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欽,字仲若,譙郡人,曹操部將文稷之子,三國時期魏國將領。文欽仕魏時官至前將軍、揚州刺史。先為魏將,明帝太和中,任五營校督,出為牙門將。因性剛暴無禮,不奉官法,明帝抑之。後複為淮南牙門將,轉廬江太守,鷹揚將軍。又代諸葛誕為揚州刺史。與諸葛誕相惡,與毋丘儉善。毋丘儉偽造詔書誣大將軍司馬師謀反,發兵討伐,戰敗亡入吳。吳任為都護、假節、鎮北大將軍、幽州牧,封譙侯。魏將諸葛誕起兵反抗司馬氏,文欽隨從吳軍前往支援。因文欽與諸葛誕意見不同,而且兩人之間原本就有矛盾,於是諸葛誕將文欽殺死。文欽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文鴦、文虎又投奔回魏國。


    淮南戰役是三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魏國駐守淮南的大將諸葛誕降吳,導致淮河以南地區幾乎全部失守,當時議者請速伐之,司馬昭說:“誕以毋丘儉輕疾傾覆,今必外連吳寇,此為變大而遲。吾當與四方同力,以全勝製之。”吳國派遣文欽、唐谘等三萬人前往幫助守衛壽春,準備聯合諸葛誕的十五萬人向北發動更大攻勢。當時叛軍和吳軍是占優勢的,史稱:“遣將全懌、全端、唐谘、王祚等,率三萬眾,密與文欽俱來應誕。以誕為左都護、假節、大司徒、驃騎將軍、青州牧、壽春侯。是時鎮南將軍王基始至,督諸軍圍壽春,未合。谘、欽等從城東北,因山乘險,得將其眾突入城。”最初包圍壽春時,石苞、王基並請攻之,司馬昭曰:“誕之逆謀,非一朝一夕也,聚糧完守,外結吳人,自謂足據淮南。欽既同惡相濟,必不便走。今若急攻之,損遊軍之力。外寇卒至,表裏受敵,此危道也。今三叛相聚於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將使同戮。吾當以長策縻之,但堅守三麵。若賊陸道而來,軍糧必少,吾以遊兵輕騎絕其轉輸,可不戰而破外賊。外賊破,欽等必成擒矣。”司馬昭一麵從各地調集軍隊,派遣石苞督帥徐州刺史胡質、兗州刺史州泰、胡烈等首先去揚州,組成機動部隊,監視吳國,一麵虛張聲勢號稱統帥五十萬大軍南征,而實際上當時他東拚西湊也隻能集結二十六萬人,為了防止在京城有變,他以禦駕親征為借口,請皇太後和皇帝一起隨軍前往,這樣還可以壯聲勢。他首先進駐項城,組織防禦,當時敵軍進攻,部隊作戰失利,軍隊中有怯懦、稱病的都被他嚴懲,整肅鞏固淮北,文欽和唐谘等指揮的吳國部隊和諸葛誕的部隊在聯合以後,沒能向北取得發展。


    吳國因為會稽南部反,殺都尉。鄱陽、新都民為亂,所以主力回師。一直到年底十一月,壽春城內糧食開始短缺,諸葛誕的部將勸說他突圍,文欽反對。《三國誌》記載:文欽曰:“江東乘戰勝之威久矣,未有難北方者也。況公今舉十餘萬之眾內附,而欽與全端等皆同居死地,父子兄弟盡在江表,就孫綝不欲,主上及其親戚豈肯聽乎?且中國無歲無事,軍民並疲,今守我一年,勢力已因,異圖生心,變故將起,以往準今,可計日而望也。”班、彝固勸之,欽怒,而誕欲殺班。二人懼,十一月,乃相攜而降。這時全氏因在吳國獲罪叛逃,司馬昭采納鍾會的計策,使反間,用書信招降了全氏兄弟指揮的吳軍數千人,城中人心開始動搖。公元258年正月壽春諸葛誕等人見救兵無望,決定拚死突圍,集中了部隊拚命進攻司馬昭的防線,經過五六個晝夜的激烈戰鬥,諸葛誕的突圍被阻止,城內的糧食也耗盡了。


    壽春投降的人有數萬人,諸葛誕因為與文欽之間發生了矛盾而殺文欽,文欽死時,他的兒子文鴦、文虎在小城中領兵,聽說父親文欽被殺後,便率眾趕赴現場,而他們的部下不聽使喚。於是文鴦、文虎隻好獨自逃出城去,投奔司馬昭。軍中官兵要求殺死這兄弟二人,司馬昭下令說:“文欽之罪不容,他的兒子當然應殺死。但是文鴦、文虎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降,目前城池還未攻下,如果殺了他們倆,那無異於堅定了城中官兵死守的決心。”於是赦免了文鴦、文虎,又讓他們率領幾百名騎兵到城外巡回呼喊:“文欽的兒子都沒有被殺,其他人還怕什麽呢?”又表奏任文鴦、文虎為將軍,賜關內侯的爵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