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字景升,山陽郡高平人,東漢末年名士,漢室宗親,漢末群雄之一。他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與七位賢士同號為“八俊”。為大將軍何進辟為掾,出任北軍中候,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李傕等入長安,劉表遣使奉貢,李傕任命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以為己援。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萬裏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裏,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誌,後更寵溺後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權,劉表死後,蔡瑁等人廢長立幼,奉表次子劉琮為主,曹操南征,劉琮舉州投降,荊州遂沒。
劉表為魯恭王之後,“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偉。”受學於南陽太守王暢,當地人生活揮霍奢華,他於是領頭行儉,希望籍此改變民風。然而王暢的做法過於節儉,人民根本無法仿效,十七歲的劉表就勸過猶不及,應行中庸之道,所謂三歲定八十,劉表一生也奉行中庸之道。少知名號八俊,又稱八顧、八交、八友等,黨錮之禍時亡命才得免於被捕。黨禁解,為何進辟作大將軍掾,後遷北軍中侯。當長沙太守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睿後,劉表“在位十旬,以賢能特選拜荊州刺史”。
劉表先入南郡宜城,大概是希望先爭取當地大姓的擁護,獲得蒯良、故交蒯越、蔡瑁為首的大族支持下,再納蒯良、蒯越之言,用鴻門宴殺掉55名(《後漢書》記作15)賊帥,遣蒯越與龐季勸降張虎和陳生,恩威並濟下“諸守令聞表威名,多解印綬去。表遂理兵襄陽,以觀時變”,控製南陽郡外的七郡了。把州治移至襄陽的刺史劉表不可能不嚐試收複南陽郡,雖上表袁術為南陽太守暫時示好,但“不修法度,以鈔掠為資,奢恣無厭,百姓患之”的袁術把南陽弄至烏煙瘴氣(見《後漢書.袁術傳》),袁、劉之間的衝突隻是時間的問題。
董卓死後劉表遣使貢獻朝廷,其餘黨李傕、郭汜也想連結劉表為援,便以他為鎮南將軍、荊州牧、成武侯、假節,劉表對董卓集團的態度可見一斑。董卓因劉表表袁術為南陽太守而把他們視作一夥,並認為“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但劉表也確實沒有派兵討董。《後漢書.袁術傳》所記的孫堅“率荊、豫之卒”,從長沙來的不就是荊州兵嗎?這並不能證明劉表派過一兵一卒。
二袁爭霸,袁紹因此找上有共同敵人袁術的劉表為盟友,那袁術也先發製人,遣他所表的豫州刺史孫堅攻荊州。董卓的並、涼軍團對孫堅也尚且占不了多少便宜,何況劉表軍?從江夏救援的黃祖於樊、鄧之間戰敗,孫堅順勢渡漢水、圍襄陽,黃祖逆戰再次兵敗,孫堅乘勝追擊至梘山,也不知道是劉表幸運還是不幸,孫堅居然為伏兵所殺。雖然暫時解決了兵禍,卻惹上了世仇孫氏一族。
興平元年是劉表無外侵的珍貴數年之一:曹操與呂布爭兗州,還沒染指豫州、孫策還沒平江東諸郡。劉表此時也沒有閑,雖然還沒向東追擊在淮南的袁術,用兵方向卻轉向西方:劉焉父子的益州。劉表看準益州內憂外患之際,可借督益州的頭銜擴張,乃遣別駕劉闔策反劉璋將沈彌、婁發、甘寧,不過戰敗而入荊州。
劉表一個重要原因是劉表步袁紹後塵,廢嫡立庶,使集團內部形成派係,徒然內耗。袁紹治下有所謂潁川集團與河北集團的對立,而劉表死後,集團內部也分化成劉琦派與劉琮派,再加上劉表幼子軟弱無能、未戰即降,更加速了荊州割據勢力的覆滅。
劉表核心集團的成員:根據《三國誌》、《後漢書》的記載,大概有:南郡中廬的蒯良、蒯越兄弟、襄陽地區豪族、劉表的主要謀臣。從事中郎義陽人韓嵩,別駕零陵人劉先,東曹掾北地人傅巽。襄陽地區豪族的代表蔡氏團,包括劉表妻蔡氏的弟弟蔡瑁及外甥張允。以及各自擁有獨立部隊的守邊大將文聘、黃祖。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以姻親關係為紐帶,以襄陽地區豪族勢力為核心的統治集團。另一份是當時荊州地區在野及不被重用的人士的名單。如後來歸附曹魏的司馬芝、裴潛、和洽、王粲、桓階、邯鄲淳、徐庶等;歸附蜀漢的諸葛亮、龐統、魏延、黃忠、馬良、蔣琬、廖化等;以及歸附東吳的甘寧等。以上還隻是粗略地列舉,但無論從人數還是成色上,後一份名單者都遠遠超過前一份名單。劉表難道是真眼瞎麽?他是否不思進取,從不吸納人才?
可惜劉表生錯時間,若是太平盛世他絕對是一個出色的地方官吏,但在亂世他隻能白白浪費荊州這帝王之資,成為群雄眼中的肥肉,但在曹操和孫家夾擊下能苦撐近廿年,也屬不易。
劉表在任荊州牧其間,曾經與當地學者共同著作了一部名為《荊州星占》(或名《荊州占》)的天文書籍,並在後世流傳了幾百年。至少到了唐代,《荊州星占》還是李淳風撰《乙巳占》、瞿曇悉達撰《開元占經》時的重要參考書之一。李淳風亦在《乙巳占》中開列他自述是“幼小所習誦”的星占學參考書共二十五部,其中第十八部就是劉表的《荊州占》。盡管劉表本人未必是《荊州星占》的主要編撰者,但其領銜編著的角色,亦證明他對於天象星宿有一定的研究。
劉表為魯恭王之後,“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偉。”受學於南陽太守王暢,當地人生活揮霍奢華,他於是領頭行儉,希望籍此改變民風。然而王暢的做法過於節儉,人民根本無法仿效,十七歲的劉表就勸過猶不及,應行中庸之道,所謂三歲定八十,劉表一生也奉行中庸之道。少知名號八俊,又稱八顧、八交、八友等,黨錮之禍時亡命才得免於被捕。黨禁解,為何進辟作大將軍掾,後遷北軍中侯。當長沙太守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睿後,劉表“在位十旬,以賢能特選拜荊州刺史”。
劉表先入南郡宜城,大概是希望先爭取當地大姓的擁護,獲得蒯良、故交蒯越、蔡瑁為首的大族支持下,再納蒯良、蒯越之言,用鴻門宴殺掉55名(《後漢書》記作15)賊帥,遣蒯越與龐季勸降張虎和陳生,恩威並濟下“諸守令聞表威名,多解印綬去。表遂理兵襄陽,以觀時變”,控製南陽郡外的七郡了。把州治移至襄陽的刺史劉表不可能不嚐試收複南陽郡,雖上表袁術為南陽太守暫時示好,但“不修法度,以鈔掠為資,奢恣無厭,百姓患之”的袁術把南陽弄至烏煙瘴氣(見《後漢書.袁術傳》),袁、劉之間的衝突隻是時間的問題。
董卓死後劉表遣使貢獻朝廷,其餘黨李傕、郭汜也想連結劉表為援,便以他為鎮南將軍、荊州牧、成武侯、假節,劉表對董卓集團的態度可見一斑。董卓因劉表表袁術為南陽太守而把他們視作一夥,並認為“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但劉表也確實沒有派兵討董。《後漢書.袁術傳》所記的孫堅“率荊、豫之卒”,從長沙來的不就是荊州兵嗎?這並不能證明劉表派過一兵一卒。
二袁爭霸,袁紹因此找上有共同敵人袁術的劉表為盟友,那袁術也先發製人,遣他所表的豫州刺史孫堅攻荊州。董卓的並、涼軍團對孫堅也尚且占不了多少便宜,何況劉表軍?從江夏救援的黃祖於樊、鄧之間戰敗,孫堅順勢渡漢水、圍襄陽,黃祖逆戰再次兵敗,孫堅乘勝追擊至梘山,也不知道是劉表幸運還是不幸,孫堅居然為伏兵所殺。雖然暫時解決了兵禍,卻惹上了世仇孫氏一族。
興平元年是劉表無外侵的珍貴數年之一:曹操與呂布爭兗州,還沒染指豫州、孫策還沒平江東諸郡。劉表此時也沒有閑,雖然還沒向東追擊在淮南的袁術,用兵方向卻轉向西方:劉焉父子的益州。劉表看準益州內憂外患之際,可借督益州的頭銜擴張,乃遣別駕劉闔策反劉璋將沈彌、婁發、甘寧,不過戰敗而入荊州。
劉表一個重要原因是劉表步袁紹後塵,廢嫡立庶,使集團內部形成派係,徒然內耗。袁紹治下有所謂潁川集團與河北集團的對立,而劉表死後,集團內部也分化成劉琦派與劉琮派,再加上劉表幼子軟弱無能、未戰即降,更加速了荊州割據勢力的覆滅。
劉表核心集團的成員:根據《三國誌》、《後漢書》的記載,大概有:南郡中廬的蒯良、蒯越兄弟、襄陽地區豪族、劉表的主要謀臣。從事中郎義陽人韓嵩,別駕零陵人劉先,東曹掾北地人傅巽。襄陽地區豪族的代表蔡氏團,包括劉表妻蔡氏的弟弟蔡瑁及外甥張允。以及各自擁有獨立部隊的守邊大將文聘、黃祖。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以姻親關係為紐帶,以襄陽地區豪族勢力為核心的統治集團。另一份是當時荊州地區在野及不被重用的人士的名單。如後來歸附曹魏的司馬芝、裴潛、和洽、王粲、桓階、邯鄲淳、徐庶等;歸附蜀漢的諸葛亮、龐統、魏延、黃忠、馬良、蔣琬、廖化等;以及歸附東吳的甘寧等。以上還隻是粗略地列舉,但無論從人數還是成色上,後一份名單者都遠遠超過前一份名單。劉表難道是真眼瞎麽?他是否不思進取,從不吸納人才?
可惜劉表生錯時間,若是太平盛世他絕對是一個出色的地方官吏,但在亂世他隻能白白浪費荊州這帝王之資,成為群雄眼中的肥肉,但在曹操和孫家夾擊下能苦撐近廿年,也屬不易。
劉表在任荊州牧其間,曾經與當地學者共同著作了一部名為《荊州星占》(或名《荊州占》)的天文書籍,並在後世流傳了幾百年。至少到了唐代,《荊州星占》還是李淳風撰《乙巳占》、瞿曇悉達撰《開元占經》時的重要參考書之一。李淳風亦在《乙巳占》中開列他自述是“幼小所習誦”的星占學參考書共二十五部,其中第十八部就是劉表的《荊州占》。盡管劉表本人未必是《荊州星占》的主要編撰者,但其領銜編著的角色,亦證明他對於天象星宿有一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