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8章 吳期歸漢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樂池道:“其一,蟜、良、政、禦四軍,以將名為軍名,初期有凝聚人心之力,長此以往,卻有成為私軍之嫌,不利於王上統一指揮。”
當是時,良軍統帥兒良、政軍統帥聶政都在堂上,樂池慨然提出這一建議,令俱酒虎軀一震,樂池是真敢講!
兒良聞言起身行禮道:“王上,樂先生所言極是,臣亦覺得,以臣名為軍名,殊為不妥,請王上改革軍製,收回成命。”
聶政趕忙緊跟而上:“臣附議。臣之賤名,安敢命之一軍,請王上易名。”
俱酒對這個事情早有預料和盤算,此次回到漢國之後,整軍就是一個重要的任務,沒想到樂池此人,果然有軍事頭腦,一眼就看出漢軍軍製方麵的弊端。
當時自己剛到南鄭,起事之初,人馬不多,於是就學習淮軍的編製方式,以將領名字命名軍隊,迅速凝聚人心,形成“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擰”的強大戰鬥力。
其實在曆史上,軍事主官對一支部隊的影響非常重要,有些名字並非官方命名,卻是民間約定俗成的,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
比如嶽家軍、戚家軍。甚至解放軍隊伍中,也有劉鄧大軍、陳粟大軍、陳謝大軍、皮旅、唐支隊等。
當然,在封建王朝,用將帥姓命名的軍隊稱號,是非常犯忌的,嶽家軍、戚家軍最後結局都非常慘。實現清朝中興的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左宗棠楚軍,最後都逃脫不了裁撤的命運。
如今漢國部隊人數不斷擴充,戰爭規模也由小規模轉變為大軍團,這種命名規則就容易出現“兵為將有”的私人性質,甚至發展為尾大不掉的軍閥。
盡管一般在建國之初,軍事將領對君主有著絕對的忠誠,但機製體製上的漏洞一定要補上。
俱酒未理會兒良與聶政,他對此是有著全盤考慮的,轉而對樂池行禮道:“朕知道了!願聞先生第二諫。”
樂池道:“王上誌在天下,然飛地太多,必為所累。夫魏國,北有中山、西有西河、東有大梁,左支而右絀。顧此而失彼。前有中山之失,後有上郡之去,恐怕河西、河東之地也不可長久,魏之終了,不外乎大梁也!”
俱酒十分震驚,樂池將魏國的發展曆史預測了個神準,其見識之遠,令人欽佩。
樂池繼續道:“今漢國之地,星散零落,不易聚力。臣建議,早日北上滅秦,使巴蜀、南鄭、關中、河南地、上郡連為一體,形成一縱之勢,然後舉國東出,則大事可成矣!”
俱酒佩服極了,他提筆在樂池卷紙上寫下了“欽點第一”四個大字。然後擲筆起身,避席而拜:
“朕得先生,有如魚之得水也。願請先生以兵部侍郎屈就,可使朕常請教於左右。”
人才最大的願望就是受到重用,最大的不幸就是懷才不遇。
俱酒如此禮遇樂池,令樂池感到自己被高度重視,更視漢國為自己最大的表演舞台,於是欣然應命。
此時的兵部,掛名尚書章蟜戰於隴西,侍郎羊圖守於魚複,侍郎田係則全身心撲在墨匠堂的科學發明事業上,確實有些空虛了。
樂池此人,有大格局,堪稱參謀長的合適人選。此時入主兵部,幾乎就是主持工作,能夠給俱酒提供科學、精準、合理的軍事工作建議,可謂才當其用。
安頓完樂池,俱酒心情大好,繼續看下一位人才。
這位考生的文筆極好,將一篇軍事策論寫得蕩氣回腸、抑揚頓挫,但更注重“義戰”與“不義之戰”的論述。
聖人可以以戰興國,亂臣可以以戰害民,曆史興衰存亡都和戰爭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位考生還提出了民眾在戰爭中的作用,提出“無民孰戰”的觀念,把戰爭勝敗與民心向背進行密切聯係,把是否得到民眾支持作為戰爭能否取勝的重要原因。這是最早期的“民心向背”理論啊!
不過,與樂池的軍事素養相比,這位就差點意思,顯得有些大而無當,華而不實。平心而論,這位考生若是考個文科的話,要比武科更合適一些。
俱酒將糊名處拆開,一看這兩個字呆住了。吳期?莫非是吳起失散多年的兒子?
當初在齊國拜會吳起老妻時,他曾提到過吳起有一個兒子名叫吳期,以研究《左傳》為己任,但失散在外多年,不得音訊。大嫂還拜托他幫忙尋找呢。
俱酒連忙命人將吳期喚進來,行禮已畢,俱酒開口問道:“先生與敝國武安君可有關係?”
吳期沉默半晌,然後咬著後槽牙道:“沒有關係!”
俱酒十分驚奇,難道天下竟然有如此同名同姓之人?
他繼續掃了一眼卷子,然後圍繞著“民心向背”問題與吳期進行了一番問對。
吳期對答起來,鋪排有序,邏輯嚴密,雖然是兵事問對,但頗有辯士風采。
其所述內容敘事豐富,引經據典,但談吐簡約,樸實典雅,甚至還有些辭令之美。
俱酒道:“朕以為先生之才,雖有兵學之論,然重在治世料民。”
吳期道:“王上英明,臣於兵事,雖有憧憬,卻無實踐。然臣渴望沙場建功,故有武科之試。”
俱酒道:“漢國之興,各行各業均可建功。縱使先生欲立軍功,將來亦不乏機會。朕聞‘君舉必書’,周有兩史,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我漢立國以來,倥傯於戰,奔勞於治,而不治史。臣願以先生為太史,常教朕於左右,先生以為如何?
吳期沒有做成將軍,但也算是展示了自己的才華,成為漢國第一任太史,於是謝恩欲去。
俱酒叫住了他:“先生慢行。”
吳期回身:“臣謹受王命。”
俱酒道:“朕遊於齊,於高密某地,曾拜訪薑夫人。薑夫人有子,與先生同名,夫人托朕幫忙尋找,若有消息,務必回告……”
俱酒還沒說完,吳期已經泣不成聲,哭倒在地。
俱酒立即明白了,吳期就是吳起失散多年的兒子,應該沒錯。吳期之所以不願承認與吳起的關係,一者是想憑本事出頭,二者是對吳起棄妻之事心中有恨。
如今一提他那孤身在齊的老母,吳期頓時繃不住了。
俱酒心中感慨,自己能將吳期收留住,對於孤身一人的武安君吳起而言,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事,至少不用擔心吳氏無後。
他當即好言安慰了吳期幾句,然後下令派人接薑夫人來成都,令其享受天倫之樂。
吳期大為感動,抹著淚謝恩而去。
當是時,良軍統帥兒良、政軍統帥聶政都在堂上,樂池慨然提出這一建議,令俱酒虎軀一震,樂池是真敢講!
兒良聞言起身行禮道:“王上,樂先生所言極是,臣亦覺得,以臣名為軍名,殊為不妥,請王上改革軍製,收回成命。”
聶政趕忙緊跟而上:“臣附議。臣之賤名,安敢命之一軍,請王上易名。”
俱酒對這個事情早有預料和盤算,此次回到漢國之後,整軍就是一個重要的任務,沒想到樂池此人,果然有軍事頭腦,一眼就看出漢軍軍製方麵的弊端。
當時自己剛到南鄭,起事之初,人馬不多,於是就學習淮軍的編製方式,以將領名字命名軍隊,迅速凝聚人心,形成“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擰”的強大戰鬥力。
其實在曆史上,軍事主官對一支部隊的影響非常重要,有些名字並非官方命名,卻是民間約定俗成的,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
比如嶽家軍、戚家軍。甚至解放軍隊伍中,也有劉鄧大軍、陳粟大軍、陳謝大軍、皮旅、唐支隊等。
當然,在封建王朝,用將帥姓命名的軍隊稱號,是非常犯忌的,嶽家軍、戚家軍最後結局都非常慘。實現清朝中興的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左宗棠楚軍,最後都逃脫不了裁撤的命運。
如今漢國部隊人數不斷擴充,戰爭規模也由小規模轉變為大軍團,這種命名規則就容易出現“兵為將有”的私人性質,甚至發展為尾大不掉的軍閥。
盡管一般在建國之初,軍事將領對君主有著絕對的忠誠,但機製體製上的漏洞一定要補上。
俱酒未理會兒良與聶政,他對此是有著全盤考慮的,轉而對樂池行禮道:“朕知道了!願聞先生第二諫。”
樂池道:“王上誌在天下,然飛地太多,必為所累。夫魏國,北有中山、西有西河、東有大梁,左支而右絀。顧此而失彼。前有中山之失,後有上郡之去,恐怕河西、河東之地也不可長久,魏之終了,不外乎大梁也!”
俱酒十分震驚,樂池將魏國的發展曆史預測了個神準,其見識之遠,令人欽佩。
樂池繼續道:“今漢國之地,星散零落,不易聚力。臣建議,早日北上滅秦,使巴蜀、南鄭、關中、河南地、上郡連為一體,形成一縱之勢,然後舉國東出,則大事可成矣!”
俱酒佩服極了,他提筆在樂池卷紙上寫下了“欽點第一”四個大字。然後擲筆起身,避席而拜:
“朕得先生,有如魚之得水也。願請先生以兵部侍郎屈就,可使朕常請教於左右。”
人才最大的願望就是受到重用,最大的不幸就是懷才不遇。
俱酒如此禮遇樂池,令樂池感到自己被高度重視,更視漢國為自己最大的表演舞台,於是欣然應命。
此時的兵部,掛名尚書章蟜戰於隴西,侍郎羊圖守於魚複,侍郎田係則全身心撲在墨匠堂的科學發明事業上,確實有些空虛了。
樂池此人,有大格局,堪稱參謀長的合適人選。此時入主兵部,幾乎就是主持工作,能夠給俱酒提供科學、精準、合理的軍事工作建議,可謂才當其用。
安頓完樂池,俱酒心情大好,繼續看下一位人才。
這位考生的文筆極好,將一篇軍事策論寫得蕩氣回腸、抑揚頓挫,但更注重“義戰”與“不義之戰”的論述。
聖人可以以戰興國,亂臣可以以戰害民,曆史興衰存亡都和戰爭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位考生還提出了民眾在戰爭中的作用,提出“無民孰戰”的觀念,把戰爭勝敗與民心向背進行密切聯係,把是否得到民眾支持作為戰爭能否取勝的重要原因。這是最早期的“民心向背”理論啊!
不過,與樂池的軍事素養相比,這位就差點意思,顯得有些大而無當,華而不實。平心而論,這位考生若是考個文科的話,要比武科更合適一些。
俱酒將糊名處拆開,一看這兩個字呆住了。吳期?莫非是吳起失散多年的兒子?
當初在齊國拜會吳起老妻時,他曾提到過吳起有一個兒子名叫吳期,以研究《左傳》為己任,但失散在外多年,不得音訊。大嫂還拜托他幫忙尋找呢。
俱酒連忙命人將吳期喚進來,行禮已畢,俱酒開口問道:“先生與敝國武安君可有關係?”
吳期沉默半晌,然後咬著後槽牙道:“沒有關係!”
俱酒十分驚奇,難道天下竟然有如此同名同姓之人?
他繼續掃了一眼卷子,然後圍繞著“民心向背”問題與吳期進行了一番問對。
吳期對答起來,鋪排有序,邏輯嚴密,雖然是兵事問對,但頗有辯士風采。
其所述內容敘事豐富,引經據典,但談吐簡約,樸實典雅,甚至還有些辭令之美。
俱酒道:“朕以為先生之才,雖有兵學之論,然重在治世料民。”
吳期道:“王上英明,臣於兵事,雖有憧憬,卻無實踐。然臣渴望沙場建功,故有武科之試。”
俱酒道:“漢國之興,各行各業均可建功。縱使先生欲立軍功,將來亦不乏機會。朕聞‘君舉必書’,周有兩史,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我漢立國以來,倥傯於戰,奔勞於治,而不治史。臣願以先生為太史,常教朕於左右,先生以為如何?
吳期沒有做成將軍,但也算是展示了自己的才華,成為漢國第一任太史,於是謝恩欲去。
俱酒叫住了他:“先生慢行。”
吳期回身:“臣謹受王命。”
俱酒道:“朕遊於齊,於高密某地,曾拜訪薑夫人。薑夫人有子,與先生同名,夫人托朕幫忙尋找,若有消息,務必回告……”
俱酒還沒說完,吳期已經泣不成聲,哭倒在地。
俱酒立即明白了,吳期就是吳起失散多年的兒子,應該沒錯。吳期之所以不願承認與吳起的關係,一者是想憑本事出頭,二者是對吳起棄妻之事心中有恨。
如今一提他那孤身在齊的老母,吳期頓時繃不住了。
俱酒心中感慨,自己能將吳期收留住,對於孤身一人的武安君吳起而言,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事,至少不用擔心吳氏無後。
他當即好言安慰了吳期幾句,然後下令派人接薑夫人來成都,令其享受天倫之樂。
吳期大為感動,抹著淚謝恩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