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裏看著老實的很,又事事顧全周到,也沒叫人意識到其實他也尚在少年,該是意氣風發,無所畏懼的時候。
許是不一樣的人生際遇,給他的麵孔也染上了不屬於這個年紀該有的暮氣,他們之中,或許隻有謝文文活成了少年人的不羈與灑脫。
“嗯。”
聽著謝文文應聲,劉小天也猜不出來他是高興還是不高興,隨後,他小心翼翼的問他:
“及冠之年,就好比女子及笄之年,人的一生除卻生死之日,此日尤為重要,你、不回家?”
雖然很早之前謝文文就多次解釋自己的來曆,雖然,他總是作著一副信以為真的模樣,可他其實心裏早就清楚,謝文文不是他口中說的那般孤家寡人的身世,也不是他自己說的那般了無牽掛,他在這世間有家,有家人,而之所以為什麽到此,又為什麽對往事閉口不談,對身世噤若寒蟬,許是隻有他自己清楚。
從第一次見謝文文的時候,他就從他身上看到了不同於常人的氣度,是別人學不來的矜貴,舉手投足間的風華,讓他分外肯定,他非富即貴。
雖然,他連五百兩都拿不出來。不過,人這一輩子麽,總有捉襟見肘的時候,這種情況他比誰都清楚,是而他體諒。
而這樣的人,及冠這麽重要的日子,怎麽可以不受重視呢?
男子二十弱冠,當行及冠禮,嘉賓在席,親朋在側,以頗具聲望的長者以授冠帽,授予成衣,三禮既出,便示成人。
這冠禮的場麵,他從未有幸見過,但有的人家也會在這一天,為自己的孩子戴上一頂帽子,以茲鼓勵。
所以,弱冠之禮,也是分階層的,其實對於他這樣的尋常白丁,及冠跟其他尋常日子一般,並無多大的意義,但對於富貴人家來說,及冠,卻代表了許多東西,是你的成人,也是你該肩負起家族的時候,是你該成家立業的時候,更是你要認清自己的道路收起你的玩心的時候。
二十這一年,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分水嶺。
如果謝文文回家,那麽,他想,他的冠禮一定很是浩大。
毋庸置疑。
但是,謝文文卻並沒有要回家的打算,也不在乎這個及冠禮如何過,當做普通的一天過去也未嚐不可。
這個在他心中重要的日子,早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不再備受期待。
謝文文挑起一抹笑來,帶著幾分苦澀,映著眼中的灰暗,叫劉小天看不懂。
在他眼裏,像謝文文這樣瀟灑而真性情的人,怎會露出這樣的神色呢?他該是最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他灑脫,他率性,他不被任何世俗所困,也不會被任何人而棄。他活的就像是每一個人最希望活成的那樣,可是,事實卻是相反的,縱然是他這樣在他人眼中最備受期待的人,也似乎有著旁人看不到的淒涼,光鮮亮麗的外表下,藏著太多的不為人知的一麵,一旦揭穿,便是他最狼狽的時候。
那他們這群人,究竟又有誰真正看懂了他?
是白行雲還是沈胥?亦或者誰都不是?
謝文文看著沒心沒肺的,活的比誰都灑脫,可誰知道他身上的枷鎖重逾泰山。
“不回。”
謝文文清冷的聲音散在空中,這裏不是山穀,不會有餘音回響,一旦散開,便好似從未出現。
已經學會察言觀色的劉小天也不多問,他雖然不清楚謝文文為何有家不回,但他知曉,也並非他之前編造的已經孤家寡人的謊言一般是無家可歸,雖然各中原由他不會為外人道也,可劉小天選擇了包容。
他大方的把自己的耐心給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那及冠之日,我們都在你身邊,給你辦得熱熱鬧鬧的!”不知是在找補還是在安慰,亦或者是真心實意的承諾。
這一下,謝文文笑的夠開心了。
“好。”
在他選擇這一條路開始,就已經注定了回不去了,雖然到時候他的身邊,沒有他記憶裏模糊的父母與兄長弟妹,可,還有他們不是,有這群最好的人陪伴,已經足夠了。
謝文文是個行動派,說出口的話便不給收回的可能,當晚族長就召集了一部分百姓,給他出具血書。其實也不算是血書,是一份請恩書差不多,亦或者叫陳情書。
內容是謝文文連夜想的,他眼裏的苄安便是他最現實的介紹,苄安會生生不息,因為他的子民們前仆後繼。
在大火裏拚命掙紮的百姓,低頭虔誠的祈願的男女老少,掬著一捧水如獲至寶的他們,讓謝文文福臨心至,提筆一書便是千字感言,他竭誠的用自己畢生所學在這字裏行間展示如今的苄安,那不是眾口相傳中的模樣,也不是到達宋元昇耳裏的相安無事。
用著不趁手的毛筆,蘸著味道難聞的墨,洋洋灑灑又真情實意的寫下來的千字書,卻在這麵紙上不過占據半頁的位置,而後麵是一個個的大大小小歪歪扭扭的血指印。
他們很多人都不認識字,根本不知道謝文文這上麵寫的什麽,可在經過族長的一番解釋下,所有人都主動蓋下自己的指印,縱然希望渺茫,可無所不用其極的他們也從不會連試一試都放棄了。
他們其實也不懂從北境把姬陵江開渠引流過來的重大意義,他們隻知道,如果姬陵江貫穿苄安,便是苄安的出路。
在燈下認真書寫的謝文文是劉小天從未見過的,他見慣了他嘻嘻哈哈的樣子,這一刻,他沉靜的模樣宛如神祗一般。
不知道燈花炸了幾次,等到謝文文再停筆的時候,已經是月上中天,皎月躲在枯枝丫後麵,猶抱琵琶半遮麵。
劉小天不是個會讀書的人,所以在看到這長篇大論之時他就覺得眼睛疼。
謝文文的字很好看,不比白行雲的狂放,也沒有沈胥的中規中矩,他的字就像是他的人一般,活靈活現,筆畫裏都透著一股雍貴。
上書:
謝氏罪人,生而無為,辜上者慈心,未報家國誌,肆性而出,閱在山河。今曆苄安,見民生疾苦,苦三年無雨,地不出糧,河不出水,水脈枯竭,草木皆亡,生靈塗炭,哀嚎遍野。猶悔當年圖治怠慢,失德宗師教誨之恩,然吾身無才,難解苄安水火,憐見民情,心於同受。聞當年聖上裁治,召集萬民遷徙鄰域,奈何故鄉難棄,視死如歸,赴存亡之約,人人自危。今臣民一體,家國一廂,望上人恩赦,以所見之實,閱親耳所聞,奏啟天子。食為庸民,不敢當居上位,不放厥詞,當下困擾所在水源之難,然,苄安暗河有窮盡之時,難以解世代危機,至今苄安已然窮途末路,將斷生機。吾狂妄自大,獻上一策,附聽天子一議。北境有河,名為姬陵江,始於北域,發於六州,長河源遠流長,六州之民因地製宜,傍水而居,使得水土豐茂,安於四季。北境距苄安雖遠,卻為舉國之徑,若開渠引流,當福澤萬世,救民於水火。然,吾心雖願,也知此言狂妄,開渠艱辛,將傾舉國之力,或為我國耗盡家財,累世罵名,然,此可行之處利大於弊,尚有可采之計。
容獻良策,供君采納。
開渠為大,或為人所累,百官難和,自遊京而出,至衛國上下,或褒貶不一。然苄安之事,許已牽連甚廣,吾有斷言,或有借苄安之事挑撥是非之徒,寶慶人禍許為因果。君可查。
安撫四洲五嶽,不僅苄安一隅,苄安人苦,苦於無雨,衛國人苦,苦於野心之徒。國民安居樂業尚可由此緩也。解苄安危機,一為苄安萬民,二為扼製上言之實。
……
劉小天看了前麵一部分便再也看不進去了,這麽洋洋灑灑的一大篇實在考驗他僅有的學識。
沒想到謝文文咬文嚼字起來跟個大儒似的,也都是之乎者也。
他感歎一句:
“雖然不是很懂你寫的什麽,不過我怎麽看著你像是跟皇帝認識似的,說的這麽、這麽熟稔?”
他雖然不理解謝文文為何自稱謝氏罪人,但一定有他的道理,許是在帝王麵前,平庸之人都有罪吧。
謝文文揉著酸痛的手腕子,聞言漫不經心的瞟了他一眼。
“這叫套近乎,你就想象下,天子是你們鎮上的鎮長,不就熟稔了嗎?”
他的這個比方打的很好,但下次不許了。
劉小天驚異的覷著他。“天子怎麽可以與鎮長同比?你瘋魔了?”
一國君主,淩駕於萬人之上的發號施令者,怎麽比方也不能是鎮長吧?這話也就能他們這兒說說了,要是真叫那天子知道了,還要定他們個藐視天子的罪名。
謝文文冷哼一聲,把他推開,都擋住風口了。
“起開,我晾晾墨。”
兩人坐了好一會兒,就看到進來找東西的族長,他說他要找印泥,不然當真都用血麽?
萬民血書這東西,無論哪個朝代都有過那麽一次,不過如今倒是要叫他們開個先河了。
謝文文撐著下巴,看著撥弄著已經硬成一坨的印泥的族長,啞聲道:
“血手印顯得真誠。”
本來就是血書,還要造假的麽?
族長有些欲言又止的難堪道:“有人暈血。”
這話弄的其餘兩人更加無言以對了,劉小天揉著困頓的眼,無語著說:“暈血的換別人的血唄,又不是一個人就得放一桶血,再說了,弄點其他血能看的也成,幹透了也聞不出什麽味道來。”
這話說的在理,反正他們又不驗血,誰知道這血跡就非得是各自的,摁上去了紅豔豔的一片觸目驚心即可,管他假血還是真血。
族長似乎也是被點醒,驚訝又認同的看了劉小天一眼,眼裏對他們的佩服又多了幾分。
夏季過去的快,秋天也要一晃而過,原本還覺得秋高氣爽,可這時候隻覺得夜晚冷的凍人。
謝文文瑟縮在椅子裏,不想動。
冬日裏,應該會有雪吧。
“其實冬天來了,等化雪了尚能一過,可料峭寒日不過短短一兩月,開渠之事還是得行。”
族長在心底長歎一聲,他們也不是沒等過冬天下雪的時候,可往年來一滴雨都沒有下過,冬日裏也指望不上大雪的場景,自然也不能靠那點雪挨過去一個冬天。
“是啊,冬日來,我們就該離開這裏了。”這幾年來,他們年年如此,一開始還指望著冬日的大雪雪化成水,可真到了那時候才發現,除了刺骨的寒風冰霜,大雪也成了奢望,或有飄落雪花的時候,但落地便消失個無影無蹤,壓根沒有任何作用。
見著他們沉思的模樣,他繼續說到。
“冬日這裏留不得人,要是被困住了,就隻能等死。等天氣暖和了,我們又會重新回到這裏,一起為天降甘霖想辦法。”
如此循環往複,他們樂此不疲。
謝文文叩著扶手,深思道:“就算能開渠,也要一兩年的時間。”
這本就是一項艱巨的工程,真要施行起來,也不是短短數月就可以完得成的,自然需要時間。所以啊,他們還是得繼續等著,隻是,等待不再漫長。
族長心態很是樂觀,他們經曆了這麽多,早已經磨平了一開始的棱角,任何的希望對他們來說都不再是煎熬。
“要是真能開渠,我們就能等,這三年多都能了,再等一兩年也等的過去。”
族長臉上黑紅黑紅的,許是真的在為了將來而激動,在期待。
窗口的風一陣陣的吹著,專門擱在桌子上吹幹墨水的請恩書這時候也幹的差不多了,不擔心會糊了字跡。
“這請恩書寫好了,你可以看看有沒有需要添補的,若是沒有,便去聯係人摁手印吧。”
“好。”
族長拿過似如捧著珍寶一般捧在手心,他看著端正的字跡,像是點刻在苄安曆史上的印記,上麵書寫的開恩之請,是他們所有人接近四年之久的期盼,幾乎熱淚盈眶。
許是不一樣的人生際遇,給他的麵孔也染上了不屬於這個年紀該有的暮氣,他們之中,或許隻有謝文文活成了少年人的不羈與灑脫。
“嗯。”
聽著謝文文應聲,劉小天也猜不出來他是高興還是不高興,隨後,他小心翼翼的問他:
“及冠之年,就好比女子及笄之年,人的一生除卻生死之日,此日尤為重要,你、不回家?”
雖然很早之前謝文文就多次解釋自己的來曆,雖然,他總是作著一副信以為真的模樣,可他其實心裏早就清楚,謝文文不是他口中說的那般孤家寡人的身世,也不是他自己說的那般了無牽掛,他在這世間有家,有家人,而之所以為什麽到此,又為什麽對往事閉口不談,對身世噤若寒蟬,許是隻有他自己清楚。
從第一次見謝文文的時候,他就從他身上看到了不同於常人的氣度,是別人學不來的矜貴,舉手投足間的風華,讓他分外肯定,他非富即貴。
雖然,他連五百兩都拿不出來。不過,人這一輩子麽,總有捉襟見肘的時候,這種情況他比誰都清楚,是而他體諒。
而這樣的人,及冠這麽重要的日子,怎麽可以不受重視呢?
男子二十弱冠,當行及冠禮,嘉賓在席,親朋在側,以頗具聲望的長者以授冠帽,授予成衣,三禮既出,便示成人。
這冠禮的場麵,他從未有幸見過,但有的人家也會在這一天,為自己的孩子戴上一頂帽子,以茲鼓勵。
所以,弱冠之禮,也是分階層的,其實對於他這樣的尋常白丁,及冠跟其他尋常日子一般,並無多大的意義,但對於富貴人家來說,及冠,卻代表了許多東西,是你的成人,也是你該肩負起家族的時候,是你該成家立業的時候,更是你要認清自己的道路收起你的玩心的時候。
二十這一年,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分水嶺。
如果謝文文回家,那麽,他想,他的冠禮一定很是浩大。
毋庸置疑。
但是,謝文文卻並沒有要回家的打算,也不在乎這個及冠禮如何過,當做普通的一天過去也未嚐不可。
這個在他心中重要的日子,早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不再備受期待。
謝文文挑起一抹笑來,帶著幾分苦澀,映著眼中的灰暗,叫劉小天看不懂。
在他眼裏,像謝文文這樣瀟灑而真性情的人,怎會露出這樣的神色呢?他該是最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他灑脫,他率性,他不被任何世俗所困,也不會被任何人而棄。他活的就像是每一個人最希望活成的那樣,可是,事實卻是相反的,縱然是他這樣在他人眼中最備受期待的人,也似乎有著旁人看不到的淒涼,光鮮亮麗的外表下,藏著太多的不為人知的一麵,一旦揭穿,便是他最狼狽的時候。
那他們這群人,究竟又有誰真正看懂了他?
是白行雲還是沈胥?亦或者誰都不是?
謝文文看著沒心沒肺的,活的比誰都灑脫,可誰知道他身上的枷鎖重逾泰山。
“不回。”
謝文文清冷的聲音散在空中,這裏不是山穀,不會有餘音回響,一旦散開,便好似從未出現。
已經學會察言觀色的劉小天也不多問,他雖然不清楚謝文文為何有家不回,但他知曉,也並非他之前編造的已經孤家寡人的謊言一般是無家可歸,雖然各中原由他不會為外人道也,可劉小天選擇了包容。
他大方的把自己的耐心給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那及冠之日,我們都在你身邊,給你辦得熱熱鬧鬧的!”不知是在找補還是在安慰,亦或者是真心實意的承諾。
這一下,謝文文笑的夠開心了。
“好。”
在他選擇這一條路開始,就已經注定了回不去了,雖然到時候他的身邊,沒有他記憶裏模糊的父母與兄長弟妹,可,還有他們不是,有這群最好的人陪伴,已經足夠了。
謝文文是個行動派,說出口的話便不給收回的可能,當晚族長就召集了一部分百姓,給他出具血書。其實也不算是血書,是一份請恩書差不多,亦或者叫陳情書。
內容是謝文文連夜想的,他眼裏的苄安便是他最現實的介紹,苄安會生生不息,因為他的子民們前仆後繼。
在大火裏拚命掙紮的百姓,低頭虔誠的祈願的男女老少,掬著一捧水如獲至寶的他們,讓謝文文福臨心至,提筆一書便是千字感言,他竭誠的用自己畢生所學在這字裏行間展示如今的苄安,那不是眾口相傳中的模樣,也不是到達宋元昇耳裏的相安無事。
用著不趁手的毛筆,蘸著味道難聞的墨,洋洋灑灑又真情實意的寫下來的千字書,卻在這麵紙上不過占據半頁的位置,而後麵是一個個的大大小小歪歪扭扭的血指印。
他們很多人都不認識字,根本不知道謝文文這上麵寫的什麽,可在經過族長的一番解釋下,所有人都主動蓋下自己的指印,縱然希望渺茫,可無所不用其極的他們也從不會連試一試都放棄了。
他們其實也不懂從北境把姬陵江開渠引流過來的重大意義,他們隻知道,如果姬陵江貫穿苄安,便是苄安的出路。
在燈下認真書寫的謝文文是劉小天從未見過的,他見慣了他嘻嘻哈哈的樣子,這一刻,他沉靜的模樣宛如神祗一般。
不知道燈花炸了幾次,等到謝文文再停筆的時候,已經是月上中天,皎月躲在枯枝丫後麵,猶抱琵琶半遮麵。
劉小天不是個會讀書的人,所以在看到這長篇大論之時他就覺得眼睛疼。
謝文文的字很好看,不比白行雲的狂放,也沒有沈胥的中規中矩,他的字就像是他的人一般,活靈活現,筆畫裏都透著一股雍貴。
上書:
謝氏罪人,生而無為,辜上者慈心,未報家國誌,肆性而出,閱在山河。今曆苄安,見民生疾苦,苦三年無雨,地不出糧,河不出水,水脈枯竭,草木皆亡,生靈塗炭,哀嚎遍野。猶悔當年圖治怠慢,失德宗師教誨之恩,然吾身無才,難解苄安水火,憐見民情,心於同受。聞當年聖上裁治,召集萬民遷徙鄰域,奈何故鄉難棄,視死如歸,赴存亡之約,人人自危。今臣民一體,家國一廂,望上人恩赦,以所見之實,閱親耳所聞,奏啟天子。食為庸民,不敢當居上位,不放厥詞,當下困擾所在水源之難,然,苄安暗河有窮盡之時,難以解世代危機,至今苄安已然窮途末路,將斷生機。吾狂妄自大,獻上一策,附聽天子一議。北境有河,名為姬陵江,始於北域,發於六州,長河源遠流長,六州之民因地製宜,傍水而居,使得水土豐茂,安於四季。北境距苄安雖遠,卻為舉國之徑,若開渠引流,當福澤萬世,救民於水火。然,吾心雖願,也知此言狂妄,開渠艱辛,將傾舉國之力,或為我國耗盡家財,累世罵名,然,此可行之處利大於弊,尚有可采之計。
容獻良策,供君采納。
開渠為大,或為人所累,百官難和,自遊京而出,至衛國上下,或褒貶不一。然苄安之事,許已牽連甚廣,吾有斷言,或有借苄安之事挑撥是非之徒,寶慶人禍許為因果。君可查。
安撫四洲五嶽,不僅苄安一隅,苄安人苦,苦於無雨,衛國人苦,苦於野心之徒。國民安居樂業尚可由此緩也。解苄安危機,一為苄安萬民,二為扼製上言之實。
……
劉小天看了前麵一部分便再也看不進去了,這麽洋洋灑灑的一大篇實在考驗他僅有的學識。
沒想到謝文文咬文嚼字起來跟個大儒似的,也都是之乎者也。
他感歎一句:
“雖然不是很懂你寫的什麽,不過我怎麽看著你像是跟皇帝認識似的,說的這麽、這麽熟稔?”
他雖然不理解謝文文為何自稱謝氏罪人,但一定有他的道理,許是在帝王麵前,平庸之人都有罪吧。
謝文文揉著酸痛的手腕子,聞言漫不經心的瞟了他一眼。
“這叫套近乎,你就想象下,天子是你們鎮上的鎮長,不就熟稔了嗎?”
他的這個比方打的很好,但下次不許了。
劉小天驚異的覷著他。“天子怎麽可以與鎮長同比?你瘋魔了?”
一國君主,淩駕於萬人之上的發號施令者,怎麽比方也不能是鎮長吧?這話也就能他們這兒說說了,要是真叫那天子知道了,還要定他們個藐視天子的罪名。
謝文文冷哼一聲,把他推開,都擋住風口了。
“起開,我晾晾墨。”
兩人坐了好一會兒,就看到進來找東西的族長,他說他要找印泥,不然當真都用血麽?
萬民血書這東西,無論哪個朝代都有過那麽一次,不過如今倒是要叫他們開個先河了。
謝文文撐著下巴,看著撥弄著已經硬成一坨的印泥的族長,啞聲道:
“血手印顯得真誠。”
本來就是血書,還要造假的麽?
族長有些欲言又止的難堪道:“有人暈血。”
這話弄的其餘兩人更加無言以對了,劉小天揉著困頓的眼,無語著說:“暈血的換別人的血唄,又不是一個人就得放一桶血,再說了,弄點其他血能看的也成,幹透了也聞不出什麽味道來。”
這話說的在理,反正他們又不驗血,誰知道這血跡就非得是各自的,摁上去了紅豔豔的一片觸目驚心即可,管他假血還是真血。
族長似乎也是被點醒,驚訝又認同的看了劉小天一眼,眼裏對他們的佩服又多了幾分。
夏季過去的快,秋天也要一晃而過,原本還覺得秋高氣爽,可這時候隻覺得夜晚冷的凍人。
謝文文瑟縮在椅子裏,不想動。
冬日裏,應該會有雪吧。
“其實冬天來了,等化雪了尚能一過,可料峭寒日不過短短一兩月,開渠之事還是得行。”
族長在心底長歎一聲,他們也不是沒等過冬天下雪的時候,可往年來一滴雨都沒有下過,冬日裏也指望不上大雪的場景,自然也不能靠那點雪挨過去一個冬天。
“是啊,冬日來,我們就該離開這裏了。”這幾年來,他們年年如此,一開始還指望著冬日的大雪雪化成水,可真到了那時候才發現,除了刺骨的寒風冰霜,大雪也成了奢望,或有飄落雪花的時候,但落地便消失個無影無蹤,壓根沒有任何作用。
見著他們沉思的模樣,他繼續說到。
“冬日這裏留不得人,要是被困住了,就隻能等死。等天氣暖和了,我們又會重新回到這裏,一起為天降甘霖想辦法。”
如此循環往複,他們樂此不疲。
謝文文叩著扶手,深思道:“就算能開渠,也要一兩年的時間。”
這本就是一項艱巨的工程,真要施行起來,也不是短短數月就可以完得成的,自然需要時間。所以啊,他們還是得繼續等著,隻是,等待不再漫長。
族長心態很是樂觀,他們經曆了這麽多,早已經磨平了一開始的棱角,任何的希望對他們來說都不再是煎熬。
“要是真能開渠,我們就能等,這三年多都能了,再等一兩年也等的過去。”
族長臉上黑紅黑紅的,許是真的在為了將來而激動,在期待。
窗口的風一陣陣的吹著,專門擱在桌子上吹幹墨水的請恩書這時候也幹的差不多了,不擔心會糊了字跡。
“這請恩書寫好了,你可以看看有沒有需要添補的,若是沒有,便去聯係人摁手印吧。”
“好。”
族長拿過似如捧著珍寶一般捧在手心,他看著端正的字跡,像是點刻在苄安曆史上的印記,上麵書寫的開恩之請,是他們所有人接近四年之久的期盼,幾乎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