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五國城鄧肅見駕
重生北宋之我師兄嶽飛 作者:海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眼看那名官員應下此事,趙斌當即朝嚴成方、馮先幾人點了點頭,幾人當即按照那日在黃龍府商量好的,領兵將小院團團圍住,四員大將各自把守一麵,領著麾下騎兵和小院周圍的金兵對峙起來。
看著外圍沒有什麽大礙了,趙斌當即撥馬走向小院,此時小院外圍自然是龐恕、張立、張用三人,而此時三人身邊還跟著二百餘名步卒,一個個身穿布衣,手持刀盾,一看就是精銳步卒。
張立一見趙斌急忙迎上前去:“少爺,算上黃龍府,以及經過的會寧府、韓州等地,共湊得二百敢戰死士,這樣就算外圍成方他們抵擋不住,憑著二百人也還能再撐一柱香的時間。”
趙斌點點頭:“好,這裏就交給你們了,龐將軍咱們還是以響箭為號。”
“公子放心,昔年王舜臣一人一弓,能阻敵兩個時辰,我龐家連珠箭亦不弱於他”,龐恕說著將手中寶弓緊了又緊。
趙斌見此笑著拍拍龐恕的肩頭:“將軍寬心,不必如此緊張,這次見麵是兩國商議好的,咱們隻要不強救二帝回朝,應該不會有什麽大的衝突。”
和眾將交代好,趙斌就走到鄧肅身邊:“鄧大人,都安排好了,請吧。”
鄧肅此時已然等在小院門口,看著周圍軍士調動,一見趙斌來到自己麵前,當即低聲問道:“狄將軍,咱們可有實力強救二帝離開此地?”
趙斌看著一臉期待的鄧肅,搖頭苦笑道:“鄧大人,可是忘了咱們如今在哪裏?這可是五國城,是大金腹地啊,就算我們能將周圍守衛殺淨,裹挾著二帝從這裏衝出去,可從這裏到長江南岸,沿途會有多少金人大軍的攔截啊,憑咱們這區區千人怎麽能殺到呢。”
鄧肅聞言長歎一聲:“好吧,既然如此就請狄將軍嚴守院門,我這就去見二帝,完成陛下聖旨,咱們好早日回京。”
鄧肅說完,原以為麵前這位狄將軍會欣然應允,卻不想狄將軍竟然又搖搖頭道:“鄧大人,狄某這一路保著你來此五國城,可這見駕的好事你怎麽能不帶著狄某呢,咱們還是一齊吧。”
說完就見趙斌雙腳一點鐙,整個人飄然而起,落在鄧肅身邊,伸左手扶住鄧肅肩頭,探右臂從身後取出鹿角刀,照著門上銅鎖輕輕一揮,銅鎖立時斷為兩截,向兩邊滑落,沒了銅鎖的束縛,這大門立時洞開。
趙斌當即左手一用力:“鄧大人,請吧!”
說著一把將鄧肅推入院內,隨後趙斌也一閃身進了院門,複又將院門閉緊,左右尋了尋沒有找到門栓,趙斌索性將右手的鹿角刀往門上一別,卡死了兩扇大門,使得旁人再也進不了這個小院。
而院內二帝在騎兵來時就聽見動靜了,趙桓還專門趴在門縫上看了看,一見外麵都是宋軍衣甲,趙桓開心的喊道:“父皇,父皇,外麵都是咱們大宋軍士,將小院圍了起來!”
一旁的趙佶聞言喜道:“看來是勤王大軍來此了,我大宋果然還是有忠臣良將啊,吾兒快來,快來,你我不可失了君王儀態,當換裝靜候賢臣拜見”。二帝當即回屋換了一身幹淨衣袍,又從屋內搬了兩把椅子擺在天井當院,隨後端坐其上,等候救駕之人進屋拜見。
這邊二帝剛坐穩,就聽門上銅鎖響亮,緊接著封閉二帝一年之久的大門被人一把推開,隨即二帝就看見一個文官跌跌撞撞的闖進院內,隨後一黑甲武將也側身閃進院內,同時將打開的院門翻手關上。
小院當中,鄧肅剛回頭看向趙斌想要說什麽,卻見趙斌側立門前,抬手向著他身後指了指。鄧肅急忙回頭看去,就見二帝端坐天井當中,此時正看著自己發愣,鄧肅哪裏還顧得上和趙斌理論,當即整理衣袍,來到二帝麵前躬身拜道:“臣鄧肅見過太上皇,見過陛下。”
鄧肅這一見禮,道君皇帝才反應過來,當即擺擺手道:“原來是鄧愛卿來此勤王啊,愛卿救駕有功,當免前罪,隻是不知愛卿帶了多少兵馬?”
鄧肅聽著趙佶如此問,不由得微微一頓,繼而說道:“不敢欺瞞陛下,微臣此次隻帶了一千多兵馬,而且來此也不是勤王的大軍。”
道君皇帝趙佶聞言眉頭一皺:“既非勤王大軍,你鄧肅一介文人如何能來到這五國城,又如何能進的了這處宅院?!”
“啟稟太上皇,微臣乃是奉旨議和,同時代當今聖上前來探望二帝!”
趙佶聞言,不由得雙目圓睜:“議和?既然已經議和為何不放我等回朝,莫非,莫非因為開封城破,宗室被擄,因此那家人得了江山,才不願我二人回朝?”
一旁的趙桓也急忙問道:“鄧肅,你從實講來,如今皇帝是哪一個?這次議和的條件又是什麽!”
鄧肅急忙說道:“微臣萬不敢欺瞞聖駕,如今我大宋天子乃是昔年九殿下康王千歲,至於議和的條件,乃是宋金以淮河為界,淮河以北歸金,以南歸宋。”
趙佶聞言眼睛都紅了:“你說什麽?以淮河為界?我大宋立國至今百餘年,未曾有此奇恥大辱!莫非我大宋軍士具都已經死絕了,你們君臣竟然能同意這淮河為界?!康王他是幹什麽吃的,你將朕被擄之後發生的一切都從實講來!”
這下可把鄧肅累壞了,先講張邦昌立偽楚,又說泥馬渡康王,崔府君顯靈保駕,再後來是宗澤掛帥,嶽飛愛華山大戰,張邦昌獻玉璽。
講到張邦昌獻璽時,道君皇帝不由得罵道:“康王是失心瘋了,還是根本就看不懂這些,竟然連如此簡單的美女顏粉計和獻寶詐降都看不出來,張邦昌那狗賊放著好好的楚王不當,跑過來給你當什麽官啊。不過你方才所說嶽飛嶽鵬舉到當真是一條好漢,有此人領兵想來我父子二人歸國之期不遠矣。”
鄧肅聽這趙佶的感歎,不敢搭話,隻得硬著頭皮繼續講分宮樓嶽飛驚駕,李綱誤走釘板,張邦昌二獻南京城。
看著外圍沒有什麽大礙了,趙斌當即撥馬走向小院,此時小院外圍自然是龐恕、張立、張用三人,而此時三人身邊還跟著二百餘名步卒,一個個身穿布衣,手持刀盾,一看就是精銳步卒。
張立一見趙斌急忙迎上前去:“少爺,算上黃龍府,以及經過的會寧府、韓州等地,共湊得二百敢戰死士,這樣就算外圍成方他們抵擋不住,憑著二百人也還能再撐一柱香的時間。”
趙斌點點頭:“好,這裏就交給你們了,龐將軍咱們還是以響箭為號。”
“公子放心,昔年王舜臣一人一弓,能阻敵兩個時辰,我龐家連珠箭亦不弱於他”,龐恕說著將手中寶弓緊了又緊。
趙斌見此笑著拍拍龐恕的肩頭:“將軍寬心,不必如此緊張,這次見麵是兩國商議好的,咱們隻要不強救二帝回朝,應該不會有什麽大的衝突。”
和眾將交代好,趙斌就走到鄧肅身邊:“鄧大人,都安排好了,請吧。”
鄧肅此時已然等在小院門口,看著周圍軍士調動,一見趙斌來到自己麵前,當即低聲問道:“狄將軍,咱們可有實力強救二帝離開此地?”
趙斌看著一臉期待的鄧肅,搖頭苦笑道:“鄧大人,可是忘了咱們如今在哪裏?這可是五國城,是大金腹地啊,就算我們能將周圍守衛殺淨,裹挾著二帝從這裏衝出去,可從這裏到長江南岸,沿途會有多少金人大軍的攔截啊,憑咱們這區區千人怎麽能殺到呢。”
鄧肅聞言長歎一聲:“好吧,既然如此就請狄將軍嚴守院門,我這就去見二帝,完成陛下聖旨,咱們好早日回京。”
鄧肅說完,原以為麵前這位狄將軍會欣然應允,卻不想狄將軍竟然又搖搖頭道:“鄧大人,狄某這一路保著你來此五國城,可這見駕的好事你怎麽能不帶著狄某呢,咱們還是一齊吧。”
說完就見趙斌雙腳一點鐙,整個人飄然而起,落在鄧肅身邊,伸左手扶住鄧肅肩頭,探右臂從身後取出鹿角刀,照著門上銅鎖輕輕一揮,銅鎖立時斷為兩截,向兩邊滑落,沒了銅鎖的束縛,這大門立時洞開。
趙斌當即左手一用力:“鄧大人,請吧!”
說著一把將鄧肅推入院內,隨後趙斌也一閃身進了院門,複又將院門閉緊,左右尋了尋沒有找到門栓,趙斌索性將右手的鹿角刀往門上一別,卡死了兩扇大門,使得旁人再也進不了這個小院。
而院內二帝在騎兵來時就聽見動靜了,趙桓還專門趴在門縫上看了看,一見外麵都是宋軍衣甲,趙桓開心的喊道:“父皇,父皇,外麵都是咱們大宋軍士,將小院圍了起來!”
一旁的趙佶聞言喜道:“看來是勤王大軍來此了,我大宋果然還是有忠臣良將啊,吾兒快來,快來,你我不可失了君王儀態,當換裝靜候賢臣拜見”。二帝當即回屋換了一身幹淨衣袍,又從屋內搬了兩把椅子擺在天井當院,隨後端坐其上,等候救駕之人進屋拜見。
這邊二帝剛坐穩,就聽門上銅鎖響亮,緊接著封閉二帝一年之久的大門被人一把推開,隨即二帝就看見一個文官跌跌撞撞的闖進院內,隨後一黑甲武將也側身閃進院內,同時將打開的院門翻手關上。
小院當中,鄧肅剛回頭看向趙斌想要說什麽,卻見趙斌側立門前,抬手向著他身後指了指。鄧肅急忙回頭看去,就見二帝端坐天井當中,此時正看著自己發愣,鄧肅哪裏還顧得上和趙斌理論,當即整理衣袍,來到二帝麵前躬身拜道:“臣鄧肅見過太上皇,見過陛下。”
鄧肅這一見禮,道君皇帝才反應過來,當即擺擺手道:“原來是鄧愛卿來此勤王啊,愛卿救駕有功,當免前罪,隻是不知愛卿帶了多少兵馬?”
鄧肅聽著趙佶如此問,不由得微微一頓,繼而說道:“不敢欺瞞陛下,微臣此次隻帶了一千多兵馬,而且來此也不是勤王的大軍。”
道君皇帝趙佶聞言眉頭一皺:“既非勤王大軍,你鄧肅一介文人如何能來到這五國城,又如何能進的了這處宅院?!”
“啟稟太上皇,微臣乃是奉旨議和,同時代當今聖上前來探望二帝!”
趙佶聞言,不由得雙目圓睜:“議和?既然已經議和為何不放我等回朝,莫非,莫非因為開封城破,宗室被擄,因此那家人得了江山,才不願我二人回朝?”
一旁的趙桓也急忙問道:“鄧肅,你從實講來,如今皇帝是哪一個?這次議和的條件又是什麽!”
鄧肅急忙說道:“微臣萬不敢欺瞞聖駕,如今我大宋天子乃是昔年九殿下康王千歲,至於議和的條件,乃是宋金以淮河為界,淮河以北歸金,以南歸宋。”
趙佶聞言眼睛都紅了:“你說什麽?以淮河為界?我大宋立國至今百餘年,未曾有此奇恥大辱!莫非我大宋軍士具都已經死絕了,你們君臣竟然能同意這淮河為界?!康王他是幹什麽吃的,你將朕被擄之後發生的一切都從實講來!”
這下可把鄧肅累壞了,先講張邦昌立偽楚,又說泥馬渡康王,崔府君顯靈保駕,再後來是宗澤掛帥,嶽飛愛華山大戰,張邦昌獻玉璽。
講到張邦昌獻璽時,道君皇帝不由得罵道:“康王是失心瘋了,還是根本就看不懂這些,竟然連如此簡單的美女顏粉計和獻寶詐降都看不出來,張邦昌那狗賊放著好好的楚王不當,跑過來給你當什麽官啊。不過你方才所說嶽飛嶽鵬舉到當真是一條好漢,有此人領兵想來我父子二人歸國之期不遠矣。”
鄧肅聽這趙佶的感歎,不敢搭話,隻得硬著頭皮繼續講分宮樓嶽飛驚駕,李綱誤走釘板,張邦昌二獻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