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東漢末年官員。當時諸公子多越法度,而渙清靜,舉動必以禮,郡命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後辟公府,舉高第,遷侍禦史,除譙令,不就。劉備之為豫州,舉渙茂才,後避地江、淮間,為袁術所命。術每有所谘訪,渙常正議,術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禮也。頃之,呂布擊術於阜陵,渙往從之,遂複為布所拘留。布誅,渙得歸太祖。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太祖從之,百姓大悅。遷為梁相。渙每敕諸縣:“務存鰥寡高年,表異孝子貞婦。常談曰‘世治則禮詳,世亂則禮簡’,全在斟酌之間耳。方今雖擾攘,難以禮化,然在吾所以為之。”為政崇教訓,恕思而後行,外溫柔而內能斷。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後徵為諫議大夫、丞相軍祭酒。前後得賜甚多,皆散盡之,家無所儲,終不問產業,乏則取之於人,不為皦察之行,然時人服其清。魏國初建,為郎中令,行禦史大夫事。渙言於太祖曰:“今天下大難已除,文武並用,長久之道也。以為可大收篇籍,明先聖之教,以易民視聽,使海內斐然向風,則遠人不服可以文德來之。”太祖善其言。時有傳劉備死者,群臣皆賀;渙以嚐為備舉吏,獨不賀。居官數年卒,太祖為之流涕,賜穀二千斛,一教“以太倉穀千斛賜郎中令之家”,一教“以垣下穀千斛與曜卿家”,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倉穀者,官法也;以垣下穀者,親舊也。”又帝聞渙昔拒呂布之事,問渙從弟敏:“渙勇怯何如?”敏對曰:“渙貌似和柔,然其臨大節,處危難,雖賁育不過也。”渙子侃,亦清粹間素,有父風,曆位郡守尚書。
劉備到豫州時,舉袁渙為茂才,茂才就是優秀的人才,舉茂才是漢代察舉製的一種,向朝廷推薦人才,跟後來的科舉製一樣,舉薦者和被舉薦者之間有一種師生的情誼。不過袁渙並沒有在劉備手下任職,而是躲避戰亂到了江淮一帶,被袁術所任,後來跟隨袁術出征阜陵,被呂布拘留,袁渙也因此成為呂布的下屬。呂布和劉備剛開始很親密,後來鬧翻,呂布讓袁渙寫信罵劉備,袁渙不願意,呂布威脅袁渙說:“願意寫就可以活命,不願意就隻有死路一條。”袁渙大義凜然,並沒有對呂布的恐嚇有所觸動,很鎮靜的對呂布說:“渙隻聽說德行可以侮辱人,沒有聽說罵可以侮辱人的,如果劉備是一個君子,那他肯定不會以將軍的話為恥辱,假如他是一個小人,再用你的話來回複你,那麽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說我先前侍奉劉將軍,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樣,假如有一天我離開這裏,再來痛罵將軍,可以嗎?”呂布聽了袁渙的話,非常的慚愧,終止了這樣的行為。
袁渙歸曹操以後,曾三次建言,都得到了曹操的重視和采納。一是麵對連年戰亂,袁渙提出,“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義,兼撫其民而除其害”,“以武平亂而濟之以德,誠百王不易之道也。”太祖深納焉,拜為沛南部都尉。二是在曹操開始屯田時,“民不樂,多逃亡。”袁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太祖從之,百姓大悅。這個“百姓大悅”的結果,實在是難能可貴。三是魏國初建時,袁渙言於太祖曰:“今天下大難已除,文武並用,長久之道也。以為可大收篇籍,明先聖之教,以易民視聽,使海內斐然向風,則遠人不服可以文德來之。”太祖善其言。
劉備到豫州時,舉袁渙為茂才,茂才就是優秀的人才,舉茂才是漢代察舉製的一種,向朝廷推薦人才,跟後來的科舉製一樣,舉薦者和被舉薦者之間有一種師生的情誼。不過袁渙並沒有在劉備手下任職,而是躲避戰亂到了江淮一帶,被袁術所任,後來跟隨袁術出征阜陵,被呂布拘留,袁渙也因此成為呂布的下屬。呂布和劉備剛開始很親密,後來鬧翻,呂布讓袁渙寫信罵劉備,袁渙不願意,呂布威脅袁渙說:“願意寫就可以活命,不願意就隻有死路一條。”袁渙大義凜然,並沒有對呂布的恐嚇有所觸動,很鎮靜的對呂布說:“渙隻聽說德行可以侮辱人,沒有聽說罵可以侮辱人的,如果劉備是一個君子,那他肯定不會以將軍的話為恥辱,假如他是一個小人,再用你的話來回複你,那麽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說我先前侍奉劉將軍,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樣,假如有一天我離開這裏,再來痛罵將軍,可以嗎?”呂布聽了袁渙的話,非常的慚愧,終止了這樣的行為。
袁渙歸曹操以後,曾三次建言,都得到了曹操的重視和采納。一是麵對連年戰亂,袁渙提出,“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義,兼撫其民而除其害”,“以武平亂而濟之以德,誠百王不易之道也。”太祖深納焉,拜為沛南部都尉。二是在曹操開始屯田時,“民不樂,多逃亡。”袁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太祖從之,百姓大悅。這個“百姓大悅”的結果,實在是難能可貴。三是魏國初建時,袁渙言於太祖曰:“今天下大難已除,文武並用,長久之道也。以為可大收篇籍,明先聖之教,以易民視聽,使海內斐然向風,則遠人不服可以文德來之。”太祖善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