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我有私心
穿成卑微庶女我演技爆表戰績可查 作者:一眠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暴君當政,這樣的百姓可能遍地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帝王一怒伏屍百萬,沒人在乎百姓的生死,沒人在乎死去的人是誰的兒子,誰的丈夫,誰的父親。”
“當權者隻在乎自己的目的有沒有達成,流了多少血,流的誰的血,沒人在乎,史書上也不會記錄平民的名字。”
“殿下想救人於水火,能走的隻有一條路。”
趙妨玉書閣中尋了本書,年歲不長,恰是前朝。
翻到那一頁,靜靜擺在周擎鶴麵前。
青玄門之變。和唐朝的宣武門之變有的一比。
“殿下的處境與前路,這本書都寫了。要不要做第二個恒王,隻看殿下願不願為了百姓冒天下之大不韙,願不願救他們於水火。”
周擎鶴怔怔的,趙妨玉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在挑戰他的神經。
她在教他篡位……
“你怎知……我能做成?”
周擎鶴直直的看著趙妨玉的眼,那雙眼依舊漂亮,目光淩厲,寒冷,理智。
堅定地好像她能預知結局。
她太信任他了,他沒有她想的那麽好。
趙妨玉回身坐下,支著下頜,看著小女兒姿態的做派,目光卻猶如山間喊澗一般清冷。
“有些事,明知不可而為之,是勇。”
“世間變幻莫測,沒有人能將世間一切都握在手中,即便是皇權之主也不可以。”
“但許多事,不能因為沒有人做,便不去做。”
“殿下想救百姓,我亦是如此,我比殿下更多一份私心,我想叫天下女子,不再如我,如我姨娘,如表姐一般,被擺布,被用規矩變相的奴役。”
“我的妄想比殿下更大,我敢想,也敢做,因為殿下給了我看到這些或有可以成真的機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頸受戮不如拚死一搏,成了,大梁能迎來太平盛世,輸了也不過一死。”
“最差不過如此,贏了便是千千萬萬的人收益,我為何不賭,殿下為何不賭?”
趙妨玉一字一句都是妖精蠱惑,但她一身清正,又如姑射神。
趙妨玉從前還懼怕許多,宋家那一場宴,讓她清楚看見了何為殘酷。
隻因多了一層變數,因為宰相夫人的一個眼神,齊映禾死了,她身邊的丫鬟死了,連宰相夫人派出去的人也死在錦衣衛。
明麵上就有三條人命。
這還隻是一個宰相夫人,不是宰相,不是三皇子。
她曾經想過,三皇子當道民不聊生,她大可以離開。
但她看到了齊映禾,她的想法變了。
齊映禾其實說到底,她沒有做錯什麽,她隻是想讓自己過得更好,道心不堅受人挑撥,原以為不過是費些功夫給表哥做妾,誰知最後丟了性命。
齊映禾就是一個沒有任何籌碼並且不聰明的趙妨玉。
她不聰明,但她不該死,罪不至此。
隻因她沒有按照計劃軌跡行走,便被人安排著丟了性命……
她死也不明白,假的齊映禾正是她投奔的姨奶奶親自安排的,和她最親近的宋潤澄眼睜睜看著宋家的計劃實施,卻沒有一個人告訴她,你不該如此。
她其實可以被拉回來,隻是風險太大,收益太小,所以無人那樣做罷了。
這樣的齊映禾……世間不知還有多少,但這樣的趙妨玉,世間寥寥無幾。
李家足以自保,失去了李家,隴西無人能夠鎮守。
九族之中,大約唯一能牽連的,便是宋家,但宋家是皇帝寵臣,趙妨錦應當也不會有事。
至於趙憫山,死了也好,他沒有兄弟姐妹,死了也就死了。
趙妨玉不想再為人棋子,被推著往前走。
她想站在棋盤之外,成為執棋者,一點點開出新路。
她想讓後世人……輕鬆一些。
在這個封建的社會,要麽吃人,要麽被吃,趙妨玉還有許多事沒做,她不想死。
周擎鶴覺得趙妨玉仿佛在發光。
她說的話他不曾聽過,但每一個字都能走入他的心中。
女子也是大梁百姓,她所求的,在當權者看來也並非什麽大事。
“總不能叫千千萬萬的人死在殿下麵前,才能激起殿下心中最後的一絲血性。”
被鮮血激起的反抗意識是什麽樣,趙妨玉在21世紀見過。那是她們國家走過的路。
那條路太苦,也死了太多人。
她癡心妄想,想讓大梁好起來,想讓大梁少走一些彎路。
“說來可笑,這些本不該是我應考慮的,隻我看見了不公,所以我不願如行屍走肉般寂寂無聲。”
“我想見春和景明,天下太平。”
周擎鶴的手一點一點垂下,風中燭火搖曳,火苗飄忽,明明滅滅。
但趙妨玉知道,他會答應。
因為他心軟。
·
朝中大臣發現近來周擎鶴似乎變了一番模樣,具體變了什麽看不出,隻是看著,似乎與往日不同。
他時常去四皇子府,與崔子敏也見過許多回。
因著十四娘的緣故,崔子敏對周擎鶴還頗為客氣。
四皇子很清楚的知道他二哥壓根兒就不是來看他的,但是他不能說。
他二哥變了,他二哥身上有了朝氣,他想靠近這樣的二哥,好像靠近了,那朝陽便能暖他一分。
那是他沒有的熱烈。
周擎鶴在暗地中謀劃什麽。
清河崔氏,在無形之中,站在周擎鶴背後,這並非是因為崔子敏與十四娘,而是他們在三皇子與二皇子之間,選擇了中立。
這樣的時節,不站隊,對周擎鶴來說便是幫助。
孟言真大約猜出了什麽。
隴西的信送進宮中,丹妃夜夜垂淚。
皇帝不止一次抱著孟言真哄道:“若是實在想念,不如把人接回來。”
孟言真的眼淚猶如滾珠垂落,發似濃雲,泄了一地。
“萬萬不可,送他去邊疆,便是叫他報國……我不過是婦人之仁,怕他受傷,舍不得罷了。”
“他自小與我一起長大,便是親弟弟也不過如此……如今邊關又打了起來,我如何不擔憂?”
“我既怕他受苦,又怕他不能立功,空空蹉跎歲月。”
孟言真在皇帝身上擦了擦眼淚,破涕為笑:“陛下萬不可將他召回來,家中可還等著他建功立業的好消息呢。”
“孟家的門楣,也多靠言疆頂立,如何能因我的一念之私壞了大局?”
一念之私,壞了大局……
不知皇帝想起什麽,眼中劃過一絲不耐,轉瞬又被孟言真哄了回來。
“當權者隻在乎自己的目的有沒有達成,流了多少血,流的誰的血,沒人在乎,史書上也不會記錄平民的名字。”
“殿下想救人於水火,能走的隻有一條路。”
趙妨玉書閣中尋了本書,年歲不長,恰是前朝。
翻到那一頁,靜靜擺在周擎鶴麵前。
青玄門之變。和唐朝的宣武門之變有的一比。
“殿下的處境與前路,這本書都寫了。要不要做第二個恒王,隻看殿下願不願為了百姓冒天下之大不韙,願不願救他們於水火。”
周擎鶴怔怔的,趙妨玉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在挑戰他的神經。
她在教他篡位……
“你怎知……我能做成?”
周擎鶴直直的看著趙妨玉的眼,那雙眼依舊漂亮,目光淩厲,寒冷,理智。
堅定地好像她能預知結局。
她太信任他了,他沒有她想的那麽好。
趙妨玉回身坐下,支著下頜,看著小女兒姿態的做派,目光卻猶如山間喊澗一般清冷。
“有些事,明知不可而為之,是勇。”
“世間變幻莫測,沒有人能將世間一切都握在手中,即便是皇權之主也不可以。”
“但許多事,不能因為沒有人做,便不去做。”
“殿下想救百姓,我亦是如此,我比殿下更多一份私心,我想叫天下女子,不再如我,如我姨娘,如表姐一般,被擺布,被用規矩變相的奴役。”
“我的妄想比殿下更大,我敢想,也敢做,因為殿下給了我看到這些或有可以成真的機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頸受戮不如拚死一搏,成了,大梁能迎來太平盛世,輸了也不過一死。”
“最差不過如此,贏了便是千千萬萬的人收益,我為何不賭,殿下為何不賭?”
趙妨玉一字一句都是妖精蠱惑,但她一身清正,又如姑射神。
趙妨玉從前還懼怕許多,宋家那一場宴,讓她清楚看見了何為殘酷。
隻因多了一層變數,因為宰相夫人的一個眼神,齊映禾死了,她身邊的丫鬟死了,連宰相夫人派出去的人也死在錦衣衛。
明麵上就有三條人命。
這還隻是一個宰相夫人,不是宰相,不是三皇子。
她曾經想過,三皇子當道民不聊生,她大可以離開。
但她看到了齊映禾,她的想法變了。
齊映禾其實說到底,她沒有做錯什麽,她隻是想讓自己過得更好,道心不堅受人挑撥,原以為不過是費些功夫給表哥做妾,誰知最後丟了性命。
齊映禾就是一個沒有任何籌碼並且不聰明的趙妨玉。
她不聰明,但她不該死,罪不至此。
隻因她沒有按照計劃軌跡行走,便被人安排著丟了性命……
她死也不明白,假的齊映禾正是她投奔的姨奶奶親自安排的,和她最親近的宋潤澄眼睜睜看著宋家的計劃實施,卻沒有一個人告訴她,你不該如此。
她其實可以被拉回來,隻是風險太大,收益太小,所以無人那樣做罷了。
這樣的齊映禾……世間不知還有多少,但這樣的趙妨玉,世間寥寥無幾。
李家足以自保,失去了李家,隴西無人能夠鎮守。
九族之中,大約唯一能牽連的,便是宋家,但宋家是皇帝寵臣,趙妨錦應當也不會有事。
至於趙憫山,死了也好,他沒有兄弟姐妹,死了也就死了。
趙妨玉不想再為人棋子,被推著往前走。
她想站在棋盤之外,成為執棋者,一點點開出新路。
她想讓後世人……輕鬆一些。
在這個封建的社會,要麽吃人,要麽被吃,趙妨玉還有許多事沒做,她不想死。
周擎鶴覺得趙妨玉仿佛在發光。
她說的話他不曾聽過,但每一個字都能走入他的心中。
女子也是大梁百姓,她所求的,在當權者看來也並非什麽大事。
“總不能叫千千萬萬的人死在殿下麵前,才能激起殿下心中最後的一絲血性。”
被鮮血激起的反抗意識是什麽樣,趙妨玉在21世紀見過。那是她們國家走過的路。
那條路太苦,也死了太多人。
她癡心妄想,想讓大梁好起來,想讓大梁少走一些彎路。
“說來可笑,這些本不該是我應考慮的,隻我看見了不公,所以我不願如行屍走肉般寂寂無聲。”
“我想見春和景明,天下太平。”
周擎鶴的手一點一點垂下,風中燭火搖曳,火苗飄忽,明明滅滅。
但趙妨玉知道,他會答應。
因為他心軟。
·
朝中大臣發現近來周擎鶴似乎變了一番模樣,具體變了什麽看不出,隻是看著,似乎與往日不同。
他時常去四皇子府,與崔子敏也見過許多回。
因著十四娘的緣故,崔子敏對周擎鶴還頗為客氣。
四皇子很清楚的知道他二哥壓根兒就不是來看他的,但是他不能說。
他二哥變了,他二哥身上有了朝氣,他想靠近這樣的二哥,好像靠近了,那朝陽便能暖他一分。
那是他沒有的熱烈。
周擎鶴在暗地中謀劃什麽。
清河崔氏,在無形之中,站在周擎鶴背後,這並非是因為崔子敏與十四娘,而是他們在三皇子與二皇子之間,選擇了中立。
這樣的時節,不站隊,對周擎鶴來說便是幫助。
孟言真大約猜出了什麽。
隴西的信送進宮中,丹妃夜夜垂淚。
皇帝不止一次抱著孟言真哄道:“若是實在想念,不如把人接回來。”
孟言真的眼淚猶如滾珠垂落,發似濃雲,泄了一地。
“萬萬不可,送他去邊疆,便是叫他報國……我不過是婦人之仁,怕他受傷,舍不得罷了。”
“他自小與我一起長大,便是親弟弟也不過如此……如今邊關又打了起來,我如何不擔憂?”
“我既怕他受苦,又怕他不能立功,空空蹉跎歲月。”
孟言真在皇帝身上擦了擦眼淚,破涕為笑:“陛下萬不可將他召回來,家中可還等著他建功立業的好消息呢。”
“孟家的門楣,也多靠言疆頂立,如何能因我的一念之私壞了大局?”
一念之私,壞了大局……
不知皇帝想起什麽,眼中劃過一絲不耐,轉瞬又被孟言真哄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