麵而來。
前排平射,後排拋射,箭雨幾乎覆蓋了視野內所有角落。
兩百米本不是射箭的最佳距離,但是張勳卻毫不猶豫的發號施令。
全場死寂,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張望,等待一個幾乎不可能得結果。
太平道的百戰老兵,經曆過無數次箭雨洗禮,對箭矢的殺傷力胸有成竹。
這個距離,別說蹭破點皮,能穿透盔甲都成問題。
最前排的士兵,雖然有些驚訝,卻不曾停下腳步,依舊奮不顧身的衝鋒。
然而,不消片刻,箭矢抵達身前,速度依舊不減。
“砰砰砰...”
密密麻麻的箭矢射中盾牌,紮進頭盔,碰撞聲清脆響亮。
靠前的士兵全被紮成了刺蝟,即便不死,也身受重傷,一個個疼的癱在地上。
這一幕看傻了所有人,也成功的讓後麵的士兵停下了腳步。
不是怯戰,而是感到不可思議,甚至有些茫然無措,不知道是否繼續無畏的衝鋒。
放眼望去,射在空地的箭矢也不在少數,但相比六千的數量,又可以忽略不計。
也就是說,對麵的弓弩兵,絕大多數都可以射兩百米之遠。
如此遠的距離,還要保證殺傷力,自身的臂力遠超常人。
找這種人不難,百裏挑一,千裏挑一,總有人可以合格。
但最讓人恐怖的是,袁術的弓弩兵,不是幾十幾百人,居然湊了六千。
配合破甲能力極強的大黃弩,長弓,這支部隊的遠程輸出近乎無敵。
這個結果,出乎意料,徐晃也慌了神,猶豫的功夫,又一波箭雨襲來,讓倒下的士兵又承受了一波傷害。
黃巾軍的小圓盾,重量輕,適合近戰快速突進,但覆蓋麵小,根本無法全方位抵擋箭矢,間接性增加了傷亡。
繼續衝鋒,隻會有更多人倒下,但是不做出任何指令,又會陷入被動,讓人家追著射。
徐晃猛咽了口氣,一橫心做出決定,下令繼續進攻。
必須拖對方近戰,隻有這樣才有勝算。
再者,這次殺敵的主力,是太平道的術士團,戰力頂天,毋庸置疑。
隻要對方進入百米內的攻擊距離,這幫術士能將對麵的官兵轟成渣。
為了爭取時間,受傷倒地的士兵直接被拋棄,隻能躺著痛苦的哀嚎。
其他士兵繼續勇往直前的衝鋒,短短幾十米的距離,就又承受了兩波箭雨,倒地者不計其數。
袁術軍強大的遠程火力,讓人窒息,而般陽城上卻傳來一聲聲歡呼,兩邊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零散的衝鋒,對箭矢的防禦效果太差,也是導致作戰不利的因素。
到了這一步,徐晃已然明白,快速突進希望不大,即便真能衝過去,傷亡也大的離譜。
士兵們被打懵了,他這個主將還清醒著,隻能呼喊著下令。
“快結陣啊!”
全方位抵抗箭矢,最好的就是龜甲陣,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用盾牌實現180度無死角防禦。
同樣的,此陣弊端極大,行動速度緩慢,完全違背了之前快速突進的戰術。
但是為了減少傷亡,此時此刻,已經別無他法。
命令下達,士兵們快速聚攏,撐起盾牌形成一個半圓,像平地上突然冒出來的蘑菇一樣。
原本跟在後麵的術士團,現在隻能分散開躲在盾牌後麵,緩慢前行。
黃巾軍變陣,張勳看在眼裏,同樣改變了戰術,命令士兵們交叉射擊,分散後退。
如此一來,雙方原本已經接近的距離,再次被拉開。
空中的箭矢,瘋狂的傾斜,根本不知道人家到底準備了多少。
十萬支?
二十萬,三十萬,無限火力?
有弩機精準點射,再嚴密的防禦隊形,也會出現破綻。
黃巾軍傷亡減少,隻是比起之前來說是這樣,但依舊是在持續增加。
麵對這局麵,太平道各大渠帥唉聲歎氣,捂著眼睛不忍直視。
想近戰卻被箭矢壓製,無法貼身,擺出防禦隊形,又被人家無限風箏。
還不如一開始就啟用騎兵,至少可以扛著一兩輪箭矢,實現近戰的訴求。
這距離說長也長,說短也短,跑的快的話,眨眼間便能短兵相接。
此時的般陽城上,站滿了人,都在靜靜地觀望城下。
這場戰鬥,等了很久,也是檢測雙方實力差距的時候。
八百米,袁術軍陣型未變。
四百米,張勳開始發號施令,最外圍的士兵紛紛起身,收起長槍向兩側散去。
與此同時,映入眼簾變成了一排排端著重弩的士兵。
弩身呈深杏黃色,是大漢最強的黃肩弩,很好辨認,也稱作大黃弩。
最前排的士兵集體半蹲,後麵則又站著兩排,都舉弩待射。
這個站位方式,可以保證同時有兩隊士兵集體射擊。
第二排射擊完後,集體下蹲裝填箭矢,第三排順勢射擊,然後第一排又裝填完畢。又可以繼續射擊。
而人家的三千弓兵,全部都是拋射,根本不用考慮太多,玩命射就完事。
也就是說,人家六千張弓弩,完全沒有射擊空擋,火力相當恐怖。
最讓人驚訝得還不在此,而是大黃弩本身是為了對抗匈奴騎兵而設計的,強度極高。
漢代的弩強度按石來計算,分一石至十石,大約拉滿一石弩需27-30公斤的力量。
而大黃弩正是十石弩,拉滿至少需要三百斤的力量,破甲穿透性強,殺傷力大。
而這種弩,很少會成建製的裝備,主要原因就是難度大,隻有天生力量很強的人才能使用。
再者,這玩意的圖紙隻有朝廷才有,地方軍隊想造也沒能力搞。
袁術能搞的到,多半是利用了家族關係。
六千弓弩,梯子配置,強大的火力麵前,徐晃也有些難以抉擇。
全軍衝鋒,奔跑速度很快,士氣如虹,這種關鍵時刻,突然喊停,很可能因為推搡,造成混亂。
思索片刻,他放下了本來抬起的右手,沒有做出任何指令。
一來是對士兵能力的信任,二來是對盔甲的抵抗能力自信。
以最快的速度衝殺過去,近戰必勝。
三百米。
兩百米,距離越來越近,張勳下達了射擊命令。
旗幟揮動,頃刻間,耳旁皆是弓弦聲,烏壓壓的箭矢撲麵而來。
前排平射,後排拋射,箭雨幾乎覆蓋了視野內所有角落。
兩百米本不是射箭的最佳距離,但是張勳卻毫不猶豫的發號施令。
全場死寂,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張望,等待一個幾乎不可能得結果。
太平道的百戰老兵,經曆過無數次箭雨洗禮,對箭矢的殺傷力胸有成竹。
這個距離,別說蹭破點皮,能穿透盔甲都成問題。
最前排的士兵,雖然有些驚訝,卻不曾停下腳步,依舊奮不顧身的衝鋒。
然而,不消片刻,箭矢抵達身前,速度依舊不減。
“砰砰砰...”
密密麻麻的箭矢射中盾牌,紮進頭盔,碰撞聲清脆響亮。
靠前的士兵全被紮成了刺蝟,即便不死,也身受重傷,一個個疼的癱在地上。
這一幕看傻了所有人,也成功的讓後麵的士兵停下了腳步。
不是怯戰,而是感到不可思議,甚至有些茫然無措,不知道是否繼續無畏的衝鋒。
放眼望去,射在空地的箭矢也不在少數,但相比六千的數量,又可以忽略不計。
也就是說,對麵的弓弩兵,絕大多數都可以射兩百米之遠。
如此遠的距離,還要保證殺傷力,自身的臂力遠超常人。
找這種人不難,百裏挑一,千裏挑一,總有人可以合格。
但最讓人恐怖的是,袁術的弓弩兵,不是幾十幾百人,居然湊了六千。
配合破甲能力極強的大黃弩,長弓,這支部隊的遠程輸出近乎無敵。
這個結果,出乎意料,徐晃也慌了神,猶豫的功夫,又一波箭雨襲來,讓倒下的士兵又承受了一波傷害。
黃巾軍的小圓盾,重量輕,適合近戰快速突進,但覆蓋麵小,根本無法全方位抵擋箭矢,間接性增加了傷亡。
繼續衝鋒,隻會有更多人倒下,但是不做出任何指令,又會陷入被動,讓人家追著射。
徐晃猛咽了口氣,一橫心做出決定,下令繼續進攻。
必須拖對方近戰,隻有這樣才有勝算。
再者,這次殺敵的主力,是太平道的術士團,戰力頂天,毋庸置疑。
隻要對方進入百米內的攻擊距離,這幫術士能將對麵的官兵轟成渣。
為了爭取時間,受傷倒地的士兵直接被拋棄,隻能躺著痛苦的哀嚎。
其他士兵繼續勇往直前的衝鋒,短短幾十米的距離,就又承受了兩波箭雨,倒地者不計其數。
袁術軍強大的遠程火力,讓人窒息,而般陽城上卻傳來一聲聲歡呼,兩邊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零散的衝鋒,對箭矢的防禦效果太差,也是導致作戰不利的因素。
到了這一步,徐晃已然明白,快速突進希望不大,即便真能衝過去,傷亡也大的離譜。
士兵們被打懵了,他這個主將還清醒著,隻能呼喊著下令。
“快結陣啊!”
全方位抵抗箭矢,最好的就是龜甲陣,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用盾牌實現180度無死角防禦。
同樣的,此陣弊端極大,行動速度緩慢,完全違背了之前快速突進的戰術。
但是為了減少傷亡,此時此刻,已經別無他法。
命令下達,士兵們快速聚攏,撐起盾牌形成一個半圓,像平地上突然冒出來的蘑菇一樣。
原本跟在後麵的術士團,現在隻能分散開躲在盾牌後麵,緩慢前行。
黃巾軍變陣,張勳看在眼裏,同樣改變了戰術,命令士兵們交叉射擊,分散後退。
如此一來,雙方原本已經接近的距離,再次被拉開。
空中的箭矢,瘋狂的傾斜,根本不知道人家到底準備了多少。
十萬支?
二十萬,三十萬,無限火力?
有弩機精準點射,再嚴密的防禦隊形,也會出現破綻。
黃巾軍傷亡減少,隻是比起之前來說是這樣,但依舊是在持續增加。
麵對這局麵,太平道各大渠帥唉聲歎氣,捂著眼睛不忍直視。
想近戰卻被箭矢壓製,無法貼身,擺出防禦隊形,又被人家無限風箏。
還不如一開始就啟用騎兵,至少可以扛著一兩輪箭矢,實現近戰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