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2章 明朝人物合稱—前七子
中國古代曆史史實梳理 作者:第一眼看的楊豔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明朝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文學界湧現出了一股強勁的複古潮流,這一時期的七位傑出文人以其共同的文學主張和創作詩踐,被後世合稱為“前七子”。
他們分別是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這七位文人在明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文學活動不僅推動了複古文學的發展,也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前七子的成員及背景
李夢陽:字獻吉,號空同子,甘肅慶陽人。
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任戶部郎中、江西提學副使等。
他主張古詩學魏晉,近體學盛唐,影響很大,是前七子的領袖。
李夢陽在複古模擬上堅持主張“刻意古範”,句模字擬,逼肖前人;
詩重氣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風格。
他的不少詩作揭露了軍隊和官僚的腐敗,寄寓了改革弊政的理想。
其主要作品集有《空同集》。
何景明:字仲默,號大複山人,河南信陽人。
20歲中進士,任吏部員外郎、陝西提學副使。他性情耿介,不滿黑暗政治,有不少諷刺詩。
何景明和李夢陽都是前七子的領袖人物,但兩人在如何複古的問題上爭論很激烈。
何景明的複古主張單純從形式上著眼,沒有繼承古代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
他的詩風清新秀逸,主要作品集有《大複集》。
徐禎卿:字昌穀,江蘇吳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官至國子博士。
徐禎卿少時與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齊名,號“吳中四才子”。
他的詩文創作在前七子中獨具特色,詩論頗多精辟、獨到之處。
他的主要作品集有《迪功集》《迪功外集》,另外有文學批評著作《談藝錄》,見解精辟。
邊貢:字廷實,號華泉,曆城(今山東濟南)人。
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任太常博士、南京戶部尚書等。
他主張複古,詩風平淡質樸,不完全擬古,但取材狹隘,內容較貧乏,缺少藝術感染力。
其五言和七言詩較有特色。他和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並稱“弘正四傑”。
康海:字德涵,號對山,陝西武功人。
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
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員,主張取法漢唐,強調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真情實感。
散曲和雜劇方麵較有成就,雜劇《中山狼》講述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富有寓意。
部分詩文抨擊時政,反映人民疾苦,但比較粗糙。
他的主要作品集有《康對山集》等。
王九思:字敬夫,號渼陂,陝西鄠縣人。
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吏部郎中。
雜劇《杜甫遊春》很有影響。他的主要作品集有散曲集《碧山樂府》《渼陂集》,多數作品寄情山水,抒發仕途失意的惆悵。
王廷相:字子衡,號浚川,蘭封(今河南蘭考)人。
弘治十五年(1502年)進士,任四川巡撫、南京兵部尚書等。
王廷相推崇李夢陽,他的詩有一定現實意義,但成就不高。
他的主要作品集有《王氏家藏集》《內台集》。
二、前七子的文學主張與成就
前七子不滿“台閣體”千篇一律的文風,倡導複古,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受到推崇和響應。
他們希望通過複古來革新當時文壇的萎靡不振之風,恢複文學自身的獨立地位。
然而,由於他們的創作理論落後,缺乏創新,有泥古不化的傾向,最終未能完全實現其文學革新的目標。
在創作實踐上,前七子各呈特色。
李夢陽在複古模擬上堅持主張“刻意古範”,追求雄奇、豪放的風格;
何景明則主張對古人作品要“領會神情”、“不仿形跡”,以達到“達岸舍筏”的目的;
徐禎卿的詩論精辟獨到,詩歌風格清新秀逸;
康海、王九思在散曲、雜劇方麵成就顯著;
邊貢、王廷相的詩歌則清新明快,各有特色。
三、前七子的曆史意義與影響
前七子作為明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文學流派,其複古主張迅速風行天下,成為文學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場文學複古運動。
這場運動對明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文學創作的繁榮和進步。
同時,前七子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也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盡管前七子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但他們的文學成就和曆史貢獻是不可否認的。
作為明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前七子將永遠被後世所銘記和傳頌。
他們分別是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這七位文人在明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文學活動不僅推動了複古文學的發展,也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前七子的成員及背景
李夢陽:字獻吉,號空同子,甘肅慶陽人。
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任戶部郎中、江西提學副使等。
他主張古詩學魏晉,近體學盛唐,影響很大,是前七子的領袖。
李夢陽在複古模擬上堅持主張“刻意古範”,句模字擬,逼肖前人;
詩重氣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風格。
他的不少詩作揭露了軍隊和官僚的腐敗,寄寓了改革弊政的理想。
其主要作品集有《空同集》。
何景明:字仲默,號大複山人,河南信陽人。
20歲中進士,任吏部員外郎、陝西提學副使。他性情耿介,不滿黑暗政治,有不少諷刺詩。
何景明和李夢陽都是前七子的領袖人物,但兩人在如何複古的問題上爭論很激烈。
何景明的複古主張單純從形式上著眼,沒有繼承古代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
他的詩風清新秀逸,主要作品集有《大複集》。
徐禎卿:字昌穀,江蘇吳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官至國子博士。
徐禎卿少時與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齊名,號“吳中四才子”。
他的詩文創作在前七子中獨具特色,詩論頗多精辟、獨到之處。
他的主要作品集有《迪功集》《迪功外集》,另外有文學批評著作《談藝錄》,見解精辟。
邊貢:字廷實,號華泉,曆城(今山東濟南)人。
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任太常博士、南京戶部尚書等。
他主張複古,詩風平淡質樸,不完全擬古,但取材狹隘,內容較貧乏,缺少藝術感染力。
其五言和七言詩較有特色。他和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並稱“弘正四傑”。
康海:字德涵,號對山,陝西武功人。
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
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員,主張取法漢唐,強調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真情實感。
散曲和雜劇方麵較有成就,雜劇《中山狼》講述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富有寓意。
部分詩文抨擊時政,反映人民疾苦,但比較粗糙。
他的主要作品集有《康對山集》等。
王九思:字敬夫,號渼陂,陝西鄠縣人。
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吏部郎中。
雜劇《杜甫遊春》很有影響。他的主要作品集有散曲集《碧山樂府》《渼陂集》,多數作品寄情山水,抒發仕途失意的惆悵。
王廷相:字子衡,號浚川,蘭封(今河南蘭考)人。
弘治十五年(1502年)進士,任四川巡撫、南京兵部尚書等。
王廷相推崇李夢陽,他的詩有一定現實意義,但成就不高。
他的主要作品集有《王氏家藏集》《內台集》。
二、前七子的文學主張與成就
前七子不滿“台閣體”千篇一律的文風,倡導複古,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受到推崇和響應。
他們希望通過複古來革新當時文壇的萎靡不振之風,恢複文學自身的獨立地位。
然而,由於他們的創作理論落後,缺乏創新,有泥古不化的傾向,最終未能完全實現其文學革新的目標。
在創作實踐上,前七子各呈特色。
李夢陽在複古模擬上堅持主張“刻意古範”,追求雄奇、豪放的風格;
何景明則主張對古人作品要“領會神情”、“不仿形跡”,以達到“達岸舍筏”的目的;
徐禎卿的詩論精辟獨到,詩歌風格清新秀逸;
康海、王九思在散曲、雜劇方麵成就顯著;
邊貢、王廷相的詩歌則清新明快,各有特色。
三、前七子的曆史意義與影響
前七子作為明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文學流派,其複古主張迅速風行天下,成為文學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場文學複古運動。
這場運動對明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文學創作的繁榮和進步。
同時,前七子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也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盡管前七子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但他們的文學成就和曆史貢獻是不可否認的。
作為明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前七子將永遠被後世所銘記和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