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生於冀州河間國,肅宗玄孫也,曾祖河間孝王開,祖淑,父萇,世封解瀆亭侯,帝襲侯爵,母董夫人。桓帝崩,無子,皇太後與父城門校尉竇武定策禁中,使守光祿大夫劉儵持節,將左右羽林至河間奉迎。建寧元年春正月壬午,城門校尉竇武為大將軍。己亥,帝到夏門亭,使竇武持節,以王青蓋車迎入殿中。庚子,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寧。使護羌校尉段熲討先零羌。二月辛酉,葬孝桓皇帝於宣陵,廟曰威宗。閏月甲午,追尊皇祖為孝元皇,夫人夏氏為孝元皇後,考為孝仁皇,夫人董氏為慎園貴人。九月辛亥,中常侍曹節矯詔誅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及尚書令尹勳、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皆夷其族。皇太後遷於南宮。司徒胡廣為太傅,隸尚書事。司空劉寵為司徒,大鴻臚許栩為司空。二年三月乙巳,尊慎園董貴人為孝仁皇後。六年,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中平元年春二月黃巾張角反。十二月己巳,大赦天下,改元中平。二年,前司徒陳耽、諫議大夫劉陶坐直言,下獄死。四年,漁陽張純、張舉舉兵叛。九月,南單於叛,與白波賊寇河東。冬十月,青、徐黃巾複起。六年夏四月丙辰,帝崩於南宮嘉德殿,年三十四。諡為孝靈皇帝。戊午,皇子辯即皇帝位。
曆史上的那些腐敗王朝,大都存在著買官賣官的醜陋現象,這些朝廷雖然腐敗,但也知道賣官行為是一種不齒之事,因而運作起來都是遮遮掩掩,巧立名目,一般情況下不會光明正大地操作,但是曆史上就有這樣一位皇帝,將賣官行為推向了極致,居然堂而皇之明碼標價,公開賣官,時間長達七年之久。這位瘋狂賣官的皇帝,就是漢靈帝劉宏,劉宏登上皇位,純屬僥幸,漢桓帝劉誌死後,沒有兒子繼承皇位,竇皇後為了把持朝政,便將繼承人鎖定在了漢桓帝的堂侄——當時隻有12歲的劉宏身上。可見,劉宏登基,實屬僥幸,劉宏登基以後不久,宦官軟禁了竇太後,控製了朝政,總攬了大權,至此,東漢的命運便不可逆轉地走向衰落了,當時的政壇風雨飄搖,而劉宏就在這種情況下幹起了賣官的勾當,而且幹得很起勁。
漢靈帝之前的一些皇帝,也曾幹過賣官的事,但大都隻是偶爾為之,而且所得錢款一般都是“佐國之急用”,隻有這位劉宏同誌,將賣官這一勾當發揚光大,推到了極致。在漢靈帝劉宏之時,一切都是赤裸裸的,最為荒唐的是,劉宏竟然在西園,開辦了一個官吏交易所,明碼標價,公開賣官,不論才學,不論品性,不論操守,但凡是有錢,就可以買官,而賣官所得錢款,都流入了漢靈帝自己的腰包。劉宏統一了官職的市場價,親自製定了賣官的規定,穩定了市場秩序。而他製定的賣官規則有:地方官比朝官價格高一倍,縣官的價格則根據所治縣的大小、貧富而定,官吏的升遷也必須按價納錢。一般來說,官位的標價是以官吏的年俸為依據的,比如年俸兩千石的官位,其標價是兩千萬錢,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標價是四百萬錢,換句話說,官位的價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萬倍。靈帝成年後,設置西園供自己享樂,靈帝將賣官所得收入用於西園的建設,中常侍呂強進諫:“天下財物都是陛下的,何必還分公和私?”靈帝不聽,賣官的政策一直持續到靈帝逝世。
曆史上有三個王朝的宦官之禍最為酷烈,頭一個東漢,第二個唐朝,第三個明朝。雖然不能把這三個大一統王朝的滅亡,全都算在太監頭上,但太監幹政卻是導致帝國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東漢是第一個出現宦官之禍的王朝,在這裏先講一下,東漢還沒有“太監”這個名詞,到了唐朝才有的,在東漢之前,“宦官”也不全是去過勢的男人,士人也是可以入宮當差的,秦末巨賊趙高極可能不是太監,直到東漢初年,朝廷才規定入宮的宦官必須全部由“閹人”當值。
靈帝執政期間,皇權有所削弱,靈帝在位20年,是宦官在漢朝曆史上最長的統治時期。宦官的編製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而且它們在靈帝時代,更是有增無已,靈帝更是突破常製,一次便冊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稱“十常侍”。靈帝執政早期,中常侍王甫、曹節深受劉宏信任,後來王甫被司隸校尉陽球害死,曹節逝世,張讓和趙忠便成了靈帝寵信的宦官,靈帝甚至將二人比作自己的父母,可見對宦官的依賴。宦官們在雒陽修建的宅邸非常高大,有一次,靈帝到永安候台登高觀看雒陽城,宦官們請中大人尚但進諫:“天子不適合登高,登高則百姓離散。”靈帝居然聽信,便作罷。
東漢末年的士林清流名號繁多,派係紛雜,按名望和地位劃分,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竇武就是“三君”之首,是當之無愧的士林領袖,其他比較著名的人物還有陳蕃、李膺、張儉、杜密、範滂等人,當然我們還不能忘了,在“八及”中,還有一個劉表,後來的荊州牧。
黨錮之禍,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還在漢桓帝劉誌末年,河南尹李膺彈劾前北海郡太守羊元群在郡貪墨,結果羊元群花錢買通了太監,竟定了李膺反坐之罪,隨後廷尉馮緄打死了因罪係獄的山陽太守單遷(單超之弟),而大司農劉佑上書朝廷,要求限製太監的經濟掠奪,結果被太監們全都打下去了。太尉陳蕃不服,上疏為三人喊冤,同時其他清流又集中向宦官在地方上的勢力開火,觸怒了宦官集團的利益。侯覽等人立刻反擊,因為他們處在強勢地位,很快壓製住了清流官僚集團,陳蕃、李膺等人被罷免,看到太監們氣焰囂張,清流官僚當然沉不住氣了,決定大舉反擊,這是黨錮之爭的第二個階段,這次反擊不同第一次打嘴仗,而是以竇武、陳蕃為代表的清流官僚準備發動政變,一舉鏟除宦官集團。
但竇武卻犯了打擊麵過大的錯誤,他要殺盡所有太監,結果遭到了皇太後竇氏的反對,太監壞蛋多,但也有好人,比如丁肅、趙佑等人,他們人品正直,文學高深,深得士林敬重。竇武不分青紅皂白,要把太監一鍋端,結果那些本來置身事外的太監,全都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麵,宮中所有太監為了活命,全部抱成團,打著竇武、陳蕃謀反的旗號,提前發動攻擊,雖然竇武手上有兵,但這些兵爺卻非常怵那些陰險的太監,太監們在陣前一陣恐嚇,竇武的部下一哄而散。竇武成了光杆司令,自然沒好下場,除了皇太後被廢,誅竇氏三族。
七十多歲的老太尉陳蕃,率領八十多個門生橫著刀,悲壯的闖進了承明門,要和太監們決一死戰,雞蛋碰石頭,結果可想而知,陳蕃被殺,家族故舊全部禁錮,不許出仕。黨錮之爭的第三個階段,過程更為火爆,竇武、陳蕃被殺後,士林大憤,天下士大夫以被禁錮的李膺為首,拿起了輿論武器,對宦官集團,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輿論大批判,在輿論上徹底搞臭了宦官集團,幾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建寧二年十月,太監們在漢靈帝麵前誣陷士林是鉤黨,年少的劉宏問何為鉤黨,太監們說士林“相舉群輩,欲為不軌,是謂鉤黨”,隻要被扣上了謀反的大帽子,那肯定是沒好果子吃的,李膺被捕,下獄就義,李膺所有門生故吏全部遭到禁錮。
其他士林名流,宦官都沒有放過,下令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追殺,最典型的就是張儉,被宦官追得走投無路,四處敲門求救,因為張儉在士林中的名聲極好,天下人寧可自己家破人亡,也要收留張儉,這就是東漢曆史上一個著名的典故——望門投止。最終這場政治災難造成大量士人逃亡,被迫害致死的達六、七百人,史稱“第二次黨錮之禍”。
宦官集團打著為皇帝,修建宮室的旗號提高田稅錢,公然掠奪百姓利益,他們則從中吃大頭,宦官集團縱容自己的家眷故舊,在地方上掌握權力,“父兄子弟布列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劉宏和太監們合夥做生意狠賺了一筆,吃得滿嘴流油,他們都爽了,老百姓可都被逼得沒活路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這是千古不變得定律。光和七年黃巾起義爆發,中常侍呂強認為如果不解黨錮,可能會逼迫黨人與黃巾軍勾結,靈帝這才宣布解除黨錮,同時官軍大舉出動,剿殺黃巾軍。
不除作惡萬端的十常侍,以及宦官專政製度,根本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在宦官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藩鎮問題又開始突顯,因為地方藩鎮通過鎮壓黃巾起義,開始暗中坐大,形成強大的獨立藩鎮,曹操、劉備、孫權最終埋葬了東漢王朝。
曆史上的那些腐敗王朝,大都存在著買官賣官的醜陋現象,這些朝廷雖然腐敗,但也知道賣官行為是一種不齒之事,因而運作起來都是遮遮掩掩,巧立名目,一般情況下不會光明正大地操作,但是曆史上就有這樣一位皇帝,將賣官行為推向了極致,居然堂而皇之明碼標價,公開賣官,時間長達七年之久。這位瘋狂賣官的皇帝,就是漢靈帝劉宏,劉宏登上皇位,純屬僥幸,漢桓帝劉誌死後,沒有兒子繼承皇位,竇皇後為了把持朝政,便將繼承人鎖定在了漢桓帝的堂侄——當時隻有12歲的劉宏身上。可見,劉宏登基,實屬僥幸,劉宏登基以後不久,宦官軟禁了竇太後,控製了朝政,總攬了大權,至此,東漢的命運便不可逆轉地走向衰落了,當時的政壇風雨飄搖,而劉宏就在這種情況下幹起了賣官的勾當,而且幹得很起勁。
漢靈帝之前的一些皇帝,也曾幹過賣官的事,但大都隻是偶爾為之,而且所得錢款一般都是“佐國之急用”,隻有這位劉宏同誌,將賣官這一勾當發揚光大,推到了極致。在漢靈帝劉宏之時,一切都是赤裸裸的,最為荒唐的是,劉宏竟然在西園,開辦了一個官吏交易所,明碼標價,公開賣官,不論才學,不論品性,不論操守,但凡是有錢,就可以買官,而賣官所得錢款,都流入了漢靈帝自己的腰包。劉宏統一了官職的市場價,親自製定了賣官的規定,穩定了市場秩序。而他製定的賣官規則有:地方官比朝官價格高一倍,縣官的價格則根據所治縣的大小、貧富而定,官吏的升遷也必須按價納錢。一般來說,官位的標價是以官吏的年俸為依據的,比如年俸兩千石的官位,其標價是兩千萬錢,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標價是四百萬錢,換句話說,官位的價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萬倍。靈帝成年後,設置西園供自己享樂,靈帝將賣官所得收入用於西園的建設,中常侍呂強進諫:“天下財物都是陛下的,何必還分公和私?”靈帝不聽,賣官的政策一直持續到靈帝逝世。
曆史上有三個王朝的宦官之禍最為酷烈,頭一個東漢,第二個唐朝,第三個明朝。雖然不能把這三個大一統王朝的滅亡,全都算在太監頭上,但太監幹政卻是導致帝國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東漢是第一個出現宦官之禍的王朝,在這裏先講一下,東漢還沒有“太監”這個名詞,到了唐朝才有的,在東漢之前,“宦官”也不全是去過勢的男人,士人也是可以入宮當差的,秦末巨賊趙高極可能不是太監,直到東漢初年,朝廷才規定入宮的宦官必須全部由“閹人”當值。
靈帝執政期間,皇權有所削弱,靈帝在位20年,是宦官在漢朝曆史上最長的統治時期。宦官的編製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而且它們在靈帝時代,更是有增無已,靈帝更是突破常製,一次便冊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稱“十常侍”。靈帝執政早期,中常侍王甫、曹節深受劉宏信任,後來王甫被司隸校尉陽球害死,曹節逝世,張讓和趙忠便成了靈帝寵信的宦官,靈帝甚至將二人比作自己的父母,可見對宦官的依賴。宦官們在雒陽修建的宅邸非常高大,有一次,靈帝到永安候台登高觀看雒陽城,宦官們請中大人尚但進諫:“天子不適合登高,登高則百姓離散。”靈帝居然聽信,便作罷。
東漢末年的士林清流名號繁多,派係紛雜,按名望和地位劃分,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竇武就是“三君”之首,是當之無愧的士林領袖,其他比較著名的人物還有陳蕃、李膺、張儉、杜密、範滂等人,當然我們還不能忘了,在“八及”中,還有一個劉表,後來的荊州牧。
黨錮之禍,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還在漢桓帝劉誌末年,河南尹李膺彈劾前北海郡太守羊元群在郡貪墨,結果羊元群花錢買通了太監,竟定了李膺反坐之罪,隨後廷尉馮緄打死了因罪係獄的山陽太守單遷(單超之弟),而大司農劉佑上書朝廷,要求限製太監的經濟掠奪,結果被太監們全都打下去了。太尉陳蕃不服,上疏為三人喊冤,同時其他清流又集中向宦官在地方上的勢力開火,觸怒了宦官集團的利益。侯覽等人立刻反擊,因為他們處在強勢地位,很快壓製住了清流官僚集團,陳蕃、李膺等人被罷免,看到太監們氣焰囂張,清流官僚當然沉不住氣了,決定大舉反擊,這是黨錮之爭的第二個階段,這次反擊不同第一次打嘴仗,而是以竇武、陳蕃為代表的清流官僚準備發動政變,一舉鏟除宦官集團。
但竇武卻犯了打擊麵過大的錯誤,他要殺盡所有太監,結果遭到了皇太後竇氏的反對,太監壞蛋多,但也有好人,比如丁肅、趙佑等人,他們人品正直,文學高深,深得士林敬重。竇武不分青紅皂白,要把太監一鍋端,結果那些本來置身事外的太監,全都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麵,宮中所有太監為了活命,全部抱成團,打著竇武、陳蕃謀反的旗號,提前發動攻擊,雖然竇武手上有兵,但這些兵爺卻非常怵那些陰險的太監,太監們在陣前一陣恐嚇,竇武的部下一哄而散。竇武成了光杆司令,自然沒好下場,除了皇太後被廢,誅竇氏三族。
七十多歲的老太尉陳蕃,率領八十多個門生橫著刀,悲壯的闖進了承明門,要和太監們決一死戰,雞蛋碰石頭,結果可想而知,陳蕃被殺,家族故舊全部禁錮,不許出仕。黨錮之爭的第三個階段,過程更為火爆,竇武、陳蕃被殺後,士林大憤,天下士大夫以被禁錮的李膺為首,拿起了輿論武器,對宦官集團,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輿論大批判,在輿論上徹底搞臭了宦官集團,幾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建寧二年十月,太監們在漢靈帝麵前誣陷士林是鉤黨,年少的劉宏問何為鉤黨,太監們說士林“相舉群輩,欲為不軌,是謂鉤黨”,隻要被扣上了謀反的大帽子,那肯定是沒好果子吃的,李膺被捕,下獄就義,李膺所有門生故吏全部遭到禁錮。
其他士林名流,宦官都沒有放過,下令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追殺,最典型的就是張儉,被宦官追得走投無路,四處敲門求救,因為張儉在士林中的名聲極好,天下人寧可自己家破人亡,也要收留張儉,這就是東漢曆史上一個著名的典故——望門投止。最終這場政治災難造成大量士人逃亡,被迫害致死的達六、七百人,史稱“第二次黨錮之禍”。
宦官集團打著為皇帝,修建宮室的旗號提高田稅錢,公然掠奪百姓利益,他們則從中吃大頭,宦官集團縱容自己的家眷故舊,在地方上掌握權力,“父兄子弟布列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劉宏和太監們合夥做生意狠賺了一筆,吃得滿嘴流油,他們都爽了,老百姓可都被逼得沒活路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這是千古不變得定律。光和七年黃巾起義爆發,中常侍呂強認為如果不解黨錮,可能會逼迫黨人與黃巾軍勾結,靈帝這才宣布解除黨錮,同時官軍大舉出動,剿殺黃巾軍。
不除作惡萬端的十常侍,以及宦官專政製度,根本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在宦官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藩鎮問題又開始突顯,因為地方藩鎮通過鎮壓黃巾起義,開始暗中坐大,形成強大的獨立藩鎮,曹操、劉備、孫權最終埋葬了東漢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