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8章 三國人物合稱—五子良將
中國古代曆史史實梳理 作者:第一眼看的楊豔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英雄輩出,其中曹魏麾下的五位戰功卓著的將領,被後世稱為“五子良將”。
他們分別是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於禁、征西車騎將軍張合、右將軍徐晃。
這五位將領在曹操的統一北方及對外征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曹魏政權的重要支柱。以下是對“五子良將”的詳細介紹。
一、五子良將概述
“五子良將”一詞最早見於史書,是陳壽在撰寫《三國誌》時,將這五位將領合傳,並在總評中稱讚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一稱號不僅體現了他們在曹魏政權中的重要地位,也彰顯了他們在三國曆史中的傑出貢獻。
二、五子良將成員介紹
1. 張遼(169-222年)
張遼,字文遠,本姓聶,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被譽為五子良將之首。張遼早年曾從屬於丁原、何進、董卓、呂布等人,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
他一生征戰沙場,戰功顯赫,最為人稱道的戰役是合肥之戰。
在此戰中,張遼以7000守軍對抗孫權十萬大軍,親自率領800死士夜襲敵營,幾乎活捉孫權,此戰不僅扭轉了曹魏在江淮戰區的戰略劣勢,也極大地震懾了東吳,留下了“張遼止啼”的典故。
黃初三年(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病逝於江都,諡曰剛侯。
2. 樂進(?-218年)
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今河南濮陽市清豐縣)人。
東漢末年名將,五子良將之一。樂進以勇猛果敢著稱,多次隨曹操南征北伐,屢立戰功,常任先鋒大將。
他在官渡之戰中擊殺袁紹部將淳於瓊,此後又多次擊退敵軍。
曹操稱王後,因樂進數有戰功,拜其為右將軍。樂進雖身材短小,但膽識過人,是曹操麾下不可或缺的猛將之一。
218年,樂進去世,諡“威侯”。
3. 於禁(?-221年)
於禁,字文則,泰山钜平(今山東省泰安市)人。五子良將中,於禁的下場最為淒慘。
他早年隨鮑信起兵,後歸曹操,為將堅毅莊重,在宛城之戰中有出色表現,被曹操稱讚可對比古代名將。
然而,在襄樊之戰中,於禁被關羽擊敗俘虜,被迫投降。
孫權奪荊州後,於禁被放歸魏國,卻遭到曹丕的羞辱,憂鬱而逝,諡“厲侯”。
4. 張合(?-231年)
張合,字儁乂,河間鄚縣(今河北省任丘市)人。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軍事家。張合早年曾從屬於韓馥、袁紹,官渡之戰時歸降曹操。
他以巧變著稱,多次為劉備、諸葛亮所忌憚。
在街亭之戰中,張合大破蜀將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張合在軍中時間久,深得人心,但後因司馬懿的排擠和陰謀,於木門道中伏而死,諡“壯侯”。
5. 徐晃(?-227年)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縣(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著名的軍事家。徐晃早年跟隨楊奉征戰,後歸順曹操。
他治軍嚴整,有勇有謀,在漢中之戰、襄樊之戰中都有突出表現。
特別是襄樊之戰中,徐晃率領大軍追擊關羽,連破關羽多屯,一舉解除了樊城之圍。曹操稱讚其有“周亞夫之風”。
曹丕繼位後,徐晃被封為右將軍。227年,徐晃死於任上,諡“壯侯”。
三、五子良將的曆史影響
五子良將作為曹魏政權的重要支柱,他們在曹操的統一北方及對外征戰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他們不僅勇猛善戰,而且各有特色,形成了曹魏軍隊的強大戰鬥力。
同時,五子良將的事跡和成就也被後世廣泛傳頌,成為三國曆史中的一段佳話。
四、五子良將的文學形象
在文學作品中,五子良將的形象也被賦予了豐富的色彩。
如《三國演義》等小說中,五子良將的英勇事跡被生動地描繪出來,使得他們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這些文學形象不僅豐富了三國曆史的文化內涵,也促進了五子良將這一曆史概念的廣泛傳播。
綜上所述,“五子良將”作為曹魏政權的重要支柱和三國曆史中的傑出將領,他們的英勇事跡和卓越貢獻將永遠被後世銘記。
同時,五子良將的形象也將在曆史的長河中繼續閃耀光芒。
他們分別是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於禁、征西車騎將軍張合、右將軍徐晃。
這五位將領在曹操的統一北方及對外征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曹魏政權的重要支柱。以下是對“五子良將”的詳細介紹。
一、五子良將概述
“五子良將”一詞最早見於史書,是陳壽在撰寫《三國誌》時,將這五位將領合傳,並在總評中稱讚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一稱號不僅體現了他們在曹魏政權中的重要地位,也彰顯了他們在三國曆史中的傑出貢獻。
二、五子良將成員介紹
1. 張遼(169-222年)
張遼,字文遠,本姓聶,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被譽為五子良將之首。張遼早年曾從屬於丁原、何進、董卓、呂布等人,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
他一生征戰沙場,戰功顯赫,最為人稱道的戰役是合肥之戰。
在此戰中,張遼以7000守軍對抗孫權十萬大軍,親自率領800死士夜襲敵營,幾乎活捉孫權,此戰不僅扭轉了曹魏在江淮戰區的戰略劣勢,也極大地震懾了東吳,留下了“張遼止啼”的典故。
黃初三年(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病逝於江都,諡曰剛侯。
2. 樂進(?-218年)
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今河南濮陽市清豐縣)人。
東漢末年名將,五子良將之一。樂進以勇猛果敢著稱,多次隨曹操南征北伐,屢立戰功,常任先鋒大將。
他在官渡之戰中擊殺袁紹部將淳於瓊,此後又多次擊退敵軍。
曹操稱王後,因樂進數有戰功,拜其為右將軍。樂進雖身材短小,但膽識過人,是曹操麾下不可或缺的猛將之一。
218年,樂進去世,諡“威侯”。
3. 於禁(?-221年)
於禁,字文則,泰山钜平(今山東省泰安市)人。五子良將中,於禁的下場最為淒慘。
他早年隨鮑信起兵,後歸曹操,為將堅毅莊重,在宛城之戰中有出色表現,被曹操稱讚可對比古代名將。
然而,在襄樊之戰中,於禁被關羽擊敗俘虜,被迫投降。
孫權奪荊州後,於禁被放歸魏國,卻遭到曹丕的羞辱,憂鬱而逝,諡“厲侯”。
4. 張合(?-231年)
張合,字儁乂,河間鄚縣(今河北省任丘市)人。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軍事家。張合早年曾從屬於韓馥、袁紹,官渡之戰時歸降曹操。
他以巧變著稱,多次為劉備、諸葛亮所忌憚。
在街亭之戰中,張合大破蜀將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張合在軍中時間久,深得人心,但後因司馬懿的排擠和陰謀,於木門道中伏而死,諡“壯侯”。
5. 徐晃(?-227年)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縣(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著名的軍事家。徐晃早年跟隨楊奉征戰,後歸順曹操。
他治軍嚴整,有勇有謀,在漢中之戰、襄樊之戰中都有突出表現。
特別是襄樊之戰中,徐晃率領大軍追擊關羽,連破關羽多屯,一舉解除了樊城之圍。曹操稱讚其有“周亞夫之風”。
曹丕繼位後,徐晃被封為右將軍。227年,徐晃死於任上,諡“壯侯”。
三、五子良將的曆史影響
五子良將作為曹魏政權的重要支柱,他們在曹操的統一北方及對外征戰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他們不僅勇猛善戰,而且各有特色,形成了曹魏軍隊的強大戰鬥力。
同時,五子良將的事跡和成就也被後世廣泛傳頌,成為三國曆史中的一段佳話。
四、五子良將的文學形象
在文學作品中,五子良將的形象也被賦予了豐富的色彩。
如《三國演義》等小說中,五子良將的英勇事跡被生動地描繪出來,使得他們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這些文學形象不僅豐富了三國曆史的文化內涵,也促進了五子良將這一曆史概念的廣泛傳播。
綜上所述,“五子良將”作為曹魏政權的重要支柱和三國曆史中的傑出將領,他們的英勇事跡和卓越貢獻將永遠被後世銘記。
同時,五子良將的形象也將在曆史的長河中繼續閃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