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漢末魏初時名士,曹魏重臣。
華歆在縣衙為做吏,他每天都是洗完臉出門,公事一畢就回家,並緊閉大門。他議事論人平和客觀,從不曾詆毀傷害過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當時的名士,自認為比華歆更有真知灼見,當時王芬與豪傑商議欲廢除靈帝另立新君,這件事記述在《三國誌·武帝本紀》中。王芬曾暗地同華歆、陶丘洪商議,陶丘洪想參與期間,華歆製止說:“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就連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難。王芬性情粗疏沒有謀略,這事必定成功不了,而且會禍及宗族。您不要參與!”陶丘洪聽從華歆的勸告退了出來。之後,王芬果然失敗了,從此陶丘洪才服氣了華歆的見識。
漢靈帝死後,輔政大臣何進調河南鄭泰、穎川荀攸和華歆入京。華歆到洛陽後,被授以尚書郎之職。董卓將漢獻帝遷到長安時,華歆請求出任下圭令,從藍田翻過秦嶺去了南陽。當時袁術在河南鄧縣,要留華歆幫他做事。華歆勸袁術發兵討伐董卓,但袁術沒有采納,華歆決定拋棄袁術另走他鄉。恰好漢獻帝派太傅馬日撣安撫關東,馬日撣遂召華歆做部屬。到徐州時,皇帝下詔任華歆為豫章太守。在太守任上,他為政清靜不煩擾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擁戴,以至於揚州刺史劉繇死了,整個揚州民眾共推華歆為刺史。華歆因為沒有皇命,赴任不是人臣的合適做法加以拒絕。但民眾竟在豫章太守府外守候了幾個月,最終還是被他婉言勸回。孫策占領江東後,華歆知道他善於用兵,於是整理衣冠歡迎其到來。孫策知道華歆有德有才且年長於自己,故此待以上賓之禮。孫策死了,曹操在官渡上書皇帝調華歆到許昌做官。孫權不想讓華歆離開,華歆對孫權說:“您遵奉皇帝之命,這才能與曹公結下友誼,但這份友誼還不牢固。讓我去那邊為您加深,豈不更好?今天您留我是養一個無用之物,這不是好辦法。”孫權聽了很高興,於是答應送他入京。
賓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餘人趕來相送,並贈送“數百金”的巨額錢物珠寶。華歆是來者不拒,暗中卻在贈金上作了標記。臨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擺出來,對送行者說道:“本來沒有拒絕諸位饋贈之心,所以收受的禮品很多。想著我這次是孤零零地單車遠行,本來是無罪之身,但懷藏壁玉就有被殺的理由,望賓朋好友為我想一個萬全計策。”誰也沒有保證他帶著沉重的金銀珍寶上路,而十分安全的計策,眾人隻好收回原來的贈予,並佩服他高尚的道德。
華歆到京師後,被封為議郎,兼司空軍事,後升任尚書,又轉升侍中,再代荀彧為尚書令。曹操南下荊州,奏清皇帝任命華歆為軍師。曹操受九錫封為魏王,華欣任禦史大夫,曹丕任魏王,拜華歆為相國,安樂鄉侯。曹丕代漢稱帝,因華歆主持受禪儀式時,沒有喜慶之色,遂改相國為司徒。華歆曆來很清廉,祿米及皇帝賞賜都振濟了親戚熟人,家中沒有百斤,更沒有十鬥糧食的儲存。朝廷每每將罰沒為奴的青年女子賞賜給大臣,隻有華歆不收留,而是將她們全部嫁人,曹丕為此歎息不已,並下詔書說:“華司徒是國家難得的長者,其作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眾之心呀。今天高官們都有豐盛佳肴,隻有他是簡單的蔬菜佐飯,而從不計較。”故此,特別拿自己衣服賞賜華歆,並為他的妻子及家中男女做衣服。
當時,三府共同向皇帝建議:“推舉孝廉,原是以品德為標準,不需要以儒家經典為內容進行考試。”而華歆以為“自喪亂以來,六經就沒有人再讀了,當務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家學說,推崇王道。製定官吏的選任標準,決定著國家的盛衰。今天舉孝廉不進行六經考試,恐怕讀書之風從此衰亡。假如有特別優秀或特別專長之人,可以作為特殊加以任用。所憂慮的是缺少這樣的特殊人才,不用擔心選不上來。”曹丕聽從了他的意見。
曹丕登基下詔宮廷大臣,向他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華歆推舉了管寧,曹丕派車專門去迎接。魏明帝即位,封華歆為博平候,增采邑五百戶,與之前的封賞累計為一千三百戶,並改任太尉。華歆稱病請求退休,願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魏明帝沒有同意。在設筵大會朝臣時,派散騎常侍繆襲持詔書宣喻華歆:“朕新接手這些煩雜事務,一日萬機,怕是非難辨並做出錯誤的決斷。幸好有德操的大臣們在朕左右,而您卻屢屢以病推辭。量主擇君,不肯做官,拋棄榮祿,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確曾有過,但周公、伊尹則不然。潔身自好為國家死節,是其他人應該做的,但我不敢讓您那樣。您應該克服病痛的困擾參加朝會,施惠澤於朕。已讓凳子空著,站在筵席前,命文武百官同我一樣,必須等待您的到來,朕才能落座。”又給繆襲特別叮嚀:“必須在華歆起身赴會時,你才能回來。”華歆不得已,隻好赴會。
魏明帝太和年間,派遣曹真從子午道出兵伐蜀,皇帝也親臨許昌。華歆在病榻上聽到消息後上書說:“自兵亂以來,已經二十多年了,我魏國承奉上天之命,陛下以至高之德,正逢成王、康王的處境,應該成就一代盛世,步堯、舜、禹三王足跡。雖然今天有二賊憑險割據,如果我們堅持民本思想,使與民休養生息的仁政發揚光大,那麽,敵方民眾也會被感動,勢必抱著小孩,背著行李前來投奔。戰爭是在不得已時才發動的,不可以輕啟戰端,要等待時機成熟。我希望陛下能把精力集中在治國之道,把討伐作為後事。況且,若出兵討伐,需千裏運糧,這在軍事上則處被動;而越過天險深入敵後,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就說今年征兵征差這件事情,已經對農業蠶桑業造成重大損失。治理國家者,是以民眾為基礎;民眾把穿衣吃飯看成天大的事情。能使中國不缺衣乏食、無饑寒交迫的禍患,百姓沒有離鄉背景、四處逃難的冤苦,那是舉國的大幸大福。至於二賊的邊境騷擾,可平心靜氣地坐下來等待時機。我忝居宰相之位,年老與疾病日甚一日,像犬馬那樣奔波的生命也即將結束,恐怕不再能侍奉和問候陛下,生命將盡,不敢不竭盡屬下的忠誠,希望陛下仔細思考,做出決斷。”
魏明帝看過《止戰疏》後,派人告訴華歆說:“對您能深思熟慮國家的大政方針,朕非常佩服,賊依憑秦嶺長江分裂國家,祖父、父親兩人生前一直為消滅他們而不辭勞苦,然而也沒有平定。朕豈敢以為自己比祖輩能行,吹噓必然能踏平他們!軍事將領們認為,不把二賊一一消滅,是無端地自取凋敝,所以朕才檢閱軍隊,窺察時機準備出兵。但是如果時機不到,周武王曾休兵罷戰的先例,就是借鑒。朕以非常謹恭的心情,決不會忘記您的勸戒。”適在此時,秋雨連錦,魏明帝下詔令曹真退軍。
華歆病逝於許昌,時年75歲,華歆為追求自己輔英主而安天下的政治理想奮鬥了一生,他淡於物欲,清廉正直,重才愛民,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的一位“廉吏”,皇帝追贈為敬侯,兒子華表襲其爵位。當初曹魏文帝曾將華歆的采邑地分出一些封贈予其弟華緝,並列為侯爵。華表在魏元帝鹹熙年間擔任了尚書職務。華歆抓捕伏皇後事,見之於《後漢書·獻帝伏皇後傳》,站在漢獻帝角度觀察,華歆是揎袖犯上的打手,罪不容誅;站在曹操的角度看,華歆敢頂住壓力直蹈龍潭,忠實可靠;站在今人的角度看,專製製度中的宮廷鬥爭,曆來都是血淋淋的,奉命行事而已,無所謂罪孽或忠勇。
史書的確不能保證完全真實,但相對於演義,我選擇相信史書,如此一位清純德素、才光四散、憂國體民,致力於國強民富、和平安定的絕世之賢臣,被羅同誌百般醜化,使得千萬後人誤識,是三國世界的第一大冤案,毫無疑問,羅同誌的“擁劉反曹情節”讓華歆成了最大的犧牲品。
華歆在縣衙為做吏,他每天都是洗完臉出門,公事一畢就回家,並緊閉大門。他議事論人平和客觀,從不曾詆毀傷害過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當時的名士,自認為比華歆更有真知灼見,當時王芬與豪傑商議欲廢除靈帝另立新君,這件事記述在《三國誌·武帝本紀》中。王芬曾暗地同華歆、陶丘洪商議,陶丘洪想參與期間,華歆製止說:“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就連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難。王芬性情粗疏沒有謀略,這事必定成功不了,而且會禍及宗族。您不要參與!”陶丘洪聽從華歆的勸告退了出來。之後,王芬果然失敗了,從此陶丘洪才服氣了華歆的見識。
漢靈帝死後,輔政大臣何進調河南鄭泰、穎川荀攸和華歆入京。華歆到洛陽後,被授以尚書郎之職。董卓將漢獻帝遷到長安時,華歆請求出任下圭令,從藍田翻過秦嶺去了南陽。當時袁術在河南鄧縣,要留華歆幫他做事。華歆勸袁術發兵討伐董卓,但袁術沒有采納,華歆決定拋棄袁術另走他鄉。恰好漢獻帝派太傅馬日撣安撫關東,馬日撣遂召華歆做部屬。到徐州時,皇帝下詔任華歆為豫章太守。在太守任上,他為政清靜不煩擾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擁戴,以至於揚州刺史劉繇死了,整個揚州民眾共推華歆為刺史。華歆因為沒有皇命,赴任不是人臣的合適做法加以拒絕。但民眾竟在豫章太守府外守候了幾個月,最終還是被他婉言勸回。孫策占領江東後,華歆知道他善於用兵,於是整理衣冠歡迎其到來。孫策知道華歆有德有才且年長於自己,故此待以上賓之禮。孫策死了,曹操在官渡上書皇帝調華歆到許昌做官。孫權不想讓華歆離開,華歆對孫權說:“您遵奉皇帝之命,這才能與曹公結下友誼,但這份友誼還不牢固。讓我去那邊為您加深,豈不更好?今天您留我是養一個無用之物,這不是好辦法。”孫權聽了很高興,於是答應送他入京。
賓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餘人趕來相送,並贈送“數百金”的巨額錢物珠寶。華歆是來者不拒,暗中卻在贈金上作了標記。臨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擺出來,對送行者說道:“本來沒有拒絕諸位饋贈之心,所以收受的禮品很多。想著我這次是孤零零地單車遠行,本來是無罪之身,但懷藏壁玉就有被殺的理由,望賓朋好友為我想一個萬全計策。”誰也沒有保證他帶著沉重的金銀珍寶上路,而十分安全的計策,眾人隻好收回原來的贈予,並佩服他高尚的道德。
華歆到京師後,被封為議郎,兼司空軍事,後升任尚書,又轉升侍中,再代荀彧為尚書令。曹操南下荊州,奏清皇帝任命華歆為軍師。曹操受九錫封為魏王,華欣任禦史大夫,曹丕任魏王,拜華歆為相國,安樂鄉侯。曹丕代漢稱帝,因華歆主持受禪儀式時,沒有喜慶之色,遂改相國為司徒。華歆曆來很清廉,祿米及皇帝賞賜都振濟了親戚熟人,家中沒有百斤,更沒有十鬥糧食的儲存。朝廷每每將罰沒為奴的青年女子賞賜給大臣,隻有華歆不收留,而是將她們全部嫁人,曹丕為此歎息不已,並下詔書說:“華司徒是國家難得的長者,其作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眾之心呀。今天高官們都有豐盛佳肴,隻有他是簡單的蔬菜佐飯,而從不計較。”故此,特別拿自己衣服賞賜華歆,並為他的妻子及家中男女做衣服。
當時,三府共同向皇帝建議:“推舉孝廉,原是以品德為標準,不需要以儒家經典為內容進行考試。”而華歆以為“自喪亂以來,六經就沒有人再讀了,當務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家學說,推崇王道。製定官吏的選任標準,決定著國家的盛衰。今天舉孝廉不進行六經考試,恐怕讀書之風從此衰亡。假如有特別優秀或特別專長之人,可以作為特殊加以任用。所憂慮的是缺少這樣的特殊人才,不用擔心選不上來。”曹丕聽從了他的意見。
曹丕登基下詔宮廷大臣,向他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華歆推舉了管寧,曹丕派車專門去迎接。魏明帝即位,封華歆為博平候,增采邑五百戶,與之前的封賞累計為一千三百戶,並改任太尉。華歆稱病請求退休,願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魏明帝沒有同意。在設筵大會朝臣時,派散騎常侍繆襲持詔書宣喻華歆:“朕新接手這些煩雜事務,一日萬機,怕是非難辨並做出錯誤的決斷。幸好有德操的大臣們在朕左右,而您卻屢屢以病推辭。量主擇君,不肯做官,拋棄榮祿,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確曾有過,但周公、伊尹則不然。潔身自好為國家死節,是其他人應該做的,但我不敢讓您那樣。您應該克服病痛的困擾參加朝會,施惠澤於朕。已讓凳子空著,站在筵席前,命文武百官同我一樣,必須等待您的到來,朕才能落座。”又給繆襲特別叮嚀:“必須在華歆起身赴會時,你才能回來。”華歆不得已,隻好赴會。
魏明帝太和年間,派遣曹真從子午道出兵伐蜀,皇帝也親臨許昌。華歆在病榻上聽到消息後上書說:“自兵亂以來,已經二十多年了,我魏國承奉上天之命,陛下以至高之德,正逢成王、康王的處境,應該成就一代盛世,步堯、舜、禹三王足跡。雖然今天有二賊憑險割據,如果我們堅持民本思想,使與民休養生息的仁政發揚光大,那麽,敵方民眾也會被感動,勢必抱著小孩,背著行李前來投奔。戰爭是在不得已時才發動的,不可以輕啟戰端,要等待時機成熟。我希望陛下能把精力集中在治國之道,把討伐作為後事。況且,若出兵討伐,需千裏運糧,這在軍事上則處被動;而越過天險深入敵後,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就說今年征兵征差這件事情,已經對農業蠶桑業造成重大損失。治理國家者,是以民眾為基礎;民眾把穿衣吃飯看成天大的事情。能使中國不缺衣乏食、無饑寒交迫的禍患,百姓沒有離鄉背景、四處逃難的冤苦,那是舉國的大幸大福。至於二賊的邊境騷擾,可平心靜氣地坐下來等待時機。我忝居宰相之位,年老與疾病日甚一日,像犬馬那樣奔波的生命也即將結束,恐怕不再能侍奉和問候陛下,生命將盡,不敢不竭盡屬下的忠誠,希望陛下仔細思考,做出決斷。”
魏明帝看過《止戰疏》後,派人告訴華歆說:“對您能深思熟慮國家的大政方針,朕非常佩服,賊依憑秦嶺長江分裂國家,祖父、父親兩人生前一直為消滅他們而不辭勞苦,然而也沒有平定。朕豈敢以為自己比祖輩能行,吹噓必然能踏平他們!軍事將領們認為,不把二賊一一消滅,是無端地自取凋敝,所以朕才檢閱軍隊,窺察時機準備出兵。但是如果時機不到,周武王曾休兵罷戰的先例,就是借鑒。朕以非常謹恭的心情,決不會忘記您的勸戒。”適在此時,秋雨連錦,魏明帝下詔令曹真退軍。
華歆病逝於許昌,時年75歲,華歆為追求自己輔英主而安天下的政治理想奮鬥了一生,他淡於物欲,清廉正直,重才愛民,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的一位“廉吏”,皇帝追贈為敬侯,兒子華表襲其爵位。當初曹魏文帝曾將華歆的采邑地分出一些封贈予其弟華緝,並列為侯爵。華表在魏元帝鹹熙年間擔任了尚書職務。華歆抓捕伏皇後事,見之於《後漢書·獻帝伏皇後傳》,站在漢獻帝角度觀察,華歆是揎袖犯上的打手,罪不容誅;站在曹操的角度看,華歆敢頂住壓力直蹈龍潭,忠實可靠;站在今人的角度看,專製製度中的宮廷鬥爭,曆來都是血淋淋的,奉命行事而已,無所謂罪孽或忠勇。
史書的確不能保證完全真實,但相對於演義,我選擇相信史書,如此一位清純德素、才光四散、憂國體民,致力於國強民富、和平安定的絕世之賢臣,被羅同誌百般醜化,使得千萬後人誤識,是三國世界的第一大冤案,毫無疑問,羅同誌的“擁劉反曹情節”讓華歆成了最大的犧牲品。