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字季彥,河東聞喜人,魏晉時期大臣,著名地圖學家,出身著名的大族“河東裴氏”,地理學家。


    裴秀創製了《製圖六體》,即編製地圖所應遵循的六條準則:一,“分率”,即比例尺;二,“準望”,即方位;三,“道裏”,即距離;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其中後三條說明各地間由於地勢起伏、傾斜緩急、山川走向而產生的問題。裴秀認為以上六條是相互關聯、相互製約的。如果地圖上沒有比例尺的標記,則不能確定距離的遠近。如果隻有比例尺的標記,而無方位,則某地的方向雖然從某一方向看是對的,但從其他方向看就不對了。如果隻有方位的確定,而無道路的實際路線和距離的表示,那麽在有山水相隔的地方就不知該怎樣通行了。如果隻有路線和距離的標記,而無地麵高低起伏和路線曲直的形狀,則道路的遠近必定與其距離不符,方向也弄不清。所以六條準則必須綜合運用,相互印證,才能確定一個地方的位置、距離和地勢情況。因此可以說,現代地圖學所需要的主要因素,除經緯線和投影以外,裴秀都已談及了。自此以後,直至明代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傳到中國前,我國繪製地圖的方法基本上都依據裴秀所規定的“六體”,可見其成就和影響是至深且巨了。


    編繪了《禹貢地域圖》十八篇。裴秀看到漢朝保存下來的一些地圖既沒有比例的表示,也沒有方位的確定,連有名的山脈河流都不備載;一些地圖雖有粗略的輪廓形狀,但不夠精確,難以依據;甚至有的地圖更繪得奇形怪狀,遠離實際。為此,裴秀仔細鑽研古代地理資料,比較了往古和當時的山脈河流、池塘沼澤以及疆域界限、行政區域變化,還查考了古代城市鄉村聚落和水陸交通的變遷,運用其製圖六體的科學方法,編製了《禹貢地域圖》十八篇。


    司馬昭讓裴秀製定的五等製是最早的七級製,能保障中小地主的利益。主要特點是廢除了王爵千裏、公爵數百裏的舊五等製封地限製,改為郡縣封地基礎,公爵僅七十五裏,侯爵七十裏,伯子男依次分兩級遞減,這樣既保障了中央政府的集權,也保障了中小地主階級的政治地位,讓大量中小地主階級獲得世襲貴族地位的七級製度從此一直延續到封建製度滅亡。


    司馬昭在執行封建五等製時還能保障廣大人民的利益,與周朝五等爵一千八百人左右相比,司馬昭限製五等爵人數僅六百人左右,加上公爵也僅有七十五裏,比公爵數百裏少很多,避免土地兼並,保障了平民的土地權利。司馬昭建立的五等製是地主階級民主運動,擴大了統治階級基礎,維護了中小地主階級利益。


    裴秀除著有《禹貢地域圖》外,還有文集三卷。《全晉文》收錄有《平吳表章》、《奏事》、《與山濤書》、《禹貢九州地域圖序》。《晉詩》有《大蠟詩》及兩篇《新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